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公园,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唐大慈恩寺在唐代曾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规模宏大的寺庙,但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荒废。
如今,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已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怎样才能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展示出唐大慈恩寺的魅力与韵味呢?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要充分尊重历史,体现遗址的原貌。
在保护和修复遗址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与景观,还原历史的原貌。
对于寺庙的建筑,可以采用仿古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来进行修复,使其更加贴近历史的原貌。
在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遵循古代的园林规划理念,通过布局、景观、植被等方面的设计,还原当时寺庙的整体氛围和风貌。
这样一来,游客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唐代大慈恩寺的风采和辉煌。
在景观设计中还应注重文化内涵的展示和传承。
唐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雕塑、石碑、标识牌等方式来展示寺庙的历史故事、佛教文化、艺术品等,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也能了解到更多有关唐大慈恩寺的历史与文化。
可以设置一些文化体验的项目,比如举办一些佛教文化讲座、书法绘画活动等,让游客在感受景观的美丽的也能沉浸在佛教文化的氛围中。
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公园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还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便民设施,比如露天剧场、休息亭、咖啡厅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和休息体验。
景观设计还应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合理规划植被、水系等景观要素,构建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以降低公园的能耗和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景观设计还应注重景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包括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等方面。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首先,设计应注重唐大慈恩寺遗址的保护和重现。
唐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
遗址,其建筑、雕塑、壁画等多方面都展现出唐代佛教建筑的高水平和独特风格。
在公园
景观设计中,应提高对遗址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将唐大慈恩寺进行恢复、复原和重建,并
且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陈列和展示,将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呈现给游客。
其次,设计应注重游客体验的提升。
公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文化遗址的保护,同时
也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美观、愉悦的体验环境。
设计上,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
要体现唐代文化的氛围,营造古朴、肃穆、神秘的氛围,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唐代佛教文化
的独特魅力;二是要设置多样化的景观设施,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例如太极园、石籽营
救也、草皮广场、小社园等;三是要增加沙盘等互动设施,让游客了解唐代佛教文化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最后,设计应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
公园景观设计应以生态景观、文化景观为主
要手段,提高城市公园的绿化率,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可以在设计中,增加天然优
美景观、花园景观等,达到环保、节能、减排的目的。
此外,还应加强环保意识,保护自
然生态,保障海拔平衡,涵养生态种群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重现、游
客体验的提升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
在设计中,应该寻找合适的平衡点,致力于保护文化遗址、丰富游客体验、提升自然环境质量,打造一处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舒适美丽的综合公园。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1. 引言1.1 介绍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唐代古建筑遗址。
这座遗址公园保留了唐代大慈恩寺的遗址和部分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大悲殿、三圣阁等,是中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唐大慈恩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当时的皇家寺庙,也是佛教的中心之一。
它曾经庞大而辉煌,吸引了无数信徒和学者前来朝拜和学习。
在唐朝灭亡后,大慈恩寺逐渐衰落,直至被废弃。
如今,遗址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使得这处古代建筑得以延续并向世人展示其历史文化价值。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景观设计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并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1.2 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景观设计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更是连接游客与遗址的桥梁,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媒介。
