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理

合集下载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概念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

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

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五个生理功能包括凝血、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

1、凝血。

当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会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的部位加速形成凝血块,起到凝血的作用。

2、止血。

在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会起到止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比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可以使受损伤的血管不同程度的紧闭,同时血管内的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3、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释放出含有的凝集素,在遇到血液中的凝集源就会结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在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相结合组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会很快的凝固形成纤维,起到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

4、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在人体当中血小板具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5、促进血液循环。

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同时血小板也会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不仅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也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血小板生理主题医学知识

血小板生理主题医学知识
(2) 凝血作用 (3)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的完 整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与非血小板表面 2.释放(release) 3.聚集(aggregation):与血小板之间 4.收缩(contraction):收缩蛋白 5.吸附(adsorption):凝血因子(I、V、XI、XIII)
Ca2+
GPⅡb/Ⅲa 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纤维蛋白原
致聚剂 生理性:ADP、E、5-HT、组胺、凝血酶、TXA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 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示意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HK
因子Ⅹ酶
PL
复合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 动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 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始
凝血因子存 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温度 粗糙面:温盐水纱布 凝血因子 Ca2+:柠檬酸钠(消除Ca2+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1.凝血因子的活化本质上为蛋白质的有限水解, 许多凝血因子发挥着蛋白酶和底物的双重 作用。

血小板 PPT 课件

血小板 PPT 课件


细胞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血小板计数方法
计算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XXX X 10 9 检测原理: 1、显微镜计数法: 电阻抗法
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综合电学和激光流式细胞术法
方法学评价
• 难计数原因: • 1、血小板体积小,易受其他杂物的干扰 • 2、血小板在体外易于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
普通光镜计数法

巨型血小板:>7.5微摩尔,血小板无
力症,假血友病。
异常血小板>10%有意义。
形态异常

• 血小板颗粒减少:血小板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减少或无 颗粒,胞质灰蓝或淡蓝色
• 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 (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 吞噬现象
• 聚集性和分布异常:血小板聚集、分布状态可间接 反映其功能。聚集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非抗凝血外周 血涂片中常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聚集与散在血 小板之比为20:1

• 1黏附功能
血小板功能
• 2聚集功能
• 3释放反应
• 4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包括PAIgG PAIgM PAIgA
• 5血块收缩试验
血小板检验意义
• 参考值(100-300)X10 9/L • (一)生理性 • 晨低午高 • 春低冬高 • 平原低,高原高
• 病理性
血小板检验意义
• PLT减少: <2-5万/微升有出血倾向

显微镜:相差


准确性高,血小板易于识别
血液分析仪法
• 优点:重复性好,适于临床应用。 • 缺点: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他类似大小的物
质完全区别开来,仍需目视显微镜法作校正。 • 物质包括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杂物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生理知识血小板(platelet)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

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也称作血液小球或红细胞小球)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微小的细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体提供必要的养份和营养,并保证其正常的血液流动。

在进行血液检查时,血小板可以由血细胞计数仪或细胞图像仪直接检测出来,其生理特性如下:
首先,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大小介于7-8微米左右,比普通红细胞小得多。

血小板的形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它的形状并不像红细胞那么圆,而是带有褶皱和凹陷,并常常在外壁有类似多角形的凹槽,这种凹槽称之为“中央槽”,它可以帮助血小板贴合其他细胞表面,从而实现血液凝固。

其次,血小板可以从末梢血中或脾脏中分泌。

从末梢血中获得的血小板,称为血小板前体细胞,它们经历了某种类型的特殊变化,最终到达成熟阶段。

脾脏分泌的血小板称为成熟血小板,它们已经具备完整的功能,可以服务于血液的凝固。

再者,血小板具有高度活性和游离性特点。

血小板在血液中有着更高的活性,这也是它们得以与突变细胞并排分离的原因。

当外来的损伤物质进入血液中时,它们可以与这些损伤物质发生关联并将它们不断地吞噬,从而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或病原体,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防止疾病发生。

