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_考古学_人类学_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合集下载

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考古学和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人类历史的两个重要学科。

考古学主要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代文化遗存和人类活动遗迹来了解人类的过去;而人类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和行为的学科。

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一、考古学对人类学的贡献考古学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代文化遗存,为人类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考古学的发现可以揭示人类文化的缔造和传播过程,为人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比如,考古学家通过发现石器、陶器和建筑遗址等文物,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组织形态,为人类学家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此外,考古学通过对遗迹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文化,了解到古代人类的食物来源、居住环境、工具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这对于人类学家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异以及文化变迁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学对考古学的影响人类学家的研究兴趣往往涉及到考古学领域,他们常常会主动与考古学家合作,在考古发掘中提供人类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和文化,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人类学家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变迁,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也为考古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人类学强调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解读古代遗址和文物。

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为考古学家重建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经济活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比如,人类学家通过对现代部落社会的研究,可以为考古学家解读古代部落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传统习俗提供参考,帮助考古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遗址和文物。

三、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合作案例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合作可以实现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

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经常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比如,在对某一古代文明的研究中,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发掘遗址、出土文物等方式获取实物证据;而人类学家则可以通过对当地现代社会的田野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与合作

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与合作

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与合作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与合作考古学和人类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它们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主要关注物质文化遗存的挖掘和研究,而人类学则更加注重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习惯。

尽管二者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但它们之间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1. 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定义和特点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文物的收集和分析研究,揭示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形态。

而人类学则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结构、语言、宗教和演化等。

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见解。

2. 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合作历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合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文化人类学时期。

当时的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考古学在研究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并积极与考古学家合作。

考古学为人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为他们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证据。

人类学家则从考古学家那里获取到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加深了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3. 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合作方式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共同的研究项目、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等形式展开合作。

考古学家通常会通过考古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收集到大量关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人类学家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人类学家则通过对考古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为考古学家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双方的合作相互促进,拓宽了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4. 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到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遗址、文物和遗迹的发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而人类学则更加注重研究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语言和经济活动等。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然而,也有学者对古代法律文明持有批判态度。例如,社会法学派认为,古 代法律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和 正义。而批判实在法学派则认为,古代法律存在着诸如等级制度、性别歧视和权 力压迫等问题。
总的来说,法律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 人类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法 律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学科交叉,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研究资源,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 究效率。例如,考古学家可以利用历史学家的文献研究方法,对遗址和遗物进行 更深入的分析;人类学家则可以从考古学的物质文化研究中汲取灵感,丰富其社 会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三个学科的学者还可以共同参与跨学科项目,共同培 养具备多个学科背景的新一代学者。
当然,本次演示对于法律文明起源的探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 不同地区和国家法律文明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对于古代法律文明与现代法治之 间的探讨也还有待深入。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跨学科研究,进 一步揭示法律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为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提供更为有益的参 考。
基本内容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集体讨论等。田野调查是 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参 与观察则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行为。集体讨论 则是通过组织目标群体进行讨论,探究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准则。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考据和个案研究等。文本分析是对历 史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挖掘其中的信息和意义。考据则是通过对史料的考释和 鉴别,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个案研究则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究, 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人类学毕业论文题目(503个)

人类学毕业论文题目(503个)

