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讲座课件
合集下载
心电图讲解PPT课件

20
6、T波:代表心室复极
(1)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2)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其他导联T 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的1/10
21
7、Q-T间期:心室除极、复极所需的总时
间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缩短,反之则越长 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范围为:0.320.44秒
14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 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 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 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在I、II、avF、V4-V6导 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 低平均可(无临床意义)。 ⑵时间:一般<0.12s ⑶振幅:<0.25mv(肢体导联);<0.2mv(胸导联)
45
交界性逸搏心律
是最常见的逸搏心律,见于窦性停搏以及三 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其QRS波群呈交界 性搏动特征,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慢 而规则。
46
10mm/mV 25mm/秒
Ⅱ
本例心电图第1、第2次心搏为窦性搏动下传,频率为68次/分。 第3次心搏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宽大畸形且前无P波,为室性 早搏。该QRS波群后有较长间歇,在长间歇后可见一组形态正常、 前无P波的QRS波群,因此可确定该次搏动为交界性逸搏。
联律间期
代偿间歇
56
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不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2个正常心动周期 代 偿 间 歇 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 = 2个正常心动周期
联律间期
代偿间歇
57
1、房性早搏
6、T波:代表心室复极
(1)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2)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其他导联T 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的1/10
21
7、Q-T间期:心室除极、复极所需的总时
间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缩短,反之则越长 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范围为:0.320.44秒
14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 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 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 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在I、II、avF、V4-V6导 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 低平均可(无临床意义)。 ⑵时间:一般<0.12s ⑶振幅:<0.25mv(肢体导联);<0.2mv(胸导联)
45
交界性逸搏心律
是最常见的逸搏心律,见于窦性停搏以及三 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其QRS波群呈交界 性搏动特征,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慢 而规则。
46
10mm/mV 25mm/秒
Ⅱ
本例心电图第1、第2次心搏为窦性搏动下传,频率为68次/分。 第3次心搏的QRS波群提前出现、宽大畸形且前无P波,为室性 早搏。该QRS波群后有较长间歇,在长间歇后可见一组形态正常、 前无P波的QRS波群,因此可确定该次搏动为交界性逸搏。
联律间期
代偿间歇
56
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不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2个正常心动周期 代 偿 间 歇 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 = 2个正常心动周期
联律间期
代偿间歇
57
1、房性早搏
心电图讲课PPT课件

治疗
根据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采用药物治疗、起 搏器植入或手术治疗。
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 T波倒置,运动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 缺血。
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以改善 心肌供血。
05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与注意 事项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
QT间期
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 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 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P波
代表心房的电活动,正常形态 较小,时限不超过0.12秒。
T波
代表心室的复极化过程,正常 形态两肢不对称,前半部斜度 较平缓,而后半部斜度较陡。
U波
位于T波之后的一个小波,代 表心室的后继电位。
02 心电图的导联与记录
寻找异常波形
观察是否存在ST段抬高或压低、T波 倒置等异常波形,以判断是否存在心 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
将患者的心电图与正常 心电图进行对比,以发
现异常表现。
时间分段分析法
波形特征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将心电图分成不同的时 间段,分别观察各个时
心电图的导联方式
常规导联
包括Ⅰ、Ⅱ、Ⅲ、aVR、 aVL、V₁至V₆等导联,用 于监测心脏的电活动。
胸导联
包括V₁至V₆导联,用于监 测心脏的胸壁电活动。
肢体导联
包括Ⅰ、Ⅱ、Ⅲ、aVR、 aVL等导联,用于监测两 上肢和两下肢的电活动。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静态心电图
心电监护
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用于常规 体检和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心脏肥厚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脏肥厚的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出现肢体导联电压增高,ST段压 低,T波低平或倒置。
根据心脏传导阻滞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采用药物治疗、起 搏器植入或手术治疗。
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 T波倒置,运动负荷试验可诱发心肌 缺血。
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以改善 心肌供血。
05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与注意 事项
心电图的日常应用
QT间期
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 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 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P波
代表心房的电活动,正常形态 较小,时限不超过0.12秒。
T波
代表心室的复极化过程,正常 形态两肢不对称,前半部斜度 较平缓,而后半部斜度较陡。
U波
位于T波之后的一个小波,代 表心室的后继电位。
02 心电图的导联与记录
寻找异常波形
观察是否存在ST段抬高或压低、T波 倒置等异常波形,以判断是否存在心 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
将患者的心电图与正常 心电图进行对比,以发
现异常表现。
时间分段分析法
波形特征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将心电图分成不同的时 间段,分别观察各个时
心电图的导联方式
常规导联
包括Ⅰ、Ⅱ、Ⅲ、aVR、 aVL、V₁至V₆等导联,用 于监测心脏的电活动。
胸导联
包括V₁至V₆导联,用于监 测心脏的胸壁电活动。
肢体导联
包括Ⅰ、Ⅱ、Ⅲ、aVR、 aVL等导联,用于监测两 上肢和两下肢的电活动。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静态心电图
心电监护
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用于常规 体检和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心脏肥厚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心脏肥厚的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出现肢体导联电压增高,ST段压 低,T波低平或倒置。
心电图完整上ppt课件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clockwise rotation
.
心尖部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
正常心电图观察内容
.
P波 PR间期 QRS波 J点 ST段 T波 QT间期 U波
.
P波 PR间期 QRS波 J点 ST段 T波 QT间期 U波
➢幼儿或 心动过速 者短, ➢老年人 或心动过 缓者长, 但<0.22 秒
.
胸导联心电图
.
其它心电图描记方式
.
导联的连接录相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80分钟) • 教学目的要求及时间分配 • 一、掌握心电图测量方法(40分钟) • 二、熟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35分钟) • 三、了解小儿心电图的特点(5分钟)
.
一. 心电图的测量
.
心 电 图 各 波 段 的 测 量
一对正负电荷组成电 偶(dipole)。
心电向量 (vector)
.
除极方向与心电图波形的关系
探查电极
单个心肌细胞 复极与除.极同向
除极方向与心电图波形的关系
除极 复极
整体心肌除极与复极方向相反可能与血液温度和心腔压力有关
.
心电综合向量的形成原则
resultant vector
.
四维曲线
• 一维:两点决定一线 • 二维:两条相交的直线决定一个平面 • 三维:立体空间 • 四维:空间与时间的组合
小结: 左室肥大
1. QRS波群高电压 2. 电轴左偏 3. QRS时间增宽 4. 继发性ST-T改变
.
右心室肥大示意图:向量大小方向电轴
.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心电图讲》PPT课件

