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五大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偏方1、白术白芍治慢性胆囊炎【功能主治】敛阴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慢性胆囊炎。

【偏方组成】土炒白术12克,酒白芍、陈皮各10克,防风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8例,痊愈3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

2、党参合欢皮治慢性胆囊炎【功能主治】补脾运中,疏泄肝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

证见右胁疼痛,痛连右肩胛及右背,食荤及脂肪过多则疼痛加剧,经年累月不愈,体质偏虚,属脾虚肝郁症。

【偏方组成】潞党参、合欢皮各15克,炒白术、白茯苓、陈香橼、金铃子各12克,广除皮6克,甘草、广木香山5克,广郁金10克,参三七末2克(分冲)。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亦可以此方数倍量,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水泛为丸如莱菔子大。

每服10克,每日3次,开水送下。

1个月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6例,其者痊愈21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3、中医治疗胆囊炎的其他偏方3.1、每天早上一个煮的烂烂的猪手,一瓶啤酒温热,一起吃掉。

3.2、三两江米炒黄擀成面,加上一个猪苦胆汁,再炒炒,捏成丸,早晚各吃一粒。

3.3、鲜嫩小麦秆100克(采取春天已灌浆,尚未成熟的小麦),白糖少许。

麦秆加水煮半小时左右,加白糖使之微甜代茶饮,每天半小碗,一日3次。

3.4、红瓤西瓜14克,冻粉1.5克,白糖60克,香蕉油1滴,清水90克。

西瓜瓤去掉种子,切碎,挤出瓜汁,冻粉切成寸段,在瓜汁中加白糖15克,放入冻粉煮化,搅均匀,凉透,凝结成冻,即成西瓜酪。

清水加入剩余白糖烧开,凉透,加上香蕉油,把西瓜酪割成小块,在盘子四周浇上糖水即成。

——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1、饮食护理胆囊炎患者在发作的时候,在消除炎症的同时,应当采取禁食的措施。

当症状有所缓解以后,可以吃点流食,比如豆浆、果子汁、素菜汤、浓米汤等。

慢性胆囊炎患者可以吃点瘦肉、鸡肉、鱼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胆固醇半流质食物。

中医治疗胆囊炎偏方

中医治疗胆囊炎偏方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小偏方一、玉米须茵陈饮:玉米须、茵陈各30g。

水煎代茶饮。

二、鸡胆汁黄瓜饮:1、配方:黄瓜100g,洗净煎水100mI,新鲜鸡胆1个,取汁冲服。

2、功效:黄瓜味苦性寒,能消炎菌;鸡胆汁苦寒有清热利胆、杀菌消炎之功效。

此方对胆囊炎、胆石症有很好疗效。

3、宜忌:此方大寒,对素有虚寒证患者不宜。

三、冬瓜皮汤:冬瓜皮60~90g。

加水煎煮至烂熟成汤。

日分2~3次服。

四、黄瓜饮:黄瓜100g,鸡蛋清适量。

先用水煮黄瓜,临熟时去留汁,再入鸡蛋清服之。

五、鲤鱼赤小豆陈皮粥:鲤鱼一条,赤小豆120g,陈皮6g。

将鱼去及内脏后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入豆、陈皮同煮,至烂熟成粥,去鱼骨。

不拘时食之。

六、金钱败酱茵陈茶:1、配方: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g,煎汁1000mI,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

2、功效:金钱草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功能利胆排石,清热解毒;败酱草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化消炎,配茵陈消炎利胆。

此茶有排石利胆消炎作用,经临床多次验证,效果良好。

3、宜忌:须多服方见疗效,慢性胆囊炎患者,可经常用之。

七、消炎利胆茶:1、配方: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g,加水100mI,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

每日3次,每次250mI。

2、功效:玉米须甘平,能利尿利胆,清热消炎;蒲公英甘苦性平,能健胃利胆,抗菌消炎;菌陈甘苦微寒,有张胆管利胆清热及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此茶对胆囊炎、胆结石发热疼痛期,有显着;疗效。

但必须大量饮用。

3、宜忌:此方对急性黄型肝炎亦宜。

八、消石散:1、配方:金粉20g,白矾粉15g,火粉30g,滑石粉60g,甘草粉10g,研细,混合,每服10g,大麦粥汁送下,每日3次。

2、功效: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胆、心、肺经,幸开苦降,芳香透达,能行气去,清心解,用治胆结石取其利胆之功;白矾酸寒入胆,能清胆经之热,有消化之功,对阻塞性黄有效;滑石甘寒,能利水清热消炎;石幸苦咸,大温,入三焦、胃与大肠,能破坚积,荡宿,逐通,虽其性大温,但能治疗火之疾,即〈内经〉“火以发之”的用意,故与大队寒药为伍,可减其大温;甘草、麦粥以调和其药性,所以绝对安全。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

中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良方【概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多为慢性起病,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

长期反复的炎症过程致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囊腔变小或胆囊萎缩,与周围组织粘连。

