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疏肝穴位

合集下载

疏肝理气十穴位

疏肝理气十穴位

疏肝理气十穴位老中医告诉你:疏肝理气的10大穴位,建议转发收藏!1.风池穴——缓解上火头疼取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手法:取穴后,用大拇指按揉风池穴,按揉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主,按揉100下。

2.外关穴——缓解肋骨疼痛取穴:手腕横纹向上,大约有三个手指宽的位置。

手法:用拇指尖按在外关穴的位置,进行揉按就能让局部产生明显的酸胀感就比较好。

3.内关穴——养肝护肝、调畅气血取穴:从手腕根部向上三横指,位于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可以取正坐或仰卧位,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另一只手的穴位上,两手相互交替按摩,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4.合谷穴——缓解疼痛、恶心、失眠取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手法:按摩时可以采用点压、按揉的方法.具体按摩时侧臂立掌,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尖进行点压、按揉。

5.劳宫穴——安神和胃、熄风凉血取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手法: 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

6.涌泉穴——缓解眼干、耳鸣取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手法: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7.风府穴——缓解眩晕取穴: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用中指由上向下按摩风府穴,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2分钟或者根据需要而定。

8.肝俞穴——平息肝火、补血消瘀取穴:肩胛下角平对第7胸椎,向下数2个棘突为第9胸椎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手法: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各自轻按在脊柱两边的肝俞穴(侧卧。

从低头时最大拱起的骨骼算起,第九个凸起的骨骼正下方凹处,上下各两指处)9.膻中穴——有宁心神、除闷取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即为此穴。

手法:颤中穴的按摩方法双手作护胸状,用双手的无名指,中拇指,右手无名指的指肚自下高于一切推拿。

穴位养生调理肝脏改善肝病状况

穴位养生调理肝脏改善肝病状况

穴位养生调理肝脏改善肝病状况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储存能量、排解毒素、合成重要蛋白质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不当等原因,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养生调理方法,帮助改善肝病状况。

一、肝经经脉及其特点肝经是人体十四经经脉之一,起于大趾泻涌穴,通过脚背、小腿,沿股内侧,至会阴部,从股际通过腹股沟,沿隐藏线夹层,贯穿肝脏,上行胸轴,至咽喉部,以面颊出耳,闭于前额。

肝经特点是走突遇、形状曲折不直,故《素问·官筋篇》云:“五脏之中,独以肝曲为最多也。

”进而导致肝对情志变化敏感,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

二、肝脏常见疾病及相关穴位1. 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的一种,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经典的肝经穴位如下:- 太冲穴(合谷):位于足背第一跖骨之缝隙处,是肝经的原穴,具有清肝明目、平喘、止呕的作用。

- 曲泽穴(不容):位于足背第二跖骨关节内侧凹陷处。

具有调肝和胃、疏散血分的作用。

- 间使穴(烽火):位于足背第三跖骨之缝隙处,有调肝、明目、利尿的作用。

2.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的脂肪含量过高,常见于肥胖、酗酒等人群。

相关穴位如下:-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四跖骨之缝隙处,有清热燥湿、利水消肿的作用。

- 中渚穴(地机):位于足背第五跖骨缝隙处,具有活血、通经络的作用,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

3. 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组织纤维化、结构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相关穴位如下:- 陷谷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关节下方凹陷处,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

- 淸郄穴(凤谷):位于足背第三跖骨关节下方凹陷处,具有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的作用。

三、穴位养生调理方法1. 穴位按摩法通过按摩肝经相关穴位,可以舒缓肝脏的压力,改善其功能。

具体方法如下:- 找准穴位位置,并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用力适中,避免造成疼痛。

- 按摩可以采用旋转、点压等手法,按摩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坚持每天进行2-3次。

穴位养生增强肝功能

穴位养生增强肝功能

穴位养生增强肝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排毒和代谢功能,对保持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穴位养生的方法,帮助增强肝功能,使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的压力。

穴位一:太冲穴(位于足背外侧)太冲穴是身体的重要穴位之一,对肝脏的调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按摩太冲穴,以平缓的方式用拇指按压该穴位,每次10-15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肝脏压力。

穴位二:行间穴(位于双手之间)行间穴是位于手背中间,两手相对应的穴位。

我们可以在闲暇时或工作休息时,使用双手互相按摩行间穴,每次5-10分钟,有助于调节肝功能,缓解疲劳和压力。

穴位三:太白穴(位于足背外侧)太白穴也是一个重要的肝经穴位,经常按摩太白穴有助于增强肝功能。

可以使用中指或拇指轻轻按摩太白穴,每次约10分钟,可以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改善肝脏功能。

穴位四: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后方)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后方,是一个常用的调养肝脏的穴位。