⼈类学毕业论⽂题⽬(503个)毕业论⽂(设计)题⽬学院学院专业学⽣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〇⼀五毕业年三⽉毕业⼆⼗⽇⼈类学毕业论⽂题⽬⼀、论⽂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写作与论⽂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300起,具体信息联系⼆、论⽂参考题⽬⼈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学的变⾰⼈类学云南研究的意义企业⼈类学:作为⼀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历史⽐较⼈类学——关于⼈类⽣物体谱系的研究⾛向⼼理学的社会⽂化视野墨西哥⼥性的⾝份探求“⾸届东亚⼈类学论坛:⼈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世纪坦⾔:中国⼈类学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典诗学的⼈类学向度中⼭⼤学⼈类学系与中国⼈类学的发展《岭外代答》的⼈类学解读实验⽂学⼈类学⽅法论辨析物质⽂化与⼈类学——英国⼈类学家迈克·罗兰专访向上研究与搞砸:制⽚研究中的⼈类学访问理论性与⼈类学⼈的⽣存本体论结构《⾦枝》与⽂学⼈类学奥格布(John Uzo Ogbu)教育⼈类学思想探析教育⼈类学硕⼠研究⽣培养的叙事研究不可穷尽的⼈类学知识试论⿊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类学思维范式创⽣的逻辑关联⽇本⼈类学三讲(连载之⼀)——中牧弘允在北⼤的演讲花⼉王朱仲禄审美⼈类学与⾳乐教育的⽥野调查⽅法之⽐较浅析⼈类学与电影电视纪录⽚积累与⽂化冲突——历史语境中的《⼈类学笔记》加拿⼤⼈类学:历史贡献与未来发展浅谈医学⼈类学对⾝体及⼼理健康的影响美术⼈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向怀尔弗⾥德·范·丹姆审美⼈类学理论研究⼈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类学研究之于“和谐关系”论⼈类学纪录⽚的⽂化内涵与品格迈向21世纪的中国⼈类学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类学意义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旅游⼈类学视⾓下的剑川⽯宝⼭歌会从影视⽂本窥探当代乡村⼥性精英的发展境遇——《⼥⼈的村庄》之⼈类学解读本⽂建构与⽂化想象——论本⽂⼈类学对⽐较⽂学研究的启⽰影视⼈类学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美国教育⼈类学发展历程及启⽰⽂艺⼈类学⽅法论⼈类学视野中的艺术形象——兼论⼈类学体系中艺术研究的视⾓及旨趣⼈类学的⽂化概念与⼈类学理论的发展岑家梧⼈类学艺术观研究克⾥福德·格尔茨对法⼈类学的贡献管理学和⼈类学的对话及发展:⼯商⼈类学的兴起从⽂化救险到娱乐⾄上中国⽂学⼈类学发展轨迹研究也谈⼈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定位⼈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及⼯商⼈类学的崛起⼈类学⽅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既是历史学的,⼜是⼈类学的——再读《雪球:汉民族的⼈类学分析》有感⼈类学视野下的民间陶瓷及其活态保护研究影视⼈类学的⽂化阐释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类学向度⼈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启⽰与思考艺术⼈类学的三种类型⼈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类学⾯向⽂学,背靠⼈类学——中国⽂学⼈类学2005年学术研讨会发⾔实录法⼈类学作为独⽴学科的诞⽣及其他“中国式”⼈类学与⼈类学的本⼟化“中国式”⼈类学与⼈类学的本⼟化怀尔弗⾥德·范·丹姆的审美⼈类学⽅法论研究对⽂化概念及⼈类学研究范畴的反思⼼理⼈类学的三⼤来源⾮洲⼈类学研究:希望与困难并存⼈类学⽂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从现代⼈类学到后现代⼈类学:演进、转向与对垒论⽂学史学的⼈类学范式及其演进⾯对世界的中国传统——⼈类学与中国传统漫谈构建⼈类学中国体系——访武汉⼤学朱炳祥教授⼈类学电影的美学特质⽂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本⼟实践论西⽅⾳乐史学⼈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研究⽅法——兼及中国⼈研究西⽅⾳乐的⼏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艺术⼈类学思想研究重庆苗族习惯法的价值评价研究教育⼈类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类学专业委员会⾸届年会综述论⾳乐⼈类学学科名称:基于⼈类学与民族学关系的视界⼈类学中国乡村学派的崛起——《乡村⼈类学》献辞我国教育⼈类学学科发展中的若⼲问题斯宾德勒教育⼈类学思想研究论3D技术与⼈类学纪录⽚的融合和⽽不同·⽂化⾃觉——“2014年中国艺术⼈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类学维度与限度⼈类学与民族学都应为⼀级学科美国学界相关艾滋病问题⼈类学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及启⽰⼈类学之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性析威廉·哈维兰《⽂化⼈类学》的⽂化作⽤⼉童⼈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类学的⽂学转向——民族志书写的另⼀种思考“结构”的历史到历史的结构——⼈类学关于结构研究的知识谱系旅游⼈类学的建构与本⼟化研究西⽅后现代主义⼈类学评述发展⼈类学之“发展”概念与“幸福感”相关问题探析⼈类学特性三论西⽅⼈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类学的未来——在“他者”中理解“⾃我”试论在云南构建民族医药⼈类学的基础和优势艺术⼈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寻找⼈类学的⾃我论⼈类学⽥野的影视表达⼈类学进路与社会学进路:巴黎学派STS研究“⼤学科”语境下⾳乐⼈类学的学科属性再思考——兼及对学科命名问题的讨论中国⼈类学学科地位省思艺术切⼊→随缘选择→⽂化思考——论⾳乐⼈类学与艺术⼈类学的学科视域及研究过程舞蹈⼈类学引论天真的⼈类学家与⼈类学的“天真”——民族志反思的反思加速发展中国⼈类学学科恢复以来的⼈类学研究——基于对中⼤⼈类学系博⼠论⽂的分析公共⼈类学:21世纪⼈类学发展的新趋势21世纪前后法国⼈类学发展趋势研究中西⽅纪录⽚创作中的⽂化差异性研究近⼆⼗年来中国⼈类学纪录⽚