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

合集下载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徐州的建城过程中,汉族文化是占据主体地位的,徐州也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徐州的汉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为中国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地域文化特色进行一番浅析。

一、徐州汉文化的历史源流徐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汉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徐州汉文化的深厚底蕴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在徐州讲学,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就是在徐州采写整理的。

孔子弟子曾子、颜渊也曾在徐州传播儒家思想。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徐州汉文化发展史上的值得关注的里程碑事件。

随着历史的演进,徐州汉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巅峰期。

当时徐州成为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镇,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徐州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等各类文化名人。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徐州汉文化的繁荣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辉煌。

二、徐州汉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徐州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徐州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也是徐州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的汉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方面。

徐州话是徐州地区人们所使用的方言,它不仅在语音、词汇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文字方面,徐州的碑刻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尤其是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二是建筑艺术方面。

徐州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如刘松年所建的“滕王阁”,建筑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徐州古代建筑的繁荣和兴盛。

三是文学艺术方面。

徐州的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徐州的文学家以其饱含深情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道。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汉文化发展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进行描述,从历史、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展示徐州汉文化的魅力。

徐州作为中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远古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徐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徐州是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孕育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徐州的汉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

徐州的汉文化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州地区在汉朝时期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是汉朝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持点之一。

徐州的文人墨客众多,文化氛围浓厚,孕育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人物。

曹操、曹植、陈寿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与徐州有紧密的联系。

曹操是东汉末年乱世英雄,他统一北方政权、建立魏国并且著有《白马草堂诗集》等许多著作。

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他以诗才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陈寿是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他著有《三国志》等重要历史著作,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以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徐州还有许多其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徐州陶塑是徐州的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徐州陶塑以其细腻的工艺、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容,深受人们喜爱。

徐州还有许多古建筑,如徐州市区的古城墙、水晶宫遗址、浴池遗址等,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体现汉文化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

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汉文化。

在徐州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如卧龙山周庄遗址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等,它们丰富了徐州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了解和学习徐州的汉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汉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和贡献。

徐州的汉文化体现在历史人物、艺术作品、古建筑等多个方面,它们都是徐州保护和传承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

研究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元素一、徐州两汉历史文化概述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长的枢纽。

徐州是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是13位楚王、5个彭城王的领地和墓葬所在地,并发现有多位汉代贵族的墓葬,其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为研究中国两汉传统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两汉时期徐州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做出标志性成就。

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3朝封国的国都,历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现出11位开国皇帝,所以徐州堪称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

徐州两汉文化艺术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两汉文明,对于汉史的认知和理解决不亚于拜读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史学专着。

徐州发现和发掘两汉文化古迹众多,如:狮子山楚王陵、狮子山兵马俑、北洞山地下宫殿、龟山地下宫殿;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其中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

二、两汉文化艺术符号元素如上所述,徐州两汉文化的艺术种类很多,本文主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徐州两汉时期的工艺美术现存文物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

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中国“汉代三绝”。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元素的特征,主要从汉墓的建造方式、汉画像石艺术表现形式、汉兵马俑艺术特点来体现。

通过分析两汉墓葬建筑、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总结归纳两汉视觉艺术的表现。

1、汉代墓室建筑汉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建造,整个空间是完整的,体现了天地万物。

从整体上说,汉代墓葬造型艺术包括石阙、祠堂、地下墓室、棺椁、随葬品及它们的装饰部分。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楚文化、汉文化、宜居徐州”之称。

本文主要探讨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徐州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徐州古代历史上属于龙城国,相传远古时期有伏羲、神农、黄帝等人在这里活动和创造。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曾隶属于楚国,因此形成了浓厚的楚文化氛围。

而到了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徐州设立了彭城郡,西汉时期彭城郡改为徐州,这标志着徐州汉文化的正式起步。

汉武帝时期,徐州建成了新城,并设立了中都、南都、西都三个城区,使徐州成为当时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华北的繁荣和开放让徐州迅速发展。

