《月光曲》导学案两课时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2.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素养。
一、导入月光曲是我国近代诗人王家新创作的一首诗歌,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吗?二、导学过程1.阅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3.运用列举、对比等表现手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三、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是《月光曲》。
请你们先读一读这首诗。
同学们开始阅读。
老师:好,那接下来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这首诗吗?学生A:月色清辉如水,秋风吹在林梢,琵琶声映月光,月光曲在耳朵。
学生B:月白如银,风轻如絮,人影黯淡,潇湘水上空雁过。
学生C:静夜无风,天之广阔,山之广大,红楼醉酡。
老师:很好,你们对这首诗的朗读很有感情。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同学们一起分析这首诗。
老师:结构上,整首诗有几个句子组成?学生D:有四个句子。
老师:对,一共有四句。
你们注意到没有,每两句的结构是对称的。
例如“月色清辉如水,秋风吹在林梢”,“月白如银,风轻如絮”。
这种结构叫什么呢?学生E:对仗。
老师:很好,就是对仗。
对仗在诗歌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诗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这首诗的对仗也是诗人所希望表达的一种美感,就像月光下的一曲琵琶般,既柔美又悠扬。
你们有没有发现诗中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学生F:有列举,对比。
老师:非常好,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列举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例如,“月白如银,风轻如絮,人影黯淡,潇湘水上空雁过”就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出了一幅秋夜静谧的景象。
另外,“月白如银,风轻如絮”的列举,也加深了诗中的意境和韵律感。
同学们接着讨论这首诗。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读完这首诗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学生G: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的确像夜晚的月光一样柔美。
学生H:我感觉这首诗像一幅画,诗人用诗的方式把夜晚的景象展现出来。
月光曲导学案(精选2篇)

月光曲导学案(精选2篇)月光曲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的生字:芬、券、盲、纯、汹。
学习的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研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链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 自由、平等” 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1、我要推荐的生词是:2、我会运用的生词有:3、说说课文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那些段落?二、研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
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月光曲第二课时-人教新课标

【自研课导学】预习课:自读自悟《月光曲》,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收集有关贝多芬和他创作《月光曲》的资料。
自主积累: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和环境的优美语句,并摘抄于预习本上。
自我感悟:默读课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晨读课:(20分钟)1、大声朗读《月光曲》一遍,重点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争取熟读成诵。
(10分钟)2、导生检测组员的背诵情况并点评。
10分钟)【展示课导学】·学习主题:体会文中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结合的作用;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程序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方案、建议、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走进文本感受情怀内容:走进文本,感受情怀学法: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贝多芬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旁批你的体会并写下你心目中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位音乐家。
预时:8分钟交流与分享A.两人帮扶队:1.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作等级评定,并形成文字性的评价;2.对子间相互背诵课文的第九自然段。
预时:4分钟挑战与冲刺B.五人互助组: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以下问题: 循环交流对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的理解。
预时:4分钟准备与预展C、十人共同体:①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循环交流,着力解决前两个互动阶段未解决的问题。
②抽签:导生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③预展:A、三人进行主黑板板书,组长带领其他四位组员进行主题性预展。
B、各组其他成员抽出小黑板,板书本文中的生字词,要求板书工整。
预时:7分钟展示主题:走进人物·创写提升方案一:鲁豫有约建议:鲁豫有约栏目组跨越时空的界限邀请到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先生,对他的代表作品《月光曲》的创作经过进行访谈。
注意:1、主持人要准备好访谈的承接语,要把《月光曲》的创作的细节交给贝多芬先生一人说,其他人员准备好问题,随时发问。
小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

《月光曲》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谱写、幽静”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的美妙旋律和贝多芬的高尚情怀。
3.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写音乐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2.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我会读。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2. 我会写。
yuè guāng qǔ pǔ xiě yōu jìng组词:()()()()()()()3. 重点字讲解。
谱: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讠”的点与横折提的折对齐,“普”的上面部分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宽而扁。
幽: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半包围结构,先写中间的“幺”,再写外面的“山”,“山”的竖折要写得舒展。
4. 多音字。
()弹()5. 解词义。
谱写:;幽静:;二、合作探究1. 了解课文背景。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和音乐成就,以及《月光曲》的创作背景。
2. 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思考:(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曲子?(2)《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4. 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月光曲》的美妙?找出来并读一读。
5. 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2.月光曲》导学案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研讨疑难地方。
五、当堂检测
听写词语。在独立思考或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完成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默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作简单的批注,在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一想《月光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难点
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学法指导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学 案
修订栏
学
习
流
程
学
习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按“语文预习四步法”自学。
一读:熟读课文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二标:标段落、音节、组词、划词语。
六、拓展延伸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段思人: 年 月 日
5.贝多芬在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体现出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6.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四、展示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五、当堂检测
1、练习朗读。
2、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导学案( 两课时 )
温馨寄语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推荐3篇)