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斯平德勒教育⼈类学思想研究“渝派纪录⽚”代表作《进城》的影视⼈类学意义⽂化⼈类学与周作⼈的道德批判艺术⼈类学简史南部⾮洲⼈类学研究综述后现代⼈类学与⾳乐⼈类学⼈类学思维范式的⽣成⼈类学、现代世界与⽂化转型——21世纪⼈类学讲坛(第⼆届)会议综述事件·结构·历史之关系的⼈类学研究保罗·拉⽐诺和“当下⼈类学”进路⼈类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何⼀波多折⾏⾛在美学与⼈类学的边界之处——论审美⼈类学如何可能关于中国⼈类学学科体系与地位问题科学技术⼈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英美法律⼈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论⼈类学纪录⽚中的⽂化反思及其传播价值课程的⼈类学基础研究纪录⽚创作中的分享⼈类学⽅法研究⼈类学纪录⽚《三节草》的价值研究戏剧⼈类学及其视野下的环县道情⽪影戏浅析“⼈类学中国化”的发展⼈类学的问题及其学科体系马来西亚本⼟⼈类学发展述评庄孔韶⼈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法论诉求之意义(上)——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庄孔韶⼈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法论诉求之意义(下)——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从政治经纪⼈到发展经纪⼈——⼈类学经纪⼈研究回顾及展望论⼈类学研究范式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启⽰⼈类学学科建设综述“⼈类学”课程教学改⾰的⼏点思考⼈类学的婚姻研究⼈类学藏族研究综述他者的位置——兼评《作为⽂化批评的⼈类学》⼈类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转向⾏⾛在⽂化思考的边缘——《甜蜜的悲哀》的⾳乐⼈类学随想⼭⽔云霓任观瞻——⼈类学学者访谈之⼆⼗⼋我的⼈类学情结探寻逝去的⽣活⽅式:历史⼈类学散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学的变⾰⼈类学云南研究的意义企业⼈类学:作为⼀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历史⽐较⼈类学——关于⼈类⽣物体谱系的研究⾛向⼼理学的社会⽂化视野墨西哥⼥性的⾝份探求“⾸届东亚⼈类学论坛:⼈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世纪坦⾔:中国⼈类学的现状和未来中国古典诗学的⼈类学向度中⼭⼤学⼈类学系与中国⼈类学的发展《岭外代答》的⼈类学解读实验⽂学⼈类学⽅法论辨析物质⽂化与⼈类学——英国⼈类学家迈克·罗兰专访向上研究与搞砸:制⽚研究中的⼈类学访问理论性与⼈类学哈佛访学感受与学术史反思——⼈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九关于⼈类学本⼟化的⼏个问题的思考探寻中国⼈类学之根——由威廉·亚当斯《⼈类学的哲学之根》谈起马克思晚年⼈类学思想研究⼈类学纪录⽚《西藏⼀年》的价值体系研究论艺术⼈类学在舞蹈学中的应⽤1980年以来的中国⼤陆⼈类学学科建设:民族学与⼈类学的分离以及⼈类学发展的多元路径⾛向作为审美⽂化批评的艺术⼈类学研究民族志与作为过程的⼈类学:读英⼽尔德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上的演讲稿⾛向美术⼈类学视觉⼈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肖像摄影研究我国旅游⼈类学研究现状分析——以近⼗年核⼼期刊论⽂为样本⽇本体育⼈类学研究进展论美学与⼈类学的关系中国城市⾳乐⼈类学研究现状思考美国⽂化⼈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从派克到费孝通——谈费孝通忆派克对中国社会学、⼈类学的贡献语⾔民族学与民族语⾔学在⼈类学研究中的作⽤体育⼈类学概论⾛出低⾕──战后西⽅⼈类学摆脱困境对中国⼈类学的启⽰都市⼈类学三题技术的⼈类学审视马克思主义⼈类学略论纳粹时期德国的西藏⼈类学研究及其影响第⼆种⼈类学史——以徐杰舜教授“中国⼈类学者访谈录”为研究对象⼈类学的“普同”与“相对”苗族数理⽂化研究对中国数学⼈类学研究的启⽰论语⾔学对⼈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从公共⼈类学到⼈类学公众形象的建构⼈类学独⽴记录⽚的创作特征艺术史与⼈类学的对象⼈类学家如何成为旅游⾏业中的⽂化专家重演与超越——⼈类学的观点和⽅法对科学教育的启⽰新图形时代语境下的视觉⼈类学思考现代⽇本⼈类学的转型和发展⽂学的⼈类学与⼈类学的⽂学涵义辨析由记忆、想象与重构结合的整体性呈现:⼈类学对⾮洲形象的创造把基因分析引进⼈类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九⾳乐⼈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关于“⼈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类学研究——庄孔韶《银翅》笔谈中国⼈类学研究50年回顾审美⼈类学:价值取向与⽅法抉择⼈类学与审美⽂化研究中国彝族⼈类学影视⽚述论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类学⽥野调查的关联试论语⽂教育的⼈类学观察⽅式⼈类学的历程与体育研究略谈美国⽂化⼈类学的当代理论趋势跳出原居民⼈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类学的⽴场、提纲与实践浅谈影视⼿段在⼈类学研究中的意义回访的⾮⼈类学视⾓和⼈类学传统——回访和⼈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马克思晚年笔记和⼈类学的关系⽥野⼯作与艺术⼈类学、审美⼈类学学科建设定义问题:艺术⼈类学的需要影视⼈类学在延边朝鲜族⽂化遗产保护中的应⽤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类学学科发展⽡尔特·本雅明的灵韵理论与其审美⼈类学思想⼈类学视域下的⾳乐研究来⾃厦门⼤学的⼈类学思考——访厦门⼤学⽯奕龙教授情怀·遭遇·反思:⼀位中国青年⼈类学学⼦的学科经历表述⽂艺学的⼈类学转向——来⾃中国视⾓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关于⼈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类学的批评与建设:基于⼈道主义的⽴场美国⽣态⼈类学研究述略论⼈类学的纠纷研究进路⼈类学对⾮洲的发现与重现⼈类学的东北研究断想关于⼈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艺术⼈类学在当今中国——中国艺术⼈类学学会成⽴⼤会及⾸届学术研讨会侧记⼈类学中国话语的反思——访哈佛⼤学访问学者兰林友博⼠从“Representation”看⼈类学“表述危机”20世纪下半叶的⼈类学轨迹:理解⽂化——罗伯