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地理知识点】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和联系

【地理知识点】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和联系
滑坡是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滑坡。
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
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
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
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
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
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
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
其它如:风化、降水,人为不合理地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地震等,也是形成
滑坡的原因。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
形陡峻的山区。
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
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
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
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
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与
滑坡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一、泥石流定义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xx、泥石流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
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
地震,滑坡,泥石流

室内→“伏而待定”
1.避震(灾中)
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 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家庭怎样避震?
不要站在窗外!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学会处理外伤
2.震后的自救互救 (灾后)
防烟尘呛闷窒息
要有生存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护坡工程
ct
护坡工程
ct
植树造林
滑坡
(二)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
2.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 丰富的松散物质 降水集中,多暴雨
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危害→
①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 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三、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课本第78页)
×
山体滑坡时,不
要沿滑坡体滑动
方向跑,应向滑 坡体两侧跑。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
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四、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大 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地质条件: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容易 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影响烈度的因素:
①.震级: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②.震中距: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③.震源深浅: ④.人口密度 ⑤.地面建筑抗震性 ⑥.经济发展水平
4.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构造地震(90%)和火山地震 <3级是微震 按震级分: >5级是破坏性地震 浅源地震(70千米以内) 按震源深度: 中源地震(70~300 千米以内 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

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
泥石流是指流动的含有泥沙、石头的粘稠状流动体
滑坡是指山坡上某一部分的泥土突然滑落下来,常常包含大量的岩石。
简单的说,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表重力地貌过程的表现。
滑坡可以是土和水的混合体运动,如暴雨诱发的山体滑坡;也可以是单独土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水的参与,如地震诱发的滑坡就是这类;泥石流则必须有水的参与,即泥石流必须是由土体和水混合的运动过程。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自然灾害第七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层面上摩擦系数的影响 层面上摩擦系数受水的影响很大,水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润滑作用:干燥的岩土层面摩擦系数大,不容易发生滑动,一旦有水进入层面时 (特别是松软的岩层,水很容易渗入),摩擦系数会大幅度降低——大量滑坡多发 生在大量降雨和冰雪融化天气 减小正压力:水进入岩土层后,水的孔隙压力增大,导致有效正压力减小,从而减 小摩擦力
松散堆积物中发生的滑坡主要和粘土夹层有关;
基岩滑坡主要和千枚岩、页岩、泥灰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 滑石片岩、炭质页岩等有关;
冰川研磨作用产生的粒径小于0.02 mm的岩粉、火山灰风化产生 的粘土矿物也都属于易滑地层。
第7章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5)构造效应:构造条件包括区域构造特征、坡地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 及节理的发育特征、岩体结构、区域新构造活动性等。地质构造对坡地块体运动有 着多方面的影响。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 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2008年国土资源部、 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地震产生的震动力量会导致山体失稳,从而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1. 地震震动:地震的震动力量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受到强烈的振动,导致山体内部的土层和岩层发生破裂和位移。
这种位移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进而引发滑坡。
2. 断层活动:地震通常伴随着断层活动,即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断层活动会导致山体发生位移和断裂,加剧了山体滑坡的风险。
特别是在断层线附近的山区,地震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滑坡。
3. 地质条件: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还与地质条件有关。
如果山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倾斜度、脆弱的岩石和松散的土层,那么地震震动容易导致山体滑坡。
此外,地下水的存在也会对山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4. 触发因素:地震可能成为触发山体滑坡的因素,但通常还需要其他的触发因素共同作用。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土壤湿度变化,使土壤饱和度增加,从而削弱土壤的黏结力和抗剪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降雨或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很可能成为山体滑坡的直接触发因素。
二、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1. 山体滑坡的后果: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往往会带动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
当山体滑坡发生时,滑坡物会沿着山坡迅速下滑,并与周围的土壤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这种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和巨大冲击力,能够摧毁房屋、损坏基础设施,并对人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堰塞湖溃坝: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还可能导致堰塞湖的形成。
当滑坡物堵塞河道时,河水被拦截形成堰塞湖。
但由于滑坡物通常不是很牢固,当湖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滑坡物可能会崩溃,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3. 降雨的影响:地震引发的泥石流还受降雨的影响。
降雨会增加泥石流物质的含水量,使其流动性增强。
尤其是在地震后降雨频繁的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更高。
课件2: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风暴潮
谢谢观看!
