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若干问题(最终定稿)
从还原历史真实角度谈文史资料工作与档案资料工作的关系

从还原历史真实角度谈文史资料工作与档案资料工作的关系作者:郑坚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12期摘要:文史资料和档案资料同属文化范畴,记载着过去和现在发生的的史料,文史资料一般是通过对参与经历时代改革历史变迁人物自述记录,可以从参与人物的亲闻、亲听、亲历等三个方面来记载。
档案资料都是都是从国家、社会、组织单位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直接产生的,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史资料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作为文史资料佐证参考的重要依据,在档案资料研究过程中文史资料丰富和全面档案资料,两项工作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在维护历史真实性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文史资料;档案资料;还原历史;联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的学科专业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通过不同学科相互紧密的沟通交流能够使各项工作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在档案资料工作和文史资料工作一样,两者相互借鉴彼此补充,尽可能的还原原本历史面貌,下面将从还原历史真实角度谈文史资料工作与档案资料工作的关系。
一档案资料工作和文史资料工作在还原历史真实角度有着相同的目标档案和文史从古至今就有很深的渊源,在古代历史记载和档案保存都是由史官职位所担任的,最早史官产生于黄帝时期用于占卜祭祀等活动后来史官的主要工作就是档案管理、编写历史、文书工作,最出名的史记作品《史记》之一由司马迁编撰被形象的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后面朝代史官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细致性史官又分为大史、小史、外史、左史、右史等不同职位不同职务的史官职位,但是文书的工作、档案的记录、史书的撰写都还是由史官所担任完成的。
周恩来总理为丰富和充实我国文史资料,倡导号召亲身经历或者有所见闻近代历史变迁、政治社会改革的老人将他们的亲身经历的全部记载下来传给后代,这也就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由来,为了规范和完善这项工作的严谨性,在全国政协第五届会议上就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纳入政协章程,这也使得所记载的文史资料更加的集体化、系统化、丰富化。
档案考试-单选

题目1.文字出现前人类的交流方式是:( )。
A、画画 B.语言 C.书写 D.契刻2.楔形文字是( )人发明的,因其是用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书写的,形似箭头,故亦称箭头A、古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古印尼人 D.古代两河流域人3.纸草档案是古代( )人最先使用的。
A、埃及人 B.地中海沿岸的人 C.希腊人 D.印度人4.下列文种中,哪一个是不属于夏代的文书?( )A、典 B.谟 C.誓 D.计书5.下列文献中,哪一个是现今存世记载夏史较详的文献?( )A、《禹贡》 B.《春秋》 C.《二十五史》 D.《夏书》6.下列说法中,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夏朝的甲骨档案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B.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绝大部分商代甲骨档案C.夏朝占卜刻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D.夏朝档案载体中有青铜器7.下列档案机构中,属于周代的是:( )。
A、宗庙 B.太史寮 C.东观 D.石室8.西周时期记载山川领土和人口的重要材料是:( )。
A、版图档案 B.盟书 C.西周地图 D.约剂9.假如周武王某日想看看自家人口数量。
请问,需调用哪类档案?( )A、图 B.版 C.计 D.计书10.周朝出现了盟约。
请问,盟约是哪两样档案的统称?( )A、盟誓金文和诰命文书 B.盟誓和约定 C.版图和盟誓 D.盟书和约剂11.西周王朝档案管理方法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登于天府 B.制作副本 C.设置少府 D.藏于金匮12.关于"天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府是我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古代文书档案库 B.天府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文书档案库 C.天府为周王朝全国档案收藏机构 D.天府是从夏朝一直沿用至周朝13.夏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非常发达,统治者常在青铜器上契刻文字,内容包括( )、征伐、赏赐、盟誓等。
这些契刻了文字的青铜器我们称之为( )。
A、祭祀、石刻档案 B.祭祀、青铜器档案 C.封地、金文档案 D.祭祀、金文档案14.哪一位名人在金文著录上编纂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录?( )A、毛泽东 B.章学诚 C.郭沫若 D.刘少奇15.战国时的赋税档案称为:( )。
人事档案和历史研究关系刍议

人事档案和历史研究关系刍议作者:翟伟贾国华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7年第6期一、概述人事档案是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重要记录,是考察一个人历史的重要依据,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某个方面,还在传承文化、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文所指的“人事档案”是广义的概念:即历代具有人事档案功能的档案文本)。
二、人事档案的历史嬗变我国的人事档案最早起源于商周时代,当时出现的王公贵族的甲骨谱牒档案,发挥了考其世次、稽其亲疏等作为用人依据的作用,但作为专门记载官员的个人经历、德才政绩的人事档案还未正式形成。
真正比较完整的人事档案的形成出现在汉代,当时出现了记载将领作战情况的的册籍,记录其战争中的表现以作为论功行赏的依据,除此之外,登记上报备选官员年龄与德行的材料、察举与征辟中的荐书、登记和审查材料、官员的考课与奖惩材料、汉简中的人事档案材料都已在汉代形成并发挥作用。
人事档案的初步发展出现在唐代,其标志就是“甲历”及“甲库”的出现,“甲历”就是选拔官吏与考课、奖惩等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而归档保管材料的场所就是“甲库”。
“甲历”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专门的人事档案,同时它也具有独具的特性:形成环节设计严密性、内容全面、制作、整理、收集、移交、保管、修缮严格,记录内容力求准确。
