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板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15金色的鱼钩》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金色的鱼钩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红军长征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媒体出示图片)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教师根据需要适时出示长征资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徒步行走了三百六十七天,纵横十一个省。
翻过了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终年积雪。
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有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
2.在长征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经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揭示课题:15* 金色的鱼钩3.板书课题。
说明: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通过图片和列举数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
和(huò)面作(zuó)料勉强(qiǎng)嚼(jiáo)着(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难度的借助提示)课文主要讲述了()尽心尽力地照顾()过草地,而不惜()的事。
板书:老班长三个病号照顾(3)用“——”画出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2.交流汇报。
媒体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说明:略读课文中的初读,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条缕分析,只要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五班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五班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通用10篇)》,快快拿去用吧!五班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1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能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读描写老班长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精神,从而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二、教学过程:1、检查自学字、词状况:(1)依据意思听写词语:“三长两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齐读生字、新词。
(3)说说简洁读错、写错的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默读课文并思考:A、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找出点明题意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2)反馈。
3、理解“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久闪烁着金色的光线!”的含义。
(1)齐读。
(2)质疑:“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永久闪烁着金色的光线”?(3)争辩。
(4)定向。
找一处老班长的语言,读读,简要说说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长的什么精神,最终有感情朗读。
(5)自学。
(6)沟通。
(以感情朗读为重)(7)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8)说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久闪烁着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9)练习。
4、课堂作业设计。
(1)依据意思写词语。
(2)体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将永久闪烁着金色的光线!”这句话的含义。
5、板书设计:略。
五班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力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同学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体会老班长忠于革X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

《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
《金色的鱼钩》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
质。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金色的鱼钩吗?它有什么作用?
(2)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了解它的由来和意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3.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阅读课文,用横线标出描写老班长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
(2)阅读课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4.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2)全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5.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2)推荐阅读:《丰碑》、《倔强的小红军》。
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篇一:金色的鱼钩_公开课教案】《金色的鱼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
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
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金色的鱼钩》教学优质教案5篇

《金色的鱼钩》教学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一位炊事班长为了保护几个生病的小战士,用一根鱼钩钓鱼,用鱼滋养战士们,自己却牺牲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内容分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会红军战士为理想、信仰而奋斗的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图片,引入红军长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词的认读。
3. 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鱼钩的意义。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红军战士,面对困难如何保持信念。
7.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写作技巧。
8.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滋养、信念、英勇、牺牲等。
3. 课文结构:背景介绍、故事情节、主题探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红军战士”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身感悟,发挥想象,完成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长征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位老渔夫和他的孙子钓鱼的故事。
故事中,老渔夫教育孙子要用心钓鱼,孙子最终钓到了一条大鱼,但在拉鱼上船的过程中,鱼钩挂在了岩石上,孙子为了保护鱼钩,不顾一切地拉扯,最终鱼钩断裂,孙子感到非常失望。
然而,当孙子抬起头时,他发现鱼钩上挂着一片金色的鱼鳞,这片鱼鳞让他感受到了钓鱼的美好和爷爷的关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和寓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钓鱼这一活动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体会爷爷对孙子的关爱。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创作。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体会爷爷对孙子的关爱。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3.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和图片素材。
2.准备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老渔夫和孙子钓鱼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课文讲述了谁和谁钓鱼的故事?”“他们在钓鱼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等,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三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第一课时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 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 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第二课时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习.) 篇二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1、“金色”是什么意思?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板书
公开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⑴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⑵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对语感,说自身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绚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⑴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⑵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绚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考虑: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时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
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同学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示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衰老?这说明了什么?
⑵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⑴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⑵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⑶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
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
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
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
考虑:“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身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
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复述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