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首法”神奇功效 运动又养心

合集下载

每天转转舌头,动动牙齿,滋养五脏六腑的好方法!

每天转转舌头,动动牙齿,滋养五脏六腑的好方法!

每天转转舌头,动动牙齿,滋养五脏六腑的好方法!
叩齿
叩齿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

叩齿的功效
1
坚固牙齿,防治很多口腔疾患;
2
促进消化,治疗便秘;
3
耳聪目明,提高智力;
4
保养肌肤有弹性;
吞津
叩齿之后往往会产生唾液,这个唾液称为吞津
1
健脾、补肾;
2
滋养五脏六腑;
3
强骨健脑,滋阴降火。

叩齿吞津法要领
晨起后,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

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

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 end ·
关注并转发
分享更多健康
一分钟谈健康
获取健康知识
点击右方二维码。

百叩的功效与作用

百叩的功效与作用

百叩的功效与作用百叩,又称为拜佛叩头,是一种虔诚地将双手合十,然后跪地叩头以示敬意的动作。

它是佛教中最常见的儀式之一,常被信徒们在拜佛祭祀、朝拜寺庙等场合使用。

百叩在佛教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着丰富的功效与作用。

一、亲近佛陀与增加信仰心百叩旨在展示佛教信仰者对佛陀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通过频繁的百叩动作,人们渐渐感受到了佛陀的存在,并与之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让人们感到心底的平静和安宁,有助于静心修行和深入理解佛法。

此外,百叩也可以增加信仰心,让人们更加虔诚地追随佛陀的教导,从而更能够体悟佛法的智慧和普遍真理。

通过持续不断地百叩,信徒们愈加坚定地认识到生命的尊贵和佛陀的伟大,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佛教的信仰。

二、清除罪孽与修行积累功德在佛教中,人们相信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在因果循环中产生反应。

百叩是一种虔诚地反省和否认自身罪孽的方式。

在细心反思自身的过错和过失的同时,百叩也承诺了以后要遵循佛法的原则,不再背离道路。

这种行为有助于引导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态度和评价,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善行和正心,以减少罪孽的积累。

百叩的叩头动作也象征着远离自私自利的欲望,并且为修行者积累无量的功德。

这样的修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开悟大有裨益。

三、清智与塑造个人品质百叩的动作要求人们集中注意力,并努力与内心对话。

这种内心对话促使人们从内在深处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抬头、低头、叩头等一系列动作,人们培养了专注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种内省帮助人们了解心中潜藏的慾望和欲望,进而在修行的道路上达到纯净和清晰的智慧。

意识的净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并且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促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慈爱、宽容和谦虚的人。

四、增强健康与改善体质百叩的动作是一种身体的锻炼,具有增强健康和改善体质的效果。

跪地叩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动,改善身体代谢,增强免疫力。

经常进行百叩有利于加强肌肉的力量和柔软性,并且为身体提供了良好的伸展和平衡训练。

打通小周天.大周天法

打通小周天.大周天法

打通小周天.大周天法小周天打通法1.叩首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一)叩首,就是磕头,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

“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

但是,咱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

然后按拜佛叩头的样子,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

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每15次为一小节。

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每反复10次为一小节,“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

如此可使任督二脉在头部顺接,为打通小周天的第一步(高血压患者暂不可练此功)。

2.震动尾闾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二)先双腿盘坐。

有些人说我盘不上,而咱们这个功盘不上正好!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站立(站的过程中膝盖不可触地),只要臀部离地10至30厘米就行。

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时正好使尾骨撞击地板,这个动作就完成了。

这种撞击面积较大,安全无痛。

为保万无一失,开始时臀部可垫棉垫,站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或面前有人帮忙拽起也可,主要目的就是要震动尾骨,使任脉会阴穴与督脉长强穴得以顺接。

这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及急性腰扭伤者,忌用此法)。

别小看这一站一坐。

这对妇科病、肛肠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强壮肝肾功能,且能降压安神,治疗腰膝疼痛,只要锻炼时从容和缓,不急不躁,锻炼后都会有气力大增的感觉。