本病常与胆道结石并存在。

根据有无结石可分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发病率前者占85%~95%,仅少数为后者。

其流行病学与胆石症大体相同。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致疏泄失常。

慢性胆囊炎病程长、病情复杂,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结石可直接造成胆囊排空受阻、胆汁淤滞;又可通过长期压迫黏膜,造成局部损伤、溃疡、组织增生、瘢痕修复致胆囊颈狭窄而影响胆囊胆汁排空。

而这种损害与胆汁淤滞,均有助细菌的生长繁殖。

慢性胆囊炎既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也是结石形成后的结果。

其主要致病因素除此外,还有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胆固醇代谢障碍等,常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先表现为急性炎症,后发展成慢性炎症。

二、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虫邪扰胆、六淫内侵等因素,致肝胆气机郁滞不舒、湿热痰瘀或结石阻滞于肝胆,出现胁肋疼痛胀满,及由于肝木逆脾犯胃,运化失司的症状;脾胃受损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化火相蕴,而发展成湿热证。

“久病人络”,气滞导致血瘀,以及久病伤阴,失治误治,均可致肝失营养肝阴不足、以至出现肾虚等症状。

【临床表现】一、症状(一)反复发作性上腹痛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于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

常于晚上及饱餐后发作。

(二)胆绞痛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

可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发热、黄疸不常见。

(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囊内浓缩粘液或结石时入胆囊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的概述
胆囊炎是指胆囊黏膜和壁发生炎症的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的症状,
促进康复。

中医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茵陈、白芷、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胆囊炎引起的
疼痛和炎症。

2. 食疗调理:建议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
免油腻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推荐食用胆囊炎调理汤,包括黄芩汤、
茵陈汤、丹参汤等。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活化胆囊经络,促进
胆汁排泄和胆囊功能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4.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胆经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
解胆囊炎引起的不适。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

5. 调理心态:胆囊炎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建议患者保持情
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情绪,可以参与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

需注意事项
1.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得自行调整
药物剂量。

2. 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3. 中医诊疗方案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取代西医治疗。

如有需要,应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以上是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

胆囊炎,疏肝利胆、调和脾胃,是中医的治疗基本方法

胆囊炎,疏肝利胆、调和脾胃,是中医的治疗基本方法

胆囊炎,疏肝利胆、调和脾胃,是中医的治疗基本方法
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右上腹隐痛、反酸、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病位在胆,还跟肝、脾、胃这几个脏腑的联系非常密切,因为肝胆一体,肝的疏通能够使胆腑通畅,而脾胃的升降功能也有利于肝胆的疏泄。

所以在临床上慢性胆囊炎也经常导致脾胃的功能紊乱,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胃胀痞满、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见症,因此疏肝利胆、调和脾胃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基本方法,当然要结合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见症,有时候也需要配合理气、化痰、祛湿、清热、活血化瘀、补虚等方法综合调理,各种病邪存在,经常是和肝胆脾胃的功能失常联系在一起的,调理也需要全面考虑治疗。

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如果表现为肝气郁结气滞为主的,可以采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治疗;如果肝胆气郁兼有湿热明显的,可以采用大柴胡汤通腑泻热清热祛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症状明显的,可以采用香砂六君丸、附子理中丸等方子调理脾胃为主。

治疗没有固定的方法,辨证是基础,一般在急性期多考虑疏肝利
胆清热祛湿解毒为主,而在疾病的缓和期,一般需要扶助正气,或健脾,或温中,补虚损,扶助正气以驱邪为主。

文章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我
更多的中医养生文章的分享。

中医偏方验方治慢性胆囊炎

中医偏方验方治慢性胆囊炎

中医偏方验方治慢性胆囊炎1.疾病综述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胆囊结石引起的长期的炎症,导致了胆囊壁变厚,致使胆囊丧失了收缩功能,并不能正常储存和排泄胆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

严重时,会导致胆囊萎缩。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胆结石症的基础上,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所引起的,且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

中医理论中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范畴。

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

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2.民间验方⑴法半夏加全瓜蒌治疗慢性胆囊炎张先生患有胃炎,而且还时常厌食,本来他并没有在意,以为胃病患者厌食很正常,但是,最近忽然觉得自己的右侧上腹连着后背有胀痛的感觉,并且莫名其妙地恶心,经常打嗝、胃胀,吃不了油腻的东西。

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略缩小,胆囊内可见数个0.2~1.0厘米大小强回声光点。

被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医生给他开出了一个中药药方:全瓜蒌、柴胡、白芍各30克,枳实、法半夏、陈皮、槐花各10克,竹茹、黄连各6克,酒大黄(后下),煎服连吃6剂,病情得到基本缓解,然后,医生又开1剂药为,柴胡15克,白芍30克,全瓜蒌30克,继续治疗两个半月后,复查B超胆囊大小正常,其他化验指数也均处正常范围。