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可以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他们的游览体验。
景观设计还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唐大慈恩寺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优美、具有教育意义的游览环境。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审慎规划、细致雕琢,才能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正文2.1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体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景观设计在保护和体现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景观设计应该尊重和保护慈恩寺的历史遗迹,如遗址、碑文等,不仅要保持其原貌,还要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使之历史和现代相融合。
通过景观设计展示慈恩寺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雕塑、景观石、园林等方式,将历史故事、传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让游客在参观游览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摘要】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其景观设计体现了保护历史遗迹、展示文化特色的理念。
本文从遗址历史概述、景观设计理念、设计要素、设计效果以及公园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遗址的历史沿革进行概述,揭示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景观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设计要素包括建筑布局、植被配置等,展现了寺院的原貌和氛围;设计效果则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公园管理与维护是保证遗址长久保存和游客体验的保障。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传承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历史概述、设计理念、设计要素、设计效果、管理与维护、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其景观设计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风貌。
本文将从遗址历史概述、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要素、景观设计效果以及公园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窥这一古代建筑遗址公园之美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不断增加,而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其历史悠久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遗址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通过挖掘景观设计背后的理念和要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设计师对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用心之处,以及设计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察景观设计的效果和公园管理与维护情况,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该遗址公园的价值,以及其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更好地欣赏和保护古代建筑的魅力,以及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愿我们共同关注和呵护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其光芒永存于世。
2. 正文2.1 遗址历史概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地形特点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主要由山、水、林组成,具有自然优美的地形特点。
如何将这些自然元素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该公园景观设计的重点之一。
对于山体,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善加利用。
比如,在山体修建花园,不仅可以利用地势高差进行景观分层,还能使游览路线更加亲近自然,愉悦心情。
此外,还可以沿着山体设置石阶或登山步道,为游客提供一定的运动与体验。
关于水体,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可以在游园路线上设置多个水景点,如泉池、流水、小桥流水人家等。
同时,配上文艺气息的亭子、园林建筑,打造出一个水乡园林的世界。
此外,水为旅游资源,应利用好水体潜力,打造出具有百年渔村风情的景点。
最后是林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林木面积比较大,这里的林木层次多、林分丰富、品种齐全。
因此,在设计公园时,应充分保护好现有的生态林木,挖掘出这里的文化历史内涵,同时根据游客需求与时代潮流来设计公园的层次、竞争力和特色。
文化历史在公园整体的景观设计中,寺庙文化应该是指导思想。
公园墙围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静态空间特征。
可以在园区的中央设置一个空旷的广场,来作为寺庙遗址的核心区域。
然后,以该核心区域为圆心,向四周建设不同的景点,以体现寺庙历史遗址的多元化特征。
游客需求旅游景点的存在意义在于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设计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时要注重游客的需求。
通过游客特点分析,对游客的需求做出设计,才能使景区的竞争力有所提升。
在游客需求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一些思考:一是游客休息区的设计。
游客往往在游览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在关键景点设计一些休息区,如座椅、茶室等。
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进行分区设计,保证游客能够得到合适的休息环境。
二是游客活动区的设计。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仅是“看”,更需要有互动性的体验。