可以在早晨起床后或工作时,使用拇指按摩内关穴,每次15-20分钟。

内关穴的按摩可以促进体内能量的流通,帮助肝脏排毒和调节功能。

穴位五:太谷穴(位于足背部)太谷穴是肝经的要穴之一,按摩太谷穴可以促进肝脏的健康。

可以使用大拇指按摩太谷穴,每次持续按摩10-15分钟,可以缓解肝脏不适症状,增强肝脏功能。

穴位六:太冲穴(位于足心)太冲穴是位于足心的反射区穴位,经常按摩该穴位可以改善肝脏功能。

可以使用拇指或按摩工具在太冲穴处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舒缓肝气郁结的症状,提高肝脏功能。

通过按摩上述穴位,可以有效地养护肝脏,增强肝功能。

在使用穴位按摩时,需要保持适量的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此外,不仅仅通过穴位按摩可以增强肝功能,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样重要,对肝脏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增强肝功能。

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

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

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二、肝郁气滞的症状*三、肝郁气滞怎么进行饮食调理肝郁气滞按什么穴位1、肝郁气滞按行间穴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是刺激肝经的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

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

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按摩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2、肝郁气滞按太冲穴在人体足厥阴肝经上,太冲穴为重要穴位之一,是肝经的原穴。

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压痛感,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其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气走肝经,而原穴太冲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3、肝郁气滞按三阴交穴三阴交穴,顾名思义,就是足部的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是人体一个比较特殊的穴位。

说它特殊是因为人体的阴经和阳经本来是各自循行的,平行分布于人体的手足部位,但三条阴经即脾经、肝经、肾经却在脚踝处有了一个交叉点,也就是三阴交穴。

所以三阴交穴对于肝、肾、脾三条经脉的气血调节,具有突出的作用。

脾统血液,肝藏血行气,而肾藏精,虽然三阴交穴是脾经上的穴位,但因其与其他两条经脉的特殊关系,所以按揉三阴交穴不但能够健脾胃,还可活肝血、益肾精。

4、肝郁气滞按大敦穴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位置在大脚趾缝的脚趾甲边上,通过按摩或者是艾灸大敦穴可以清肝明目,梳理肝气帮助化解肝郁。

5、肝郁气滞按足三里足三里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一个穴位,按摩或者是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肝益气,通经舒络,祛风化湿的作用,如果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来帮助改善。

肝郁气滞的症状肝郁气滞的患者往往会心情抑郁,患处会胀闷不适,有的患者会有疼痛的感觉,对于女性来说患者会有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的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闭经的症状,这主要是肝气郁结导致的。

肝经胃经脾经重要穴位图及说明(建议收藏)

肝经胃经脾经重要穴位图及说明(建议收藏)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几个穴位的位置与功能肝经的穴位比较少,就14个,有很多还根本不好找。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没必要用那么多,一般能使用其中四五个,就对身体非常有好处了。

肝经一般不太容易找准确,这里有一个很好办法,就是做个劈叉动作,用个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顺着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经了。

肝经上的穴位,有的可以一带而过,了解一下名称即可,有的则需要每天反反复复地揣摩、深思。

因为,有的穴位会像您最亲的人一样,不离不弃地伴随您一生。

穴位中称:大敦穴(井木穴)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艾灸大敦穴“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

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

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

处理大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艾灸.穴位位置: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

主治疾病:大敦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1。

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是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位。

《玉龙歌》“七般疝气取大敦。

"《胜玉歌》“炙罢大敦除疝气。

”2.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

3。

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4。

此穴还是治疗肝脏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最佳方法:此穴用艾炙效果最好穴位名称:行间穴(荥火穴)出现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的症状:揉行间穴。

穴位位置:在脚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间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指趾侧之处,在脚的表面交接处上就是行间穴。

主治疾病:“荥主身热",行间属火,行间是散心火的,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眼睛胀痛掐此穴尤为显效。

《类经·图翼》“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

因肝经环绕阴器,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温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舒理肝气郁结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舒理肝气郁结

按摩什么穴位可以舒理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是中医上的症状,如果肝火长期堆积在人体中,危害非常大。

爱发火的人肝火比其他人更大,所以切莫轻易动怒。

那么按什么穴位舒理肝气郁结?下面就赶紧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舒理肝气郁结按摩的穴位1、按太冲穴疏理肝气郁结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是治疗各类肝病的原穴,也是肝经上治疗各类肝病的特效穴位。

它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和中药菊花的功效非常相似,而且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

所以刺激它可以疏肝解郁,还可以使偏旺的肝火下降。

太冲穴很好找,在足背上第一、二脚趾缝向上找,大约有两指宽的地方,在两个骨头之间,按下去有很强的酸胀或胀疼感。

刺激太冲穴的最佳时间是春季,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而术与春季对应,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木之气上升,这个时候多揉两侧太冲,泻肝火,可以有效地预防腩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