特·尤林和《理解⽂化》⼈类学⽥野调查的理论反思⼈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野考察⽅法及应⽤论⼈类学的产⽣和发展论弗莱⽂学⼈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关于教育⼈类学学科发展的若⼲思考——从教育⼈类学与⼈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浅谈科学技术⼈类学中质的研究⽅法的运⽤⼈类学与艺术学的互动论教育⼈类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在不同国家的特点⼈类学本⼟化探索历程评述——以吴⽂藻、费孝通和李亦园为主的讨论英国⼈类学的传统与创新——以LSE⼈类学系为个案⾸届中国⼈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联席会议综述试论⽂艺⼈类学的理论维度⼈类学研究应该加强概念提炼——⼈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九⼈类学与和谐社会建构——论我国设⽴⼈类学⼀级学科的必要性中国⼈类学西南⽥野⼯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中国⼈类学的海外视野中⼭⼤学⼈类学系⼈类学与国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乐⼈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续⼀)⼈类学·⽥野⼯作·教育研究——⼀个教育⼈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念评沃尔夫冈·伊塞尔的⽂学⼈类学⼈类学要关⼼⼈类的未来——⼈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次旅游与⼈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类学的主题与哲学⼈类学——读欧阳光伟《现代哲学⼈类学》钱锺书与⽂化⼈类学阿来⼩说的⼈类学分析费孝通教育⼈类学思想探析霍贝尔的法⼈类学思想研论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哲学分析学习研究的⼈类学范式:美国学习⼈类学的研究进路探析应该重视沈从⽂⽂化书写的⼈类学特征及其价值恩斯特·格罗塞和艺术理论的“⼈类学⽅法”电影、媒介、感觉:试论当代西⽅影视⼈类学的转向与发展经济⼈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当代中国体育⼈类学的发展与展望遗失的解放性纬度——论霍耐特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类学关系的评价论⼈类学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与作⽤武术的⽂化⼈类学研究构想与展望——以“村落”为研究视⾓审美⼈类学:从边缘起步——访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学王杰教授在场、建构与“他者”伦理——从⼈类学视⾓看纪录⽚的“真实”⼈类学⾮西⽅理论范式构建的尝试——评徐杰舜《乡村⼈类学》历史⼈类学应从⽇常⽣活史出发全球⽂化视野的⾳乐研究——读《⾳乐⼈类学的视界》的启⽰浅议⼈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法中国⽂学⼈类学历史起点中的理论问题及反思⾳乐⼈类学的研究视⾓及发展⾹港⼈类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论⼈类学视域下的典籍翻译策略研究⾳乐⼈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法探索民族学/⼈类学视野中的⽂化策划叙事:⼈类学与历史学的并接策略影视⼈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国外体育⼈类学述评论社会⼈类学研究⽅法在科学史中的应⽤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类学神话理论述评历史⼈类学简论中国⽂化⼈类学回顾中国⼈类学的现状及未来⾛向中国⼈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类学视野下湖南梅⼭武术的流变论边疆⼈类学的提出及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类学的研究进展“⼈的本质”概念与马克思的⼈类学思想——从马尔库什与克拉德的争论谈起学术史视域下我国体育⼈类学的发展演进当“发展”遇见⼈类学——兼评《⼈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初探⼈类学⽚的研究⽅法——结构的⽅法浅析⼈类学电影的⼤众化传播⼿法⽅法论问题:⽂学的⼈类学转向——⾸届中国⽂学⼈类学青年学术论坛扎记⼈类学与中国⾮物质⽂化遗产体系探索——国家重⼤招标课题“中国⾮物质⽂化遗产体系探索”开题暨研讨会综述实践的⼈类学与⼈类学的实践者——读《⾏旅悟道——⼈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另外⼀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类学中的价值中西⽅动画视觉与⼈类学之翼“中国⽥野”中的⼈类学与民族学论影视科技促进民族学与⼈类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历史⼈类学与⼈类学意义上的历史论乡⼟⽂学研究的⼈类学视野浅谈⼈类学与语⾔、语⾔学习和语⾔教学⽂学和⼈类学的视野融合——⽂学创作的⽥野体验和⼈类学的诗意表达创建中国旅游⼈类学学科刍议⽂学⼈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试论中距理论对⼈类学研究的影响淮阳泥塑的⼈类学探析记录正在消失的⽂化—⼈类学纪录⽚初探别开⽣⾯——试论⼈类学与医史学科的交叉应⽤企业⼈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学⼈类学的中国历程“主体⼈类学”概念的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影视⼈类学作品属性研究艺术研究与⼈类学关系初探全球化与地⽅化语境下的中国⼈类学本⼟化⼈类学与⼤众传播学——站在传播学的⾓度看作为⼤众传播学基础学科之⼀的⼈类学与⼤众传播学之间的关系⼈类学世纪坦⾔——⼈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医学⽂化⼈类学引论⽂化抗战与民族救亡:抗战时期的中国⼈类学研究⽂学⼈类学视域下的铁穆尔写作研究整体论:哲学⼈类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英美应⽤⼈类学与公共⼈类学之历史、争论与发展实践的科学⼈类学:中国⾃然科学史研究的新路径——以中国体质⼈类学史研究为例2013年度中国艺术⼈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艺术⼈类学