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中国戏曲文化概论以下是中国戏曲文化概论: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中国戏曲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影响,以期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的魅力。
一、中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中国戏曲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越剧、豫剧、川剧等剧种,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
这些剧种大多起源于民间,因此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同时,中国戏曲还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它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1.综合性:中国戏曲集唱、念、做、打为一体,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
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演唱,还要进行舞蹈表演和武打动作,甚至要参与到剧本创作中。
2.民族性:中国戏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分类,以及各种服饰和道具,都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性。
3.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如川剧、豫剧、越剧等。
这些地方戏曲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三、中国戏曲文化的影响:1.传承中华文化: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通过欣赏中国戏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2.促进文化交流:中国戏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中国戏曲的传播和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戏曲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以上是中国戏曲文化概论相关内容。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一种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戏剧性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气息。
戏曲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的统称,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戏曲的历史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国风》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三、戏曲的发展
戏曲在中国各个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演出形式、剧目内容、表演风格等方
面均有所不同。
中国的戏曲分为南戏和北戏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两大传统。
南戏主要包括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而北戏主要包括京剧、越剧和评剧等。
四、戏曲的流派
戏曲按地域分布可以分为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
北方戏曲又称为“文戏”,主要有京剧、评
剧和黄梅戏等;南方戏曲又称为“南戏”,主要有粤剧、闽剧和客家戏等。
五、戏曲的表演特点
戏曲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
其中,音乐是戏曲的灵魂,是
戏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唱腔则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则是戏曲演员
所具备的重要技能,舞蹈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戏曲的定义、历史、发展、流派和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一、戏曲概述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来讲述故事和传达情感。
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常见戏曲剧种1. 京剧(Beij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
它以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动作和化妆来展现角色性格特点。
京剧具有高度规范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音乐体系,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 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是湖北省黄梅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它以柔婉悠扬的唱腔和精美细腻的舞蹈为特色,常常表现浪漫的爱情故事。
黄梅戏在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天仙配》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3. 歌仔戏(Gezi Opera)歌仔戏是福建省和台湾地区流传的一种戏曲剧种,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特色。
它以独特的唱腔和词曲结合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通常讲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
歌仔戏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灵动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4. 评剧(Pingju Opera)评剧是河北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朝时期。
它以评书为基础,结合唱腔、念白、做功等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评剧具有独特的曲调和语言风格,被誉为中国北方文化的代表。
三、戏曲艺术表演形式1. 唱腔(Changqiang)唱腔是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指演员以特定的音调和节奏进行唱歌表演。
不同剧种的唱腔风格各异,如京剧的咬字清晰、宽音高亢,黄梅戏的柔婉悠扬等。
唱腔是戏曲表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 念白(Nianbai)念白是戏曲中用来讲述故事情节和对话的表演形式,通常由男性演员担任。
念白要求演员准确地掌握台词并带有情感色彩,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角色之间的关系。
戏曲表演概论

导言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里对戏曲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就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演绎一个故事。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
