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也给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收集了来自13个城市的8000份有效问卷。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采用了经过专家论证和实践验证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并添加了一些与中国特点相关的问题。

问卷主要涵盖了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应对能力、社交支持以及压力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研结果1.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状态,占比超过80%。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等。

其中,青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突出。

2. 应对能力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的应对能力普遍较强。

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大部分人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积极思考和自我调节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倾向于消极应对,如逃避问题或寄托于物质和娱乐等方式,这对心理健康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3. 社交支持调查发现,社交支持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居民通常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那些缺乏社交支持或孤独感较重的人群,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较高。

因此,加强社交互动和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4. 压力来源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的主要压力来源包括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经济压力。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成为了最为突出的心理压力源。

不仅如此,社会比较和自身期望也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应对城市居民心理压力,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如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

三、对策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促进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1.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意识。

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为了全面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我们对某城市居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健康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二、调查目的1.了解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2.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治疗状况,以及居民对健康的认知和健康管理意识;3.探索影响居民健康的原因,为进一步制定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我们针对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随机抽样,共计发放了5000份调查问卷,并获得了4347份有效回收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四、调查结果1.身体状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整体身体状况良好。

62%的居民自述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而只有8%的居民感到身体不适。

同时,调查还发现,饮食均衡和定期锻炼是维持居民健康的主要途径。

2.生活习惯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72%的居民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78%的居民定期进行体检,避免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抽烟和酗酒等。

3.心理健康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生活持乐观态度,自我感觉良好。

然而,部分居民在面对压力和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居民整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居民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3.加大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力度,提高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识;4.促进居民间的健康信息交流和共享,扩大健康知识的普及范围;5.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的支持和投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干预

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干预

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干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并提出一些干预措施。

一、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压力问题工作和生活压力是城市居民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许多人感到疲惫、焦虑和无力应对。

长期紧张的状态会导致身心疲惫,进而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2. 情绪问题许多城市居民存在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社交压力、竞争压力以及生活不确定性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孤立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社交圈常常局限在工作和家庭之间。

加之现代科技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来满足交流的需求,这导致了现实社交的减少和社交孤立的加剧。

社交孤立会增加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二、干预措施针对上述调查结果,针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 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向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方法。

2. 提供心理支持建立心理支持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娱乐活动等服务。

政府可以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同时,社区可以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如团体活动、绘画课程等,以促进居民的心理与社交健康。

3. 建设社区空间积极建设社区空间,提供让居民相互交流与分享的场所。

比如建立邻里联谊会、组织社区活动等,增加人们的社交机会,缓解社交孤立问题。

4.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居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这些都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

5. 加强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基线调查工作方案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基线调查工作方案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基线调查工作方案一、工作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基线情况,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内容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适用于我国城市居民,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涵盖全国各地省份。

2. 调查指标本次调查将选取以下指标进行调查:•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了解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近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居民最近一段时间内心理的状况,包括焦虑、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等;•心理健康态度和行为:了解居民对于心理健康的态度以及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行为和习惯,包括社交活动、饮食习惯和运动情况等。

3.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在线调查和线下实地调查,以保证样本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问卷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同时也将选取一部分城市进行现场调查。

4.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国城市居民,将根据不同城市的人口密度、年龄结构等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

5. 调查流程•问卷设计:根据调查指标,设计问卷题目和选项。

•问卷发布:在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链接,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

•实地调查:在部分城市进行现场调查,邀请居民填写问卷并进行访谈。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结果报告:将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报告并进行公开发布。

6. 调查注意事项•问卷制作应符合科学、客观、真实、可信的原则。

•问卷发布应充分考虑被调查者的权利和利益,保证隐私和自由。

•线下调查应保证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安全和权益。

•数据处理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数据进行严格保密。

三、工作计划阶段一:准备与启动(1个月)•确定调查指标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制定调查计划和流程;•确定调查对象和样本。

阶段二:数据收集(3个月)•在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链接;•选取部分城市进行现场调查;•对填写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档。

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农村居民的学历比较地,很对时时候没有健康的要点。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篇1摘要:为了解XX村居民健康状况,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供决策依据,调查人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xx村的100户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有60%的居民不会定期做体检,100%的居民只是偶尔锻炼,健康意识淡薄。

关键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健康意识导论:调查背景:居民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当前农民身体健康情况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问题,他们所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农业丰收就会促进百业兴旺,国家强盛。

农业要发展,农民身体健康是重中之重。

调查目标:在对居民的健康调查问卷中总结和分析,了解罗城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以此对居民做出建议,保证居民的健康达到国家的目标。

同时锻炼学生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方法:在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并回收已填问卷,然后统计分析,并且寻找解决方法,给居民提出有利于健康的建议。

