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原因分析鱼骨图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ppt课件

01
尿液检查
通过尿液的常规检查,观察尿液中的白细 胞、细菌数量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 感染。
02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尿路系 统是否存在结石、梗阻等异常情况,有助 于确定感染的原因和部位。
03
细菌培养
通过尿液的细菌培养,确定感染的病原菌 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诊断依据:说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依据
导尿管更换
定期更换导尿管,避免细菌在导尿管上积累,引发感染。
预防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管使用,尽早拔除 导尿管等。
用药指导:说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
• 遵循医生处方
•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药物,不得自行更改药物种类或剂量。
• 了解药物副作用
• 患者在使用药物前,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便及时调整药物使用。
01 保持导尿管清洁 定期更换导尿管,保持导尿管外部清洁,防止细菌感染。
02 定期清洁尿道口 每日使用适当的消毒液清洁尿道口,减少细菌滋生。
03 合理应用抗生素 根据医生建议,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症状。
04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鼓励患者多喝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冲洗尿路,减少细菌滞留。
心理支持:说明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心理支持重要性
败血症
严重尿路感染时,细菌可能进入 血液,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并发症处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 预防措施
• 保持尿道口清洁,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引流袋,减少细菌滋生。
• 药物治疗
• 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手术治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共57张PPT)

核心策略2
只要允许,应尽早拔出尿管
–术后24小时内拔出尿管,如有其他指征方可继续留置尿管
核心策略3
• 使用无菌技术和无菌设备进行插管操作
➢插管前后手卫生 ➢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布、
➢无菌棉球、使用抗菌剂或
灭菌溶液擦拭尿道周围, 专掌握留置导
• 我国ICU内尿管平均使用率为86%
• 40-50%的病人没有留置尿管的指征
不适当的导尿管使用
• 重症监护外的尿量监测 • 尿失禁 • 病态肥胖症 • 行动不便 • 意识错乱或痴呆
• 病人要求
获取尿液标本
• 不鼓励用导尿的方法收集标本
• 如果病人无法排尿或尿失禁考虑采用尿管
留置尿管的适应征
1.各种下尿路梗阻所致的尿潴留
《ICU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3年第17 期《医药前沿》刘仕莲
减少导尿管使用的辅助方法
• 膀胱扫描:可检查患者是否有尿潴留,可避免尿管 的置入
• 安全套导尿管:有皮肤溃烂风险的男性尿失禁患者 (如压迫性溃疡),可考虑使用安全套导尿管。
• 尿路感染 • 对尿道和膀胱的机械损伤 • 行动障碍 (限制患者行动)*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CAUTI常见病原菌
• 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 • Klebsiella 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菌) • Proteus spp.(变形杆菌) • Enterococcus spp.(肠球菌) • Pseudomonas spp.(铜绿假单胞菌) • Enterobacter spp.(肠杆菌) • Serratia spp.(粘质沙雷菌) • Candida spp.(念珠菌)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演示课件

降低导管相关性尿路 感染的发生率,改善 患者预后
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 相关性尿路感染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尿路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尿路感染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其中,上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炎,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属于下尿路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汇报人:XXX 2024-01-22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 •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学 •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并发症和预后 • 总结和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导管相关性尿路 感染的发生率、危险 因素和预防措施
病原体的侵入途径和传播方式
侵入途径
病原体主要通过污染的导尿管或 尿道外口进入泌尿系统。
传播方式
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 播或空气传播等方式在患者之间 或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病原体的耐药性和治疗策略
耐药性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许多病原体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治疗策略
针对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加强支持治 疗,提高患者免疫力。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或采用其 他治疗手段如手术治疗等。
治疗。
膀胱刺激症状
留置导管可能刺激膀胱壁,引起 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治疗 措施包括调整导管位置、使用抗 炎药物,同时保持患者充足的水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一、基本资料: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78人留置尿管,共发生院内尿路感染1例。
二、原因分析:三、整改措施:1.置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精品课件