河北省2020版中考语文三模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5题;共12分)1. (3分) (2018七上·武汉月考) 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
(2) ________,洪波涌起。
(3)兄女曰:________。
2. (4分) (2017九上·梅江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下雨的时候,我爱它xì lì________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②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 dú________职业之神圣。
③它虽然曾经使我们zhuì zhuì bù ān________,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④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ǒu________。
3. (2分) (2017七下·沂水期中)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在美丽的大海的深处,其实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B .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 如果你真正相信某件事,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它都值得捍卫。
D . 今天爸爸说放学带我去游乐园,我很期待,上课都有点心不在焉。
4. (2分)(2019·江西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B .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 . 《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 .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5. (1分)《屈原》第五幕第一场中有一句禅娟斥责宋玉的话,是“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当时作者和饰弹娟的演员张瑞芳都觉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不够味,拟在“没有骨气”的前面加上“无耻的”三字。
《月光曲》 导学案

《月光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2、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月光下的美景,体会音乐的魅力。
3、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受艺术之美。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感受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文中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
三、知识链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四、课文解读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弹曲子?从兄妹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她的善解人意,这深深打动了贝多芬。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虽然眼盲,但依然热爱音乐,并且非常懂音乐,他认为遇到了知音。
(2)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贝多芬被盲姑娘的话所感动,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于是决定再弹一曲。
盲姑娘的话让贝多芬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他想把心中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3)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联想到了什么?皮鞋匠听着琴声,联想到了大海和月亮的变化。
妹妹仿佛也看到了这些景象,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情感(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段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联想中,你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是怎样的?(2)“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⑴字、词的掌握情况: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导学案第【2】篇〗【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02内容。
【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月光曲》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班级:姓名:
备课教师:张立霄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熟读第九自然段。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自主学习】
1、了解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2、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标出在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画出生字词。
温馨提示:读课文时应注意读准的多音字的读音:“茵”“霎”“券”“曲”“佛”“散”,还要看准“粼”的写法,并把这些字用中括号标出来。
3、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尝试组词用横线画出来。
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在下面。
生字读音组词生字读音组词
4、熟读第九自然段
【合作探究】
1、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茵()激()腊()粼()
菌()缴()蜡()鳞()
微()谱()盲()霎()
徽()普()育()霞()
瞎()恬()键()烛()
割()括()健()蚀()
2、我能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课文的好多词语,并能通过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幽静:
纯熟:
微波粼粼:
恬静:
陶醉:
苏醒:
3、有不懂的词语提出:
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最喜欢的段落在小组中展示,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5、《月光曲》是谁谱写的?《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边读
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课堂检测】
1、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Lái yīn hã làzhǔ mî shēng máng gū niáng ()( ) ( ) ( ) qín jiàn Wēi bō lín lín shà shí jì lù( ) ( ) ( ) ( )
2.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shà chà]时间[洒、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juǎn 、juàn ]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月亮照耀下的()的大海。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3、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
缩句:
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听着贝多芬的乐曲,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6、文段中表现音乐节奏舒缓的是第()句;表现音乐增强的是第()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是第()句。
7、《月光曲》的意境是借助()的联想表达出来的。
A、贝多芬
B、皮鞋匠
C、盲姑娘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月光曲》第二课时上课时间: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那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事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
【自主学习】
1、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2、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合作探究】
1、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3、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4、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交流展示】
1、学生汇报、交流讨论内容。
2、谈谈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和体会。
【质疑答辩】
1、如果课文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你感到文章美吗?
2、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
【课堂检测】
1、辨形组词,相信你是最棒的!
蜡()健()陌()鳞()
腊()键()佰()粼()
2、下面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选择序号写在括号里。
{绿卡} A遗憾,内疚B迫切C诚恳D体谅,安慰
(1)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呀!()
(2)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4)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3、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入场券.(juàn quàn)陌.生(mî mâ)
幽.静(yōu yuō)一缕.(lǔ l
4、读拼音,写词语。
là zhú mî shēnɡ qín jiàn jì lù
()()()()
lái yīn hã shà shí jiān wēi bō lín lín
()()()
5、选词填空。
陆陆续续断断续续
A、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B、电影快开演了,人们走进电影院。
6、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盲姑娘听得入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2、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7、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是比喻句。
()2)、贝多芬是德国人。
()3)、贝多芬一进茅屋就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月光曲》。
()作业:发挥自己的联想写一段话,要求用上下列词语:
蜡烛、失明、陌生、清幽、陶醉、苏醒、飞奔、霎时间、微波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