同时,徐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达,这使得徐州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加,汉文化在这里繁荣发展。

汉代的徐州涌现出众多杰出文化人物,如诗人陈琳、扬雄、顾炎武、戚继光等。

陈琳与曹操交好,曾为其写诗赞赏;扬雄是汉代文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法言》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顾炎武是位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他所写的《明儒学案》对现代中国的文化道德教育影响深远。

而戚继光则是明朝时期的军事家,他参加了抗击倭寇的战争,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杰出人物。

除了杰出文化人物外,徐州还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如燕子洞汉墓、兴化寺石窟、徐州博物馆、云龙山石窟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展示了徐州汉文化的历史和独特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现代徐州在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徐州博物馆持续开展重新陈列和文物保护工作,保留和弘扬汉代文化遗产。

徐州曲艺、徐州评弹等传统文化节目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徐州还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徐州青年书画家沙龙、徐州书法、民间艺术比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州汉文化,并受到其熏陶和启发。

总之,徐州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徐州在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现代徐州也在加强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积极探索。

徐州两汉文化知识

徐州两汉文化知识

徐州两汉文化知识徐州,那可是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宝藏库,里面满满当当装的都是两汉文化的奇珍异宝。

你要是到了徐州啊,就仿佛走进了一本活生生的汉代史书里。

徐州的两汉文化,那可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记载,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比如说汉墓吧,徐州的汉墓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些汉墓规模宏大,墓室里的构造错综复杂,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样。

你在里面走啊,就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

每一块墓砖,每一个墓室的布局,都好像在悄悄地诉说着汉代的故事。

这些汉墓里还出土了好多精美的文物呢,像金缕玉衣,那可是稀世珍宝啊。

玉衣上的每一片玉,都打磨得那么光滑,玉片之间用金丝连缀,就好像是给古人打造的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制铠甲,这得多高的工艺水平才能做出来啊?你看了能不惊叹吗?再说说汉代的画像石,这可是徐州两汉文化的又一宝啊。

这些画像石就像汉代生活的一幅幅画卷。

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场景,有车马出行的热闹场面,那马的神态啊,栩栩如生,就像要从石头上飞奔出来似的;还有农耕劳作的画面,人们在田地里辛勤耕种,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忙碌的身影,这哪里是石头啊,这简直就是一部部会说话的历史纪录片。

站在这些画像石面前,就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汉代的街头巷尾,能看到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风俗习惯都能从中窥探一二。

这感觉多奇妙啊,就像你有了一台时光机一样。

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建筑上也有深刻的体现。

那汉代的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精致。

比如说一些古建筑遗址,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雄伟壮丽。

就像一个曾经威震四方的将军,即使年老体衰,但是那股威严的气势还在。

这些建筑的结构、布局,都有着独特的讲究。

它们的存在,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我们探寻两汉文化的道路。

还有徐州的两汉文化在民俗传承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现在徐州的一些民俗活动啊,还能找到两汉文化的影子呢。

就好比过年的时候,那种热闹的氛围,阖家团圆的感觉,说不定在汉代的时候也是这样呢。

徐州汉文化知识点

徐州汉文化知识点

徐州汉文化知识点徐州,这座古老而充满历史韵味的地,以其丰富的汉文化而名扬中外。

作为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徐州汉文化知识点涵盖了汉朝时期的各种制度、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

一、汉朝制度汉朝时期实行了封建制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行政机构。

中央机构以三公九卿为主,地方机构则分为郡、县、乡三级。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汉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独具特色而著称。

其中,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道家、墨家等学派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三、艺术汉朝的艺术成就颇高,以画像石、画像砖、漆器为代表。

这些艺术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汉朝时期的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

四、科技汉朝时期的科技水平也相当高。

农业、纺织、冶炼等领域都有显著的发展。

同时,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为后来的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五、建筑汉朝的建筑风格以雄浑、壮观、气势磅礴而著称。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安城、未央宫等,这些建筑采用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汉朝时期的繁荣和强大。