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前瞻⼈类学的中国与中国的⼈类学浅论审美⼈类学中国化及其意义影视⼈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影视⼈类学影⽚拍摄中的伦理问题从《圣经·创世纪》看⽂学⼈类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题学与⼈类学关系之考辨艺术⼈类学的西⽅语境与中国实践⾳乐⼈类学研究的⽅法论意义中国⼈类学的学术⾃觉与全球意识浅析⽣态⼈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实践空间认识论视阈下的⽂艺⼈类学论教育⼈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法2001年《美国⼈类学家》学术观点综述⼈类学视野下的⽂学⼈类学(上)基于贵州⽩裤瑶“蚕丝⽂化”⽥野调查的影视⼈类学阐释俄狄浦斯的美学与⼈类学救赎西⽅⼈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学术史⼀位⼈类学家的美学沉思——贾克·玛奎的审美⼈类学思想探究医学⼈类学视野下的中医体质学探析论⼈类学纪录⽚的结构⽅法和研究⽅法的辩证关系⼈类学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论桂学研究的⼈类学理论与⽅法论基础——桂学研究⽅法论研究之⼀论当代⽂学的⼈类学转向论中国教育⼈类学的⼏个根本问题审美⼈类学导论⼈类学与美学⼈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访客家学者周建新教授⾳乐⼈类学研究中的舞蹈⼈类学视⾓——约翰·布莱⾦对舞蹈⼈类学的研究与贡献⼈类学引领管理变⾰略谈汉译《⼈类学历史与理论》对多位⼈类学家的误解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类学需要的⼤视野中国⼈类学电影创作实践历程与⾰新打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的《⽂学⼈类学教程》⼈类学研究⽅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龙藏戏调查为例⼈类学⽥野调查的意义与教学实践关于⼈类学中⽥野⼯作的⼏点研究⼈类学的本⼟视⾓——评潘年英《在⽥野中⾃觉》历史是⽂化——历史研究的⼈类学转向探索⼈类⽂化:从“⾮我”反观“⾃我”——谈⼈类学研究对民族法学研究的启⽰⼈类学与公共卫⽣:理论与实践⼈类学⽣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法⼈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范式与超越:⼈类学中国社会研究关于⼈类学的⼀点思考源头活⽔:⼈类学的理论学习与⽅法论意义谈⽣命科学与⼈类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现代化背景下⼈类学的进展与反思中国妇⼥⼈类学研究管窥⼈类学与台湾区域发展史研究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类学纪录⽚中的“把关”原则云南的民族学与⼈类学:历史与现状我迷故我在美术⽹络社区的⼈类学研究⼈类学影⽚的新视阈“看”与“被看”:⼈类学电影主体间性关系探究中国体育⼈类学转向应⽤性研究之探讨“灾害”、“灾难”和“灾变”:⼈类学灾厄研究关键词辨析“世界⽂学”与“⽂学⼈类学”——三论当代⽂学观的⼈类学转向⼈类学⼩说初探科技⼈类学:⼀个发展中的交叉领域——基于国内科技⼈类学的个案分析学科互动:民俗学与⼈类学⼈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式旅游⼈类学:旅游学与⼈类学的交叉渗透列维—斯特劳斯⼈类学思想的形成——兼论卡西尔⽂化哲学的⼈类学影响欧美⼈类学电影发展史论时空的教学意蕴学科互动:论中国⼈类学的学科地位⼈类学转向与⽂学⼈类学——第⼗届中国⽐较⽂学年会⽂学⼈类学专场会议综述中国⼥性⼈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去殖民化的设计与⼈类学:设计⼈类学的⽤途法律⽂化制度的新视⾓:法律⼈类学略谈中国⼈类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史研究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类学研究西部⼤开发与应⽤⼈类学应⽤⼈类学纵横谈——访谢剑博⼠旅游⼈类学研究进展分析⼈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规划研究《狼图腾》的⽂化⼈类学解析旅游⼈类学研究进展分析从⼈类学的视⾓看纪录⽚的⽂化意义⽂化现象的逼视与衡量——论李安宅对中国⽂化⼈类学的开拓情感⼈类学的发展理路与现状释义⼈类学与发展:⼀个两难的话语体育⼈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特征及发展趋势——纪念胡⼩明教授逝世⼀周年经济⼈类学的新议题与新发展——基于对新版《经济⼈类学》的阅读理解论马克思对⼈类学哲学世界观的构建⼈类学的灾害研究如何呈现——兼评《泥⽯流灾害的⼈类学研究》当代德语⼈类学⾯临的⼏个问题“传媒⼈类学”辨析⼈类学之路是靠两条腿⾛出来的——新时期⼈类学研究省思论多样性的现代含义与中国⼈类学学科体系建构“抢注”中的中国艺术⼈类学——兼及⽇本的艺术⼈类学研究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艺术⼈类学述论⼈⼝⼈类学若⼲理论问题——基于与民族⼈⼝学的⽐较分析⽇本的经营⼈类学中西⼈类学⽐较分享⼈类学述评浅析影视⼈类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类学空间视⾓的⽂化遗产研究从⽂化⼈类学到历史⼈类学论⽂化⼈类学和审美⼈类学的联系西⽅法⼈类学研究的特征和历史舞蹈视觉⼈类学研究发展研究:⼈类学的历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台湾⼈类学——1965年以来台湾⼈类学史述论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类学应⽤研究为例⼟家族⼈类学中的⼥性研究评述中国社会学和⼈类学的百年发展与互动“虎⽇”的⼈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影视⼈类学⽚的应⽤新⽅向关于影视⼈类学的研究对象、⽅法与基本原则——兼评《影视⼈类学概论》⽂学⼈类学:历史·概念·语境·⽅法——⽂艺与⼈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向⼈类学——⼈类学学者访谈之⼆⼗九我的⼈类学之路——⼈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2000年:国际⼈类学的中国年——在国际⼈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北京中期会议开幕式上发⾔从实验室到虚拟社区:科技⼈类学的新发展⼈类学本⼟化探讨中的共识——读《⼈类学本⼟化在中国》随感⼈类学应该⾛向⼈民⾛向社会──“⼈类学⽥野⽂库”总序⿊⾐壮⼈类学⽥野考察历史使命之探究──《⿊⾐壮的⼈类学考察》绪论新时期⼈类学发展⾛向分析。