“甲历”在唐代社会在官吏选拔制度的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唐代政治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唐代官吏的品德素质要求,对普及档案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元明清的人事档案也有一定发展,尤其是明代,创造性地开创了“黄册”这一人事档案体例,对于后世的人事档案成形、发展产生了重大、积极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人事档案制度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人事档案由考试、任用、甄别审查、考核、保举、受勋等渠道产生。
二是人事档案均组成保管单位,保管单位组织方法有多种形式。
我党的干部人事档案形成于抗战时期,1940年,审干运动中形成了本人检查、登记表、详细履历、证明材料、审查结论等鉴定材料,党中央规定地方上、区级以上干部的文件(表格、履历证明书)等须送区党委保存,军队中团级以上干部的文件,须送师或军政治部保存。
关于档案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若干问题最终定稿

(三)历史学对于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档案的信息属性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 代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 广泛应用,促使各领域电子文件急剧增加,并以其无可 争议的生命力成为人类社会记录信息、传达信息、留存 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有成为未来社会文件主导形态的潜 力和趋势。相应地,档案界纷纷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 管理理念,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管理领域,都力图 用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和看待档案和档案 工作。
信息概念的确立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加深了对档案 属性的认识,档案被更准确地理解为:以文字、音像、 图片等形态记载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信息集合。档案是由 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这些文件材料又是传 递信息的承载体,所以,信息和档案相互依赖、相互作 用、相互促进。档到扩 大和增值,档案信息资源(包括档案原件和各种档案信 息开发成果)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
(一)档案学孕育于历史学
1.档案的史料价值
五千多年以前,当人类发明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便 随之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逐步形成了甲骨金石、简 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多姿多彩、浩瀚瑰丽的档案文 献。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开始出现,而用法、含义多有不 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 当时人们对其实质和范围的认识并 不清晰, 其应用范围也相当狭窄。因此 , 早期的研究者们更多 地把档案称之为“档案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为编史修志 服务是档案价值的主要体现。如“档案是原始记录 , 是宝贵史 料, 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历代史书 , 均系利用大量档案 材料编纂而成。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
档案历史联系刍议

档案历史联系刍议摘要: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联系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联系。
用档案历史联系的观点区分传统档案与现代档案发现,传统档案的档案历史联系记录是一维结构,现代档案的档案历史联系记录是多维结构,并由此认为档案的载体种类和档案整理计算机化并不是传统与现代档案的分水岭。
标签:档房;档案馆;档案历史联系历史联系是需要载体来表现的,万物都有联系,载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当“档案”产生或者当人们将“档案”称作“档案”时,它就成为一种历史联系的载体,记录着历史,承载着历史联系。
最先提出档案“历史联系”的是我国近代历史学家秦翰才先生,其所著的《档案科学管理法》一书是我国近代档案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书中提出了档案学“尊重全宗群”的思想,形成了尊重“档案历史联系”思想的萌芽。
一、档案历史联系的人文环境和进化规律(一)档案历史联系的人文环境近代史家和近代史学促进了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
近代档案思想和档案事业的专门化,是中国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基础。
同样,近代档案思想,形成了中国20世纪的史学成就。
1.古代传统史学的巨大影响古代史家中清人章学诚的影响最为巨大。
蔡元培、梁启超在档案制度的制订等方面的见解都受到了章学诚的影响。
傅振伦在《公文档案管理法》中对章学诚的著作也进行了评述:“章实斋撰《州县请立志科议》亦曰:‘……州县有荒陋无稽之志,无荒陋无稽之令史案牍。
志有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案牍无因人臧否,因人工拙之义例文辞。
由此看出,古代传统史学中的档案思想为近代档案思想和档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史学论”的直接引导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部著作对具有相当影响的“近代史学即史料学”思想和近代档案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对西方进化论历史观的评介和新史学的阐释,使“档案”得以自然地进入社会关注的视野;一批颇有影响的西方史学理论名著陆续译成中文出版,如法国瑟诺博习的《史学原论》、美国鲁滨逊的《新史学》等,对当时的中国“新史学论”的建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浅析

2010年07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ul.2010第16卷 第4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16No.4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浅析X赵慧英(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潍坊261061)1摘 要2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关键词2档案史料;历史研究;史学1中图分类号2K207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8-5149(2010)04-0034-02随着档案史料的不断发现和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应该算是一个常话常新的命题。
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分析两者的关系。