因此,可以在公园中设置一些互动性的项目,如投壶、弹弓等。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处集历史遗址保护、文化传承和自然景观融合于一体的公园。
唐大慈恩寺是唐朝时期建筑规模最大和规格最高的寺庙,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现代,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一历史遗址,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进行了景观设计,旨在让游客通过更加丰富的景观体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一古老寺庙的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景观设计理念和景观设计要点三个方面对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唐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8年),原名报恩寺,至贞观三年(629年)改为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国家最高级佛教寺院之一,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阔,曾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有“三秦第一寺”之称。
寺内设有重轨三重围层、密檐楼阁、精美的壁画、佛殿、舍利塔和倒塌的塔基等。
自宋代以来,大慈恩寺建筑逐渐衰退,寺庙殿宇亦受到战火的摧残,殆尽于明初。
如今,大慈恩寺仅留下了残垣断壁,却仍旧让人感受到它昔日的荣耀。
二、景观设计理念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理念主要包括对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自然环境保护和营造、游客体验和教育意义等方面的考虑。
景观设计师通过保护和修复大慈恩寺遗址的残存建筑和文物,尊重历史,在保护遗址的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
在自然环境方面,景观设计师在保持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植被、水体等自然资源,打造一种既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又能和大慈恩寺遗址相互辉映的自然环境。
景观设计还着重考虑了游客的观赏和体验需求,通过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设置合适的休息设施、加强游客教育宣传等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慈恩寺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景观设计要点1. 保护与修复在保护和修复大慈恩寺遗址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要以尊重历史、恢复原貌为原则,对于残存的寺庙建筑、雕塑石刻以及壁画进行保护和修复,首先要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稳固性,从而更好地向游客展现大慈恩寺昔日的辉煌。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陈 璐,蔡宇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址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传承;遗址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唐大慈恩寺;造园艺术[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6.50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eritage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 Case of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Chen Lu, Cai Yuwei(So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uins park not only carrie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but also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ity. The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s become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ruins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spatial layout and garden art of Tang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so a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the site park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Key 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site park;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ang Daci’en Temple; gardening art遗址公园的保护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古建筑、古遗迹和历史区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组织补救古迹遗址的消失或平庸化,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保护古迹遗址周边环境。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庙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遗址,浅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唐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是中国古代佛教寺庙之一。
寺庙占地宽广,拥有众多的建筑和石刻艺术,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大慈恩寺在历史沧桑中逐渐荡然无存,只有残垣断壁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2005年,西安市政府着手对唐大慈恩寺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将其打造成为一处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公园。
