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合集下载

简论沈从文作品中的“水”

简论沈从文作品中的“水”

简 论沈 从文 作 品 中的
吴 丹
( 河 南大 学 文学 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要: 沈从 文对 水有 着不 一般 的情 结 , 并在 其作 品 中处处体 现 。不仅 体 现在 其作 品 背景 , 还体 现 在作 品
中人 物 与水之 间密不 可分 的关 系。同时 , 水更是 其作 品灵魂 之 所在 , 充满一 种淡 淡的 忧郁和孤 独 、 哀伤 的 情调 。
正离开阮水流域 , 不曾真正离开过水 。他 曾写 “ 我们 又常常在晚上拿了火炬镰刀到小溪里去砍鱼 , 用鸡笼 到 田里 去 罩鱼 。” “ 我欢 喜 辰 州 那个 河滩 散 步 。不
《 三三》 《 静》 《 长河 》 《 如蕤 》, 等等。
更是被水环绕 ,“ 一条河从高 山决涧 中流 出, 江集万 水给我种种 的印象 。檐溜 , 小小的河流 , 汪洋万顷的 山细流 。沿 了两岸 有杉树 林 的河沟 奔驰 而过 …… ” 这 大海 , 莫不 对 于我有 极大 的帮 助 。我学会 用小 小 的脑 就 是饶 城而 过 的美 丽 的沱江 。 子思 索一 切 , 全亏得 水 。我对 于宇 宙 的认识 深一 点 ,
可见沈从文对于水的喜爱 的程度。
上、 水上做背景。故事 中人物 的性格 , 全为他在水边
十 四岁 以后 的沈 从 文 虽 然 离 开 了美 丽 而偏 僻 的 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沈从文作 品中动人 的故事 凤 凰县 , 但 仍 然停 留于 阮水 流域 的各个 地 方 , 不 曾真 也大都是建构在水之上 , 如《 边城 》 《 柏子 》 《 丈夫 》
关 键词 : 沈从 文 ; 水; 忧郁
中图分 类号 :1 2 0 7 . 4 2

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

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

第22卷第6期2005年11月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V ol.22,No.6Nov.2005,078~079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刘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常将人事的哀乐置于水边加以描绘,水,不仅仅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背景,而且水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水既给了沈从文创作的灵感和智慧又给了他孤独的享受,在作品中,水,还成为阻隔有情人相会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水意象;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27(2005)05-0004-03 [收稿日期]2005—07—20看过沈从文作品的人都知道,不仅其作品中的人和事与水有关,而且水对于沈从文本人来说,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他多次谈到水与他的生命、水与他人格的形成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

……水交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1]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的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还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独、作品不可分”[2]。

我们就在他的这一个水的世界里感受水给他的智慧、水给他的寂寞、和水给他的那种受阻隔的无奈。

一、水意象的智慧象征意蕴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关于智者为何乐水,《韩诗外传》卷三第25章中是这样解释的:“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

动而之小,似有礼者。

蹈深不疑,似有勇者。

障防而清,似知命者。

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边城》的意象表达

《边城》的意象表达

《边城》的意象表达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不仅笔触优美、文风清新、情思浓厚,还通过运用多种自然意象,打通了全篇脉络,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本文从《边城》中描绘的水、黄昏、月亮等丰富的意象入手,结合该小说中的特定情节,深入分析了这些自然意象在小说中的构架作用及其象征意义,从而展现出该小说独特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边城》自然意象象征引言一“水”的意象――全篇经络“水”是《边城》的中心意象,贯穿着整部作品的始终,在构成故事的经络之余,还渗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小说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部写“水”的小说,使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水边”的故事。

作品开篇就对小溪、河水展开了描述,并将其作为线索引出故事的地点和主角,让水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融为一体:“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的……贯穿着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般在水……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些与水有关的描述展现了湘西特有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突出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同时也为“水”这一意象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随着情节的起伏,“水”越来越成为了变化发生的标志。

