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报道的源起与发展趋势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
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视为与消息、特稿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
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
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在过去一直处在发展之中,现在它仍在遵循演进法则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第一节深度报道的全景化发展现代新闻写作向来强调背景的运用。
新闻背景相对于新闻主体而成立,新闻主体依托于新闻背景而产生意义。
与其它新闻不同的是,在深度报道中,不仅仅需要新闻背景的介入以产生生动或全面的阅读效果;而且,由于深度报道强调“意义”,因此它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对于新闻前景的多视角透视,其分量要远远超出于其它任何新闻文体。
深度报道在这个方面还将有进一步的发展:深度报道的本质力量之一,就在于记者拥有超宽的背景与前景视野。
我们认为,未来的深度报道在技术和方法上倾向于全景化。
这种全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全背景,第二是全前景。
背景(background)和前景(foreground)这两个术语来自于绘画中的透视理论。
如果将其借用到深度报道理论中来,全背景就意味着,记者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能对于不同方面的背景给予全方位的关注;而全前景则意味着,记者对于所要表现的主体人物和主体事实,应给予巨细无遗的展示。
一、全背最所谓新闻背景(news background),是指能够说明新闻主体相关事实。
譬如说一列火车脱轨了,这是新闻主体事实;而火车上前后发生的事,相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击者、评论者话等等,则都会构成新闻背景。
沃尔特·福克斯指出:“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
”①背景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的基本背景,报道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等背景材料就是这一类,几乎任何新闻报道都要涉及基本背景。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关键字:视点新华社新华栏目社会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发展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社刊物“新华视点”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例,来探询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深度报道的定义,并简略说明西方及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接着以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深度报道,重点论述“新华视点”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并辅以《南方周末》说明深度报道对报纸的重要影响力,最后找出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华视点南方周末挖掘栏目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深度报道发展过程。
A ,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
《新闻学简明词典》在希望新闻术语短篇的条目介绍中表述如下:“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竞争的产物。
西方报纸面对新闻媒介“后起之秀”:广播,电视能新兴媒介“快”的优势,特别是电视传媒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报纸只有采取新的对策与之竞争。
当时报界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内容,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能吸引受众,战胜广播,电视的有效途径。
这一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一段时间内,广播以快取胜,报纸以深度报道取胜。
这样深度报道成了报纸和广播电视竞争的手段,也成了报纸的优势所在。
B,在我过,深度报道也被认为是报纸的最突出优点,深度报道在我国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其实深度报道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就有自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目一类事件,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
在1921年周恩来同志在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上流行之处,就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
就是要把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搞清楚并进行报道。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开始深化,各种社会现象(物价上涨,经商成风,知识贬值)十分急促地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功能。
这样,一批紧握时代脉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媒体和新闻记者开始了对深度报道新的探索,试图用深度报道来回答社会和人民的困惑。
第三代新闻写作主流文体——深度报道在我国的现状以及走向

深度报道 对记者有一个共 同的要求 , 那就是要 求新闻记 者经过深 入的调查采访 , 通过各种 新闻背景 的合 理运用 , 深刻而全面 的视 角与采写手法 , 帮助受众 深入地理解新 闻事 实 , 并诱 发受众 的深
入思考 , 而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 2 我 国报 纸 深 度 报 道 的 兴 起 18 年 5 至 6 , 中 国青 年 报 》 表 了有 关 大 兴 安 岭 火 灾 97 月 月 《 发 的 “ 色报道 ” 6 ,光 明 日报》 表 了《 三 ;月 《 发 一个 工程 师 出走 的反
塞
No. 5 T ME I EDUCA ON TI M ay
第 三代新 闻写作主流文体
— —
深度 报 道 在 我 国的现 状 以及 走 向
胡 瑛
摘要 :深度报道” “ 一词在我 国出现 的频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 高。各类媒体用深度报道的方式 , 向人们展 示社会 生活中“ 近发 生的事实” 新 。报 纸 更是 凭借 着深刻而独特的深度报道 , 来吸引受众的 目光 , 引导受众对各种社会 问题进行 思考 。而美 国新闻学者 , 则把 深度报道 称为继 “ 党派新闻” “ 、客观新 闻” 之后 “ 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 ” 新 。对 于今天的报纸来说 , 深度报道 无疑是一 个非 常重要的 内容。深度报 道兴起 于报 纸媒体 , 对于其他媒体 , 纸更具有传统继承上的优 势。在 实际生活 中, 相 报 一份报 纸要 想建立起 自己的品牌 ,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 中