它既包括时间艺术(如诗歌、音乐)又包含空间艺术(如美术)。
它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演员有造型,这就是空间艺术;但它在表现上又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所综合的艺术种类更多、其综合性也更强。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综合之后,都服从于角色创造,并集中统一于以表演为中心、以演员为枢纽的演出始终,成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戏曲是写意的艺术。
在世界戏剧史上,存在着两种表演艺术观。
一种是以西方为主的,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为最高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写实的艺术,也叫再现的艺术;一种是对生活进行了高度提炼,重在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境界,有诗一般美学追求的写意的艺术,也叫表现艺术。
这后一种,就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为代表。
在不同艺术观的指引下,东西方的表演艺术在无数代人的艺术实践中,构成了各自的表演艺术体系。
本讲义就从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规律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概述。
以期同学们对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一章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艺术创造的灵魂,它规定制约着人们的创作思想。
写实的艺术观决定着话剧、电影、电视等表演艺术的规律、技巧和全部形象,要求从环境到人物,从外形到内心,从行动到细节,都必须真切得使人相信它就是生活本身。
写意的艺术观则要把表现的生活变成诗一般的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概论

拍案叫绝: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 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杂技、古代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演变的过程中,我国戏曲艺术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它包含了戏曲音乐、歌唱、表演、化妆、舞蹈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
2. 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我国戏曲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不同的地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京剧以其刚劲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著称,越剧则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而备受喜爱。
b) 化妆和服饰独特我国戏曲中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不同的角色通过精细的化妆和独特的服饰来展现出其性格特征,加深了观众对人物角色的印象。
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正直,不同颜色的脸谱和服饰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c) 音乐与节奏我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营造了不同角色的氛围和情绪。
戏曲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3. 我国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我国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也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其丰富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情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我国戏曲艺术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源泉。
4. 我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通过对我国戏曲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我国戏曲艺术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总结回顾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中国民间音乐概论》第二学期复习一.填空1.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剧种的重要因素。
2.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
3.元代是杂剧发展鼎盛的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了大量优秀戏曲作品。
4.中国戏曲的古代四大腔是: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
5.弋阳腔的伴奏只有锣鼓而无管弦,并有一人唱时众人帮腔的特点。
6.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创立了号称“水磨腔”的歌唱体系。
7.梁辰鱼编写的第一部昆腔传奇叫《浣纱记》。
8.昆山腔的伴奏乐器除南戏其他三大声腔也使用的打击乐器外,还有昆山腔所独有的管弦乐器。
9.梆子腔发展衍变出的地方剧种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
22.清代“花部”兴起,昆曲则被称为“雅部”。
23.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
24.北曲主要用七声音阶;南曲主要用五声音阶。
25.北曲中武打剧目较多;南曲偏重文戏。
26.与西方音乐相比,昆曲赠板相当于8/4拍。
27.集曲是选取不同曲牌中的一至数句,联成新的曲牌。
28.南北合套中,一般生角唱北曲,旦角唱南曲。
29.昆曲分本套、变套两种形式。
30.高腔的音乐属曲牌体结构。
31.高腔的每支曲牌由帮腔、锣鼓和唱腔三部分组成。
32.高腔与昆腔的套曲大多由引子——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
33.帮腔是高腔戏曲音乐的主要特征。
34.说出三个高腔剧种:川剧、湘剧、赣剧、徽剧。
35.湘剧(川剧、赣剧、徽剧)的主要声腔是高腔。
36.写出川剧中的五种声腔: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
37.川剧中的弹戏属于梆子腔声腔系统。
38.梆子腔因为用梆子伴奏而得名。
39.梆子腔的主要旋律伴奏乐器是板胡。
40.写出梆子腔的三个剧种:秦腔、豫剧、晋剧、河北梆子。
41.梆子腔中把徵调式的第三级音降低而构成的音阶叫“苦音”。
42.秦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
43.皮黄腔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
44.清代乾隆年间从安徽来北京的四个戏曲班社统称为四大徽班。
中国戏曲概论PPT课件

原始歌舞
4
代 面
5
参 军 戏
6
踏 摇 娘7