翠翠的爱情之路便是在水花跳跃的端午节开始的。

在第一年观看龙舟赛时,翠翠与船总的二儿子傩送相遇并心生爱意,那时“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与这片清澈明朗的河水一样,翠翠心中荡漾着对遇见爱情的无限快乐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傩送对翠翠的感觉也是如此。

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在看龙船时“忽然落了行雨”,而这场大雨把则翠翠送到了船总大儿子天佑的面前,让天佑爱上了翠翠,也使翠翠的爱情之路出现了转折。

第三年的端午节,“雨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

傩送和天佑对表示了各自对翠翠的爱慕之情,而此时翠翠的心中也如喝水般混乱不已、朦胧不清,不知如何选择。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doc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doc

沈从文作品中的水意象摘要:湘西是一个山清水秀、充满神秘力量的迷人地方,沈从文用自己的笔给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描绘了湘西的自然景物,在写湘西世界的作品里出现了水、船、山等意象,其中以水这一意象出现的最为频繁,可见水对沈从文和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意象水原因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

他的作品有小说、散文、书信等形式,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其中以写湘西世界的人、物、事为最多。

在他的作品里出现了水、船、山一系列意象,其中水这一意象出现的最为频繁,可见水对沈从文的重大意义。

现代作家汪曾祺在《晚翠文谈》中称沈从文为“水边的抒情诗人”。

在《从文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时较美好的生活,大多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同时也认为自己的文学事业是建筑在“水”上:“我所写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在沈从文的意识里,水不单单是简单意义上的水,而是一把开启心灵智慧的钥匙,拨开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迷雾的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沈从文如此钟情于水呢?我认为沈从文钟情于水这一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典籍如《蒹葭》、《关雎》、《山鬼》、《湘夫人》、《洛神赋》中出现了“水”意象,这些作品给了沈从文启发。

中国人大多有着乡土情结,这一点相对于大部分人是通用的,沈从文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沈从文自15岁离家当兵,直到暮年,回家的次数也是数得清的。

他一直牵挂着自己童年住过的寓所,怀念着家乡的那一湾清波。

离家越远越久,思乡的情绪便会越来越浓。

这时童年记忆的清水便化作一道永恒的记忆深深地印刻在沈从文的脑海里,而这永恒的水对于沈从文来说,便转化成他作品中水这一意象,水像一条血脉贯穿于沈从文表现湘西的作品中。

从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看其道家思想

从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看其道家思想

从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看其道家思想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在现当代文坛独树一格,他多次谈到水在自己的人生和创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是水养育了他,教会他认识美,学会思考,并且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是以水为背景。

沈从文当年离开老家只身一人到北京闯荡,他的创作不仅是对故乡的思想,更多的是见到工业文明,大都市生活以后有感而发呼唤一种更为健康的,诗意的生活方式。

他的作品大多被认为带有一种淡淡的田园牧歌的哀愁,沈从文自己却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其实,沈从文借助“水”意象还传达出一股更为深沉的悲哀,其作品中水有清美的德行、坚韧的生命力、孕育万物的母性和生命的无常与不定等特征,而从这些意象中我们能够读出很多道家思想,如虚静观,天人合一等。

这样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抓住的沈从文作品的核心思想,并对观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水意象;道;虚静观;天人合一引言沈从文自己却说:“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挖掘其作品中的深刻内涵--道家思想的自然流露,而这些思想的流露离不开作品中水这一重要意象。

本文力图通过其作品归纳出“水”的独特意象,然后进一步来阐释这些意象表达了那些道家思想。

这些工作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去抓住沈从文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对观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神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沈从文与水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凤凰古城”,地处于川、湘、鄂、黔四省交界之处,也正是湘江沅水流域。

凤凰城是一座坐落在山洼里的小水域,城的四周是用石头砌成的城墙,沱江经城而过,城里多清泉,清冽的泉水从山岩缝隙里渗出,人们在石壁上凿成壁炉似的泉井,井前铺着青石板,井边放着竹筒做成的长勺,供人随意舀水之用。