大学考古学第一章概论【真题+参考答案】中

大学考古学第一章概论【真题+参考答案】中

第一章概论【真题+参考答案】中1. 考古学分支学科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根据研究年代的不同,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史前考古学的研究的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是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很大程度上依靠地层学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判断绝对年代,与第四地质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必须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研究服务。

考古历史学的研究范围是有文献记载的人类历史,主要是研究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判断绝对年代,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考古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学科。

田野考古学是在20世纪初叶,欧美的考古学开始重视田野调查和发掘,注重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古调查与发掘有一套完整的方法,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还要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这就使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将它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必要的。

考古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美术考古学是将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资料来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

在年代上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各历史时期。

即属于史前考古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文化遗存作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从旧石器时代起就有宗教活动,到历史时期宗教活动更为普遍;古钱学是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判别古钱铸造年代、形制、重量、质料、铭文、图文和铸造技术,研究铸造者和发行地区,铭文、图文的意义和风格,还可研究世界各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古文字和铭刻学的研究对象是铸刻或书写遗迹和遗物的文辞。

考古学根据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而划分:航天考古学是指用飞机等航空工具在空中对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和分析,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其分布;水底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延伸,是田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发现、打捞和研究水底的古代沉淀物,沉船以及淹没于江河湖海中的都市,聚落和港口遗址等,也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水文变化,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提供重要资料。

中国考古六大段的基础知识

中国考古六大段的基础知识

考古的基本知识要点考古类型学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2、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3、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1)、器物的分类“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

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型石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

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

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由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

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

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之异同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部门,或者说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历史学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考古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

具体地来说,二者都是要阐明古代人类的——社会组织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从生产方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进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现实服务。

第一节考古学与历史学之异同所谓“历史学”,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历史学,或称历史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

另一是狭义的历史学,指依靠文献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

讨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时,所云历史学可以是指广义历史学,也可以是指狭义历史学。