3.壁虎爬行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三)我们都看过壁虎或诸如蜥蜴、鳄鱼的爬行吧,咱们这个动作就完全依照它们来进行,爬行得越像越好。

但在地板上练时不用真的往前爬,如果真的向前移动了,那就必然是四肢在用力,而这个锻炼法四肢是不用力的。

此功法主要用来打通任脉,对增强五脏功能效果卓著,尤其对肝脏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对肠胃疾病、便秘、妇科病痛经、不孕等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减肥消脂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任脉乃阴经之海,总调阴经各脉,对于更年期妇女尤为重要。

周身叩击养生功(一)

周身叩击养生功(一)

龙源期刊网
周身叩击养生功(一)
作者:安在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6期
叩击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具有方法独特、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等特点,是深受中老年朋友喜爱的一种健身、祛病的好功法。

现将其练习方法介绍如下,供学习时参考。

一、叩击胸腹部
开步直立,右手成指,屈肘于左肩前,以指尖顶部为力点,从左肩前锁骨处向下叩击至左大腿根部(图1),再由左大腿根部叩击至左肩前锁骨处(图2)。

如此上下反复叩击4遍,然后里移,叩击整个左胸腹部。

随后,换左手叩击右胸腹部,方法与叩击左胸腹部相同。

【要点】叩击胸腹部时要密集、充分、均匀,叩击力度要适中,动作幅度不宜太大。

【作用】强壮五脏六腑,有助于胸腹部疾患的康复。

二、叩击肋部
横开弓步站立。

左臂屈肘抬起。

左手按于脑后,右手成指,屈肘于左腋前,以指顶端部为力点,从左腋下沿肋部向下叩击至左胯下部(图3),再由左胯下部叩击至左腋下(图4)。

如此上下反复叩击4遍,然后外移,叩击整个左肋部。

随后,换左手叩击右肋部,方法与叩击左肋部相同。

【要点】叩击肋部要密集、充分、均匀,叩击力度要适中,动作幅度不宜太大。

【作用】强壮五脏六腑,强健肋骨,有助于肋部疾患的康复。

三、叩击腰背部
开步直立,两臂屈肘向后,两手成指,以指顶端为力点,同时从臀部沿腰背中线两旁向上叩击至肩胛骨下缘处,随势上体前俯(图5);再由肩胛骨下缘叩击至臀部(图6),随势上体直起。

如此上下反复叩击4遍,然后外移,叩击整个腰背部。

道教叩齿治病的功能与养生思想

道教叩齿治病的功能与养生思想

道教叩齿治病的功能与养生思想叩齿是一种至简至深的道教法术和养生良方。

说它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践叩齿的方法并从中获益;说它深奥,是因为道经和医书上都存有大量的叩齿的文献,人们却对它熟视无睹,而躬身实践叩齿的人,虽然知道叩齿的好处,却无法阐明背后支撑叩齿术的理论。

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道教所拥有的这些独特的知识,更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所稀缺的宝贵资源,对这些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理论阐发就显得尤为可贵。

一、道教叩齿治病的功能叩齿养生法在古代的道教典籍和医学文献中相当繁复,本文择要探讨如下:首先,古代的道经和医书中认为叩齿具有固齿功能。

古代的医家认为经常叩齿能令牙齿坚固,不动摇。

叩齿叩得好的人,甚至到耄耋之年牙齿也不会脱落。

《抱朴子内篇》卷15“杂应篇”指出“或问坚齿之道。

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永不摇动”⑥.孙思邈在《千金方》也说:“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

”⑦《玄机口诀》中说“惟叩齿法,简而易行,能令齿植坚固,至老而不脱落”⑧.其次,叩齿具有治疗齿痛的功能。

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齿痛候》中称“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啄齿三十六下,治齿痛”⑨.北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也说:“齿疼,龈间出血,极验。