一、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关于档案,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看,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文献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国,文字产生的同时,档案也随之产生。
故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档案文献的历史累积。
由于档案的历史属性,早期研究者们更多地把它们称之为档案史料。
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先生在他的5档案学概论6中,把档案定义为:/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0。
1987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6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0。
这一条款揭示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具备了档案定义的基本要素,富有档案定义的理论意义,因此,在我国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档案定义的表述较为普遍,诸如/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0,/历代史书,均系利用大量档案材料编纂而成。
论档案的历史联系

论档案的历史联系作者:黄小萍来源:《档案管理》2008年第01期摘要:本文不是在赘述档案的历史联系,而是要强调档案的历史联系与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要加以区分的;并且在这种区分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档案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档案文件历史联系历史关系在经典档案学理论中,档案的历史联系和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是不加区分的,并且在表述上也是用“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在《档案管理学》教材中有这样的论述,“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有时又被称为‘内在联系’或‘有机联系’,是指档案文件在产生和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联系。
”事实上,档案的历史联系和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正如刘新安教授所述:“文件的历史关系和档案的历史联系是有区别的,它们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不同概念。
”并且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正是档案整理工作的本质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什么是档案的历史联系?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为了更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档案的历史联系,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
1 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1.1 什么是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对于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的定义,在何嘉荪教授和傅荣校博士编写的《文件运动规律》一书中有精彩的论述,“文件之间的联系可以有多种。
它们有的来源相同,有的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同一或者性质类似,有的时间一致或相近,有的作者同一,有的密级一样,有的信息记录方式或载体类型相同……其中,只有那些与文件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进程相对应、相吻合的联系才是文件间最本质的有机联系。
对它们也可以称之为历史联系,因为这种联系是文件形成时与之共生的,并非事后人为聚合的,具有历史性。
”其实这里所说的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就是指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
1.2 文件之间的历史关系从何而来文件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和使用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和物化结果。
机关、组织或个人在执行自身各项职能任务或开展某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文件的产生。
论档案文献编纂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2007年5月第31卷第3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A nhu i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M ay2007V o.l31N o.3论档案文献编纂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马仁杰1,李 珍2(1.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档案文献编纂学与历史文献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等方面又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均属大文献学范畴。
关键词: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文献学中图分类号:G257.35;G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7)03-0122-04档案文献属于历史文献之一种,这一特性决定了档案文献编纂学与历史文献学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关于这两门学科的具体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档案文献编纂学与历史文献学的若干种关系说学术界关于档案文献编纂学与历史文献学关系的论述,大致有三种观点。
1.档案文献编纂学是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我国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而档案学及档案文献编纂学则形成于近代,此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
在封建社会,作为国家宝贵财富的档案,一直被看成是国家的 胸甲和灵魂,是 君主的心脏、安慰和珍宝,[1]并被藏于石室金匮,由位高权重的史官负责管理。
因此,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方面,档案的价值体现在编史修志上。
