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关于环保涂料)

文献综述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高材1102学生姓名:凌美明学号:20110120542013 年 11月 20日环保涂料的运用与发展1 前言为了更好的开展文献综述工作,在查找和阅读与《环保涂料的运用与发展》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完成撰写了本文献综述。
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涂料的制备方法也越来越成种类也衍生得越来越多。
但是真正能实现环保的功能性涂料在市场中并不是十分普及,本文章将对国内外的环保涂料种类,制备,组成,新型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工艺性能等进行介绍。
2 环保涂料的种类及制备方法简2.1环保涂料的种类2.1 .1 普通环保涂料指涂料产品的性能指标,安全指标在符合各自产品标准的前提下,符合国家环境标志提出的技术要求的涂料[1].2.1.2低VOC环保涂料尽管不需要成膜助剂就能成膜的乳液对于生产低VOC和零VOC涂料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求这类乳液具有很低的残余单体含量,因为残留单体不仅提高VOC含量,而且还产生难闻气味。
同时要有不含溶剂、环境友好型的助剂和色浆与之相配。
还要求乳液色浆中不含烷基酚聚氧乙烯(APE),APE降解性差,对人体内分泌有干扰作用。
此外,防腐剂和PH调节剂的释放问题也需考虑。
低VOC涂料:TVOC在30g/L以下;零VOC涂料:TVOC在1g/L以下;VOC挥发物都是液态的,简单区分零VOC涂料是粉末状,粉体包装[2]。
2.1.3健康功能型环保涂料健康功能性环保涂料是指涂料除无污染外,具有如抗菌、除臭、净化空气、呼吸调湿等对环境改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涂料,如活性炭墙材。
2.1.4木器专用环保涂料木蜡油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木器涂料,它是植物油蜡涂料国内的俗称,是一种类似油漆而又区别于油漆的天然木器涂料,它和目前那种基于石化类合成树脂所生产的油漆完全不同,原料主要以精练亚麻油、棕榈蜡等天然植物油与植物蜡并配合其它一些天然成分融合而成,连调色所用的颜料也达到了食品级。
关于建筑新材料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建筑新材料文献综述范文建筑新材料是指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新型材料,其特点为能够满足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环保、高美观等多样化需求,并对传统的建筑方式和结构形式进行了改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建筑新材料的种类、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一、建筑新材料的种类1. 碳纤维混凝土:由碳纤维、水泥和骨料等组成,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韧性;2. 彩钢板:由彩涂钢板和保温隔热材料组成,适用于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的外墙装饰;3. 智能玻璃:能够改变透光度,控制室内温度和遮阳;4. 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极高的抗震性和抗压强度;5. 聚氨酯保温板:能够有效隔热和防火,适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和防水;6. 粘土砖:具有良好的热保护性和声学性能;7. 生态木材:由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美观性。
二、建筑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建筑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外墙装饰:如彩钢板、幕墙等;2. 建筑隔音隔热:如聚氨酯保温板、石墨烯等;3. 建筑结构:如碳纤维加固、超高性能混凝土等;4. 建筑地基和环境:如生态木材、绿色材料等;5. 建筑设备:如智能家居系统、光伏发电材料等。
三、建筑新材料的发展趋势1. 环保性能:建筑新材料的环保性能将成为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2. 智能性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新材料将越来越注重智能化和智能化配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3. 轻量化: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加,建筑新材料将越来越注重轻量化,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空间资源的需求;4. 功能性能:建筑新材料将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不仅具有基本的建筑功能,还应能满足多样化的建筑需求。
本文综述了目前建筑新材料的种类、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希望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建筑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文献综述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摘要: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使得它成为新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这种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应用方面作了展望;关键字:1.