以盐末,每夜厚封齿龈上,有汁沥尽乃卧。

其汁出时,仍叩齿勿住。

不过十夜,疼、血止。

”二、道教叩齿养生的理论依据首先,中医认为叩齿之所以能够强健肾脏,是因为牙齿和肾脏是相互连通的。

中医典籍称“齿者,肾之标”, “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认为牙齿是人骨头的终端,肾脏生骨髓,而牙齿则为骨髓所滋养。

《黄帝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认为肾脏跟牙齿的关系非常密切。

而肾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如果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补肾固本。

明代张介宾认为“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

懒人养生妙招:十指叩头可健脑

懒人养生妙招:十指叩头可健脑

懒人养生妙招:十指叩头可健脑
不少脑力劳动者在经过一天工作之后,会有头痛、头晕、恶心的状况出现,如果长时间工作压力大,还可能出现脱发、白发现象。

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什么毛病。

其实您只要试试十指叩头健脑法,就像买西瓜一样,轻敲外部就可了解内部的情况,如产生金属性高音,就有可能是过多食用冷的食物,或用脑过度;发出低音,那么往往是头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操作方法
1.十指微屈,用十指指端叩击头部皮肤,手法用力宜轻柔,整个头部都要叩遍。

2.每次叩击100次,每天1~2次,直到头部有温热感和轻松感。

功效解析
此法能兴奋大脑皮层,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对头痛、头晕、老年痴呆以及脱发、白发等有防治作用。

适用人群
脑力劳动者、亚健康人群、教师、学生、中老年人等。

适用场合
地铁里、公交车上、办公桌前、休息室、家里、户外休闲地。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瑜伽叩首式式的作用,你都知道吗?

瑜伽叩首式式的作用,你都知道吗?

瑜伽叩首式式的作用,你都知道吗?初学瑜伽叩首式(Pranamasana),这个瑜伽姿势能帮助人们做好练习头倒立式的准备。

它逐步地增加流向头部的血液,允许脑部慢慢适应升高的血压。

它刺激督脉上的穴位点,尤其是头顶的百会穴。

它的效果和头倒立式相似,但程度稍逊。

叩首式头往下弯的伸展运动,能让血液回流至头部。

具有改善气色,预防头昏失眼的效果。

还可以使肌肤水润光泽,预防老化与减少细纹。

体式功效消除背部紧张预防椎间凸出而压迫神经调理生殖系统增加大脑循环缓解哮喘伸展整个脊柱让身心充满活力瑜伽叩首式练习功法:1、跪坐在脚跟上,脚趾向后。

挺直脊背,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向下。

2、把手指插在小腿和地面之间,握住小腿肚。

3、吸气时,脊柱向上伸展。

保持脊柱的拉伸状态,呼气时,躯干慢慢从髋部往前弯,把腹部肋骨的下段放在大腿上。

前额触地,与膝盖相隔适当的距离。

4、抬高臀部,让头顶着地,大腿与地面垂直。

双手在小腿下面往前移或往后挪,直到可以伸手臂。

自然地呼吸,保持5~45秒。

5、臀部慢慢地回到脚跟上,前额保持着地片刻,然后慢慢地抬起头部和躯干。

短暂休息。

6、重复做1~10次。

两手从小腿下拿出来,舒服地坐着或仰卧,让循环恢复正常。

瑜伽教练提示做动作时,上半身肌肉要尽量放松。

借地心引力下弯,不要勉强。

患有高血压及眼压高的人,不适合练习此式。

每天练习3—5次,完成式时停留约5秒。

上半身弯曲时的放松与下垂,是做好此式的关键。

进入此式时,会有往前倾的感觉,握着脚跟和把头靠近膝盖,会比较保险些;从拱起的背部向上推送来伸展脊柱;如果你不能做头倒立,这是个很好的替代姿势。

练习注意事项:有颈部问题、眩晕、心脏或血液循环问题(如高血压)的人,不要练这个姿势。

求医不如求己:四个动作,让你在家轻松拥有好身体

求医不如求己:四个动作,让你在家轻松拥有好身体

求医不如求己:四个动作,让你在家轻松拥有好身体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地板上的健身四法”,只需要四个特别简单的动作,我们在家就能练习,不仅可以预防各种慢性病,还能减肥消脂、美容养颜,让你从头到脚得到锻炼和放松,快来看一看吧。