最后,血小板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它们可以通过其中编码的细胞因子及其分泌物,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帮助人体免受外来伤害。

总之,血小板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特性,它们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虽然血小板的数量少,但它们却是血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基本常识

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基本常识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552020年 第30期持骶前引流管的通畅性,女性病人还需要注意预防盆腔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观察病人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量;引流管需要注意避免扭曲、受压以及阻塞;定时对引流管实施挤压处理,可方便及时发现吻合口瘘以及出血等情况。

如果术后8小时内有200毫升以上的鲜红色血性引流液,则表现骶前发生活动性出血,需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进行处理。

术后72小时渗出液的量会出现明显的减少,如果此时病人的渗出液仍旧较多,并且粘稠、混浊、有臭味,则提示病人可能发生骶前感染,需要进行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性抗生素实施治疗,同时利用引流管进行冲洗。

此外,注意保持尿管畅通,引流袋的位置需要在水平面之下,预防尿液反流,并且注意尿液的颜色、量,预防导尿管脱落,会阴部做好护理等。

(三)肠造口护理肠造口是术后护理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

(1)肠造口皮炎。

使用温水对造瘘口周围进行消洗,并使用凡士林和氧化锌软膏实施保护。

(2)造瘘口出血。

病人普遍在术后的数小时内出现造瘘口出血现象,使用棉球对粘膜进行压迫、对血管进行缝合,达到止血的目的。

(3)肠造口出血坏死。

发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血供不足,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或遵医嘱采用局部热敷的方式改善血液循环。

(4)造瘘口狭窄。

一般在术后的一周后可以开始对病人实施定期扩肛处理,预防造瘘口的狭窄情况。

(四)并发症护理首先,密切观察病人的肺炎以及肺不张情况。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需要使用镇静剂和止痛药,呼吸道的排痰功能被抑制,手术切口疼痛,加上术后病人的胃肠胀气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影响肺扩张,增加肺炎和肺不张发生的风险。

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后指导病人尽早进行床上活动,鼓励病人定时翻身,并帮助病人进行深呼吸、扣背等护理操作,定时使用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并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一、血小板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细胞核,有细胞器。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碎片。

瑞氏染色,血小板周边呈浅蓝色,中央有紫蓝色颗粒。

犬血小板数量为200~500×109/L。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有粘附、释放及聚集等特性。

(一)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

(二)释放: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

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
等。

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
2
Ca2+、血小板第3因子(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