引言金属有机多孔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近十年来学术界广泛重视的一类新型多孔材料;MOFs是一种类似于沸石的新型纳米多孔材料,但又有别于沸石分子筛;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及无机骨架微孔材料,因此在传统的高温催化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但在一些非传统领域,如非线性光学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和储氢材料等新材料方面的应用前景正在逐步被开发出来;金属有机多孔骨架化合物,又称为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它是由含氧、氮等的多齿有机配体大多是芳香多羧酸与过渡金属离子自组装而成的配位聚合物;在构筑金属有机多孔骨架时,有机配体选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已经有大量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被合成 ,主要是以含羧基有机阴离子配体为主,或与含氮杂环有机中性配体共同使用;这些金属有机骨架中多数都具有高的孔隙率和好的化学稳定性;通过设计或选择一定的配体与金属离子组装得到了大量新颖结构的金属有机多孔骨架化合物;也可以通过修饰有机配体,对这些聚合物的孔道的尺寸进行调控;这种多孔材料的孔道大小、尺寸是多孔材料结构的最重要特征;孔材料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微孔分子筛作为主要的催化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和离子交换材料在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以及日用化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多孔材料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如人们利用瓶中造船路线,在微孔分子筛孔道中制备染料复合体,为进一步研究固体微激光器提供基础;通过纳米化学反应路线技术,在微孔分子筛笼中制备Cd4S4 纳米团簇或通过“嫁接”或“锚装”等方法组装具有特定功能与性质的复杂分子、配合物、簇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超分子、纳米态、齐聚体与高聚物等;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多孔材料类型与品种的不断扩充与发展,应用领域的拓宽与需求的增加,研究领域和学科间交叉与渗透的日益加强及深化,研究方法与现代试验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多孔材料化学内涵的深入与学科面的拓宽;2、合成合成一种新的MOFs时,除了要考虑的几何因素外,最重要的是维持骨架结构的完整性;因此,需要找到足够温和的条件以维持有机配位体的功能和构造,而又有足够的反应性建立金属与有机物之间的配位键;原料的选择首先,金属组分主要为过渡金属离子,使用得较多的是Zn2+、Cu2+、Ni2+、Pd2+、Pt2+、Ru2+和Co2+ 等,所使用的价态多为二价;其次,有机配体应至少含有一个多齿型官能团,如CO2 H、CS2H 、NO2、SO3H、PO3H 等;多齿型官能团使用较多的为CO2H ,如对苯二甲酸BDC 、均三苯甲酸BTC 、草酸、琥珀酸等;选择合适的有机配体不仅可以形成新颖结构的MOFs ,而且也可能产生特殊的物理性质;另外,溶剂在合成过程中可以起溶解和对配体去质子化的作用;金属盐和多数配体都是固体,所以需要溶剂对其进行溶解;在金属离子和配体配位之前,配体如羧酸需要去质子化,因此多选用碱性溶剂;目前,使用较多的去质子化碱为有机胺类物质,如三乙胺TEA 、N , N-2-二甲基甲酰胺DMF 、N , N-2-二乙基甲酰胺DEF 、N-2-甲基吡咯烷酮等,同时它们又是好的溶剂;近年来,逐渐有了用氢氧化钠等强碱去质子化;有时,溶剂也能作为配体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或与其它配体形成氢键等弱的相互作用,这种弱结合的分子可以通过加热和真空的方法排除;最后,为了使合成的金属有机骨架具有理想的孔隙,就需要选择适宜的模板试剂;模板试剂有时为单独的物质,有时就是所使用的溶剂;合成方法MOFs 的合成一般分为两种方法:扩散法和溶剂热法;扩散法:将金属盐、有机配体和溶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成溶液,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将此小瓶置于一个加入去质子化溶剂的大瓶中,封住大瓶的瓶口,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即可有晶体生成;这种方法条件比较温和,易获得高质量的单晶用于结构分析,但是比较耗时,而且要求反应物的溶解性要比较好,室温下能溶解;溶剂热法:与原来的水热法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溶剂不再局限于水;溶剂热法MOFs 的合成,一般是将反应物与有机胺、去离子水、乙醇和甲醇等溶剂混合,放入密封容器如带有聚四氟衬里的不锈钢反应器或玻璃试管中加热,温度一般在100 —200 ℃,在自生压力下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物就会逐渐溶解;这种方法反应时间较短,而且解决了反应物在室温下不能溶解的问题;合成中所使用的溶剂尤其是有机溶剂带有不同的官能团、不同的极性、不同的介电常数以及不同的沸点和粘度等,从而可以大大地增加合成路线和合成产物结构的多样性;溶剂热生长技术具有晶体生长完美、设备简单、节省能量等优点,从而成为近年来使用的热点;3. 影响因素合成MOFs时,分子间作用力是很难预测的;因此,就需要努力辨识和修正合成条件,使金属和配体之间能按意想的方式作用并结合;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浓度、溶剂的极性、pH值和温度的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晶体质量和产率的变化,或产生全新的骨架结构;但是,只要在适的条件下,合成MOFs具有产率高,耗能低,节省时间及溶剂;目前,已有一些高度多孔MOFs被合成;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比例再大程度上影响着骨架的性能;一般地,金属离子与配体的摩尔比在1:10到10:1之间;当金属的比例超过配位的化学计量比时,配体能充分地以多齿型配位,而且金属会有不饱和位存在,对于骨架性能的研究尤其是催化作用是非常有利的;反之,配体就可能会全部或部分以单齿型配位,形成的骨架可能没有前者稳定,而且没有或仅有很少量的金属不饱和位;模板试剂和溶剂在骨架的合成中,模板试剂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同的模板试剂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结构的骨架;模板试剂的量并不是很关键,能相应较大量地使用,不会影响反应和微孔材料的制备;混合溶剂经常用于调节体系的极性和溶剂-配体交换动力学,影响晶体生长速率;溶剂分子与骨架发生的弱相互作用是稳定骨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增加溶剂浓度和搅拌以降低反应时间,可提高产率;去质子化溶剂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会使酸性配体完全或部分地去质子化,从而使得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不同,生成不同的骨架结构;温度和pH值温度:在高温的水热条件和在室温的温和条件下,羧基的配位能力有所不同, 因而生成的骨架结构就不同;在高温条件下羧基是以多齿型配位的,易形成多维结构;而在室温条件下是以单齿型配位的,易形成一维结构;PH值:反应溶液的pH 值不同,生成的骨架结构不同;随着反应的pH值的增大,金属离子桥接氧或羟基的数量就增加,可使骨架单元增大;4.