泉井四周长满青苔及羊齿植物映的四周清幽碧绿。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从水意象看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从水意象看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第21卷第1期安康学院学报V ol·21№12009年2月Journal ofAnkangUniversity Feb·2009从水意象看沈从文的审美追求郑丹青(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密切相关,体现为“人格的自我写照”、“女性美的化身”、“自然美的写真”和“喻无常与不定”,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了整体上的阴柔风格。

关键词:沈从文;水意象;阴柔风格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24X (2009) 01-0058-0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他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令人流连忘返。

湘西的一脉清波给他以巨大的影响———“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1〕;“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2〕。

水粘合了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也成就了沈从文超越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

沈从文对水情有独钟,对之深情迷恋,执着描摹,在他的字里行间充盈着水的光和影。

他的整个创作追求的是一种阴柔的风格。

本文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水———人格的自我写照沈从文是湘西人。

他的故乡及他青少年时代游荡的沅水流域地方,历来是一片神秘蛮荒之地。

那里的奇山异水及浓郁的风俗民情对沈从文的浸淫是入其骨髓的。

在幼年游戏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逃学生涯中,他接近了自然,体味了自然,特别是水的影响,让他获益不浅。

家乡的水培育了沈从文的性格,潜入了他的灵魂。

当他脱离行伍,踏入城市,面对光怪陆离的都市人生,以“乡下人”自居的他冷眼旁观都市的丑恶,一次次“逃”回那个风淳民朴、如诗似画的湘西小镇,不断地将他那牧歌乡村与都市人生相对照,成为湘西世界的不倦歌者。

同时,他的性格也从童年桀骜不羁的外向感受型转变为了成年时“水静而深”的内向情感型。

童年时影响他形成率真天性的那一脉清波,更紧密地和他的性格及人生追求联系在了一起,水和他的生命人格已不可分。

边城河水的象征意义

边城河水的象征意义

《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韩国]安承雄【内容提要】《边城》里的河水在作品占很重要的地位,有了它,作品才不仅是简单的爱情悲剧故事。

它不仅是小说的背景,而且它作为主角,象征性地告诉了我们痛苦和热情共存的人生形式这一深层主题。

【关键词】边城河水象征沈从文破坏沈从文小时候在湘西的生活经验和当兵的经验与河水有很大的关系,他也曾在小说《来客》里直接说过“写小说是河水告他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河水是他创作的源泉。

沈从文在《自传》里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裂。

我的学校可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从文自传》)我们可以把沈从文的这一说法与法国美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尔的说法比较一下。

“在这样的哲学系统里,学问的思想是联系着原初的物质的梦想的,而且冷静的、凝固的智慧是植根于实体的永恒性里的。

”(《水与梦》朝文版)加斯东说人被他所溺爱的某种象征、某种原初的情绪、梦想的气质支配,而且他主张为了把握一个人的热情、信心、理想、思念里的深层的想象世界,首先要把握支配它的物质的属性。

(注:加斯东说人的想象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而且他把物质分为四个基本类,即水、火、空气、土。

《水与梦》韩文版)对沈从文来说,支配他的信心、热情、理想以及深层的想象世界的物质就是水。

从他下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种种的印象。

(中略)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水的德为兼容并包,柔濡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

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一个传奇的本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小说里描绘的河水不是小说里简单的物理背景,而是与小说的展开及主题有关的象征性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一湾清水或者让他们失去了的爱情,或者让他们痴痴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牛保,为了一个女人,也为着一份尊严,与另一个水手持篙乱打,最后落水身死。

他竟然连遗嘱都没来得及说,从此以后这个妇人阴阳相隔了。

河水卷走了牛保,卷走了妇人依稀的希望。

傍水而依的吊脚楼从此消散了妇人的笑声,江畔的晨雾隐没为妇人那带着镀金戒指的纤纤手腕.属于他们的伊甸园瞬间坍塌,原始的热情与力量升腾为浮光掠影。

河水阻隔了现世中的幸福,却也成就了天国里的英雄! 这是一幕撼人心魂的悲剧,可沈从文却从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既然生之意义受到揶揄,那么以死的形式追求生之意义,也不失为高尚和永恒的。