3 报 纸 深 度 报 道 的 形 式 与 特 点 如果 仔细分析各种对深度报道 的解释 , 可以发现这样一条基
本规律 : 深度报道实 质上是对薪 闻信 息的拓展和延伸 , 其拓展和 延伸集 中体现在 对新 闻事物 的事实判 断和价 值判断上 。 事实 判 断是指对新 闻事实 自身情况 的认识和判断 ; 值判 断则是对事 价 实的意义 、 影响等价值情况方面的认识和判断。这既是对深度报 道基本规律 的揭示 , 也是对深度新 闻总体特征的揭示 。
关于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究竟是一种报道方式还是一种新闻体载?对于深度报道本身所采取的“结论式”报道与“进行式”报道的关系如何看待?如何看待深度报道在未来发展中的信息化走向?笔者将就深度报道的一些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形式,而不是一种报道体裁。
深度报道的出现首先是在美国。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的新闻界首先出现一种旨在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报道方式,被称之为“解释性新闻”。
它除了报道新闻事实外,还向读者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及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做出展望,题材多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国际问题。
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深度报道的。
深度报道于1985年第一次在我国出现的时候,就体现出了它的挖掘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发展过程、意义、趋势的特点。
这被我国一些新闻界学者称之为出现了一种“新的采写观念和报道方法”。
我国的深度报道的开篇之作《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就是以系列通讯的报道体裁写成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主旨在“深”而不在于它以什么文字形式来表现,所以它不能被当作是报道体裁,而是一种采写的观念和报道的方法。
深度报道主要是求“深”而并非求“长”。
当然深度报道需要一定的篇幅,也需要一种新闻体裁作为自己的载体,但只要是满足了深度报道的求深的需求,能够满足“报道题材重大,反映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在报道过程中寻根溯源,深刻剖析事件背后的含义,起到释疑解惑,引发思考的作用,无论是一篇也好,或是系列也好,长篇也好,短篇也好,都可以称之为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模式,深度报道所采用的报道载体也不光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长篇通讯,它还可以出现在消息、通讯、述评、特写、新闻分析、新闻综述等多种新闻体裁中。
二、关于深度报道写作的“结论式”和“进行式”。
深度报道的写作有两种形式:结论式和进行式。
结论式的报道方式,在新闻界一度相对于全息摄影的进行式报道,被称为“平现照相式”报道,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
第二章深度报道的历史

2011版
深度报道
31
案例:杨乃武案与《申报》
ð 1874年(同治十三年)1月6日《记余杭某生因奸
命事细情》,13、14、15日连续披露此案疑点, 及县、府审案过程中杨乃武遭刑讯逼供、报省复 审时翻案等情。 ð 《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进行了全程 追踪报道,三年间发表了70多篇相关文章,使得 该案广为人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同情。
2011版
深度报道
20
(2)广告企业对新闻的干预加深 美国报业广告收入的下滑使大型企业尤其 是广告大户成了报纸不敢触碰的势力,关 于它们的问题或丑闻的线索基本成为禁区。
2011版
深度报道
21
二、解释性报道
ð 产生之背景
ð 发展之过程
ð 成熟之表征
ð 式微之趋势
2011版
深度报道
22
一、产生之背景
2、人员因素:调查性报道人才流失
(1)大量优秀人才流失
【外因】裁员几乎波及全部美国新闻业,
而传统媒体是重灾区,报业是极重灾区。
具体到报纸调查性报道团队的裁员更加不 留情面。
2011版
深度报道
17
(二)记者自身的改造
【内因】多功能已经成为报社考察记者素质的重 要因素。提升自己数字设备使用能力成了报社记 者的巨大压力,记者求职的最重要的素质成了能 不能快速更新微博、能不能熟练掌握发稿所需的 数字设备等等,而是否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 类奖项显得无足轻重。
ð 代表杂志:《麦克卢尔氏》、《世界主义 者》、《芒西氏》。
2011版
深度报道
5
知识卡片:
ð “掏粪运动”名称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赐,他把
写揭露新闻内幕的记者比作班扬的小说《天路历 程》中的主人公——埋头拿粪耙收集污物,不愿 抬头看天主。在罗斯福看来,这些记者就是令人 不屑的掏粪者,但新闻界却把这一称呼视作光荣 的奖赏接受下来。
新闻写作第七章: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写作
二、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开头。
2、特写具体场景。对一个具体场景进行细致描写,能起到 引起读者注意力的作用。这在〈南方周末〉、〈新京报〉的 深度报道中都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谁动了神木的根》 开头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当年过七旬的高永泽点燃一根烟、在院子里的砖石堆上坐 下来时,下午的阳光正照在他背后的堂房废墟上,那里砖石 乱堆、檩椽横陈。 “这是镇上干部让撬的,墙上到处都是裂缝,住着危险。” 深深吸了一口烟的高永泽把手指向东边的院墙,“你看看那 里就知道了”。低矮的墙体上,赫然散布着一道道虬曲的裂 缝,下端直通地表。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写作
三、运用鲜活的细节。 4、背景材料在文章中灵活穿插运用。 深度报道需要对事情进行深度挖掘,所以关注的不仅仅是 当下发生的事情,还需要对历史背景进行回顾,这里就涉 及到各种背景资料的运用,而这也是让文章变的生动鲜活 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把背景穿插起来。比如下面这段: 上世纪70年代,若尔盖牧区境内有哈丘湖、措拉坚湖、 兴措湖、鬼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余个,最大的面积有 6000多亩,最小的也有1亩左右。到现在,除了热尔大草 原的几大湖泊和其他几十个较大的湖泊外,其余200余个 较小的湖泊都已经干涸。著名的隆刚木措湖于1988年干涸, 留下一大片盐碱地,幕措干湖于1998年干涸,瓦延尔措湖 已萎缩了2/5,哈丘湖、措拉坚湖等几大湖的面积与20年 前相比缩小了至少20%。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写作
三、运用鲜活的细节。 2、写出记者本身的感受。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于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 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感受,在写作中,如 果能把这些亲身感觉描写出来,对于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增加文章的鲜活性非常有帮助。比如下面这 段: 进院子里,更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一丝凉意,掩盖在 半腿高杂草下的一条条裂缝,如同一张张大嘴,仿 佛会在脚踩上去的时候突然张开,记者踮起脚,小 心翼翼地避开这些裂缝。