存在问题5.应用由于MOFs材料具有不饱和配位的金属位和比表面积大的特点,使得其在化学工业上有大量的应用,如传感器、催化剂、分离、气体的储存、过滤、膜分离等;催化剂一些MOFs 可以作为催化剂,用于许多类型的反应,如氧化、环氧化、甲氧基化、酰化、羰基化、水合、烷氧基化、脱氢、加氢、异构化、低聚、多聚和光催化等方面;对于MOFs 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已经有不少研究,如环氧丙烷的合成60 ,用MOF25 作为催化剂,混合物氧、氦和丙烯反应10h 后,产率为413 % ,选择性为812 %;Muler 等61 用MOF25 作烷氧基化催化剂,由一缩二丙二醇和环氧丙烷合成了多羟基化合物;用环氧乙烷对一缩甲基丙二醇进行了烷氧基化,也得到了多羟基化合物;他们还由42叔丁基苯甲酸和乙炔合成了乙烯基242叔丁基苯甲酸酯59 ,其中酸的转化率达到94 % ,选择性为83 %;Schlichte 等62 改善了Cu3 BTC 2 的合成,开发了这种材料在醛类和酮类化合物的氰硅烷氧基化合成氰醇中的催化作用,在不同溶剂中,对苯甲醛进行了氰硅烷氧基化,最高产率为55 %;Seo 等63 合成了手性的MOFs 材料,开发了其手性催化作用;气体储存在MOFs 的微孔功能的研究中,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MOFs 的孔隙是稳定的,当移走客体分子后骨架结构不会改变;在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在高于300 ℃以上保持结构不变;由于MOFs材料大部分具有孔隙结构和特殊的构造,在气体的存储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对于MOFs 的存储应用,主要集中在甲烷24 ,64 和氢25 ,65 等燃料气上;Yaghi等22 对有MOF25 骨架结构的16 种MOFs 进行了甲烷吸附性能的研究,这些骨架的孔是均匀、周期性排列的,孔隙率达到9111 %;在36 个大气压、室温下,对甲烷的吸附量可以达到240cm3 STP ·g- 1 ;Yaghi等66 也对几种骨架的吸附氢气的能力做了比较,说明了MOFs 材料对于氢气的存储有较大的潜力,同时也说明了表面积不是吸附量大小的唯一决定因素,功能性基团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分离由于多孔材料特有的骨架结构和表面性质,使得其对不同的气体的吸附作用不一样,从而可以对某些混合气体体系进行分离;Kim 等67 合成了甲酸锰化合物,其表面积不是很大,约为240m2Pg ,但是这种金属有机骨架对氮气、氢气、氩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具有选择性的吸附;对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很强,但对氮气、氩气、甲烷的吸附能力却很弱;这种材料就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性分子筛,可能会有很重要的工业应用,如从天然气中脱除二氧化碳,从含有氮气、一氧化碳或甲烷的混合气中回收氢气;Bülow 等68 对Cu2BTC 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表明其吸附性能要好于沸石13X ,并且能分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乙烷等混合气体;6.结果与展望综上所述,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合成具有大孔径、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有机骨架结构已成为多孔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主要挑战是如何合成稳定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因为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主要借助以下几种非共价键的作用力:氢键、配位共价键、静电和电荷转移引力以及芳香π堆积作用135 ,上述这些非共价键的作用强度远不能与共价键相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不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客体溶剂分子直接与金属配位,当客体脱附后很容易引起配位结构发生改变,所以获得稳定的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一个策略是阻止溶剂分子直接配位到金属中心上;因此现在虽已报道合成了大量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除掉客体分子后其骨架结构会发生改变甚至坍塌;这就要求合理选择次级建筑单元、有机配体和活性金属中心来获得有价值的孔材料;此外,改变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结构中的配体可以调控孔结构的柔性,可获得不同的吸附性质;这些材料的工业化合成方法的研究及其在工业应用方面的开发将是科学家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课题在开展过程中共参阅了50余篇参考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内外轧钢机现状的研究赵宇峰的《浅议轧钢机和轧钢技术的发展》一文就轧钢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概述,然后针对我国轧钢机以及轧钢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未来轧钢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翁庆宇的《我国轧钢生产技术近年来的进步与发展(二)》中总结了近几年我国轧钢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主要体现在钢材品种结构调整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轧钢装备现代化和国产化工作的重大突破为提高产能、提升品种及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轧钢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进一步提高,轧钢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出现了可喜进展.