当然,在夏、秋、冬三季按揉太冲穴也有不错的效果。

具体操作方法:晚上9-11点是肝经经气运行最旺的时持一段时间,肝气郁结的症状就会慢慢消失。

2、按阳陵泉穴疏理肝气郁结我们人体有一副看不见、吃不到,却能摸得着的“逍遥丸”,这“逍遥丸”就是人体胆经里的一个重要穴位———阳陵泉穴。

经常按揉它,对肝气郁结的症状,比如:郁闷、易怒、胁下胀或痛,以及因情绪引起的各种疼痛、厌食、嗳气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因此说它是人体自带的“逍遥丸”。

《内经》中说:“肝者,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经在里,负责谋虑;胆经在表,负责决断。

肝胆相照,互为表里,肝经的气需要通过胆经来发散。

肝气一旦抑郁,胆经的循行路线就会出现不适。

而胆经疏通了,肝气也会得到发散。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具体来说,就是在膝盖下面的外侧有一个突出的小骨头,而阳陵泉穴就在这个骨头下方的边上,用食指按住它,像拨动琴弦一样,此处有一根筋,反复拨动几次,小腿就会有麻麻的感觉。

拨动双侧阳陵泉穴,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

十井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井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井穴位的功能主治1. 井穴位的概念井穴位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五脏之中的主要穴位。

它们位于手足的指关节凹陷处,因此又被称为“井”穴。

其中,十井穴位分布在十个脏腑对应的手足指关节凹陷处。

2. 十井穴位的功能十井穴位具有较为特殊的功能,它们可以促进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和疾病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十井穴位的功能和主治。

1) 手阳明大肠经:曲池•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齿痛、咳嗽、气喘等。

2) 手少阳三焦经:天井•功能:清热利咽、除烦解渴•主治:喉痹、咽干、口渴、烦躁、肠鸣等。

3) 手太阴肺经:鱼际•功能:利胸宽肺、通利气机•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哮喘等。

4) 手少阴心经:列缺•功能:清心调神、安神定志•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

5) 手厥阴心包经:经渠•功能:滋养心包、调和气血•主治:心痛、胸痛、心悸、气短等。

6) 足阳明胃经:迎香•功能:理气和胃、暖中行气•主治:胃痛、腹痛、胃寒、消化不良等。

7) 足少阳胆经:曲骨•功能:疏肝理气、消肿止痛•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耳聋等。

8) 足太阴脾经:阴陵泉•功能:健脾和胃、润燥利尿•主治:脾胃虚弱、泄泻、浮肿、尿频等。

9) 足少阴肾经:涌泉•功能:滋肾养阴、固精安神•主治:里寒、尿频、失眠、健忘等。

10) 足厥阴肝经:行间•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通络•主治:头痛、眼疾、痛经、癫痫等。

3.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可以通过按揉、推拿、针刺等方法刺激井穴位,以发挥其功能作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时,需寻找准确的井穴位,并掌握适宜的力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不良反应。

4. 总结通过刺激十井穴位,可以调节和治疗与对应脏腑相关的疾病。

但在实际使用中,仍需谨慎操作,遵从中医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医师的建议,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和安全性。

肝经腧穴

肝经腧穴

大敦: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坐位,足趾趾甲外侧缘与下缘各做一垂线交点处。

)行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正坐垂足,足背第一、第二趾缝端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足背,沿第一、第二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感到有一凹陷即是。

)中封:在踝区,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

(坐位,趾上翘,足背可见一大筋,其内侧,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

)蠡沟: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坐位,内踝尖垂直向上5寸,胫骨内侧凹陷处。

)中都: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坐位,内踝尖垂直向上7寸,胫骨内侧凹陷处。

)膝关:在膝部,胫骨内侧踝的下方,阴陵泉后1寸。

(阳陵泉向后量一横指,可触及一凹陷处。

)曲泉: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内侧凹陷中。

(膝内侧,屈膝时可见膝关节内侧面横纹端,其横纹头凹陷处。

)阴包:在股前区,髌底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大腿内侧,膝盖内侧上端的骨性标志,直上4寸处。

)足五里:在股前区,气冲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

(气冲直下四横指处。

)阴廉:在股前区,气冲直下2寸。

(气冲直下三横指处。

)急脉:在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腹股沟动脉搏动处,正中线旁开四横指处。

)章门:在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

(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

)期门:在胸部,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正坐或仰卧,自乳头垂直向下推二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冲穴
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有气无力时,太冲穴能帮助补足气血;心烦意乱时,太冲穴可志定神安;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使人心平气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的骨缝之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有一个凹陷,太冲穴就位于这个凹陷中。

使用指头压迫,会感到脉动。

应用此穴时,在双侧穴位上用拇指指端用力按揉,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每次一般按揉3~5分钟。

角孙穴
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

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舒肝治头痛。

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起到了一定的疗效。

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风池穴、太阳穴
风池穴和太阳穴等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

按压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
膻中穴
位于两乳之间,有宁心神、除闷的养生作用。

按摩时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

生气时往下捋100下,可以顺气,对岔气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肩井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头痛,同时还可除闷、宁心神。

肝俞穴
此养生穴位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

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足三里、三阴交穴
这两大养生穴位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太溪穴
此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

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

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