第八章 深度报道

思维4:开掘深度
深度包括以下元素: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事实的 本质是什么以及专家的权威分析、评价。 例:
《焦点访谈》曾报道过“增高手术”。该篇报道从经历者 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发作切入,多方调查、探询,揭开各种增高 手术的本质,即在脚跟垫一块特殊材料,拨开真相后,再请医 生分析后遗症产生的原因,最后在邀医学专家、相关职能部门 点评此种行为。
3、解释性报道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 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它是一种用相关 事实来解释或分析最新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 以《焦点访谈》为代表。
4、调查性报道
它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 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以《新闻调查》为代表。
5、预测性报道
2、集合型
即是由多篇报道组成的深度报道。又可分成以下几种: 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 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系列报道: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种报道体 裁和形式反映同一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它不是着眼于时间 性和连续性,而是重在深入解剖、深刻透视。 组合报道:围绕同一主题、同一主线、同一问题,将内容不同、 形式和体裁不同、来源不同的新闻稿件编排组合在一起(同一版 面上),从而形成强势,使报道深化、立体化。也有人称作“捆 绑式”或“混合式”报道。
发展过程类:
2004年8月2日《武汉晚报》刊登了深度报道《赌徒 顽凶留下警世真言》:一杀人嫌疑犯,因赌博一贫如洗, 最终泯灭人性,抢劫杀害一个拾荒者。该报道通过案件 的破获过程的描述来构建深度: 案发(拾荒者被害)——调查(是谁杀害了拾荒 者?)——追捕(凶手落网)——审讯(民警无私资助, 感化冥顽凶手)——凶手交代(为儿子留下醒世真言)。
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轨迹探析

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轨迹探析韩永青李芹燕西方有新闻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继党派新闻、客观新闻后“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
①很多中国学者对深度报道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有人认为深度报道的概念出自西方,中国的深度报道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深度报道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自主创新独立发展起来的。
但笔者认为,从19世纪60—70年代王韬、郑观应等中国最早的本土报人独立办报开始,就有了深度报道的影子,也就是说中国深度报道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一个多世纪以来,深度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②对新闻事件进行揭示、解释和预测,在中国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中独具魅力,并留下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拟对中国深度报道百年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加以评析,力求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一、中国深度报道的发端:用事实阐释政治主张和披露政治活动1815年,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被称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随后的几十年里,香港、澳门及大陆的中外文报纸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控制,主要功能是搜集情报、传播教义和赚钱。
在早期的报业活动中,许多中国人被雇佣进报馆,从事文字印刷和散发报纸等工作,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新闻工作者。
如王韬在1862年前后,曾主编外国人理雅各控制的《近事编录》。
以王韬为代表的这批人中,目睹内忧外患,心怀报国之志,决心以“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
”③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被称为早期国人所办报纸中最出色的一份。
这份报纸,既和以传抄上谕、刊登奏章为主的我国古代邸报不同,也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近代外报不一样,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即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并提出建议,可以说已初步运用了深度报道解释和揭露的功能。
另一位报人郑观应在一篇题为《日报》的文章中写到,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所谓“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深度报道的源起与发展趋势
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是中国深度报道两次大的发展时期,那么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深度报道将迎来第三次大发展,其理念、操作方式等方面也将发生变革。
什么是深度报道?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对深度报道的概括非常简明而准确:“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明日之意义。
”
尽管研究者对中外深度报道的起源时间有争议,但对中国深度报道勃兴的时间高度认同,均认为深度报道在20世纪80年代顺应改革开放潮流迅速崛起。
从1986年开始,带有思想启蒙功能的深度报道热持续发酵,连全国好新闻评选也设立了“深度报道奖”。
《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火灾反思的系列报道(《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和《命运备忘录》《大学生毕业成材追踪记》《武威收报事件》被公认为这一时期的深度报道代表作。
如今,无论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还是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都加大了深度报道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纷纷开设深度报道栏目或版面,以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