二、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 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 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 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 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 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 目多表现民间故事。以四大传奇和高明 的《琵琶记》为代表。
) 37
关的行红 羽男,生 和性指: 赵形勾有 匡象红时 胤,脸将
最的其 典身归 型具入 的武武 是艺生
38
旦行: •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 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39
艳的以那青 妃秦唱些衣
香功端: 莲见庄又 ,长稳叫 《,重“ 二如的正 进《中旦 宫铡青” 》美年, 中案妇多 的》女表 李 中 , 现 40
•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 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 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 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14
地 方 戏 的 表 演 情 况
15
六、徽班进京与京剧的兴起
•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 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 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感。而后,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 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 了根。
19
中国戏曲中人物造型的非写实特征
《霸王别姬》剧照
《茶馆》剧照
20
从脸谱颜色看角色
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 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 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 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 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 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 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互灰色 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 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戏曲的起源远源:a.宗教仪式、巫觋 b.上古宫廷徘优戏、皮影戏、傀儡戏近源:a.百戏、散乐、社火 b.参军戏宗教仪式、巫觋。
源自人类的模仿、装扮天性(1894格罗赛《艺术的起源》描述原始部落的装扮活动、远古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巫术仪式,以猎兽仪式最常见、上古中古时期的宗教仪式)。
1.1上古宫廷俳优戏。
上古宫廷俳优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优戏之始: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夏桀始创优戏1.2皮影戏以灯烛弄影于屏壁,借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常以羊皮等皮革刻制人形供弄影之用,故称皮影戏。
《前汉书》的《外戚传》等史料说明,皮影有可能源自汉武帝时期。
1.3傀儡戏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刻木为人形,靠人操纵,以歌舞动作表演故事。
开始用于送葬或殉葬,汉代用于娱乐。
汉代应劭《风俗演义》“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
1.4百戏、散乐、社火汉代百戏:杂戏、歌舞的总称隋唐散乐:同上,因其散在村野故称散乐宋代社火:杂耍、鼓乐、杂戏的统称1.5《东海黄公》角抵戏节目;出自刘歆《西京杂记》;陕西关中一带百姓所创;表演时有化妆、道具、场景、人虎搏斗的舞蹈性动作、语言对白、矛盾冲突;标志着初始形态的戏曲审美要素基本形成。
剧情:东海人氏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
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
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
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1.6《踏谣娘》出自《旧唐书.音乐志》,河南一带百姓所创,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称踏摇娘,后称踏谣娘” 。
演员可增至三人,加入个性化的对话和歌唱,形式自由,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大为增强。
1.7参军戏宫廷俳优由原来的一个人谈笑逗乐,发展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装扮故事的滑稽表演。
《太平御览》:后赵时期石勒的参军。
后被宫廷用来以羞辱代替刑罚惩治赃官。
起先:赃官出场,一优执行嘲弄任务;随后:两优分别扮演赃官和嘲弄者;后来题材扩大,苍鹘、参军。
科白戏,滑稽调笑。
2.1初步形态的戏曲a.宋杂剧和金院本为什么宋代才产生真正意义的戏曲呢?前朝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了大都市的形成;宋朝取消了市禁、坊里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形成,迎合市民口味的通俗文艺形式——戏曲应运而生。
b.宋杂剧体制杂剧的称呼不同于杂戏,就是指宋代时期特定的戏剧样式。
戏剧角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
开场引子称艳段,由末泥报告。
次做正杂剧,分为两段。
宋杂剧绢画《眼药酸》。
c.金院本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杂剧在金代,被称作院本。
黄河以东地区没有汴梁那样的大都市,演出时融入当地的民间娱乐风俗。
用于民间堂会演出和神庙祭祀演出。
剧目曲目减少。
著名的院本有《范蠡》、《蔡伯喈》。
2.2 成熟的戏曲出现于公元1120年左右。
东南沿海,南戏。
北方,金元杂剧。
二、戏曲的发展1.1四大声腔:明初,南戏发展出四大声腔,余姚、海盐、弋阳、昆山。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1.3京剧:清朝中叶,地方戏繁荣,京剧应运而生2.0戏曲的基本类型从声腔和音乐特点来划分:曲牌联套体、板腔体.曲牌联套体,曲牌对应曲调,如昆曲。
板腔体,由一对具有对仗关系的乐句重复出现,推进情节进展,如京剧。
戏曲与方言、地方音乐也有关系。
如豫剧《花木兰》。
2.1戏曲的艺术特点综合性: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表演手段多样性、综合性;唱、念、做、打。
a.空间艺术绘画:服饰雕塑:演员端然不动的形体展示建筑:舞台布景(城墙);虚拟的建筑;演出场所——戏楼b.时间艺术:诗歌、音乐、舞蹈3.0比较西方的戏剧西方戏剧虽然也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是总是侧重于某一方面。
1.1诗剧欧洲19世纪以前的剧本,大多以诗歌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表情达意。
《被傅的普罗米修斯》、《仲夏夜之梦》。
1.2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虽然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但是以歌唱为主。
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曲组成。
《蝴蝶夫人》、《茶花女》。