其中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回收率100%。

调查问卷:本问卷采用的是不记名的方式,保护您的隐私,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性别__ A 男 B 女2、年龄__ A 30岁以下 B 30—39岁 C 40—49岁 D 50—59岁 E 60岁及以上3、文化程度__A小学以下B小学 C初中D高中或中专E大专及以上4、您抽烟吗?__ A抽 B不抽 C已戒烟5、您是否喝酒过量?__ A经常 B偶尔 C没有6、您会锻炼身体吗?__ A经常锻炼 B偶尔锻炼 C没有锻炼7、您觉得您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__A好 B一般 C差 D很差8、您有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A 参加 B没参加9、您觉得身体不舒服时有没有去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__A有 B 没有10、您不去检查治疗的原因是什么?__A觉得无大碍 B不愿花钱 C 医院没有必要的检查太多 D没有时间E医院服务差 F其它11、您患小病时一般会选择哪里就医?__ A自己吃点药或不管它 B 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C乡镇医疗机构 D县医院 E市医院及其它12、您选择上述方式治疗的原因是什么?__A便宜 B离家近C水平高 D定点单位 E有熟人或信任的医生 F服务态度好 G其他13、您会定期的做体检吗?__ A会 B不会14、您体检时发现有小病时会及时做治疗吗?__A会 B不会15、您或您亲戚的孩子有没有计划免疫接种卡或手册?__ A有 B没有 C不知道16、若是疫苗接种花钱,您还会主动让孩子接种吗?__A会 B不一定 C不会17、目前你是否患有以下慢性病(多选)A风湿性关节炎 B高血压 C慢性支气管炎 D冠心病 E糖尿病 F高血脂 G其他18、患病后你选择就医的原因有哪些(单选)A卫生所离家近 B价格便宜 C 医生技术好 D就医让我感到安全E 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好 F设备条件好 G医院有熟人 H其他19、患病后不选择到医疗机构就医的原因有哪些(单选)A自觉病情轻 B经济困难,负担不起 C没有时间 D交通不便 E其他20、你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途径有哪些(多选)A电视 B报刊书籍 C医护人员D同事朋友 E社区宣传栏 F其他21、你希望今后获得哪些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服务(单选)A定期健康体检B健康教育讲座(如:简单的病后护理、疾病预防)C社区定期为老年人组织义诊活动 D简化医保报销手续 E社区提供家庭医疗服 F没有需求22、近三年你或您的家人由于看病大概花费多少__报销了多少__有没有为看病借钱?调查结果1.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口数本次调查100户居民,350人,男性165人、女性185人。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标题: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摘要: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居民心理健康良好,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人存在心理健康
问题。

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样,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居民参与,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和地域等方面。

调查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压力源以及寻求帮助的意愿等。

调查结果:
1.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占8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占20%。

2.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占45%;其次是抑郁,占35%。

3.工作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源,占40%;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占30%;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分别占15%。

4.只有30%的居民表示愿意寻求心理帮助,60%表示不确定,剩余10%表示不愿意寻求帮助。

建议: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压力;提供人际关系处理的指导和支持。

3.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4.加大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力度,消除对心理疾病的歧视和偏见。

结论:
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有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的咨询体系等措施来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新建居民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新建居民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 0 1 3年 6月
中国民康 医学
Me d i c a l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g He lt a h
J u n, 2 0 1 3
Vo 1 . 2 5 F HM N o . 1 1
第2 5卷
上半月
异具有显著性 。结 论 : 新建居 民区居 民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 , 需进行心理健康 干预 。
【 关键词 】 新建社区; 居民; 心理健康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0 3 6 9 . 2 0 1 3 . 1 1 . 0 3 5
t h o s e o f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s o f me n t l a d i s o r d e r f o r r e s e a r c h g r o u p a n d c o n t r o lபைடு நூலகம் g r o u p w e r e 7 3 p e o p l e( 1 7 . 0 6 % )a n d 3 5
o f p e o p l e i n t h e c o mmu n i t y o v e r 1 0 y e a r s .Re s u l t s :T h e S C L 一9 0,S AS,S DS s c o r e s o f r e s e rc a h g r o u p w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第 1 1期
【 心理与健康 】

中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中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中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所提升,但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通过调研数据和相关研究报告,分析了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促进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现状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心理压力指数与生活水平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即城市居民越富裕,心理压力就越大。

同时,城市居民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特别是工作压力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除此之外,城市居民面临着种种社会心理问题。

由于人口密集、生活紧凑,城市空间的局促感和交通问题导致了城市居民的交往密度和社交范围缩小,社会孤独感加剧。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着缺乏时空和私人空间的问题,压抑情绪释放不畅。

这些问题加深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疏离感和沟通障碍,对心理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影响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因素1.工作压力: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一直是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家庭问题:城市居民的家庭压力同样也很大,家庭关系紧张、矛盾和争吵不断会对居民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经济不稳定: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对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不稳定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困扰,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心理负担。

4.社会心理问题:城市居民普遍面临着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如社交难、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孤独等,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追求金钱、职业和其他表面上的成功背后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影响。

三、促进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对策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适合其的方法来舒缓心理不良情绪。

2.营造舒适的社会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公共设施建设,从而缓解城市生活不适应及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减轻压力和心理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社区居民一般心理健康,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行动措施提供参考数据和科学
依据。

方法根据现场调研信息,编制成套调查问卷,在上海三个街道对1317名居民进行了调查。


果15. 9%的社区居民可能有心理问题,无业、待业、下岗和退休人员,低文化者,城市贫困者,精神或心
理疾病罹患者的家属成员等为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人群,且有心理问题者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
合性医院就医。