1叩首法——开窍醒神的健脑法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有人问,磕头也是锻炼吗?那当然磕头还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呢!“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

但是,咱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

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就用手垫着。

这样额头撞在手背上,既不会因接触面太软而无效,也不会因为太硬而受伤。

①按拜佛叩头的样子,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

②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每15 次为一小节。

③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每反复10 次为一小节,“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

如此可使任督二脉在头部顺接,高血压患者暂不可练此功。

叩首法可将气血引入头面,开窍醒神之力很强。

对于颈椎病、头痛、耳鸣、近视眼、黑眼圈都有疗效,尤其对于长期“一窍不通”的慢性鼻炎患者,多练此功法中的“撞揉”动作,可即时通窍,并作用持久。

此外,患腰肌劳损的朋友,若能循序渐进地练此功法,也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很多女士向我讨要美容的秘方,我说,您想要哪里美丽,就把新鲜的气血引到哪里。

然后,她们就问我引血的方法。

其实,您关注哪里,您的气血就在哪里,您的财宝也就在哪里。

2震动尾闾法——激发人体的先天之力① 先双腿盘坐。

有些人说我盘不上,而咱们这个功,盘不上正好!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

②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站立,站的过程中膝盖不可触地。

刚站一点有人说不行,站不起来也没关系,这个功法本来就不需要完全站立起来,只要臀部离地3 至5 厘米就行。

③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时正好使尾骨撞击地板,这个动作就完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叩首法”神奇功效运动又养心磕头治病话养生
“叩首法”神奇功效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人们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创造价值的同时,身体部件也在悄悄地加速着老化。

原本属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不知不觉地纠缠上了年轻的“白领”。

一旦得了颈椎病,真让人苦不堪言,可是手术治疗太痛苦,戴上“颈托”太麻烦,吃药打针见效慢,稍一加班又复发,如何是好?
颈椎病急性期要听从医嘱加以治疗,以迅速减轻疼痛等症状,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平时的锻炼。

有一种锻炼方法简单易行,天天在家都可以练习,不花钱,不痛苦,这就是“叩首法”,俗话说的“磕头”。

中医认为,工作高度紧张,每天蜷缩在电脑前的白领一族,精神极度疲惫,运动量却十分缺乏,肢体长期处于僵硬状态,所以气血瘀滞。

不通则痛,痛则筋脉拘挛,于是出现诸如头痛恶心、脖颈强直、手臂麻木、指端冰凉等多种不适,也就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

既然气血不通,治疗和锻炼当以疏通气血,伸展经脉为主。

临床实践得出,跪拜磕头动作有通经活络、疏通躯干部分气血的作用。

“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这句老话不止是告诉人们虔诚孝顺可以长寿,也道出了坚持导引锻炼可以强身的道理。

每天睡前通过磕头动作放松肢体,可以促进背部血液循环,舒展肩颈部紧张感,长期坚持还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叩首法虽然看着简单,但要防治颈椎病姿势却大有讲究:
首先,练习者保持自然呼吸,将腰背伸直,跪坐端正,臀部放在两脚跟上,双手放在两膝上,做一次深呼吸。

接着两臂伸直上举,吸气,此后双手直落至两膝前方地面,顺势弓腰做磕头状,以额头触及地面;再呼气,上身向前尽量伸出,用下颌轻点地面上的双手背,两肘着地,以肘部支撑上半身重量。