诊断标准
无症状性菌尿症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
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 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 ≥105cfu/ml
最新 PPT
CAUTI预后
大部分CAUTI病例临床上呈良性经过。通 常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导尿管拔除后 即可自然痊愈。
合 ❖ 长期体位限制(骨盆骨折) ❖ 终末期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最新 PPT
导尿管的合理使用
术前留置导尿指征(IB) ❖ 行泌尿系统手术或泌尿生殖系统相关手术 ❖ 手术持续时间长 ❖ 手术期间有大量补液或使用利尿剂 ❖ 手术期间需检测尿量
最新 PPT
导尿管的合理使用
非留置导尿指征(IB) ❖ 尿失禁患者使用留置导尿管代替日常护理 ❖ 能自行排空膀胱的患者收集尿液培养或其他
最新 PPT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 患者方面: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 力和其他健康状况
❖ 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 :导尿管留置时间、导 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 临床使用等
最新 PPT
感染途径
最新 PPT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
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 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 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 结合尿培养。
最新 PPT
导尿管的合理使用
导尿管材质 ❖ 抗生素涂层导尿管(IB) ❖ 亲水性导尿管(间歇导尿患者)(II) ❖ 硅胶导管(长期导尿易发生阻塞患者)(II) 进一步研究(III) 1.尿道内支架 2.耻骨上插管 3.导尿管阀门
最新 PPT
导尿管的合理使用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课件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抗生素使用指南 ,确保合理用药。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 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其他疾病
积极预防和治疗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以免影响免疫力和增加感染风险。
临床表现
发热
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 症状。
膀胱刺激征
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是 CAUTI的典型表现。
尿液异常
尿液浑浊、异味、血尿等尿液异常 现象。
02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
保持导管清洁
定期清洗和消毒导管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剂,确保导 管表面无细菌和污垢,降低感染风险 。
定期更换导管
根据导管的材质和使用情况,定期更 换导管,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细菌滋生 和感染。
定期更换导管
定期检查导管状况
在每次使用前,检查导管的完整 性、无破损和老化现象,如有异 常及时更换。
遵循更换周期
根据导管的材质和使用指南,遵 循规定的更换周期,确保导管的 性能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的重要药物,但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感染的反复发作 。
避免长时间憋尿。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
对康复的影响。
家庭护理指导
日常护理指导
指导患者在家庭中如何进行日 常护理,如保持会阴部清洁、
干燥,勤换内裤等。
饮食调理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多饮 水,增加尿量,以冲刷尿道, 减少细菌滋生。
病情监测
指导患者如何监测病情变化, 如观察排尿情况、记录排尿日 记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PPT演示课件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尿路感染的 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
护意识。
抗菌药物的使用
遵循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
足量、足疗程使用,避免滥用和错用。
注意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可在导尿管留置期间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风 险。
查显示尿路病变改善或消失,则可认为治疗有效。
预后判断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治疗是否及时和有效等。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治愈,但如 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导致感染反复发作或加重,影响预后。因此,对于导尿管相
关尿路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抗菌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需密 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0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 诊疗与治疗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患 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膀胱刺激症状,或腰部疼痛、发热等全 身症状。实验室检查中,尿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升高,尿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可能显示尿路结石、梗阻等 病变。
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导尿 管相关无症状菌尿、导尿管相关 症状性尿路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复 杂性尿路感染。
发病机制
01
导尿管作为异物置入尿 道,破坏了尿道的正常 生理环境,增加了细菌 入侵的机会。
02
导尿管的留置还可能导 致尿道黏膜损伤,降低 尿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03
细菌可经尿道腔外途径 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 和尿道炎。
导尿管插管引起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5月份)doc

导尿管插管引起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导尿是基础护理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也是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有导尿或有尿路器械操作的病人中,约有20%~60%的病人有尿路感染,其中80%与导尿有关,20%与尿路器械有关,分析2012年5月神二科患者留置导尿管引发尿路感染一例原因,预防对策至关重要。
现综述如下:一、原因分析1.1 导尿操作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完整的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泌尿系统的有力屏障,导尿管的插入,常导致尿道粘膜损伤,破坏了尿道粘膜的天然屏障。
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粘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也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致使细菌逆行至泌尿系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1.2 留置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留置导尿管不仅损伤尿道粘膜,破坏机体防御屏障,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同时也对尿路上皮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促进病原菌的定植,加上长期留置导尿管,管腔内细菌定居及各接头的污染,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生长繁殖引发感染。
随着留置导尿管时间的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神二科患者长期卧床处于植物状态留置导尿插管时间2012年2月14日长期留置尿管>30天,以上表明,医院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留置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1.3 性别、年龄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性别、年龄的差异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之一。
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而且尿道括约肌薄弱,细菌很容易从尿道侵入膀胱,其次是女性的尿道口与阴道、肛门较靠近,易受肠道正常寄生的大肠杆菌的污染,所以,尿路感染女性患者高于男性,随年龄的增长,泌尿系统的解剖屏障和生理功能随之下降,男性常有前列腺肥大,女性常因骨盆底肌肉松弛而出现膀胱膨出,尿失禁、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冲刷膀胱、利于引流的作用,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机会,有效预防医院尿路感染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 2015年第一季度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资料:
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78人留置尿管,共发生院内尿路感染1例。
二、原因分析:
三、整改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
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持续改进:
1、P—计划: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尿路感染的预防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使全年ICU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0;对患者做好尿道口护理剂会阴护理,勤擦洗。
2、D —实施:对护士进行尿路感染的计划培训,及时了解患者尿道及尿液培养情况,制度相应护理计划并实施落实。
3、C—检查:检查科内对护士尿路感染的的培训记录;以及其对尿路感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护士对患者的尿道口护理落实情况。
4、A—处理:科内对该患者的尿路感染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其护理流程是否合理;以及其后续治疗和护理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