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公园景观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在保护古遗址的打造一个具有时代特色,融合了古代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休闲游览空间,使人们在游览遗址的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二、景观设计理念1. 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传承历史文化是设计师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设计师们尊重古代寺庙的原貌,并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的样貌和结构,以便让人们在游览时能够感受到古代的神秘和厚重。
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加入了一些古代的建筑元素和文化符号,使得整个公园呈现出一种古韵悠长的氛围。
2. 融合自然环境除了传承历史文化,景观设计还要充分融合自然环境,使得整个公园成为一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场所。
设计师们在公园的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植被的配置和环境的保护,使得公园内的植物和自然景观能够与古代建筑和文物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使得游客在游览时既能感受到古代的历史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的自然美景。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还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声光影像技术等,使得游客在游览时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古代寺庙的历史,增强了游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这些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使得游客对古代寺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公园的游览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案例分析一、项目名称: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二、项目背景:1、地理环境: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中相对独立且主题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园林,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上,北接大雁塔北广场,东临戏曲大观园,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价值、景观特色和宗教意义。
2、历史文化背景:园区占地52.9亩,其前身是曲江春晓园。
经重新进行艺术定位,借鉴传统北方、皇家园林和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改造为佛文化主题遗址公园。
作为佛教文化主题园林,园区无所不在地向市民传达了“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氛围,达到明心见性“与天和谐,谓之天乐”的目的。
唐大慈恩寺是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在皇宫城南晋昌里的“净觉故珈蓝”旧址营建的新寺。
面积342亩,是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
整个工程“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寺院建成后,极为壮丽。
唐太宗赐新寺名为“大慈恩寺”。
当时的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寺院新落成时,唐代高僧玄装受朝廷圣命,为首任上座主持,寺内的大雁塔是他亲自督造的,并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从建寺至今,大慈恩寺在战乱中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唯有大雁塔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现存寺院只是当时的西塔院。
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并出资在原唐大慈恩寺遗址上修建了“春晓园”。
2007年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在原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并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三、功能分区:整个园区可分为观景区及休闲区。
(一)景色分区:春晓园的景点根据有关传说和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句建造,以诗成景,韵味无穷。
包括雕塑区、古亭飞瀑、曲江春晓、白石滩、关石入口、舞马御杯、柳浪亭、鸟鸣涧、竹里馆等景点。
1、雕塑区:(1)高宗建寺雕塑以圆雕的形式表现了高宗建大慈恩寺的故事,在人物表现上,以高宗李治指挥建寺的场景构成。
(2)玄奘建塔雕塑表现了玄奘主持建塔的情景,玄奘亲自设计图样,与官员研究设计方案,右侧的工匠手捧图纸认真地聆听,左侧的小和尚手捧图纸仰望着层层建起的大雁塔,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右侧摆放的砖也隐含了玄奘搬砖的故事。
(3)鉴真东渡在鉴真与空海之间是浪花石雕建起的连接纽带,似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表现了中日文化一衣带水、源远流长。
(4)大佛像该造像是与遗址文化背景相符合,同时也可为香客提供进香的服务,更加能衬托佛教园林的宗教氛围。
(5)唐诗碑刻——中日友好此碑刻有“友情无限”的字样,是我们西安市与日本船桥市建立友好城市的纽带,这是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性见证。
2、水景区:水流模拟自然的溪涧、瀑布、石滩、湖泊,并形成循环水域。
(1)白石滩:浅水处清晰可见水底及水岸边白石。
(2)鸟鸣涧:水流湍急流过,击打石头而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3)柳浪亭:亭建于全园的制高点,其下为水面,在亭中既可俯瞰全园,又可见岸边杨柳低垂。
(4)古亭飞瀑:亭建于水中的高台之上,高台上凿有泉眼,水从泉眼里流出,形成瀑布。
3、关石入口:小路两旁为形状各异的石块,形成先封闭后开敞的空间,让人先觉压迫紧张随后是豁然开朗。
4、休闲区:杏林茶社。
四、总结:整个园区在追求极致美感的同时,通过、雕塑、植被等各种方式表达设计者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息。
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意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使园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更注重将自然美、人文美和精神美提升到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度的冥想和悠然的心境。
