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
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
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
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
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
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
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
;}s)s}s 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

试论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思想渊源摘要:人道思想是李大钊思想的主旋律,李大钊的人道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观,也受到近代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密不可分。
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李大钊人道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李大钊;人道思想;传统文化;唯物史观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他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思想家。
李大钊的思想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人道思想是李大钊思想的主旋律。
人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中国传统人道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是与天道相互呼应的,人道主要是从两个层面来讲,一是人之为人之道,即立人之道,是指道德层面;二是指人应该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是以天为源头,人存在的意义在于遵循天道。
儒家是提倡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不过,从思想的本真意义上而言,儒家文化重视的是人。
圣人孔子用“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表达对人的肯定,他的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仁”。
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爱人思想,将“仁”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并提出以“仁心”来施“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将民意代替了天意。
孟子将天和人之间的关系看为互相转化的关系。
这是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并认为人人可以通过实践完善道德。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人格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人道观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中,而对李大钊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深远的也正是传统儒家文化。
李大钊懂事时即在祖父的教导下识字,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童蒙教育,6 岁入私塾,16 岁时考入永平府新式学堂后才正式学习西方知识。
儒家文化成为他以后人生和思想旅途中无法忽视也无法剔除的存在,也是他以后学习西方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而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道的理论深刻影响着李大钊,主要表现为:其一,入世精神。
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简评

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简评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李大钊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人物李大钊的简评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2]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
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
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当日本提出旨在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
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
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
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
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
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
论李大钊的法律思想

( 华 师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西 四川 南 充 6 7 0 ) 3 0 2
【 摘
要】 长期 以来, 国内外 学者对 于李大钊的研究 已经很深入, 究成果也很丰硕, 研 但是, 对于李 大钊 法律 思想的研 究仍 不 多
见。其实, 李大钊的法律思想 内容丰富, 见解独特 , 多思想不仅对 当时的社会 变革起到启 迪作 用, 许 对于我 们今 天的社会主 义法制 建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而不是继续从事暴力斗争 。资产 阶级 时 , 他提 出了“ 再造 中国” 的主张 ,弃专制 之我 , “ 迎立宪之我 ;
革命派希望利用宪法约束 袁世凯专权 , 障辛亥革命 的成果 。 俘再造之我适 于再造 中国之新体制 ,再 造之 中国适于再造世 保
以袁 世 凯 为 首 的 北 洋 军 阀 政府 为 了 维 护 自 己的 统 治 ,企 图制 界 之新 潮 流 ” 这种 新 体 制 就 是 “ 民主 义 为 其 精 神 , 议 制 。 惟 代
订一部扩张总统权力 的宪法。因此 , 围绕制订一部什么样 的宪 度 为其 形质之政治”换 句话说 , , 就是“ 国法与 民彝 问之连络愈 法的论争是 当时政治斗争的焦点 ,实际上也是辛亥革命后资 易疏通之政治” 如果这种代议政 治不 能适 应社会发展 ,其 。 “ 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 的另一种形式。李大钊在《 言治》 月刊 起而代之者 , 度亦必为校代议政治盖能通 民彝于 国法之制 ” 7 。1 1
主 要 论 述 李 大钊 法律 思 想 的形 成 、发 展 及 向 马克 思 主 义 和 社 论述 了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的原则 ,标志着其 民主主义 法律思
会主义法律观转变的历史进程 , 分析其法律思想 的现代启示。 想进一 步 向前发展 。对袁世凯在光 天化 日之下 ,演曹操 、 “ 王
简论李大钊的历史观