(三)聚集:释放的物质可使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

二、血小板的功能:
(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
(二)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三)参与凝血
(四)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释放的5-HT刺激血管内皮释放血管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而使纤维蛋白降解;血小板第6因子(抗纤维蛋白因子,PF6)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
质 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初 步止血) 3. 血液凝固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 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 血)
联系:Biblioteka 第一步第二步 第三步 3个过程相继发生并相互重叠,相互促进
2.酶促反应需Ca2+和磷脂参加。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3.凝血因子活化呈瀑布 效应(cascade) 。
血液凝固的瀑布效应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4.维生素K在内、外源性凝血中均有重要作用
5.凝血过程中的正反馈使反应不断加速,但 终产物纤维蛋白有抗凝血作用
(四)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 屏障作用 • 抗血小板和抗凝血作用
ADP ATP 5-HT Ca2+
β -血小板巨球蛋白 PF4 vWF 纤维蛋白原等
酸性蛋白水解酶 组织水解酶
aggregation
参与成分 机制
相邻的血小板连接
Ca2+
GPⅡb/Ⅲa 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
纤维蛋白原
致聚剂 生理性:ADP、E、5-HT、组胺、凝血酶、TXA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合成和释放 PGI2、NO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TFPI、抗凝血酶Ⅲ TM(凝血酶调节蛋白) 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单核巨噬细胞 的吞噬作用。
(四)血液凝固的控制
3.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
(2)蛋白质C系统:PC,凝血酶调节蛋白,PS,使Ⅷa,Ⅴa灭 活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体内主要的抗凝物 (4)肝素(heparin):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三 止血栓的溶解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adhesion):与非血小板表面 2.释放(release) 3.聚集(aggregation):与血小板之间 4.收缩(contraction):收缩蛋白 5.吸附(adsorption):凝血因子(I、V、XI、XIII)
血小板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二)血液凝固过程
分为三个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Xa-Va-Ca2+-磷脂
、PL
按X激活途径不同分为: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完全依靠血浆内 凝血因子逐步激活Ⅹ因子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依靠血管外组 织释放Ⅲ 因子参与激活Ⅹ因子的凝血过程
1.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 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 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动物。
2.内源性凝血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 和巩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温度 粗糙面:温盐水纱布 凝血因子 Ca2+:柠檬酸钠(消除Ca2+ )
小结:凝血过程的特点
1.凝血因子的活化本质上为蛋白质的有限水解, 许多凝血因子发挥着蛋白酶和底物的双重 作用。
§3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 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器刺 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 间 正常值:1-3min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与血小板的数量 和功能密切相关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 红细胞聚集成簇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
• 凝集原(agglutinogen) ——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 凝集素(agglutinin) ——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一、ABO血型系统
2. ABO血型的遗传学特征
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抑制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纤溶酶
纤维蛋白 (原)
纤溶抑制物 (α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溶过程
组织型
尿激酶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
纤溶酶原 激活物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种类
小结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blood group) :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 型
(二) Rh血型的特点:
a.人血清中不含抗Rh的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 疫,产生抗Rh的抗体。
b.抗体为IgG/不完全抗体,能透过胎盘
ABO系统, IgM/完全抗体
(三)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 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 的母亲
三、血小板生理
▪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 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 数量:(100~300)×109/L ▪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体积小,无细胞核,
直径2~3μm ▪ 寿命:平均寿命7~14天 ▪ 破坏:衰老后在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 ▪ 功能 (1) 生理止血
(2) 凝血作用 (3)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的完 整性
控制红细胞上抗原的基因,属等位基因
A、B 基因/显性; O 基因/隐性
血型 基因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 AA / AO
A
抗B
B
BB / BO
B
抗A
AB
AB
A+B

O
OO

抗A+抗B
二、Rh血型系统 (一) 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D、E、 C、 c、 e五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 Rh-:无D抗原为Rh阴性
①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 者,孕 妇的抗Rh+ 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 血。
②第一次孕儿为Rh+ ,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 (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 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 Rh+的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 通过胎盘 ,导致胎儿溶血。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示意图
HK
因子Ⅹ酶
PL
复合物
两种凝血途径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启 动
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 或异物激活因子Ⅻ开 始
凝血因子存 在部位
全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 损伤组织释放出组织
因子Ⅲ开始
存在组织和血浆中
参与凝血酶 数量


凝血过程 时间长短,
速度
约需数分钟 较慢
约数秒钟 较快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二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 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实质: 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 维蛋白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
1. 定义: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4 种
PK(前激肽释放酶)
HK(高分子激肽原)
2. 凝血因子的特点
三 输血的原则
同型输血 交叉配血 成份输血
供血者 直接配血(主侧) RBC + 间接配血(次侧) 血清 + 输血原则
受血者 血清 → RBC →
结果 - - +• + -+-+ 可 慎少 不 不
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
① 除Ⅳ因子(钙离子)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 为蛋白质
② 因子 Ⅱ、Ⅶ 、Ⅸ、Ⅹ、Ⅺ、Ⅻ 、 XIII 和PK 都是丝氨酸蛋白酶,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形式 存在。被激活的因子,右下角标a ,如Ⅱa
③ 除Ⅲ存在于组织中外,均在血浆内,多在肝 内合成;
2.凝血因子的特点
④ 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⑤ Ⅲ, Ca2+,V,Ⅷ,HK是辅因子。 ⑥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 液化的过程
意义: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保持血液的液体状态 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plasminogen)
纤溶酶(plasmi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纤溶抑制物
两个阶段: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的降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