一、考古学与广义历史学从世界范围看,考古学并不都是划归于广义历史学这一大学科之下的。

在欧洲,考古学基本归属于历史学;在美洲,考古学则多归属于人类学。

其原因在于考古学学科在这两个地区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欧洲,考古学是19世纪中叶由古物学发展而形成为一个学科的,其研究目的是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文献所未能揭露的欧洲古代史。

欧洲有着漫长的成文历史时代,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学研究传统,自然习惯于将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因此,即使是属于无文献记载的史前时代的考古,也归属于史前史研究范畴。

而且欧洲考古学家认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如此也使这种研究带有很浓烈的民族主义意味与历史责任感。

在美洲,由于对美洲本土的考古学,实际上主要是由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历史的研究引发的,而因印第安人本身没有成文历史,所以这种研究就不可能采用传统历史学的方法。

同时,欧洲人进入美洲后,大量的印第安族群仍然存在,通过对当时尚存的印第安部落的调查去研究与追溯古代印第安人的人种、历史与文化便成为主要研究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发达的独立于历史学之外的人类学。

其后,欧洲人调查研究的范围,也逐渐从生存的印第安人部落过渡到历史上印第安人的土丘建筑,并开始了对土丘建筑的发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类学与考古学于方法上的一 !& 研究方法。 致性在于它们都要深入田野, 进行实地调查。 但在 具体方法的运用上, 二者又各具特色和自成体系。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法、 访谈法、
古代工业制造过程中的废弃品, 如石屑、 小石片、 问卷法以及文献法, 它要求人类学者必须与当地 骨料以及古代遗址的垃圾堆里的许多动物骨骼、 人生活足够长的时间, 取得当地人的信任, 亲自参 牙齿, 植物的茎杆、 籽实等也 是考古学的研究对 象。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 是活生生的, 人类学家可 以通过与他人的交谈、 观察他人的行动而研究被调 查者所处的社会。 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于遥 远的古代社会, 考古学家必须通过对它们的仔细研 究来提取隐于其中的逝去社会的点点滴滴。 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终极目 (& 研究内容。 的都在于揭示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 特点和发展 变化规律, 但在完成这一目的的过程中, 二者的研 与并观察他们的生活, 与他们谈话, 参考与该社区 有关的一切文献资料, 包括史志材料、 新闻报道、 政府文件等等。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人类学还必 须对材料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 并最终写成文字 成果。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为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 两个方面。 田野发掘是其基础, 这涉及到传统考古 学的两大支柱: 类型学和地层学。 在发掘过程中还 要做好文字记录、 绘图、 照相等工作。 资料整理过 程中, 涉及到运用类型学对器物分型分式排比以 及运用地层学、 类型学或放射性碳素断代法、 热释
$)& 。 别”
方面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由于金石学的研究对 象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 它就成为我国近代考 古学的前身, 为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 基础。 中国史学则是华夏本土的传统学问。 最早的 史学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创造自己历史的时候。 当人类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同时, 就开 始记忆、 探索自己的历史了 $ . & 。 当中国进入封建社 会后, 史学获得很大发展, 统 治者都十分重视史 学, 将之当作明宗续谱的有力工具, 因而, 历朝历 代修史不断。 可以说, 中国史学是伴随着中国历史 如前所述,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 研究对象。 主要是遗迹、 遗物, 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古代的 物质、 文化、 制度体系。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留存 至今的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 其中亦包括田野调 查中发掘的碑文、 墓志等文字材料, 如历朝历代官 修史书、 宫廷或民间史家所修史志、 民间野史轶事 等都是历史学关注的对象。 考古学面对遗迹和遗 物时, 需通过对其年代、 特点、 分型、 分式等的研 究, 运用文化分析方法以探知其蕴含的人文因素; 历史学面对文献资料, 则需要透过文字, 并兼以逻 辑思维、 形象思维和学者直觉三种思维方式的协 同合作, 以挖掘隐于文字之后的有关历史发展规 律。 就这方面而言, 考古学是一门行为实证科学, 而历史学则是一门思辩实证科学。 另一方面,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无时代限制, 从 原始社会直至现代社会, 一切文字资料都可以作 为史学的研究对象。 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有 严格的时间限制, 今天考古学研究的时间下限, 一 般趋向于断在元代, 对元代以后的物质遗存, 除有 特殊意义外, 一般不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例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文字资料, 是历史学的研究 对象, 却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和历史学在研究 "* 研究范围和分支。 分研究范围。 例如历史学可分为原始社会历史、 奴 隶社会历史和封建社会历史; 与之相对应, 考古学 亦有原始社会考古、 奴隶社会考古和封建社会考 古。 但在某一相同时段, 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研究重 历史学的发展之初, 主要得益于史官记事, 那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在铜器、 石刻、 封泥、 印章、 陶器等 光断代法等确定器物的年代。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 石学更加发达, 许多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田野考古方面, 如遥感 技术、 探地雷达、 浮选法、 硅酸体、 孢粉分析、 碳 这些方法的 !" 、 # —射线荧光和快中子放射等 $ % & , 运用对于提高考古学的科学度与精确度有很大贡 献。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考古学的方法更为 强调经验性与实践性。 而且由于二者面对的对象 的差别, 考古学的研究显得更为困难, 正如英国考 “ ’ 人类学家 ( 能够观察 古学家保罗・巴恩所说的: 人们的行为, 调查作为信息来源的人, 因为人类学 是发生在现在的。 ……考古学的答案则需要耐心 敏锐的青年交谈, 还是与一位僵尸交谈之间的差
,!先行假设的原理原则过程中偶然的产物” 。 因
中图分类法
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形成于 ’( 世纪早期, 而 我国的考古学是在 !" 世纪 !" 年代才从西方引入 的。 关于考古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一般有两种倾 向, 一种是国内考古学界传统上较为认同的, 即考 另一种是按美国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划分, 将考古 学与民族学、 文化语言学、 体质人类学视作人类学 的四个分支。 我认为, 考古学与人类学、 历史学有 着紧密的联系和诸多相通之处, 但它有自身的起 源与发展, 有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随 着其学科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考古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趋势是必然的。
新世纪论坛
!"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
—— — 考古学、 人类学、 历史学学科体系之比较