尹建良的《轧钢生产技术发展的探索》一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钢材的需求量也伴随急剧增加,从而使得轧钢生产技术也伴随着发展.文章介绍了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情况,轧钢机械及分类,轧钢生产技术发展的特征,轧钢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发展方向。
二、轧钢机及其零部件的三维建模、运动仿真分析研究1、硕士学位论文段雪厚的《冷轧薄板带钢平整关键参数计算模型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在冷轧薄板带钢的平整轧制中,明确平整轧制力及力矩、负载辊缝等平整关键参数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平整轧制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提高冷轧薄板带钢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以冷轧薄板带钢平整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用于冷轧薄板带钢的平整轧制力及力矩、负载辊缝的数学模型,其对于新建或改建机组平整机成套设备的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勇华的《冷轧薄带板形控制技术研究》先是分析了带钢宽度、轧制力、轧辊辊径、工作辊窜辊量和弯辊力对辊系弹性变形和辊缝变形凸度的影响,掌握了主要板形影响因素对辊缝二次变形凸度和辊缝四次变形凸度的影响规律.其次建立了物理意义清晰的板形控制数学模型。
把承载辊缝凸度分为空载辊缝凸度和变形辊缝凸度两部分,简化了板形控制模型结构;建立了描述轧制力、弯辊力、带钢宽度、轧辊直径和辊系弹性变形之间关系的承载辊缝凸度模型,并回归出了板形预报模型的系数;并分析推导了冷轧薄带板形良好的条件。
和高分子相关的文献综述

和高分子相关的文献综述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它们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
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合成方法、结构与性质关系、表面改性、功能化等方面。
合成方法是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基础,不同的合成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例如,聚合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合成方法,通过将单体分子连接起来形成大分子,从而得到高分子材料。
另外,也可以利用化学修饰方法对已有的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质关系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往往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和链的排列方式。
例如,在聚合物中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可以改变其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等。
此外,高分子材料的链的排列方式也会影响其物理性质。
例如,线性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和热膨胀系数。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是提高其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变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其润湿性、抗菌性、耐腐蚀性等性能的调控。
例如,聚合物表面的修饰可以使其具有亲水性或疏水性,从而实现不同的应用需求。
另一方面,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团或添加剂,可以赋予高分子材料特定的性能和应用。
例如,聚合物中引入荧光基团可以使其具有荧光性能,用于生物成像和传感应用。
另外,高分子材料还可以通过掺杂纳米颗粒或添加纳米填料来实现特定的性能,如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强度等。
总结起来,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涉及到合成方法、结构与性质关系、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到具有特定性能和应用的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新材料,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板(通用)

文献综述是对所研究主题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一个资料全面、研究深入的综述不仅可以帮助作者确立毕业论文的选题,还可以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分享一份"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以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1、引言 可以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为什么研究),说明写作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焦点问题与趋势;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开宗明义;简练、直接的揭开主题;交待文章的范围与结构。