收稿 日期 :0 61・7 2 0 一01 作者简介 : (9 9 , , 高旭 17 一) 陕西延安人 , 安徽 工大学社科 系教师 , l 历史学顽士。
・
8 - 9
维普资讯
西”因为“ , 历史 的事实 的本身 , 则永远生动无已” 。 由此可见 , 强调历 史发展 的进步性是李大钊的“ 活 的历史 ” 观的重要 内涵之一。 还有 , 李大钊认为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生动性、 进 步性也体现在人们对历史 的具体认识上。一方面 , 李大钊认为各种各样的历史记 录, 虽然都是人们对 以往历史发展的认识成果 , 都是很 丰富很重要的材 料, 但是它们和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 , 只能算是“ 活 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 , 而不是这活的历史 的本体 ” 。 另一方面 , 李大钊又指出, 历史记 录中的事实本身也 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 中, 因为历史的内在的生动性、 变化性 , 所以“ 就是这些写入记录的历史的事实 , 亦 是生动的, 进步 的, 与时俱 变” “ , 纪录可 以终结的, 纪人纪录的历史事实则没有终结 ; 记录是可以完全 的, 纪人纪录的历史事实, 则没有完全 ” …( 李大 。 J 钊进一步指出 , 在历史认识中存在着 “ 实在 的事实” 和“ 历史的事实” 之分 , 前者是一 去不复返的 , 而后 者却是变化不居 的 , 因为“ 历史的事实 ” 人们 对 是 “ 实在的事实” 解喻后 的产物。李大钊又指出, 作为 “ 历史的真实” 之一的历史纪录是 固定的、 没有变化 的, 但是作为“ 历史的真实 ” 之二的对历史事实的解 喻却是 日 新月异 的, 随着知识的增长 、 时代 的变化 ,
思想的优秀成果( 主要是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 由此来建构起 自己别具特 色的历史观 。 , 关键词 :李大钊 ;历史观 ;活的历 史;新史规 ;唯 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 :K 6 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x 20 )60 8 -3 6 262 (0 6 0 -090
历史趣闻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导语: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
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
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
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
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
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
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
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
“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
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生活常识分享。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论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以独特的思想理念奋斗终身,献身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事业。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十分重要,他倡导思想解放,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古为今用,以民为本,提倡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
一、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思想解放李大钊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迷信思想是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重要原因,因此推崇思想解放。
他主张人们解放思想,脱离传统的迷信思想束缚,探索真理,并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李大钊在《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中指出:“解除思想上的枷锁,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我们必须要在思想上打开窗户,才能进一步开发我们的智慧和灵性,才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光明和热情”。
二、主张古为今用,以民为本李大钊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但不能因为人们无条件拥戴传统文化而执迷不悟,反对一切变革与创新,他主张以古为今用,以民为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
他认为,传统文化因其庞大和复杂,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采取古为今用的方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李大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的载体,他们是发展民族文化的主力军。
因此,李大钊提倡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以民为本,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
三、提倡走向现代化,促进国家富强李大钊认为,封建迷信思想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推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认为,解放思想、推进现代化不仅是实现自由、平等、民主和个人尊严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他对现代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一种文化的更新和革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因此,李大钊主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强调民族性与国际化的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民族发展的道路。
总之,李大钊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主张以思想解放为基础,文化融合为手段,推进现代化为目标,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国家富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大钊:从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了解与研究。
在其人生的早期,他本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后来,在留日期间和五四前后受到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潮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基于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他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李大钊、爱国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转变
1889年10月,李大钊同志在河北省乐亭县出生。
而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因为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忍侵略,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涌起,五四运动的发生,使得中国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风云涌起的历史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3年,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的期望,踏上东渡日本求学的道路。
李大钊留学的日子虽然不长,但是对他的影响非常之深。
近两年半的留学生活,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14年9月8日,因早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资格使得李大钊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认可,未经预科考试直接进入了该校的政治经济学部学习。
早稻田大学对学生要求相当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比较多。
这些这些严格的学习与训练,为李大钊以后的思想变迁和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
留学期间,李大钊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他阅读各种书刊,了解世界上各种新学说、新思想,并且开始接触日本学者翻译的一些社会主义论著。
在他阅读的书籍中,日本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幸德秋水的一些著作对他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留学期间,李大钊不仅勤于学习,而且积极参加与领导留学生的爱国活动。
他在日本结识了很多进步人士,并时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国际形势和中国前途问题。
1915年2月,为反对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订立“二十一条”,李大钊参与组织了中国留学生总会。
他任总会文书一职,并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爱国志士。
虽然这个组织在反动政府的压迫下解散了,但在护国战争爆发后,李大钊等人重新组织了总会,他被推选为文事委员会编辑主任。
1916
年,李大钊完成了学业,准备回国。
回国时,他曾吟诗一首,“斯人正憔悴,吾辈尚蹉跎,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
”着深刻的反映了李大钊的忧国忧民心态。
在留学期间对马克思译著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接触,以及对国家前途问题的思考,这些对李大钊形成马克思主义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自己也曾说过:留学日本对其思想变迁有重要影响。
回国后,李大钊很快投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新潮思想纷纷涌入。
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组织了进步社团,引导很多进步青年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他撰写并发表了一批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好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中国人充分了解了俄国革命的真相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五四运动过后,中国一时涌现许多先进社团,其中对马克思主主义宣传影像最大的社团有两个,一个是由李大钊在1920年倡导建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另一个是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过会员个人捐赠书籍,分派会员外出采集和购买等方法,集合马克思主义原著以及有关图书。
而且,研究会还会定期举办演讲会、学习讨论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授课期间,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青年学生之中,他与教授陈启修合作,在北大政治系举办了“现代政治”讲座,讲授的内容以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以及中国劳工状况为主。
之后,李大钊又在北京大学的经济系、历史系、法律系和北京高等女子师范、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的将来》、《现代政治》等课程。
李大钊还引导进步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到民间去。
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北京大学的学生首先行动起来。
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1920年初,该讲演团的一个组开始到长辛店的工人中发表演讲。
在1920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李大钊还发表文章,指出“五一运动”应当是“劳工阶级的运动”,而不应“只是三五文人的运动”,号召知识分子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口号,而要实际地到“劳工”中发动群众。
在李大钊等人的努
力下,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被民间大众接受。
在当时,在中国影响很大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仅只有马克思主义,还有美国的实用主义。
而且留学于美国的胡适对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推崇至极,并将实用主义各派总称为实验主义。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期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但很快中国思想界就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蓝公武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问题与主义》一文,初步阐述了宣传主义的必要性。
李大钊认为有必要对胡适的观点进一步驳斥,遂于8月份在《每周评论》第35期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由此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随后,胡适在该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两文,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继续阐明自己的主张。
1920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标志着这场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规模不大,时间不长,但影响却不小。
通过辩论的形式,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以胡适为首的实用主义者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分别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然而,在五四运动期间,实用主义虽然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统治的黑暗和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最终没有解决旧中国社会的实质问题。
而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传播已产生重大影响,并说明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这一切促使这个先进科学理论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并茁壮成长。
虽然李大钊对马克思的最初理解有着一丝偏差,但他一直坚持学习新文化、新思潮,不断改正与抛弃旧的观念,他的思想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成长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战胜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
他用他那短暂的生命,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