(中山大学

*’"!$*)
广东广州
/012 3451678 69:;3482 508 <1261;71=8 2>258: 9? 346038979@> A150 508 2>258: 9? 3=5049;979@> 3=< 012594>B C5 501=D2 5035 50848 348 <1??848=682 3:9=@ 508:E FG5 346038979@> 4873582 679287> A150 3=5049H ;979@> 3=< 012594>B C5 3729 501=D2 5035 15 1=8I153F78 ?94 346038979@> 59 F8 3= 1=<8;8=<8=5 <1261;71=8B J8> A94<2K 346038979@> 内容提要 012594> 3=5049;979@>
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考古学属于历史学
的范畴; 一种意见认为考古学应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本文将考古学与历史学、 人类学的学科体 系加以比较, 论述了在学科起源、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分支学科等方面, 考古学与历史学 和人类学的差异。 从而认为考古学与人类学、 历史学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但它作为独立学科的趋势是 必然的。 关键词 考古学 JL* 历史学 人类学 文献标识码 M 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 !" 世纪 )" 年代 “ 新考古学 ” 兴起的 以文化进化理论、 系统理论和 逻辑演绎推理为其三大支柱, 前两个理论均为文 其代表人物宾弗强调考古学 化人类学的主张 , ’ - 。 旨在理解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新考古学使 考古学的传统关注点从古器物扩展至人, 将考古 学研究的内涵扩大到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 精神 文明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因而, 新考古学掀起了一 场卓有成效的革新运动。 但是, 美国新考古学本身存在许多明显的缺 “ 他们 & 新考古学派 . 不相信 陷。 张光直先生指出: 考古材料本身有任何的价值, 考古材料只是验证 一 + 考古学与人类学 按照美国人类学界的划分, 考古学是作为文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 # "$ # "% 王婧 & ’($) 年 $ 月生 ) , 女, 四川广源人,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
#!$ 的对社会文化及其发展的新看法 ” 。
究内容和侧重点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建立在对某一现存社 区的分析之上, 凡与该社区有关的一切现象都属 于它的研究内容, 涉及政治、 社会组织、 婚姻法则、 亲属称谓、 衣食住行、 生产生活用具、 宗教迷信、 语 言文字、 礼仪习俗等诸多方面。 现今的文化人类 学, 将研究的侧重点放在对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 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 这一发展导致了医药 人类学、 都市人类学、 妇女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等 分支学科的产生。 这些分支学科致力于对当代社 会的独特现象进行细致周密的分析, 并对如何解 决这些现象以及协调它们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切实 可行的措施与方案。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当今的文 化人类学更趋向于一门实用科学。 考古学因其面对的主要是古代社会遗留下的 遗迹、 遗物, 故而其研究内容也与遗迹、 遗物有关。 在研究遗迹时, 以墓葬为例, 涉及年代、 形状、 构 造、 棺椁、 葬式、 随葬品、 主人身份等内容; 在研究 遗物时, 涉及年代、 质地、 功用、 型、 式等内容。 在对 各种 遗物遗 迹进行详 细描述 与系统 分类的 基础 上, 考古学将其研究内容进而深入到一个更高的 “从已寻找到的实物史中去研究社会的演 层次, 即 变发展过程, 客观地阐明古代人类所生存的特定 的时空、 生态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 行为, 尽可能准确地去确定不同文化之间在某个
考古学就是人类学, 都 古学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 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的目的就是人类学的目的,
此, 张光直先生认为自 !" 世纪 )" 年代至 (" 年代
!"
作为独立学科的考古学
“是许多非 这 !" 年来, 美国考古学最丰富的收获, 新考古学派和不断采用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方法的 考古学者所积累的许多新资料和用新旧研究所得
#)$ 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