⑵鲜藿香加紫雪治疗慢性胆囊炎今年42岁的顾女士,右侧肋骨下常常隐隐作痛,一直连带着后背也跟着不舒服,如此反复发作都已经4~5年了。

这一次发作得十分严重,高烧不退,口干发苦,而且恶心呕吐,厌食油腻。

在当地的医院检查,发现胆囊超声波收缩功能差,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顾女士在之后尝试了不少的西药,但都不见好转。

后来朋友建议她去看中医。

中医大夫诊断她这是属于肝火上逆,胃气失和,给开了一剂药方:鲜藿香15克,川黄连3克,金银花30克,茵陈90克,生石膏25克,金钱草60克,赤白芍10克,杏仁10克,当归10克,牡丹皮10克,冬葵子12克,天花粉25克,连翘12克,六一散12克,紫雪3克。

[内科方剂]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方剂

[内科方剂]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方剂

[内科方剂]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方剂
慢性胆囊炎的病因有很多种,这种症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它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但是有的时候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原因。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治疗慢性胆囊炎中药方剂有哪些?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慢性胆囊炎中药治疗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
肝经湿热内郁。

治法
疏泄肝热,清解脏腑。

方名
加味柴胡汤。

组成
柴胡9克,黄芩9克,姜半复9克,白芍15克,生姜3片,枳实6克,大黄6克,郁金30克,金钱草30克,大枣5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姜春华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
肝经热甚,胆热犯胃。

治法
疏肝泻热,行气利胆。

方名
柴金汤。

组成
柴胡12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白芍9克,黄芩9克,
半复9克,枳实6克,川军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金钱草2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岳美中方。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相关知识介绍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方剂很多,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上介绍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信会帮到大家。

来源:三九养生堂。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湿热内拥、气滞血瘀的病理过程,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并镇痛和抑菌。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栀子、板蓝根、葛根、黄连、青黛、苍术、木香、茯苓、丹皮等。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谨慎,因为某些中草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2. 饮食调理:饮食在治疗胆囊炎中十分重要。

可以适当降低脂肪饮食、糖类食品、辛辣食物等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食品的比例。

此外,建议饮食要温和,不要过饱或过饥,饮食时间要规律。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起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迁延不愈时,可采用西医手段配合中医辅助治疗,如经过评估后的抗生素等西药治疗等方法。

在严重肝胆梗阻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五大方法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其病位在胆,从病理变化来看,无不涉及到肝、脾、胃的功能改变,可谓肝胆一体,疏通为先,脾胃一体,升降则安。

辨治慢性胆囊炎要掌握利胆必疏肝,肝气疏达则胆腑通畅。

胆病及脾殃胃,使其纳化失司,故上腹饱满,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尤为多见,治以畅胆和胃,健脾运化相辅相成。

在胆病的发展过程中,诸如气滞,湿热,血瘀或是虚损等病理机制往往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按常规治疗一般应从五个方面加以调治。

(一)肝郁气滞:主证:肝郁气滞,胆腑失疏,不通则痛。

胆胃失和则患者以胁痛胃脘痛为主,伴有善怒叹息,恶心嗳气,舌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紧。

痛胃脘痛为主,伴有善怒叹息,恶心嗳气,舌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紧。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调胃。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药用柴胡、郁金、枳实、白芍药、川芎、延胡索、香附、当归、茯苓、丹参、姜黄、川楝子、陈皮等。

(二)肝胆湿热:主证:湿热蕴聚肝胆,郁而化火;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嗳腐纳呆,便秘尿赤。

湿热郁久必挟瘀,故患者胁痛拒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利肝胆湿热,调和中焦脾胃。

方药:大柴胡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药用柴胡、黄芩、半夏、白芍药、枳实、大黄、栀子、薏苡
仁、茵陈、金钱草、鸡内金、全栝楼、白术、竹茹、陈皮等。

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仍需轻泻胆热,增强促进胆汁排泄,以助消化功能。

(三)脾肾两虚:主证:慢性胆囊炎反复不愈,病久多有脾肾俱虚证候,加之平时严格忌口,终年以素食为主,故证见面色无华,右胁隐痛缠绵,喜按喜温,食少便溏,心悸晕眩,虚烦少寐,月经不调,舌淡苔白或少苔,脉弦细或虚弱无力等。

治则:健脾补肾。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白芍药、山茱萸、茯苓、白术、枸杞子、黄精、砂仁、酸枣仁。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之胁痛、肝胆气结等范畴,可分以下2型辨证施冶。

(四)胆胃不和型:
症见胸肋胀满,暖气频作,忍心呕逆,口苦纳呆,大使不调,右上腹时有隐痛,每遇倩志不遂则诸症加重,舌谈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利胆和胃。

可选用: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四逆散、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等。

(五)肝胆气结型:症见人右上腹间歇性闷痛或隐痛,并放射右腰背部,常有口苦,恶心,食欲不佳,或食后皖济,每因进食油腻后诸症加重,舌淡,边尖多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治宜:疏肝利胆散结。

可选用:消炎利胆片、舒肝止痛丸、肝胆炎片、利胆片等。

此外,并发结石的患者可配合服用胆石通、利胆排石片等。

(责任编辑:吴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