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中考语文大阅读题及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阅读理解50篇(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阅读理解50篇(含答案)阅读理解题目1. 题目: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是一首宋词,请阅读词的内容并回答问题: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问题: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桃花笑春风。
2. 题目: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秋天到了,一阵阵凉风吹过大地。
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落叶铺满了地面。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拾起落叶,投进了空中,享受着秋天的乐趣。
问题:短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拾起落叶并投进空中?答案:他们想享受秋天的乐趣。
3. 题目:阅读下面的内容,并回答问题:小明的爱好是玩乐高积木,他可以花很多时间搭建各种有趣的模型。
他喜欢动手,也喜欢思考如何组装。
小明相信通过玩乐高积木,他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问题:小明为什么喜欢玩乐高积木?答案:他相信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4. 题目: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高山上的空气清新宜人,森林中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
小明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他观察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学会了如何爱护环境。
问题:小明通过来到高山上的体验学到了什么?答案:他学会了如何爱护环境。
5. 题目:阅读下面的内容,并回答问题:星期六是小明最喜欢的一天。
他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玩耍,可以放风筝、骑自行车、吹泡泡。
他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问题:星期六是小明最喜欢的一天吗?答案:是。
...50. 题目:阅读下面的内容,并回答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小明主动参加了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
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清理了公园内的垃圾,同时也给人们发放了环保手册,让大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问题:小明为什么要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答案:为了保护环境,让大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 桃花笑春风。
2. 他们想享受秋天的乐趣。
3. 他相信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
4. 他学会了如何爱护环境。
中考语文阅读真题阅读试题及答案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吴燕京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
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
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
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
《卖油翁》比较阅读4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卖油翁》比较阅读4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XXX《卖油翁》比较阅读(截至2020年)【甲】XXX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XXX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XXX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XXX:“无他,但手XXX。
”XXX忿然曰:“XXX敢轻吾射!”XXX:“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XXX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XXX 笑①而遣之。
此与XXX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XXX《归田录》【乙】族兄中XXX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XXX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XXX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XXX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XXX?”入谷将半,老翁XXX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
”——XXX《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
(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无他,但XXX但:②尔安敢轻吾射轻:③老翁手一短柄手:④至则一老翁,XXX但是:斧11.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分)12.扼要申明两文在写法上的配合的地方及其感化。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题。
《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温柔的。
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唤醒沉睡的万物。
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了笑脸,树木也纷纷抽出了嫩绿的枝条。
春雨,是生命的使者,它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1. 根据短文内容,春雨的特点是什么?(4分)答:春雨的特点是温柔的,它轻轻地洒在大地上,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2. 短文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6分)答:短文中提到的春天的景象包括小草探出头来,花儿张开笑脸,树木抽出嫩绿的枝条。
3. 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什么?(4分)答:春雨在文中被比喻为生命的使者。
4. 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6分)答:短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有什么影响?(10分)答:根据短文,春雨对大地的影响是唤醒沉睡的万物,滋润着大地,让一切生机勃勃。
二、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6-8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4分)答: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7. 诗中“好雨”指的是什么?(8分)答:诗中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发生,随风潜入夜晚,滋润万物而不发出声响。
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情感?(8分)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认为春雨是及时的、有益的,它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5题。
《春天的田野》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在田野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上。
春天的田野,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9.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6分)答: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春天的田野充满了生机、希望和活力。
10.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春天田野上的人物?(6分)答:文章中提到了农民伯伯和孩子们。
11. 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做什么?(6分)答:农民伯伯在春天的田野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种子。
[最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20篇
![[最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ad0acf5901020206409c5e.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草原日出[英]多丽丝•莱辛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
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
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
冷啊!真冷啊!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
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
他在疾行,狗在探路。
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
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
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
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
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
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
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
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⑨他等待回声。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五篇含答案

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及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
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
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
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
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