一般都认为 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 历代史书,均系利用大量档案材料编纂而成。
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
[2]因此,早期的研究者们更多地把档案称之为 档案史料,档案学寓于史学之中。
如刘文杰所说: 我国50年代学科划分的时候,就把档案学划属历史学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档案学独立于历史学
1.档案实体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类档案的数量和种类以惊 人的速度增长,我国的档案工作也由简单的、封闭的、经验性的 管理方式发展到复杂的、开放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并成为国家 的一项专门事业。随着我国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20 世纪80 年 代,《中国档案分类法》面世,虽然名为“分类”,却不能具体 指导档案馆、室的实体分类。档案界为了区分档案实体与档案信 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分类,将其划分为“档案实体分类”和“档 案信息分类”。自此,一个独立的“档案实体”概念在社会上逐 步形成,档案界将档案作为一个既存概念实体(因为其形态、种 类各异)来管理和研究,强调并突出了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 值,学者们围绕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利 用、编研、统计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档案管理理论。
(一)档案学孕育于历史学
1.档案的史料价值
五千多年以前,当人类发明文字并用以记言记事时档案便 随之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逐步形成了甲骨金石、简 牍缣帛、铁卷金册、纸墨文书等多姿多彩、浩瀚瑰丽的档案文 献。明末清初,“档案”一词开始出现,而用法、含义多有不 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当时人们对其实质和范围的认识并 不清晰, 其应用范围也相当狭窄。因此, 早期的研究者们更多 地把档案称之为“档案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 为编史修志 服务是档案价值的主要体现。如“档案是原始记录, 是宝贵史 料, 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历代史书, 均系利用大量档案 材料编纂而成。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
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在京召 开,纂修工作正式开始。历代修史都要以整理档案、文 献资料为基础,这是史书纂修成败的关键。所以,这次 清史工程一开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就把档案利用放 在了重要位置,在编纂委员会下,专门设立了档案组, 其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调查、整理、公布清代档案,为编 纂新清史服务。但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有不 少档案工作者至今还未真正认识到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 重要地位,这无疑直接制约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 用。
(三)历史学对于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档案的信息属性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 代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 广泛应用,促使各领域电子文件急剧增加,并以其无可 争议的生命力成为人类社会记录信息、传达信息、留存 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有成为未来社会文件主导形态的潜 力和趋势。相应地,档案界纷纷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 管理理念,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管理领域,都力图 用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和看待档案和档案 工作。
信息概念的确立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加深了对档案 属性的认识,档案被更准确地理解为:以文字、音像、 图片等形态记载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信息集合。档案是由 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这些文件材料又是传 递信息的承载体,所以,信息和档案相互依赖、相互作 用、相互促进。档案信息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并对 其进行提取、转换和传播,它所包含的信息就会得到扩 大和增值,档案信息资源(包括档案原件和各种档案信 息开发成果)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
如在史料范围方面,近代档案史料的大发现促使史 家们的史料观不再囿于传统的旧史记载,而是将视角更 多地转向各种原始记录;在档案史料学术价值和学术功 能的方面,安阳甲骨档案、敦煌文书经卷、西北汉晋简 牍、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为突出代表的原始档案史料的发 掘、发现,让近代史家对档案史料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功 能形成了突破性认识,诸如王国维指出“古来新学问起 ,大都由于新发见。”在档案史料搜集方面,梁启超提 出,除见诸于旧史的普通史料以外,要注意搜集“常人 所不注意之史料”、“消极性质的史料”( 即“某时代 无某种现象”);在档案史料整理方法方面,最具代表 性的有:梁启超的整理五法、陈垣关于档案整理的八条 方法、顾颉刚的逻辑方法、傅斯年的自然科学方法,等 等。
而当前,我国档案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历史修养普 遍偏低,对存在上述情况的“伪误档案”缺乏鉴辨的能 力,给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因此,注重培养档案学研究者的历史能力,有助于档案 学研究者在总结前人鉴辨档案文献的业绩和成果,特别 是近、现代史家在绚丽多彩的档案鉴辨活动中形成的经 验及其结论的基础上,采用历史的观点鉴别与解读档案 史料的真伪正误,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档 案文献服务。如周恩来同志就明确地要求档案工作者“ 必须研究历史”“多读历史书”。