21
室性早搏(有时成对)
多源性室性早搏、有时呈间位、有时成对
间位性室早
精选课件ppt
22
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成对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精选课件ppt
23
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诊断(图一)
• 如果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不同, P-R间期>0.12
秒,不论其后有无QRS波群,也不论其后的QRS波 群是否正常,均应诊断为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入门
精选课件ppt
1
正常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精选课件ppt
2
P-P<P-P
房性早搏、代偿间歇不完全
R-R=R-R
室性早搏、代偿间歇完全
精选课件ppt
间位性室早
3
二联律、三联律
室内差异性传导
精选课件ppt
4
心电图一 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二 室性早搏
精选课件ppt
5
心电图三:室性早搏二联律 心电图四:窦性心动过速
精选课件ppt
28
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诊断(图六)
• 如果只有提前的QRS波群,而且在其前面看不到 提前的P波,应想到交界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若 QRS波群与窦性不同,且超过正常范围,应诊断 室性,若QRS波群与窦性相同,诊断交界性
精选课件ppt
29
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诊断(图七)
• 室性早搏二联律 • 室性早搏三联律
• 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150~250 次/分,无法辨认QRS、ST、T波。
精选课件ppt
41
心室扑动 呈正弦波形,规则的,150~
250次/分,分不清楚QRS波群的结构。
精选课件ppt
第一讲 心电图基础知识 ppt课件

ppt课件
41
第三章、正常心电图
ppt课件
42
一、心电图的测量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心率的测量 平均心电轴
ppt课件
43
心电图纸的构成
心电图记录纸上纵线距离代表电压,横线距离代表时间。 细线间隔1mm,粗线间隔5mm,记录纸的走纸速度为 25mm/s。
定标电压1cm=1mV,纵坐标每一小格=0.1mV
ppt课件
25
1. 0位相
-30mV0
⒈ ⒉
⒊
(快速除极期)
2. 1位相 (快速复极初
期)
3. 2位相
0. -90mV -
-55
绝对不应期 -60-80 - 90 ⒋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缓慢复极期)
4. 3位相 (快速复极末
期)
5. 4位相 (静息期)
不应期
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共分5个位相:0,1,2,p3p,t课4件相位。0位相代表心肌的除极过程, 26 其后的4个位相代表复极过程)
3.一些心电图改变并无特异性,同样的心电图改变 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室肥厚,ST-T 改变等。
ppt课件
11
第一章、心脏解剖与生理功能
一、心脏大体解剖
第一节 心脏概述
二、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功能:心脏将静脉血 “收回来”,经肺气体 交换后,再将血“泵出 去”,不断循环。
心房和心室呈顺序性收 缩和舒张:当心室收缩 时,心房舒张;当心室 舒张时,心房收缩。心 脏这种机械性活动是由 “心电”决定的。
二、心电向量
心电向量: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时可产生电偶,电偶既有数 量大小,又有方向,因此称为心电向量。
心电图讲课(1)PPT课件