真的是这样吗?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
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
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
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
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
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
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2)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不超过15个字)【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一)如水的月光“西村”原本是一个村子,在上个世纪①那时我住在一个叫作西村的居民小区。
年代被城市化了,农宅改建成为楼房。
后来单位分房子,因为论资排辈,我90我于是有些失而且又位于西村,分到的是别人腾出来的一套旧房。
因为是旧房,总觉得儿子刚参加工作就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落感。
乡下的父母却格外高兴,算在城里扎下了根。
居民大多是以前的农民,西村不过是一个被挪移到了城里的大农村,②在我眼里,那时我好不我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疏远和排斥感。
仍然延续着过去的生活习惯,又要既要承受外在的矛盾,容易才离开农村,正在拼力追逐一份城里人的生活,《喊我把赵传那支整日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徘徊。
常常是在深夜,抵御内心的冲突,向黑色的天空》放到最大音量,整栋楼房似乎在颤动,心如止水。
陌生的夜风窜进屋里,有些凉。
很凉。
这个难眠的人在写作,在走一段很长很长的夜路。
不管试着与他一直在努力地融入人群,遭遇怎样的阻遏,不管内心掀起怎样的风暴,生活和解。
③“不要奢望熟识的人都关心和理解写作,也不要苛求每一个写作的人都点。
梦中出要怀着爱、真诚和责任。
”睡梦中,我被这样的一句话击醒,凌晨3甚至连扎根的就像旷野的一棵树,没有任何衬托也没有任何枝蔓,现的这句话,泥土都没有,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瘦得锐利,让人窒息和迷乱。
我醒点的清冷夜色里,那抹灯3来,站到窗前,于是看到了对面地下室的灯光。
凌晨光像一灼小小火焰,在城市的角落里暗自燃烧。
我看到了它,可很快就淡忘了。
对面楼房的地下室总是早晨四五点才你知道吗,④后来有一天,母亲告诉我说,熄灯。
我开始格外留意那里,晚上读书写作累了,总会伏在窗前吸烟,与对面地我对那个大约藏着一个秘密。
下室的灯光久久对视。
我觉得那灼小小的火焰里,地下的灯光与天上的我在五楼窗前俯视那里,秘密充满好奇。
一个又一个午夜,觉得大地变成夜因为过度专注,我渐渐地居然有了仰望的幻觉,月光遥相呼应,晚的天空,从地下室窗口流泻出来的,宛若如水的月光。
它们漫过我的心头,让我同时体味到一种真切的温暖与寒意。
两个稚童在一遇到一位年轻母亲与孩子。
⑤一个黄昏,我陪着女儿在楼下玩耍,起很快就相熟了。
我问这位母亲也住在这个小区吗,她用手指着楼前的方向说,暂时住在那个地下室,我们是邻居。
这位年轻的母亲,素朴,淡定,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悲戚。
我长时间无言以对。
她的孩子,一个很阳光的小男孩,正在她的身边开心地玩耍。
继续闲聊,我知道了她来自遥远的农村,租住在对面的地下室,丈夫白天在这个城市蹬三轮车,晚上孩子入睡以后,夫妻两人一起针织羊毛衫,赚点加工费补贴生计。
以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⑥看着她和她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敬意。
在地下室转化和提炼成迎接黎明的到来。
他们把城里的月光,拥抱月光的方式,一灼小小的阳光,永远地种植在孩子的心里。
只供学习与交流.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刚在城里扎下根的“我”,与来自农村、租住在地下室的年轻母亲,两人之17.分)3间最大的异同之处是什么?(异: 同:分)请根据文意填空。
(318.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见到地下室灯光之前,”;感觉地下室灯光“宛若如水的月光”之时,“我”内“我。
;了解地下室灯光主人的经历之后,我“我”变得心419.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 3分)20.体会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他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活和劳作,以拥抱月光的方式,迎接黎明的到来。
321.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城里的月光”,行不行?为什么?(分)分,意思对即可)3分)相同之处——深夜劳作,辛苦打拼。
(1答案:17.(分,答“失落”1不同之处——生活态度不一样:“我”悲观、忧愁,不满现状(分,意思对即可),(若只答“生活态度1等亦可);“年轻母亲”淡定乐观(分)不一样“得1)温21)失落、悲观、失望、忧愁、抱怨等(答出一个即可)(18.(3分)()积极、乐观、阳光等(答出一暖、平和、安宁、平静等(答出一个即可)(3 个即可,若答“崇敬”等算对)(意思对即可)分),分)内容上:表现“我”不被别人关心,理解的苦闷、抱怨(119.(4分);结构上:照应上文“我”内心也为“我”不能真诚对待他人寻找借口(1分,为下文地下室灯光对1的矛盾、冲突(或“对西村居民的疏远和排斥”)(分,意思对即可,若仅答“承上启下”11分)。
(一点“我”的影响作铺垫,(不得分。
)分),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美13分)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20.(分)表达了我对他们的尊敬和赞美好的明天(或“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 1分),(意思对即可)()不行。
说“如水的月光”好的理由要点:①运1(3分)不设统一答案。
(21.分);②突出灯光对“我”的影响,,使“我”的情感态1用比喻,生动形象(分)。
(意思1分);③强调对“我”的影响有个渐进过程(度,发生改变(1)不行。
说“城里的月光”不好,理由充分并能自圆其说,亦可据2对即可)()答“城里的月光好”则不得分。
点得分。
(3只供学习与交流.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二)河床开始回忆河流施尔吉·原野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
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所有,说的正是河床。
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
夏天,不②所谓一无它是什么?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
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它几乎什么都不是。
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
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也没了。
两岸的青草没了,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
没有水,如果河没了,上。
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
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
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河床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当年水来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
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就被后面的带来鱼虾和泥沙。
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来源:]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
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
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
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
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
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只供学习与交流.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
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
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
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
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
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
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
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
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
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
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
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
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
(3分) :来源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
开始,作者是;最后作和与;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者是和。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分)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4分)只供学习与交流.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答案: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
(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
(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
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②在无奈之下,期待人们的良心发现(关键词是“期待”或“希望”,意思对即可);③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珍惜河流,保护河流(关键词为“呼吁”,意思对即可);④警示人们,如果继续麻木不仁,执迷不悟,必将后悔莫及(关键词为“警示”,意思对即可)。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的结束句,要从揭示文章主旨的角度去理解。
21.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床、河流以生命,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情趣;②形象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揭示引发作者思绪的本源;③“开始回忆”表明河流已无回归的可能,河床不再期待,暗示人类尚未觉醒,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