1.3舞剧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但侧重但是舞,通过舞蹈者的形体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
《天鹅湖》、《吉赛尔》、《希尔维亚》。
1.4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五、唱、念、做、打唱:四功之首,运用不同风格曲调来演唱,抒情风格较浓念:诗歌化的对白、独白,与地域方言相关(韵白、本白)a.韵白,用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形成了抑扬顿挫、高低有致的语调,富有音乐性b.本白,用方言讲(剧种发生地的方言)如,昆曲中,韵白雅,苏白俗。
诗歌化的念白。
《琵琶记》。
做:程式化动作,从生活动作中提炼出来的。
中国戏曲中最独特的表演语言,表现不同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动作,如行走、骑马、摔跤、关门。
起霸即为武将出征前的规范特征动作。
趟马即为手持马鞭在马上驰骋,圆场、转身、挥鞭、勒马。
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称作身段,云手、抖袖、起霸、走边、云步。
打:战斗场面,对打、集体战争,舞蹈性的动作,写意非写实常见武打与杂技动作,变脸、喷火、椅子功、托盘、吊毛。
六、写意虚拟时空转换虚拟:《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
上台做自我介绍,直接跟观众进行交流。
剧情的虚拟。
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真实生活、历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角色的虚拟:脸谱化,最大可能淡化角色的个性。
洁面,生旦略施彩墨。
花面,净、丑以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构成一种图形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
脸谱起源于古代的行傩表演,标志人物性格、品质;放大演员形象。
七、了解戏曲的两种属性:案头、场上两种鉴赏方式:以文学论、作艺术观以文学论,了解作品背景、作家心态、时代内涵,避免简单化。
a欣赏故事的陈述方式和结构技巧,分析关目即关键情节,如《琵琶记》,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形式。
b把握戏曲构造矛盾冲突的技巧,戏剧本是冲突的艺术。
c了解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人物是戏曲成功的关键。
塑造人物的气质、性格主要靠语言。
2、作艺术观第二章南戏产生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始于北宋宣和年间。
盛行自南渡,吸收了宋杂剧,各种民间艺术,以唱为主,唱念做打并用。
繁荣自元开始,南北合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出现《拜月亭》、《刘知远白兔记》、《荆钗记》、《杀狗记》、《琵琶记》一些名剧。
明初:四大声腔,昆山、余姚、海盐、弋阳。
音乐,里巷歌谣是其曲调来源。
曲牌,引子类(位于一组曲子前面),过曲(位于引子和尾声之间),尾声。
角色,早期:生旦净末丑外帖。
生、旦,正剧角色的男主角和女主角。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多扮演性格、品行、容貌上有奇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喜剧角色。
末,社会地位地下的次要人物,带有一定喜剧色彩,一般在开场时会出现。
外,年老而有气度的男/女。
贴,旦之外贴一旦,次旦。
王骥德《曲律》:正生、贴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小丑。
共十一种。
创作者,早期:下层文人(温州书会、永嘉书会、古杭书会),明代:文人参与整理创作成为文坛潮流题材来源。
负心剧最多,如《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
篇幅较灵活,依据故事内容而定,结构的演出单元是“出”。
开场是“客门问答”,末念诵诗说明剧情。
下场是由剧中人念诵下场诗。
第三章元杂剧一、兴起,13世纪初期,金元之交,与废除科举考试,文人地位地下相关二、音乐,北曲,七声音节,曲子有不同宫调三、结构,一套表现为一折,“四折一楔子”四、角色。
末(正末、小末、外末)、旦(正旦、小旦、老旦)、净三大类演唱时“一正众外”,只有正旦和正末可以演唱,其他人只有宾白。
五、作者1、文人。
借杂剧抒发情感,创作类型集中在神仙道化剧、文人事迹剧、情爱剧、水浒戏等。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妓女。
表演-时有时反串男性角色第四章明清传奇一、产生:明嘉靖时,苏州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按照新兴昆山腔创作《浣纱记》,标志着以昆曲为载体的明清传奇时代开始。
二、创作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明万历年间,出现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沈璟代表的“吴江派”。
明末清初,吴炳、阮大铖尚情,戏剧创作追慕汤显祖。
第二个高峰期入清之后,苏州派出现,以李玉和朱素臣为代表。
出现“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体制第一出副末出场,介绍家门大意第二出、第三出,生旦各自做自我介绍,以下场次逐步展开故事以生旦团圆结束,每一出末场,朗诵下场诗,四句或八句。
四、题材传奇十部九相思,男女情爱是最常见的题材。
五、发展清中叶后,地方戏繁荣,1790年,乾隆八十岁生日时,“三庆班”入京,京剧开始兴盛,昆曲衰落。
六、角色近代昆曲,“十二家门”1.生,巾生(扇子生)官生(纱帽生,分为大官生、小官生)、鞋皮生(穷生)、雉尾生2.旦,老旦、正旦、五旦(闺门旦)、六旦(活泼旦)、刺杀旦、作旦3.净,又称大花脸,大面(红、黑、紫、蓝,性格鲜明)、白面(阴险、奸诈)、邋遢白面(较脏,身份较低,热心诚实)4.末,中年以上的男性,老生、副末、外(年长的男性)5.丑,付丑(冷二面)、小丑(小花脸)。
三、沈璟和吴江派明朝中叶,正值明清传奇最繁荣之际,剧坛上出现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沈璟,江苏吴江人,20多岁中进士,官至光禄寺丞。
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弃官回乡,养了一个戏班子,过着听曲填词的生活,自称“词隐”。
著有传奇十七种,现存《红蕖记》、《义侠记》、《博笑记》。
强调曲律,“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在传奇渐多而往往不含音律的明中叶,这样的主张是积极的。
“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将曲律的地位置之词句之上,有些过分。
吴江派的特点:1、宣扬封建伦理,“命意皆主风世”。
2、宣扬宿命论。
神灵判断、仙官指点,通过梦表现重要情节。
3、语言浅近,但由于过分据守音律,语言不够明朗、生动,往往平板无味。
第一讲《琵琶记》与悲情婚变元末高明改编。
南戏之祖,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故事梗概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欲辞服侍父母。
后蔡邕中了状元。
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
伯喈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强迫其滞留京城。
五娘在家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
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
而伯喈终日思念父母,写信至家未果。
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
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
五娘寻至牛府,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
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