结论加强和有效开展社区和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是今后长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
精神卫生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约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神经精神疾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 ,排名首位。

此外,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占到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以上[ 1, 2 ] 。

长期以来,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一直是上海地区精神和心理疾病防治工程的重要基础,而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居民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本研究在上海市选择三个社区(浦东新区洋泾街道、长宁区华阳街道和徐汇区凌云街道)进行系列调研,在获得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知晓及服务需求的基本信息后[ 3 ] ,本文进一步调查社区居民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精神卫生的相关政策和行动措施提供参考数据和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在上海洋泾、凌云和华阳三个街道中进行。

1. 2方法
2004年5 - 6月,研究小组分赴前述各街道开展了现场考察与调研。

根据上述现场调研所掌握信
息,编制“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问卷由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一般健康问卷(GHQ) [ 4 ]组成。

问卷通过街道办事处向社区居民发放和回收。

共发放居民问卷4050份( 3个街道86个居委会各发放50份) ,收回问卷3675份,其中有效答卷1317份(占发放问卷的32. 5% ) 。

2004年6 月- 7 月对收回的问卷采用SPSS/PC9. 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项目均按实际有效答作出分析。

2结果
2. 1被调查者家庭情况不同街道有效答卷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 3 ] ,各街道被调查者家庭情况的差异较大(表1) ,部分反映出三个社区自然聚集的居住人口的构成不同。

华阳街道居民收入较高;洋泾
街道被调查者子女学费负担较重(占家庭收入31% 以上) ;凌云街道被调查者居住面积最大,
但食物消费负担较重(占家庭收入31%以上) ;享受普通医保和大病医保者比例较高的是华阳街道,洋泾街道被调查者享受贫困救助和自费的比例较其他两地高。

尽管综合性医院是各街道居民就医的主要途径,但相对来说,华阳街道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较高、凌云街道居民选择二级专科医院的比例较高;华阳街道的被调查者家人中有慢性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两地。

2. 2被调查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健康问卷(GHQ)总分4分以上表明被试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检查处理。

本次调查发现, 3 个街道1317 名被调查者中共有210人GHQ总分在4分以上,占样本数的15. 9%。

通过对有、无各种心理问题两组居民的比较,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
从表2可见,有心理问题组居民的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下,同时他们多为无业/待业/下岗或退休人员,就医途径多在综合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家中有抑郁症患者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调查者。

表3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文化低、家中有抑郁症患者以及子女学费占家庭收入比例较大等,与GHQ得分较高显著相关。

3讨论
WHO在2001年的全球精神卫生报告《消除偏见,勇于关爱》中,对未来各国的精神卫生服务提出了一个概括性的设想:每一个个体都将认识到精神卫生的重要性;病人、家庭和社区的精卫生需要将得到更好的满足;卫生专业人员将拥有更多技能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以及促进精神健康;决策人员将更充分地做好准备,以便更加合理和合乎道德地计划服务。

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特点与传染病的防治相似,具有外部性,精神疾病不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带来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的安定和公众的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害,因此,需要政府和会介入、干预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欧美各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由政府发起开始改革精神卫生服务,目标是将医院为中心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

社区精神卫生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管辖范围内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中被调查居民总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5. 9% ,虽然该数据尚处于社区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正常范围之中[ 5 ] ,但是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出心理问题的易患人群,如无业、待业、岗和退休人员,低文化者,城市贫困者,精神或心理疾病罹患者的家属成员等等。

如何对上述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重点预防和检测是今后社区精神卫生
服务的任务之一。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缺乏与精神疾病患者经济困难、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患者面对昂贵的城市三级医院的医疗费用因为经济原因而延误诊治;另一方面因缺乏基层医疗或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信任,患者过多使用三级医院或住院周期过长,导致不恰当或过度地使用卫生资源,并同时加剧家庭经济困难。

此外,对精神疾病缺乏社区干预和康复措施,也致使精神疾病疗效下降和复发率升高。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慢性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检出率较高的华阳街道,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反而较高,表明在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慢病”领域,社区卫生服务其实是大有可为,关键是看政策如何引导、社区如何宣传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吸引居民。

在保障方面,我们建议在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保险模式。

应根据精神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精神疾病医疗保险方案,精神卫生的社区服务应有相应的医保结算方法,从而引导人们使用社区经济便捷的服务。

这一举措将能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尽可能合理的使用,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终则可能减轻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从而实现广覆盖的医疗保险宗旨。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如三个街道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有效答卷回收率低,有待在今后的研究改进,从而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精确的参考。

参考文献
1Robert Desjarlais, Leon Eisenberg, Byron Good & Arthur Kleinman.
1995. Worl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WHO. 2002.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Geneva
3仇剑崟,谢斌. 上海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和服务需求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2: 81 - 85
4肖世富等. 一般健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上海精神医学,
1993, 5 (3) : 185 - 7
5扬廷忠,黄丽,吴贞一. 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
选. 中华流行病学杂, 2003, 24 (9) : 769 - 7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