再将臀部向上尽量抬起,大腿垂直于地面,保持自然呼吸。

接下来,伸直手臂将身体向上撑起,缓慢挺直腰,最后缓慢将臀部落回两脚跟上(如果腰力不足,可以将落臀和直腰合为一步完成)。

如此完成三步为一个动作,一次锻炼需要重复做30次,大约5分钟。

如果体力弱者,可以将每步停顿延长至2~3个自然呼吸,但不宜过长。

此法与普通的磕头有一定区别,这是为了更好地锻炼颈椎而做的改变。

需要指出,这个动作不光适合锻炼颈椎,还可以同时锻炼胸椎和腰椎。

从中医经络学的角度解析此方法:
1.臀部落于脚跟上时,双足跟正好点在足太阳膀胱经的承扶穴上,此穴有治疗腰骶部疼痛的作用,同时足太阳膀胱经又循行于头项背部,刺激该穴,还可帮助疏通此经络,达到减缓项背疲劳的效果。

2.弯腰抬臀,使得足太阳经得以牵拉,达到放松从足跟至颈部的肌肉的效果,同时锻炼了督脉。

3.下颌点地,这样可使头部后仰,符合了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达到锻炼椎骨的效果。

4.重复活动后,血液循环加快,呼吸加深,有利于毒素的代谢。

需要指出的是,“叩首法”只是一种日常锻炼方法,不能代替治疗,只在颈椎病非急性期使用,也可作为日常缓解疲劳的放松方法。

如果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疼痛症状,应立刻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治疗,切不可盲目叩首,反伤身体。

运动又养心磕头治病话养生(我每天拜佛108拜,坚持已半年,效果非常好)
我国古代养生方法很多,恃养生术而享高寿者代不乏人。

宗教学上的叩拜起源于上古巫祝中的祈祷。

在汉代后经发展,叩拜之礼仪也成了一种修行法门。

磕头是我们锻炼身体的最好的办法。

原因如下:
一、信仰的力量我们的祖先,为了叫自己的后代保证身体健康,运用一种较为简单方便的模式,逐渐让人们形成一种规则、习惯,达
到锻炼身体,强身健体的目的。

晚辈给长辈磕头,活人给死人磕头,低地位的给高职务的磕头,凡人给圣人磕头,一般人给神仙磕头,犯了错误给受委屈的磕头。

总之,把磕头引入了许多环节,形成了人们的习惯,形成了人们的风俗。

在漫长的人类生活中,这种形式带给了人们莫大的好处,也就是把修身保健升高到一种思维规范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项远大的工程,既人类健康长寿的工程。

二、活动了全身八大系统在磕头的过程当中,全身的各个系统都要进行运动。

如骨骼系统,206块骨头那一块都要动,不动,磕头的动作就很难完成。

其他系统也是一样,也需要都来运动,才能完成磕头的全部动作。

这样自由自在的锻炼身体,既适应了自己的环境要求,又客观的达到了随时随地的进行。

调理好八大系统的正常运作,是在高度集中的运动,把人的思维与动作接合起来,顺应了人体的自然特点,能巧妙的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五体投地手、脚都是小五行,人体的是大五行。

五个五行同时运动,导致了人体的整体形态与自然现象的紧密接合。

趴下是紧密结合地气,吸收地下向上的阴气,站起接受天上下来的阳气,阴阳相互结合达到整个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种平衡是自然状态下的平衡,是自动调理的平衡态,既适应了人体的大环境,又调理了人体的小环境。

是气血精液的浑然一体,是思维与形体结构的整体协调。

磕头治病的机理分析
【锻炼作用】我们磕头时,膝向下跪,头向下低。

我们知道水是从高处向低处流,所以全身的气血也从高处向低处流,从腰部运行到头部。

然后头抬起,腰直立,站立起来,全身的气血就会从头部流向脚部。

我们磕头时,全身的气血一上一下的运动,同时各大系统、内脏器官等也在有规律的做一上一下的运动,磕头实际上是在锻炼身体。

在气功术语上,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大周天循环,使全身的经络、气血通畅无阻,通则无病。