第一步:引出课题; 第二步:评述与总结各研究成果的争论热点,进而阐述自己观点; 第三步:引出文章结构。
2、主体 核心与躯干部分;各阶段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异同与优缺点、作者的评价与观点等;纵向模式;横向模式;国际国内横览;纵横结合模式;切勿对文献简单的堆砌;评述时要实事求是。
3、综述内容的总结 简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
4、参考文献 作者撰写综述的依据,表示对被引证学者的劳动尊重,提供寻找有关原始文献的线索。
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要求: ①按文献第一作者的姓氏字母顺序 ②按文中引用先后顺序 ③按文献年代顺序 ④按主题词分类排列。
目前多采用② ⑤内容要新:5年内参考文献量至少不低于50% ⑥数量:引用不超过25~30条 二、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万能模板 ×××文献综述 (论文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姓名:××× 摘要:……("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
字数要求200-300)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以下为文章主体部分,格式要求: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内容是首行空两格,楷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一、前言 (说明写作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的概念;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即核心主题;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即引用文献起止年份以及学科范围……举例如下) 1.1研究方向 1.2发展历史 1.3当前现状 1.4未来展望 二、正文 2.1历史发展 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钨铜合金-文献综述

目录引言 (1)一. 钨铜合金概况 (2)1.1钨铜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2)1.2 钨铜合金的制备 (3)1.2.1 熔渗法 (3)1.2.2 活化液相烧结法 (5)1.2.3金属注射成型(MIM) (7)1.2.4 热压烧结法 (7)1.2.5 超细混合粉末的直接烧结 (8)二. 包覆粉及研究进展 (9)2.1包覆粉的制备方法 (10)2.1.1机械化学改性法 (10)2.1.2溶胶-凝胶法 (11)2.1.3 均相沉淀法 (11)2. 1.4物理气相沉积法 (12)2. 1.5化学镀法 (13)三.钨铜板材的研究进展 (14)3.1普通轧制 (14)3.2金属粉末轧制 (14)3.3其他制板技术 (15)四.流延技术及应用 (16)4.1.流延法 (16)4.2.溶液流延法 (17)参考文献 (19)引言钨铜合金由于自身的诸多优良特性,目前己广泛应用于大容量真空断路器和微电子领域。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伦敦镭协会的Melennan和Smithells 最早进行了钨铜合金的研制。
这类合金在国防、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机械加工等领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钨基合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材料科学界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钨具有高的熔点、高的密度、低的热膨胀系数和高的强度,铜具有很好的导热、导电性。
由W和Cu组成的W-Cu合金兼具W和Cu的优点,即具有高的密度、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低的热膨胀系数。
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和高功率化,器件的发热和散热是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W-Cu合金的高导热性可以满足大功率器件散热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其热膨胀系数(CTE)和导热导电性能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成分而加以设计,可以与微电子器件中不同半导体材料进行很好匹配连接,从而避免热应力所引起的热疲劳破坏。
因此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功率微波器件中,钨铜合金薄板作为电子封装基板、连接件、散热片和微电子壳体用材可以有效减少因散热不足和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应力问题,延长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日用陶瓷文献综述范文

日用陶瓷文献综述引言日用陶瓷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瓷制品,如碗、盘、杯子等。
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具有装饰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本文将对日用陶瓷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历史日用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日用陶器出现在中国和中东地区,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早期的陶器多为手工制作,形态简单,功能单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陶瓷制作工艺逐渐改进。
公元前16世纪左右,中国商代开始使用轮盘制作器具,并发展出青铜彩绘技法。
此后,各个朝代相继出现了不同风格和特点的陶瓷制品。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较为发达的陶瓷制作工艺。