六、美食汉朝时期的美食文化也十分丰富。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食品和食材传入中国,如葡萄、核桃、胡萝卜等。

同时,汉朝时期的烹饪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如炒菜、火锅等。

七、服饰汉朝时期的服饰文化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汉服以其优美的线条和精致的工艺展现了汉朝时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汉朝时期还流行各种饰品,如玉佩、耳环、手镯等,这些饰品成为当时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八、娱乐汉朝时期的娱乐活动也十分丰富。

人们喜欢观看戏曲、舞蹈、杂技等表演艺术,这些表演形式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欢迎。

汉朝时期还流行各种游戏,如围棋、象棋等,这些游戏成为当时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徐州汉文化知识点涵盖了汉朝时期的各个方面,包括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建筑、美食、服饰和娱乐等。

这些知识点不仅展现了汉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

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其中汉文化是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自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字、文化、哲学、思想、政治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历史的演进,徐州汉文化不断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风貌。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发展的萌芽。

春秋时期,徐州境内的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区一直都是各国争夺的领土。

在秦汉时期,徐州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秦朝的初步统一为徐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汉朝的兴起和徐州的发展,徐州的文化成为了各种思想、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国汉文化的发展、推广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徐州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如汉代的世界文化遗产云龙山石窟、瑶琳洞、东海成山寺、新安县嵩阳书院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徐州汉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国汉文化的宝库和见证。

在古代,徐州不仅是文化中心,还是商业、交通中心。

汉代时期,汉江、淮河相交于徐州,是古代交通要道,也是物资、文化流通的中心。

徐州的商业贸易活动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所发展,汉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商业、交通给徐州带来了物质和文化繁荣,也成为了徐州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徐州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人的努力与贡献。

徐州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文化人,他们有的自幼好学、勤奋好学,有的在受到重刑时,仍坚持传承文化,为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汉代文学家杨雄、史学家司马迁、东汉文学家蔡邕、文学家阮籍等,这些文化人都为徐州汉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徐州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如今,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下,徐州汉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徐州汉文化,我们需要立足于现代化、以吸纳新鲜血液的方式推广徐州汉文化,增强徐州汉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并推动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穿越两千年的汉源文化——徐州汉文化景区

穿越两千年的汉源文化——徐州汉文化景区

五彩江苏穿越两千年的汉源文化徐州汉文化景区文/路兴惠徐州是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 邦故里,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人说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 徐州”,而以地域来划分,古代徐州 的大部分遗存都在今天的云龙区。

在云龙区的东部,有一处以西汉 楚国王陵为代表的国家4A 级遗址类 公园——汉文化景区,占地面积1400余亩,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的汉源文 化主题公园,分汉代物质文化遗存展 示区和汉传佛教游览区。

整个景区 “有俑有陵有汉画、有山有水有古 刹”,呈现为一部立体的汉代史,成 为集“两汉三绝”为一体、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

景区先后被评为 “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区”、“国家 4A 级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 的50个地方银奖”,“江苏大遗址” 等荣誉称号,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举世震惊的楚王陵地宫据历史学家考证,处于汉文化景 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王陵,其主人是 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西汉第三代 楚王刘戊。

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地区 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 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被评为1995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该陵 墓凿山为葬,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凿 石量高达5100立方米,是一座罕见 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

陵中 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 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包括目前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 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 带扣等,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在楚王陵西侧300米处,是楚王 的“卫队”—西汉彩绘兵马俑。

它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26华人时刊2021.4华夏CHINA是徐州汉文化的典型标志,发现于1984年,由六条兵马俑坑组成,有步兵、车兵、骑兵、战马等各类陶俑5000余件,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汉兵马俑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的“徐州汉代军事展厅”,使游客在领略兵马俑发展历程、军阵布局、制作工艺等内容的同时,通过与秦兵马俑、汉阳陵兵马俑、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的对比,更深入理解徐州兵马俑所具有的丰富时代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的楚汉文化一、徐州与楚汉文化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