教室内:迅速钻入课桌椅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迅速逃 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避开吊灯及风扇; 建筑物附近:护住头部,逃往较开阔地带,然后蹲下或趴 倒;避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广告牌、玻璃幕墙的建筑; 山坡地带:避开山脚、陡峭的山坡;寻找并躲避在结实的 障碍物下;如遇到崩塌或滑坡等情况,要向垂直于滚石的 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往山下跑地。震灾害死亡人口
造成人员伤亡。
看滑坡示意图,分析滑坡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
滑坡体向下滑动时在斜坡顶 部形成的陡壁称为滑坡壁
滑坡体向下滑后在斜坡上形 成的阶梯状地形称滑坡阶梯 岩体、土体下滑的底面为滑动面 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坡体
2、泥石流
(1)概念: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特征: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用、 奔腾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 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具有明显的突 发性特征)
(3)发生的条件 一是地形陡峻;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三是短时间内 大量水流。 (4)危害
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或前后 晃动?为什么? 地震发生后产生地震波,而地震波分,纵波速度比横波 速度快大约1.7倍。 所以,人们先感到到纵波,再感到横波。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30倍/级)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 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 会造成重大损害。
高中地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案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学习目标定位]1。
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
分布(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⑪带状或⑫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⑬辽东、⑭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⑮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⑯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1。
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⑰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⑱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⑲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⑳秦岭—错误!川西-错误!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思考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答案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答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
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
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及危害性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欧亚太陆内部一些褶断山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活动最多的国家有: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印度、缅甸瑞士、意大利、南斯拉夫等。
其分布与地震带基本一致。
在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相当广泛,西藏的南部、东部,横断山脉、滇东地区,川西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大巴山、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等,都有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其中尤以喜马拉稚、横断山脉、滇东、川西为甚。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可毁坏建筑物,压埋人畜、破坏农田,造成巨大灾害。
这种灾害往往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
1718年6月19日甘肃省通渭南7.5级地震,通谓城北笔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压死四千余人。
甘谷北山南移(滑坡)掩埋永宁全镇及礼辛留村的一部分,死伤约三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迭溪7.4级地震,千年古城迭溪即为地震滑坡和崩塌所毁灭,五百余人葬生。
迭溪城南5公里之岷江东岸小关子村亦为一个滑坡所毁.使57人死亡。
岷江西岸的烧炭沟、吉白沟、龙池、石咀等十余个村寨,地震时皆随山崩而倒:其中靠近岷江的烧炭沟、龙池、白腊等村,完全崩入江中,踪迹全无。
在迭溪附近,岷江两岸山体崩塌、滑坡堆积成三座高达100余米的天然堆石坝,将岷江完全堵塞,成为堰塞湖,后因水浸坝决,酿成空前的大水灾。
1964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8.6级地震,克赖依湖四周九个三角洲产生陆地和水下滑坡。
最大体积约163万立方米,其引起的回浪高达9米,远浪最大高达24米,致使沿岸许多建筑物被毁。
1970年5月31日秘鲁7.7级地震,来自瓦斯卡蓝山北峰的大规模的滑坡、崩塌形成的泥石流;流速为每秒80--90米,流程达160公里,携带的固体物质多达l000万立方米。
掩埋了阳盖镇和潘拉赫卡城的一部分,有18,000人葬身。
其伤亡人数占这次受害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成为南美洲地震史上的空前事件。
浅海大陆架上的地震滑坡还能够破坏晦洋工程。
如1929年11月29日,纽芬兰格兰德砂砾浅滩的外海7.5级地震,震中在水深1,800---3,600米的大陆架上,地震时产生20平方公里范围的滑坡,滑体平均厚20--30米,使水深2.750--3.360米之间的全部通讯电缆折断。
随后该滑坡转化成浊流,以每秒18.3--19.1米的速度顺大陆斜坡向深海奔泻,其前进方向的通讯电缆依次被折断。
最后一条在水深5,230米、距震中980公里处也被折断。
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震滑坡、泥石流在形成上和天然滑坡、泥石流无甚区别。
形成滑坡的基本条件是:(1)具有可滑动体,(2)具备滑动面(滑带,软弱带),(3)存在临空面,(4)有利的外部条件(应力状态改变,水的作用,振动)。
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条件是:(1)有充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2)适宜的地形(陡峻山坡,沟谷河床);(3)充足水分和水动力条件。
地震滑坡、泥石流在总体上与下述因素有关:1.地质构造通常在断层通过的地带,岩体破碎,应力集中,岩体易沿着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以及不同岩性层面、堆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界面等向下滑动,这些界面控制着边坡破坏的范围和大小。
不同方向的构造交汇地区岩石比较破碎节理和裂隙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2.地形极大多数滑坡都分布在沟谷两岸,极易发生在人工开挖边坡上和前方具有滑动空间的高陡自然边坡上。
据统计,滑坡一般在坡度为31--50度的范围内发生,如四川炉霍地震的滑坡有79.3%在此范围内。
地形切割强烈,坡陡沟急的地形是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形。
松潘—平武震区与龙陵震区韵烈度相同,地质上均有断层通过,但地形差异甚大。
松潘—平武震区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以上,而龙陵震区相对高差仅在500米左右,故松潘—平武震区的泥石流较龙陵震区的活跃。