水象征着阻隔,然而,容易忽略的是它也暗含着联结,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万事万物皆相反相成。

在《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位多情妇人》中,正是那条河系连着水手和妇人,是河把水手从千里之外渡到妇人的吊脚楼旁。

而在涛天白浪里凯旋归来的水手,尽管承受着船上飘泊的艰辛与苦痛,也毫不犹豫地预支了几个月的快乐。

水的那头潜藏着无数险滩礁石,却因为水的这头有妇人的翘首顾盼,于是江水也就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江水见证着多情水手与多情妇女原始清新的爱情。

“水”也联系着湘西的古今,生命的源泉浇灌着湘西的土地。

这片远古的蛮荒之地,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数枯荣,人类的烧杀抢劫。

水揉碎了湘西先民创业初期与天斗与人斗的血泪背影。

在他们的血管里,却流着湘西的水,在他们的歌声里,同怀着对这“水”深深依恋与感激,因而,这方水成了他们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

1. 2 水象征孤独,也流淌着温情有人说,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情结。

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似乎都落入孤独这张网。

沈从文是孤独的。

孤独是他困厄生活中亲密的伙伴。

沈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今天的河水极清浅,河床中大小不一的石子历历可数,如棋子一般,较大的石头上必有鲜绿色蓝丝,在水中飘荡,摇曳生姿。

这宽而平平的河床,以及河中东西,皆明丽不凡。

两岸山树如图画,秀而有致。

船在这样一个河中行走,同船中缺少一个你,觉得太不合理了。

”澄明透彻的河水中浅绿色蓝丝,泄露了作者的心事。

表面的平静后却隐藏着与思念相伴的忧郁,妻子不在身边让寂寞有了可趁之机。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古老的渡船,幽静的碾坊以及神秘的油坊,所有美丽的事物排山倒海向沈从文涌来。

“美丽的东西总是愁人的”,于是孤独蔓延了心房。

然而,正如沈从文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水的孤独意绪背后,同样也流淌着温情。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着着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

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还提到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 不,三三,我错了。

”一抹夕阳,各色圆石,四围山色,一切都镀着夕阳的色泽。

温暖的光彩萦绕着缕缕柔情。

那是关于生命的彻悟,关于爱的体味。

感恩于造物主的神奇造化,感恩于芸芸众生的恬淡自如。

总之,是出于对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感恩。

因而,水的意象不经意间又从孤独中突围,翻涌出温情的浪流。

1. 3 象征生命之源,又是死亡之渊沈从文多次谈到水与他的生命,水与他的人格形成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真理的热情洋溢。

”在沈从文的笔下,水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象”。

经过人生中的敲击捶打,它已磨合为一个对湘西挥之不去的眷恋和追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漂泊的忧虑中,它已成为一种顽强的精神支撑的迫切期待; 而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上考察,它也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母亲”的原型。

水哺育了湘西万千的人民,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日子,奔流成湘西人民繁衍生息的历史。

水寄予着纯朴的湘西人对复杂人生的深层感慨,体悟和解释。

同时,这方湘西水,也并非总是那样温顺可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些以船为生的水手,为着那点微薄的工资活命和养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劳力,甚至生命,交给一种似是而非又注定会葬身河底的将来。

《辰河小船的水手》中,三个水手,命里注定了划船,因而尽管在下雪的恶劣天气里,还是得边骂野话边脱下裤子跳下水去,托起搁在石罅里的船,凭一种责任,一种信念和一种目的,让船在辰河上飞流下去。

“三十七年的经验,七百里路的河道,水涨水落河道的变迁,多少滩,多少潭,多少码头,多少石头—是的,凡是那些较大的知名的石头,这个人就无不能很清楚地举出他们的名称和故事,划了三十七年的船,还只是孤身一人。

