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6张ppt)

无
常
内容:描述儿时的“我”在乡间迎神赛
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 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 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 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 “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主题: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 “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朝 七
年
花 级
上 册 名
夕 著
导 读
拾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 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 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 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鲁迅《朝花夕拾·序言》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 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 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 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 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 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 顾。
3.保护儿童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身上虽有缺点,却很好地激发了鲁迅 对绘图文本的兴趣,成为鲁迅心中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之一,可以看 出保护儿童的求知欲、营造崇尚读书的氛围,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是 多么重要。
4.提倡保护儿童的天性,避免封建礼教对儿童精神的毒害。如《<二十 四孝图》》中“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 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斥责其不顾儿童的性命,“教坏了后人”。
主题:赞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严
谨治学和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 品质;抒发 “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表达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范爱农
内容: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我虽然也曾瞻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 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 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 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 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 候,这就已不能动。
(乙)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 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 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 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 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 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 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 喜了。
(三)无常
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杀之权的,——不, 这生杀之权四个字不大妥,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 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 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
王,还有活无常。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 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 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 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 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 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 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 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着几个小孩糊口”。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4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范爱农》
段落 26——29 35——43
48
情节 去看光复的绍兴
报馆案风波 爱农生前的凄苦
生活
形象 有革命热情、有抱负 清醒、正直、无奈 孤独,坚守理想的困
顿者
总结:一位正直、耿介、有理想、有抱负、 孤独,渴望革命、敢于追求革命,不愿与世 俗同流合污、但最终被黑暗吞噬的知识分子。
主旨: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 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 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 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 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 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 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 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得知父亲病了之后我怎么做的? 第一件事:给父亲请医生、抓药:为了医治父亲的病, 和本城的名医“周旋”两整年(8--10);本城名医医治 无效后,又请另一位名医陈莲河,不停地奔走寻找药方 (11--21)
第二件事:父亲弥留之际一直在旁守候:不忍心父亲 受苦,甚至冒出了一个矛盾的“思想”(23、24)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 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 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 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 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 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 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 《太玄经注》。
最低层的劳 里叫它“隐鼠”, 象煞读书人的。
苦大众
主旨: 鲁迅追忆自己童年时教养的一只可爱的隐 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 小者的同情和暴虐者的憎恶;此文运用反 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 夹叙夹议,寓意深厚。作者表面上讨厌猫, 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 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 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课件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 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 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 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 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 亲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 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 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 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粗俗无知)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内容概览
6.《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 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 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 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同时,文章 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 “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内容概览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 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 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 长的合理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

实战演练
《无常》里“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_______,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_______。无常是一种具有_______的鬼。
《朝花夕拾》
阿长
作品内容
二十四孝图
元代时编辑的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图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使我产生“不解、反感”
表达对封建愚昧的批判
作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
五猖会
被父亲强迫背《鉴略》
作品内容
实战演练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_________的心情,作者在文中重点叙述自己_______的变化,暗含着对 _________的批判以及对儿童天性的 _______与________。
迎神赛会
急切兴奋
心情
封建教育
压制
作品内容
幼年时期
1.《狗·猫·鼠》2.《阿长与山海经》3.《二十四孝图》
4.《五猖会》5.《无常》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10.《范爱农》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
作品内容
狗·猫·鼠
狗和猫结怨的原因
直言自己仇猫的原因
自己和隐鼠的“友谊”
作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ppt课件

「* 鲁<朝花目录:小引走进作者了解背景感悟作品分篇介绍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作品鉴赏艺术特色作品影响作品评价《朝花夕拾》练习•鲁迅(288:1 年9月25 0-1936年20月2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291.8年废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2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2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翩跻盤活'形象地反映了他•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 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 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⑻《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40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精读品读赏析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 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 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 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 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 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 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 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 罢。
节选自《范爱农》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 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 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 魂灵!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精读品读赏析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 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 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 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 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 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 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 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精读品读赏析
组一:先生的童真童趣
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 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古事。忽 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 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 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 “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 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 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 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 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 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 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 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 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 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39张幻灯片)

艺术特色
①以议论为主,穿插生活片断,带有较浓的杂文色彩。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②以描写人物为主,把描写人物与作者个人感受结合在一起,体现传记文章的特色。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③以叙述为主,叙述生活片断,穿插描写,并寓议论、抒情于描写之中。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④文章结构、材料取舍方面,洗练而多样,简洁而完整。
主题思想
《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狗·猫·鼠》——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类似的人。《二十四孝图》——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无常》——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君子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语言特点
语言清新、浑厚、优美、流畅、幽默、有趣味、亲切感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善于使用对照和反讽手法。如《五猖会》中,作者前后心情的对照,表达他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又如《无常》中的“鬼”无常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对照,表达对无常的赞美和爱好之情。
主题思想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的真诚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吊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琐记》——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名著阅读分部详解 第五部 《朝花夕拾》 知 识 储 备 人 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 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 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 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于1928
目录
小引 阿长和山海经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 范爱农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无常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后记
《朝花夕拾》的内容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前七篇写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的见闻和受教育的 情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 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 以叙述一段生活为中心,同描写穿插起来,将议论、抒 情寓于描述之中:
• 《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琐记》
《朝花夕拾》的分类(二)
(1)抨击正人君子的: 《狗·猫·鼠》《无常》 (2)控诉封建孝道虚伪残酷的: 《二十四图》 (3)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摧残的: 《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表现童年的乐趣,对大自然热爱,对知识追求,又有对 封建教育批判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读经典作品 (1)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2)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3)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连网 接轨。 (4)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呐喊》 《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 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后三篇写作者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日本求 学,再回到故乡绍兴教书的经历:《琐记》《藤野先 生》《范爱农》
《朝花夕拾》的分类(一)
• 以议论为中心线索,同所描述的生活片断穿插在一起,
有较浓的杂文色彩 :
• 《猫·狗·鼠》、《二十四孝图》、《无常》 • 以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同描述个人的感受密切结合, 有传记文的特点:
《朝花夕拾》的分类(三)
(5) 对庸医误人的愤慨,批判迷信,弘扬科学的: 《父亲的病》 (6) 写家道衰落,饱受人冷眼。表现世态的炎凉,与封建主 义决裂的是: 《琐记》 (7) 追念师恩的是: 《藤野先生》 (8)怀念友人的是: 《范爱农》
主题思想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 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 和经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 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 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 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作者叙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 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行为,充 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 妇女的真诚怀念。
3.《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 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 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 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 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入手,重点分析“老莱娱亲”和 “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形象地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朝 花夕拾 》课件( 共58张 PPT)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朝 花夕拾 》课件( 共58张 PPT)
新课导入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 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 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 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 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 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 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 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 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 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 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 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五篇 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学习《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时,我们 从中了解到了关于鲁迅小时候的许多童年趣事,而我也交 给同学们一项在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小任务,今天我 们就一起聊一聊这本《朝花夕拾》,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 于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题目解说
“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 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 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 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部回 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
主要内容
1.《狗·猫·鼠》——写童年仇猫的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 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写猫的“媚态”和幸灾乐祸,折磨 弱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 讽刺了“自鸣清高”、“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 还是一味佩服赞叹的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这篇文章取 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 猫相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