古希腊的黑陶和红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装饰图案而闻名,而古罗马则致力于大规模生产,使陶瓷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
制作工艺日用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装饰和烧制等步骤。
原料准备制作陶瓷所需的原料主要包括黏土、石英和长石。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筛分和配比等处理,以确保均匀性和可塑性。
成型成型是指将原料通过挤压、拉拔或旋转等方式塑造成所需形态的过程。
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捏塑、轮盘制作和注浆成型等。
干燥成型后的陶器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水分并增加强度。
干燥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装饰装饰是为了美化陶器表面并增加其观赏价值。
常见的装饰方法包括彩绘、雕刻、贴花等。
不同地区和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陶瓷装饰风格。
烧制烧制是将干燥后的陶器置于高温下进行加热,使其变得坚硬和耐用。
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于陶器的质量至关重要。
影响因素日用陶瓷的质量和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料选择、工艺技术、设计风格以及文化传统等。
原料选择不同类型的原料会影响陶器的质地、颜色和透气性等特性。
不同地区根据当地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原料,以确保制作出符合需求的日用陶瓷。
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对于日用陶瓷的成型和装饰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摘要:高效减水剂是指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具有强度高、耐热性、耐久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正是由于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这些优良特性而使它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
本文则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阐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它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一、前言高性能混凝土是指符合特殊性能组合和匀质性要求的混凝土,当混凝土的某些特征是为某一特定的用途和环境而设定时,这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而高强混凝土是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指标为特征而命名的,我国现阶段通常将强度等级达到或超过C60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
可以看出当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很高时便是高强混凝土,即高强混凝土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一种,故下文将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统称为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
混凝土与水泥砂浆一样,具有抗压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机械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但由于其自身存在诸如坍落度损失大、水泥用量大、耐久性不够好等缺陷,使其功能和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而外加剂具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合理降低水泥用量和提高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等优点,所以,利用外加剂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是现代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混凝土中减水剂不仅具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提高硬化后的混凝土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能的作用。
高效减水剂是指在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度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
在这些高效减水剂中,聚丙烯酸系减水剂是当今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研究中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该类减水剂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抑制坍落度经时损失等特点。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阐述聚丙烯酸系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聚丙烯酸系减水剂由于其优异性能而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有效研究和开发这一类型的减水剂,对其减水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减水剂的分散减水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丙烯酸减水剂可以有效降低水泥颗粒固液界面能H 聚丙烯酸减水剂由于分子结构中有大分子的主链和侧基- COOH,- OH,- SO3等,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在水泥- 水界面上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减水剂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能够降低水泥颗粒固液界面能,降低水泥- 水分散体系的总能量,从而提高分散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这样有利于水泥颗粒的分散。