根据《书经·夏书·禹贡》的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平。

”可知徐州的疆界东到海,北到泰山,南到淮水。

至于西界,泰山以南,济水之东为徐州;泰山以北,济水之东为青州。

蒙山和羽山分别在今山东东南部的蒙阴和郯城一带。

大野和东原分别在今山东西南部的巨野和东平一带。

徐州的北方是青州。

商代青州并入徐州;周代徐州并入青州。

秦实施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西汉时代的徐州,其东北直到今山东省的青岛市,南方则逾淮直到长江。

徐州为什么与楚汉文化有关?回答这个问题应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发展。

说到楚国,通常都会想到两千多年前投汨罗江而死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而认为楚国应是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一带。

屈原曾经两次流放,一次到汉北,一次到湖南。

不过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前,是疆域拓展最广的诸侯国,后期,其东北大致涵盖夏徐州故地;东南则及于先后称霸一时的吴越。

根据《史记》的记载,楚国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的后代。

颛顼的玄孙彭祖封于彭城,即今徐州。

这是传说徐州建城之始,也是楚人与徐州最早的渊源。

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年,殷末灭国。

周武王灭纣而有天下,成王时封高阳氏的苗裔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在今湖北省西部接近四川的秭归,地位只是子爵,封地周围只有八里。

由于远离中原,又值周室衰微,诸侯相伐,乃乘虚沿长江向东、汉水向北方向发展。

为了说明徐州与楚文化的历史渊源,笔者分四个阶段,简述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1.扩充势力、默默耕耘时期公元前671年楚成王恽即位,布德施惠,结交诸侯,使人献于天子。

周惠王赐胙,安抚他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楚因此拓地千里。

这很像早年周成王命齐太公望“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2.北上争霸、问鼎中原时期公元前643年(宋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襄公欲为盟会,成为诸侯领袖。

但两次为楚国所败。

一次是宋襄公十二年秋,诸侯会宋襄公盟于孟,楚执襄公伐宋。

另外一次是十三年夏,宋伐郑;秋,楚伐宋救郑,大败宋师,襄公伤股,翌年卒。

楚国的势力从河南南部进到江苏北部与山东西南部,与北方的齐、晋争霸。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北伐陆浑,至雒(洛),陈兵周郊,问鼎之小大轻重。

周使答以“在德不在鼎”,并说:“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虽知难而退,但持续向东方发展,面对崛起江东的吴国。

3.东向发展、进军淮泗时期吴王阖闾时期,国力强大,麾下名将有自楚归吴的伍子胥和后世称为兵圣的孙武,楚国几乎为吴国所灭。

但因吴国发生政变,阖闾回兵平乱,继而与越国争战,败越后又北上争霸,使楚国有复起的机会。

公元前472年(楚惠王十六年),越灭吴,返军淮南;楚取得淮上之地,并扩充势力至泗上,从苏北进入鲁南。

至此,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之徐州旧地尽归于楚国。

4.败越灭鲁、盛极而亡时期公元前431年楚灭莒,前333年灭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前249年灭鲁。

可能由于兵力与资源集中于东境的拓展,以致遥远西境的后方空虚,公元前223年终为秦所灭。

全盛时期的楚国,其东境从山东的南部直到浙江。

因此项羽和刘邦灭秦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即今徐州;江东吴国故地为东楚,长江中游江陵一带楚国故地为南楚。

项羽和刘邦都是徐州人。

项羽的故乡是下相,即在今徐州东南方的宿迁。

刘邦的故乡是沛丰邑,在今徐州西北方的丰县;他微时任亭长的泗水亭在今沛县东微山湖的西岸。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从公元前206年(汉因秦制,以10月为岁首)8月汉王自汉中出兵,直至前202年12月项王兵困垓下,自刎而死,一共打了3年5个月,刘邦终于得到最后胜利。