1、设计风格:园区设计建造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体现了四大特色:构架山水,师法自然。
山水寄情,禅意空间野趣茶庭,风雅亭台移天缩地,意趣无限2、优点:(1)园区的三个入口中两个与城市干道相连,一个入口与戏曲大观园相接,既扩大了园区的面积,也使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戏曲大观园、大雁塔广场在空间上成为一体。
(2)东入口并未设计成严格的大门形式,而是以亭廊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了大门对空间分隔的要求,又使园区内外互相连接,而在东入口内种植的银杏林,形成了非常有意境的景观。
(3)园区是佛教性质的休闲性公园,因而在设计中处处体现着佛教这一主题。
如地面莲花花纹样铺装,石灯上莲花图案的图腾以及佛像雕塑。
3、缺点:柳浪亭作为全园的制高点,应体现其在高度上的优势,故而对其周围树木应及时修剪。
景观禅——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设计解析在春晓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后的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一改过去纯自然式的单调呆板的园林风貌,在园区总规划和节点设计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丰富的和富有佛教意趣的景观节点穿插在自然形的路网之中,园区的最中心是真正的遗址区,在这里有一尊花岗岩材质的释迦摩尼佛的雕像,其后面就是原大殿遗留下的基础,此基础被刻意设计,结合它南侧的大型佛像雕塑,这两者组成了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中心节点。
周围的景观节点如石塔、飞瀑亭、白石滩、杏林茶社等散步在它周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共同组成了现在的这个充满自然韵味和佛教意趣的公园。
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作为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这在全国来讲也是少有的,它为我国新时代的佛教景园建设开了个好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总体上来讲,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设计比较成功,但也有些许遗憾,下来就其设计的各个方面做一详尽分析,为大家以后在佛教景园方面的研究整理出一些理论资料。
首先是它的成功之处:从总体上来讲它的有点也同上述例子中的水御堂一样,都运用了现代的材料和手法来营造佛教景观,而最终体现和传达的还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佛教意蕴。
不管是从大的规划上讲,构图自由灵活,空间的大小和疏密穿插都富有节奏,各个景观节点相互照应、节节贯通、一脉相承。
在细节上,如院内的各种小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处理,有是用比较现代的材料进行制作。
这样专一和纯粹的佛教园林在国内包括国外都很少见到。
此公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惊喜和成功。
此园在由树石和园路组成的空间意境和情趣上做的比较成功。
各种大小不等、品种不同的植物和看似随意实则有理可循的置石是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内的主体,结合园路的引导,一起构成了公园内大的空间转换关系和空间意境。
树木的疏密于遮挡形成了迂回和明暗的景观变化,在收缩于开放之间,限定出了空间的开合。
在公园内还保留了原春晓苑的微地形,所以在大的开合关系中还有一些竖向上的变化,这更为丰富大的空间关系添彩,大与小、主与次的空间相互结合、穿插、套拢,真正做到了迂回曲折、移步换景的效果。
细节上的处理包括各个景观小品的处理也是此园成功的一个地方。
首先是园路铺装的设计,特别是园区西北部的路面铺装,机理规整的灰色花岗岩带在铺装时有序列感但又显得的随意自然,方形的代表佛教的莲花形地雕随意的散落其上,一种无名的韵味蕴含其中,让人回味。
在园区东南部也有一片以直径大约三到五毫米的灰色沙粒所铺成的休闲区域,三三两两的树木、石头、座椅点缀期间,好似平静的湖面或大海,得以让人们在次冥想。
在景观小品方面最具特色的就是位于缓坡之上的由白色花岗岩雕成的一两群的小和尚了,这些石和尚形象生动活泼、调皮可爱,为人们心目中严肃深幽的佛教增添了一些活泼喜庆的气氛,这种反向思维的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置石方面的处理也是此园设计的一个亮点。
此园所有的道牙、陡坎、挡墙、树池等都采用的是自然的石头,这些满园的石头首先形成了一种很大的震撼力,让人仿佛真的进入了山石的野趣当中,并很自然的在本身就比较随意自然的树池和道牙之间轻松的建立起了一种逻辑关系,解决了许多在工程上需要处理的收边和转角的关系,踏步和园林小径的道牙也都是由比较小的自然石放置而成。
这些自然石在摆布有疏有密、生动且富有情绪、并点缀得当。
大量的置石在园林种形成了一种特别自然和纯粹的氛围,很符合佛教教义中以不变应万变,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理念,在无形和抽象之中含蓄的暗示出了佛教追求纯粹的教理。
公园北侧外围的景墙设计可以说是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最大的亮点,由日本设计师主持设计。
此景墙长近百米,功能上则为院内微地形的挡土墙,但由于它临近马路,所以设计者在形式上对它进行了认真的推敲,使它具有了现在这样极具观赏性和景观性质的景墙。
此段景墙在形式上由高低不一、朝向不同、错落有致的景墙和平台组成,设计者在这些看似随意实则富有韵律的节奏中又穿插了许多的跌水,这些跌水由高到低一级一级的跌落下来,最后从设计精妙的跌水口中流下来,形成了许多个精妙的水帘。
这些景墙在材料上也主要采用的是浅土黄色的板岩,用深色的花岗岩和木材作为点缀。
这段景墙无论从形式到材料到功能的设计上,都是运用了一个相同的符号在不断的来重复变化,最终形成了一段统一大方、但又充满情趣的景观作品,是典型的“纯粹”性的设计作品。
用院内置石所传达出的佛教理念一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此段景墙的设计雅致得体但又意蕴悠长,而且形式构成、现代,很好兼顾了世俗景观和宗教景观的双重性质,也很好的柔和了传统佛教形式和现代佛教的形式,值得我们回味和借鉴。
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众多的优点之外也有一些不够到位之处。
最大的缺点就是将佛教的意蕴做的很不到位,若是将院内的那几尊石雕的佛像和背景音乐去掉的话,一般人是很难看出它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的。
规划上的过分随意和细节上的轻率都导致了此园只可浏览,不可细看。
真正的园林强调大的空间氛围的深幽和小情趣方面的玄妙,人们身临期间要能感觉到心灵上的安逸和轻松,此园的设计者并没有很好的把握好佛教的教理和审美,导致了此园现在很多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一些概念符号的堆砌无法证明它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景园。
一个真正的佛教园林的设计者即需要有普通的景园设计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多佛教教理和审美的把握,这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