2.历史学对于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档案学不断拓 展新的研究领域。档案学研究者除进行传统性内容的深 入研究外, 更加注重理论建设的前瞻性和开放性, 密切 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时代脉搏。为解决社会公众对信息 的及时性、准确性需求, 一些档案学研究者根据图书、 情报、档案的诸多共性及目前的客观条件, 提出了档案 与图书、情报三者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不可否认, 随 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将档案学作为信息管理科学 的分支学科来建设,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 档案学亦由原 先隶属于“历史文献学”调整为隶属于“图书馆、情报 与档案管理”, 学科地位也由三级学科提升到二级学科, 这是档案学研究者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开拓奋进 的具体表现, 更是适应改革需要,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必然选择。
许多档案馆的基础工作薄弱,馆藏不丰富,结构欠 合理,收集不齐全,整理不科学,鉴定不准确,检索工 具不配套,服务不周全、收费较高等,给史学工作者利 用档案从事历史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使档案资 料更好地为历史研究服务,各级档案馆应拓宽档案资料 的收集范围,创新档案资料的收集方式,加强档案基础 业务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同时,档案工作者对档 案利用工作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档案利用工作 的规律,预测未来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做好服务工 作的准备。由此可见,清史编纂工程的启动,不但有利 于史书修纂,从长远意义上讲,还将极大地推动档案、 文献的整理、抢救和利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保 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2.档案学囿于史学
由于档案史料具有重要价值,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场 所和管理机构,如商代的库窑,周代的天府,汉代的东观、兰台、石 渠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谱局,唐代的甲库,宋代的架阁库,明代 的皇史宬、后湖黄册库,清代的内阁大库等等。在这一漫长时期,档 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编史修志方面,所以,古代档案保管机构主要是 些史志部门,并建置史官负责管理工作。
档案是原始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国家机关、企事业 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故而档案的史料 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文献。经过系统整理后的档案能够全 面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正因为如此,档案史料成为历 史研究所需史料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其他文献书刊 所载史实的依据和源泉,备受古今中外史学者们青睐。 正如台湾近代历史学家陈三井先生所说:“档案史料是 研究的基础,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这块基石之上”。
关于档案学与历史学关系 的若干问题
安徽大学教授 博导 安徽大学档案馆 馆长
马仁杰
内容提要
一、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二、档案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三、档案文献编撰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一、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自古以来,“史档不分家”。在档案概念未出现之 前, 档案的角色其实就是历史工作者眼中的史料(历史 文献、文书资料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 逐渐区分开来,但这并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 与之相适应,我国档案学与历史学之间也经历了由合到 分的变化,在彼此独立的同时,档案学的发展仍然离不 开历史学,历史学对于档案学的发展仍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
第二, 编史修志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档案是人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活动中 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它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而来的,因而 它在印证历史事实、纠正史籍讹误方面有着其他资料所无法比拟 的权威性, 史学界称之为“没有掺过水的材料”。但是,我们必 须明确:档案具有史料价值与档案史料价值的实现是两个不同的 问题。档案具有史料价值只是意味着档案本身蕴涵着潜在的史料 价值,即有助于“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等,但档案史料价值的实现是指档案通过被利用从而将档案史料 价值从潜在变为现实。开发利用档案的方式、方法纵然许多,但 编史修志是其最高形式。通过编史修志使档案的价值得以实现之 后,社会各界才能亲身感受到档案对实际工作的重要作用,才会 真正视与支持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才能逐步得到提 高。
但是, 本人坚持认为: 档案学研究者不能因 此而忽略档案所固有的历史品格, 割断档案学与 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历史学作为一门有着丰厚积 淀和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学科, 它的发展相对于 档案学来说是趋向成熟的。从古至今, 许多史学 家的档案思想及有关历史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 成果对档案工作及档案学的发展和完善都有着极 为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三, 培养档案工作者历史能力有利于档案信 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常说,指导我们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说过,他们的学说是 历史的学说,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和 指导我们的工作。唯有进入中国历史中,才能知道中国 历史的多元与丰富,才能具有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及自 主分析和反省的能力,才能了解时代、立场与思路对历 史著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因自 然及人为因素对 档案造成了不良影响,致使许多档案存在“失真”( 伪 造、篡改) 、“失实”( 内容记载错误) 、“失时”( 无形成时间或时间不准确、不全) 和“失辨”( 文字上 的讹舛) 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