房颤
房扑
• 病因:常发生于心脏病者,如风心、 冠心、高 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 临床表现: 受心室率快慢影响,AF伴极快心室 率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体检可见快 速的颈静脉扑动。
•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 F波,在Ⅱ、Ⅲ、 aVF 、V1导联最明显, 频率250-300次/分 2)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 3)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常规心电图识别
心内科 杨慧清
定义
将电极置于人体体表,通过导联与 心电图机相连,由此记录下的心肌 电位变化称为ECG
正常心
S-T段
P-R间期
QS Q-T间期
心脏的传导系统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P波
P 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波 方向:Ⅰ、Ⅱ、 aVF 、 V4 ~V6导联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 病 因:同前 • 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与心搏脱漏 • 特 征:1)PR间期固定不变,每隔1、
2、或3个P波后有一个QRS波 群脱漏(莫氏现象) 2)最常见的下传比例为2:16:5
Ⅲ°房室传导阻滞
• 病 因:同前 • 临床表现: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易出现疲
• 特征:1)心率较快,节律规则,150-250次/ 分 2)QRS波群形态、时限正常 3)逆行P波,常埋藏于QRS波群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波
R
P
T
U
S-T段
P-R间期
QS
Q-T间期
QRS波
QRS波: 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波
正常时限:0.06~0.10秒
方向: Ⅱ导主波向上, aVR主波向下,
室颤
心电图讲课PPT课件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 不同,PR间期>0.12秒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房性搏动, 频率100-250次/分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扑动 波(F波),频率250-350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1 2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合理用药建议与注意事项
个性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使用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心 律失常。
定期监测心电图
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心电 图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和改善
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群时限延长,形态异常
03
预激综合征
PR间期缩短,QRS波起始部分顿挫(delta波),ST-T波继发性改变
04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表 现与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表现
病理性Q波
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 异常Q波(宽度≥0.04s ,深度≥1/4R)或QS波
。
ST段抬高
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 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关系
心脏电生理活动是心电图产生的基础 ,心电图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客观记 录。
心脏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 束、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 等。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向量概念
01
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形成的心电向量是心电图产生的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房性搏动, 频率100-250次/分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扑动 波(F波),频率250-350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1 2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合理用药建议与注意事项
个性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使用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心 律失常。
定期监测心电图
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心电 图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和改善
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群时限延长,形态异常
03
预激综合征
PR间期缩短,QRS波起始部分顿挫(delta波),ST-T波继发性改变
04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表 现与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表现
病理性Q波
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 异常Q波(宽度≥0.04s ,深度≥1/4R)或QS波
。
ST段抬高
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 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关系
心脏电生理活动是心电图产生的基础 ,心电图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客观记 录。
心脏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 束、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 等。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向量概念
01
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形成的心电向量是心电图产生的
心电图知识讲座ppt

心肌梗死
02
心肌缺血
03
心律失常
04
房室肥大
05
某些电解质紊乱
心电图的局限性
不能反映心脏的储备功能。 不能为临床提病源诊断。 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心电图表现无平行关系。 对阵发性心律失常不易捕捉。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的发生原理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 心肌的除极与复极 电偶学说 容积导电 心电向量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十二导同步心电图各波的测量应从最早出现波的起点量至最晚结束波的终点。
ST段抬高应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量至ST段的上缘。 ST段压低应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量至ST段的下缘。
四、平均心电轴:
概念:平均心电轴代表整个心室除极的最大综合向量(总向量),在额 面上所指的方向。 一般是测定额面的最大综合向量与I导联之间的度数。规定I导联正侧端为“0” , 负侧端为±180°。循顺时针方向的角度为正,循逆时针方向的角度为负。
心脏的钟向转位是据胸导联的QRS变化来推断,其中主要看V3,并参考V4(即主要看过渡导联)。但须指出,心电图上的这种转位只提示心电位的转位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临床意义:顺钟向转位,右室大的表现 逆钟向转位,左室大之可能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口诀:钟向转位看V3;小r大S顺钟转; 双向波群无旋转。
三、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波组成,也可一个波组成,或二个波组成。为此须对其命名。临床上常把相对小的波小写,相对大的波大写。另外每个波的成立要以其顶点是否超过基线为准。否则应称为切迹、挫折。
QRS波的命名原则
QRS波中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
02
心肌缺血
03
心律失常
04
房室肥大
05
某些电解质紊乱
心电图的局限性
不能反映心脏的储备功能。 不能为临床提病源诊断。 心脏病的严重程度与心电图表现无平行关系。 对阵发性心律失常不易捕捉。
第一节 心电图的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的发生原理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 心肌的除极与复极 电偶学说 容积导电 心电向量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十二导同步心电图各波的测量应从最早出现波的起点量至最晚结束波的终点。
ST段抬高应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量至ST段的上缘。 ST段压低应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量至ST段的下缘。
四、平均心电轴:
概念:平均心电轴代表整个心室除极的最大综合向量(总向量),在额 面上所指的方向。 一般是测定额面的最大综合向量与I导联之间的度数。规定I导联正侧端为“0” , 负侧端为±180°。循顺时针方向的角度为正,循逆时针方向的角度为负。
心脏的钟向转位是据胸导联的QRS变化来推断,其中主要看V3,并参考V4(即主要看过渡导联)。但须指出,心电图上的这种转位只提示心电位的转位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临床意义:顺钟向转位,右室大的表现 逆钟向转位,左室大之可能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口诀:钟向转位看V3;小r大S顺钟转; 双向波群无旋转。
三、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一般情况下有三个波组成,也可一个波组成,或二个波组成。为此须对其命名。临床上常把相对小的波小写,相对大的波大写。另外每个波的成立要以其顶点是否超过基线为准。否则应称为切迹、挫折。
QRS波的命名原则
QRS波中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