在同一震区这种现象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龙陵震区的朝阳乡位于苏帕河南岸,镇安乡位于该河北岸。
两岸相比,烈度一样,岩性相同,但南岸地形陡峻、多次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北岸地形平缓,未发生滑坡,泥石流。
3.地层、岩性和风化层厚度地震滑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第四系的堆积层内,又以含较多亚粘土的坡积层中的滑坡最多。
少数发生在基岩中,但基岩滑坡规模大,危害也大。
崩塌多集中发生在风化强烈、节理发育的灰岩、砂岩、火成岩中。
泥石流暴发在深风化和易风化的岩体之上。
通常风化厚度在0.5---1.0米之内者,产生所谓“山剥皮”即风化层沿基岩面产生剥落。
风化厚度越大,剥落也就越多,这样为泥石流提供的松散固体物质也就越多。
4.植被通常,裸露和稀疏乔灌木林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有利地区。
如云南龙陵震区大硝河两岸各种条件均大体相同,唯独两岸植被条件不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迥然不同。
5.水水对边坡岩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渗透到边坡体内的水浸泡岩石使之软化,强度降低,特别使粘性土软化可塑、流变,裂隙中充填的薄层粘土软化后成为“润滑剂”,使边坡岩体抗剪强度降低;第二,当岩体中充满水,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应力降低,给边坡滑动创造了条件;第三、河流下切与侧蚀作用,可使边坡高陡,坡角土体被冲刷流失,抗滑力减弱,引起边坡失稳。
水对泥石流的形成则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源。
水的来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位上升、冰川、积雪融化,河水上涨、堤坝决崩等。
其中,降雨的作用尤为普遍。
一般地说,滑坡、泥石流多在雨季发生,且雨量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也多。
如龙陵震区与永善震区,地震烈度相同,地形相差也不大,但两地降雨量相差较大。
龙陵震区年降雨量达1600.200毫米,永善震区年降雨量仅有1000毫米左右。
因此,龙陵震区的滑坡,泥石流活动比永善震区强烈。
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特征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地震力的作用,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
2.地震力的作用,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创造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冰、雪崩、堤坝决崩以及其他水源的变化等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进一步扩大了泥石流的规模。
地震触发和促进的作用,造成了两种类型的滑坡和泥石流。
一方面,由于地震的触发作用,震时出现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另—方面,地震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促使滑坡的形成,继地震后陆续发生,称为后发性滑坡、泥石流。
地震滑坡、泥石流围绕地震的类型、强度等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有高潮期和平静期,显示明显的周期性。
地震的周期性带来了滑坡和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
如四川炉霍震区1923年发生7.5级地震后,出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期,在较大范围内暴发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震后数年停止活动,进入了间歇期。
1972年该区又发生7.9级地震,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又重新进入活动期。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地震震级、烈度的关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与地震震级与烈度具有明显的关系。
根据以往几次强震调查和近年多次强震调查统计.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七度及其以上地区。
仅在特殊情况下,六度区发生滑坡和崩塌。
一般地说,5级左右的地震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5?级的地震其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l00多平方公里。
8级以上的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可达几万平方公里。
在相同条件下,地震震级越大,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面积也越大。
3.地震类型与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震群型”的地震要比“主震余震型”的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要多,规模要大。
“震群型’的特点是地震能量分多次释放。
第一次地震地表产生破坏之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地震,产生的破坏要强烈得多,所以形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要多而大。
如1973年“主震余震型”的四川炉霍地震,极震区烈度十度;而“震群型”的龙陵震区,其极震区烈度为九度,但龙陵震区的滑坡、泥石流活动比炉霍地区严重。
4.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规模大、形成时间短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与自然滑坡、泥石流相比规模大,形成时间短。
如龙陵震区一次泥石流能将百余万立方米的物质搬运到13公里以外的尧市坝,冲毁和淤埋4000余亩农用。
一般滑坡和泥石流发育过程要经历较长(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有明显的阶段性。
而地震滑坡因地震的突发作用,使处于极限平衡或接近极限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就完成裂缝,下滑的全过程。
而地震泥石流也是在震时或震后降雨时迅速暴发。
5.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反复性大—次强震之后发生大量的滑坡和崩塌,为形成大型的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
泥石流行: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进行下切,两岸进行冲刷和刮挖,这样使边坡又失去平衡,产生新的滑坡。
这样循环反复互为因果,因而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延续时间长,从地震开始,—直延续到次年以至于数年之内。
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且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工程治理困难。
防治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应贯彻躲避和综合治理相结合,长远的措施和短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制定。
1.长远对策为防止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科学地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保护山区林业。
(1)合理地进行震区工程建设震区工程建设,如修建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矿山、水库、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
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在设计上尽可能少对边坡进行开挖或不开挖。
矿山必须进行科学地开采,在开采中要有排水措施。
矿渣,废土堆放在少水、低洼的开阔地区,严禁盲目乱开、乱采和乱堆废矿渣以防止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植树造林应贯彻乔木林和灌木林相结合,草被与植树相结合,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