身体不好的,常有病的经常磕头就会使身体趋向好转,甚至无病。

【心理作用】古时医生治病就强调“治病先治心,三分药治七分心治”。

说明调心是治病的关键。

人逢喜事精神爽,烦事多了就会无精打采。

当心情好时,全身各大系统器官的细胞就处在一个活跃状态,新陈代谢的能力强,身体自然好,显得精神焕发。

当心情不好时,全身各的系统器官的细胞就处在一中抑制状态,新陈代谢的能力变差,身体自然会得各种各样的病。

在求神拜佛中,来获得心理调控的良好作用,而达到治病健身的效果。

信神的人给神像磕头时,心特别虔诚,对神佛能保佑自己病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神佛自古以来就被神话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有求必应的本事。

因此,它能够给人带来心理安慰,使人有了心理的寄托希望,而大大减少了不平的心理。

有趣的是,晚清大学士翁同稣以“跪拜磕头”为妙法的养生之道颇为神奇。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咸丰年状元,曾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先后为穆宗(同治)、德宗(光绪)二帝的启蒙老师。

他蒙皇上恩宠及太后器重多年,每受召见常行磕头之礼,然一直未懂得跪拜磕头之妙处,翁后笃信磕头以养身健体则是受了恩师全庆的影响。

全庆,字云甫,满族人,为嘉庆举人,道光进士,一生宦迹,曾两次入阁被誉为“福命颇优”之人。

咸丰六年,翁参加会试,全庆以工部尚书为名义为其座师(即考官)。

翁考得“进士第一”,深得全庆喜爱,故二人有师生之谊,光绪八年(1883年)正月初四,翁谒见全师。

此时全庆虽已80有余,但气力尤健,且毫无昏愦之像。

翁极慕之,遂向其求养生之法,全对翁传授自己多年的养生经验,说:“每日磕头一百二十,起跪四十次,此法最好。

”翁闻后认为此法简单易行,勿用大劳。

加之为师经验之谈,料无虚言,于是亦仿行之。

翁当时已50多岁,他坚持“每夜在房行三跪九叩头乃卧(即磕头45次,起跪15次)。

后来果然感觉此法有效。

其后多年,他坚持不懈操行之,至晚年,翁仍面容红润,气体俱佳。

全、翁二人,长期以跪拜以养生健体之术,均享高寿,全庆卒时82岁,翁享年则74岁。

运动肢体,为卫生之道,借磕头起拜为健身者,在宋代已有人行之。

陆游在《老年庵笔记》中云:“张廷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起数十。

老人气血多滞,振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所谓“拜起”,就是指
弯腰伸背,手掌双膝触地,作叩拜状,既而撑掌起身等一系列运动方法,此属古代导引术的一部分。

老年人血气多滞,筋脉失养,常出现四肢关节活动不灵,腰肌强直,有的还会出现脊椎变形等情况。

采用“拜起”运动,有助于气血周流通畅,增强肌肉弹性,提高肢节的灵巧和背腰的柔和,起到延缓骨骼和肌肉系统老年性改变的作用,从而达到推迟衰老和长寿的目的。

道家有一篇《玄门习礼拜仪》,同样也讲得很透彻,兹录于下:“夫习礼拜即如运动,能舒展人身三百六十度骨节,使全身血脉流通。

行礼之始,必先双足平立,使气血调和,神思可定,撮心归一。

继而双拳合抱,即‘两仪定位’之时,口吸一气后,乃拱手起揖,务使揖不过眉,随即将气吐出,然后收拳回抱,即‘太极还原’之际,无呼无吸,于刹那间可觉真息无息,真息绵绵也。

双拳回抱后,再吸一口气,随俯身下跪,务以‘躬如满月’,使压迫肺部,尽量呼出俗气,至‘五体投地’后,便须收贴两踭(足后跟),使水火既济,呼吸调和矣。

起身之时,须待气足后兴,更须徐徐起尾,使坎水还原,离火复位,于是徐徐吐纳。

工夫虽少,能每日三次,晨午晚行之,自觉精神加倍,血气畅通。


初学者,每骨节闻响,或气倦筋疲,耐心久习,自然无碍。

不过人生精血,下行谓之顺,是以有子女之生产,逆行则灵气贯顶,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也。

所结之胎,永永不磨不灭,如下行多则灵渐分散,而苦无穷期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