”湘西人在生命的激流中永远搏击,即使身在死亡之渊,依然那样恬淡从容,守着生命的勇敢、坚韧的真义。

2 水的生命意绪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抒情说道:“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我触觉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

他感慨地说:“历史是一条河。

”其潜在的意思是“生命是一条河”,湘西人生命就在这条河上沉浮。

沈从文散文中的女性,大多生在水边,长在水边; 高兴源于水,悲哀产生于水,水上求生,水上遭遇不幸。

水承接着她们的生生死死,她们就像一朵朵水上花,绽放出别样风情。

2. 1 出水芙蓉———青翠欲滴的湘西少女地处边陲极境的湘西,承接的是三楚遗风,因而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相悖。

沈从文的散文以荆楚文化为背景,在绚烂多姿的荆楚文化展示中生发出来关于人生社会的理想图式。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哀梁会之永绝与,哀一逝而异乡”屈原和曹植莫不称叹这些女子不愧是水之精灵。

她们都是在水一方的佳人,一个个水润润,活泼泼,顾影低回,愁眉一展,盈盈一笑,却依旧褪不掉那永世不再的遗恨,随着江水流到地老天荒。

沈从文《老伴》中弄船者有短小精悍的花苗帕,头戴格子花帕,腰围短短裙子,有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时斯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

“水灵秀气的苗族女子,那腰围上精心绣出的花瓣,美丽得就像即将绽放的梦,依稀还能听到花开的天籁之音。

头上环佩叮当,银饰轻舞飞扬,和着青春活泼的心跳动的节奏。

”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必未婚,必爱好,善修饰。

平时娴静自处,情感热烈而不外露,转多幻想,间或出门,即自以为某一时无意中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看到,欢喜了他。

因此更爱独处,爱静坐,爱清洁。

有时她会自言自语,常以为那个洞神已驾云乘虹前来看她。

这些女子遗世独立,代表着山水的精魂与灵气,她们美丽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正如山鬼样“既含睇兮又宜笑,与慕予兮善窈窕”,又如湘夫人伫立水边,看“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切都透着神性的非现实的女性美。

2. 2 铿锵玫瑰———奔流不息的湘西妇女沈从文的散文中有一些老年妇女的形象,她们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把丈夫和儿女渡到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却红颜老去,徒留下枯槁憔悴的空壳。

与其说悲凉,不如说悲壮。

她们敢爱,懂爱,这些女人就是女人,甚至没有名字,女人就是她们的名字!她们披星戴月,屋里屋外地奔忙操持着,把农家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们纤细的双手被岁月套上厚厚的老茧,但她们却用这双更坚韧的武器应付着生命中许多突如其来的袭击。

这些女人怀揣着对美丽,珍贵情感的向往,默默地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喂猪养鸭,挑水种菜,渍麻纺纱,推磨碾米,无事不能,亦无事不做。

她们就像荆棘中生长的玫瑰,火红地炽烈着生命的光和热,也为子女们开辟出肥沃的心灵后花园。

由于命运的安排,生活的重压,不幸、穷困与湘西妇女如影随形。

然而她们所开辟的心灵后花园中供奉着爱和自由。

沈从文对于老年湘西妇女寥寥数笔的刻画,让人心中充溢着岁月的沧桑感。

《鸭窠围的夜》中有一段堪称绝妙之笔。

“且有虽为天弃还不自弃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缩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咀嚼。

”这些湘西老妇人历经了世间的沉浮,已近暮年的她们早已心如止水。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她们能够恬淡安详地咀嚼生活。

或许此时的生活早已褪去光鲜的色泽,柔滑的质感,可干涩老皱更能呈现生命的本色。

奔流了一生的她们开始懂得固守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比方说淡定,满足。

2. 3 空谷幽兰———爱如潮水的湘西妓女湘西的妓女生活在狭小肮脏的吊脚楼里,生活赋予她们的只有受蹂躏,受侮辱,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船工水手。

而同时,惊涛骇浪中出生入死的水手也把她们当成唯一的慰藉。

两情相悦,于是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火光中闪烁着原始的热量与力量,沈从文从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