2、聚丙烯酸减水剂静电斥力的作用新拌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后,由于减水剂分子结构中的- COOH、- OH、- SOH3等极性基团的电离作用,使得水泥颗粒表面带上电性相同的电荷,并且电荷量随减水剂浓度增大而增大,直至饱和,从而使水泥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斥力,使水泥颗粒絮凝结构解体,颗粒相互分散,释放出包裹于絮团中的自由水,从而有效地增大拌和物的流动性。
3、聚丙烯酸减水剂空间位阻作用聚合物主链分子的疏水性和侧链的亲水性以及侧基- (OCH2CH2) - 的存在,为其提供了立体稳定作用,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有一定厚度的聚合物分子吸附层。
由于聚合物分子吸附层之间相互交叉,在聚合物链之间产生物理的空间位阻,这种由于聚合物吸附层靠近重叠而产生的阻力阻止水泥颗粒接近的机械分离作用力,称之为空间位阻斥力。
一般认为,所有的离子聚合物都会引起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斥力两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以及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摩尔质量。
聚丙烯酸类减水剂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虽然使水泥颗粒的ξ负电位降低较少,而静电斥力较小,但是由于其主链与水泥颗粒表面相连,支链则延伸进入液相形成较厚的聚合物分子吸附层,从而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斥力,所以在掺量较少的情况下便对水泥颗粒具有显著的分散作用。
4、聚丙烯酸减水剂引气隔离“滚珠”作用由于聚丙烯酸系减水剂能降低液气界面张力,具有一定的引气作用,因此,减水剂加入混凝土拌合物中,不但能吸附在固液界面上使混凝土拌合物中易于形成许多微小气泡,加之减水剂分子定向排列在气泡的液气截面上,使气泡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同时带上与水泥颗粒相同的电荷,使气泡与气泡之间、气泡与水泥颗粒之间均产生静电斥力,对水泥颗粒产生隔离作用,从而阻止水泥颗粒之间凝聚;而且气泡的滚珠和浮托作用,也有助于新拌混凝土中水泥颗粒、骨料颗粒之间的相对滑动。
所以,减水剂所具有的引气隔离滚珠作用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三、聚丙酸系高效减水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根据以上对聚丙酸系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的描述可以看出它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1)为提高混凝土的浇注性能,在不改变混凝土组分的条件下,改善混凝土工作性;(2)在给定工作条件下,减少拌和水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3)在保证混凝土浇注性能和强度的条件下,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徐变、干缩、水泥水化热等引起的混凝土初始缺陷的因素。
四、聚丙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具有强度高、耐热性、耐久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在高温下坍落度损失小,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在较低温度下不需大幅度增加减水剂的加入量,正是由于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这些优良性而使它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
日本是研究和应用聚丙烯酸系减水剂最多最成功的国家,北美和欧洲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从目前国外公开发表的高水平的学术文献中看,日本和欧美有关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论著呈上升趋势,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提高拌和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等。
我国对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离商业化应用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及施工技术的突破,我国必须加大对新型聚丙烯酸减水剂的科研投入,以便在混凝土外加剂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五、聚丙酸系高效减水剂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只是处于实验室合成阶段,要系统地研究这种新型的高效减水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对它的合成、作用机理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些尚待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譬如:(1)从合成方法比较,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与其它两种方法相比合成工艺稳定,产品性能稳定,但工艺复杂,成本高,需要合成大单体;聚合后功能化法由于现成的聚丙烯酸产品种类和规格有限,同时与聚醚的相容性不好,酯化操作困难;原位聚合与接枝法克服了聚合后功能化法中两者的相容性难题,采用聚醚作为羧酸类不饱和单体的反应介质,集聚合与酯化与一体,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主链中只能选择含- COOH基团的单体,否则很难接枝,接枝反应是可逆平衡反应,接枝度不高且难以控制。