前202年2月,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是为太祖高皇帝。

高祖即位后,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下邳。

六年,执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另封其少弟交为楚王,是为楚元王,都彭城。

二传至王戊,因为和吴王发动七国之变,兵败自杀。

景帝以元王子礼续楚,又四传,至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国除(《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自楚元王初封至延寿自杀国除,共八代132年,为今日的徐州留下丰富的文物。

二、从军事力到经济力古代诸侯国以武力争雄的时代去今已二千余年,如今,社会已进入经济竞争的时代。

不过即令在古时以武力征战的时代,经济力亦是强大军事力所凭借的重要因素。

《孙子兵法》“作战篇”载: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我们看周武王灭纣而有天下,分封诸侯,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为什么只有齐、晋、楚、秦独大,争霸中原,称雄天下?这四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位于周室的外围,对外有广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开疆辟土,招徕百姓,发展经济,壮大军事。

太公望封于齐,不但向东扩张疆土,而且发展经济。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说到发展经济,《史记·货殖列传》云: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红,极机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辏。

故齐冠盖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直到汉初,田肯说高祖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

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楚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

早在楚庄王观兵周郊、问鼎之轻重时就对周使王孙满说:子无阻九鼎。

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94鼎(楚国兵多将广,折下戟钩之尖就足够铸九鼎之用)。

楚国如果懂得保盈持泰,发展经济,避免穷兵黩武,常年对东方和北方用兵,和齐、晋等强国为敌,何至于为西秦所乘,而终于为秦所灭。

至于周附近的诸侯国,如陈、蔡、郑、曹、卫、宋等,则因居于中央的位置,缺乏拓展的空间,国力无法壮大,夹在齐、晋、楚等大国之间,难以避免成为它们操纵、裹胁、征伐、侵占的对象,左右为难,真是“两大之间难为小”,而且终于不免于灭亡的命运。

一国的国势短期也许可以靠军事维持,但长期必须靠经济来支撑。

缺乏雄厚的经济力,光凭借军事力无法让国家持续强大。

不过纵然有雄厚的经济力,如果过度膨胀武力,不知节制,终必有经济力不胜负荷的一天。

然而如何发展经济?经济为什么会成长?甚至什么是生产?却是最近数百年才兴起的研究领域。

在西方,英国的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始祖,他的《国富论》(An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s of theWealth ofNations, 1776)是第一本系统讨论经济发展或经济成长的巨著。

其内容我们只要看这本书的全名《各国财富的性质及成因的探讨》就会明白。

史密斯认为,我们生活中所享用的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都是劳动所生产,而劳动生产力提高是经济成长的主要来源。

他认为人皆追求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就促进了社会全体的利益,但必须是在公平亦即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之下。

别人的利益不减少而自己的利益要增加,当然只有创造了新增的价值才有可能。

因此,史密斯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在我国,司马迁几乎有相同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林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他又说:夫神农之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司马迁主张自由经济是显然的。

他甚至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而,汉高祖八年,令商人不得衣锦绣、携兵器、骑马乘车,歧视商人,显然不了解生产的意义和财富的来源。

文帝时,晁错上疏论贵粟。

他在文中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

他批判商人: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晁错说商人因其富厚,交结高官,以利相倾,未尝不是事实。

但他和我国两千年来的主流思想一样,其实不了解生产的意义,也不了解商业对于创造经济(或市场)价值、增加所得、促进经济成长的贡献。

不过即使在西方,直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才有以人均产值或所得持续增加为特质的现代经济成长,在我国则更晚。

生产是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一切价值来自效用(utility)。

商品和服务因为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产生效用,效用是我们对需要被满足感到愉悦的程度。

人的欲望无穷,随所得增加而产生新的需求。

曹操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

”并不是田里长出粮食才叫生产,也不是粮食生产愈多愈富有。

任何物品数量越多价值越低,稀少是价值的重要条件。

如果我们把所谓国内生产总值(GDP)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部分,愈是高所得的国家,其农业产值所占的百分比愈低,而服务业产值所占的百分比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