(2)表征减水剂分子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尚不能完全解释减水剂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缺乏微观方面的研究。
减水剂的合成包括酯化和聚合,酯化程度的高低关系到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酯化只能通过红外光谱测定- OH的吸收峰变化,只是定性的描述,不能定量的测定。
聚合物转化率的测定通过检验分子结构中双键的浓度来进行,这种方法在实验室尚可,但在生产过程中极不方便。
(3)虽然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比其它种类减水剂更好,但在混凝土流动性方面,当水泥和外加剂共同使用时,往往发生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太快及太硬等现象,仍存在水泥和化学外加剂相容性问题。
(4)在使用高性能减水剂的混凝土中,当单位水量减少,塌落度增大时,常常发生减水剂用量过大、混凝土粘性太大、出现离析泌水现象、泵送困难等问题。
纵观国内外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发展,欧美和日本技术成熟,产品已有相当的市场,凭其技术的优势很多产品已进入我国市场。
为了赶超欧美和日本等先进国家,我们必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对聚丙烯酸系减水剂进行合理的分子设计,优化聚合工艺;( 2)从聚丙烯酸类减水剂与传统减水剂的协同效应研究,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3)使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如采用核磁共振研究聚合物结构的变化、红外光谱分析聚合物的分子骨架、X - ray研究聚合物的结晶状况、凝胶渗透色谱获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4)进一步研究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减水机理,为合成提供理论基础。
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已成为混凝土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推动着整个混凝土材料从低技术向高技术发展。
展望未来,每一项混凝土技术的提高都需要开发最优的外加剂。
随着对高性能减水剂的合成、作用原理、结构与性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聚丙烯酸减水剂将会广泛地应用到重要工程中,并向多功能化、生态化、国际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六、结语要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应选择优异的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合适的胶结材料(水泥、硅灰或磨细的矿渣粉等掺合料),较低的水灰比设计、搅拌、运输、养护等严谨的工艺条件都非常重要,缺少哪个环节都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其中采用优异的高效减水剂是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最为关键的技术,在这些高效减水剂中,聚丙烯酸高效减水剂除具有高效减水、改善混凝土孔结构和密实程度等作用外,还能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更好地控制混凝土的引气、缓凝、泌水等问题,它与不同种类的水泥有更好的相容性,即使在低掺量时,也能使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并且在低水灰比时具有低粘度及坍落度经时变化小的性能。
在众多系列的减水剂中,因聚丙烯酸系高效减水剂具有独特的优点,所以它的应用推广很好。
其在高效混凝土中具有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保证混凝土浇注性能和强度的条件下,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徐变、干缩、水泥水化热等引起的混凝土初始缺陷的因素等作用。
而在未来聚丙酸系高效减水剂会向多功能化、生态化、国际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缪昌文;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蔡希高;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化学结构特性;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2002[3]朗黎明,关守政;高效减水剂的减水机理研究;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4]李永德;高性能减水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混凝土;2002[5]中国建筑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混凝土外加剂及其应用技术新进展;2009[6]刘秉京;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现状;中国港湾建设;2002[7]吴文贵,冯乃谦;第三届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8]游长江, 丁超, 胡国栋, 刘治猛, 刘芳, 贾德民;聚羧酸类高效减水剂的研究进展[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9]郑国峰, 鲁统卫, 管西祝, 刘永生;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J] ;化学建材;2002[10]邓德华;土木工程材料;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11]王子明,王亚丽;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2]田培;混凝土外加剂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3]雷道斌,对日本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现状的思考;混凝土;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