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与养生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哲学思考,在养生领域中也有其独特的贡献。
道教的养生思想基于“道法自然”,摒弃了人为的干预,注重自然、平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源和伟大的规律,而所有物质都是从“道”而来。
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顺利而不逆天而行。
下面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原则:1. 返璞归真:追求简朴的生活,回归本真,摒弃浮躁和虚浮;2. 顺天应人:尊重自然,不逆天而行,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天道生活;3. 调心养性:通过调整情绪和锤炼性格,减少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4. 保持内外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持身心灵的健康;5. 保持过度:避免过度的饮食、娱乐等活动,保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思想的实践方法道教通过修行、三宝(道、天、地)、五禁(禁燥、禁酒、禁膳、禁慾、禁语)和丹道等实践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此外,道教养生也强调生活规律化、按时用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以及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愉悦的情绪。
具体来说,道教养生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饮食调理:道教养生的饮食调理主要是避免过度的饮食,尤其是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甜食等食物,同时注重清淡、自然的食物,如米、面、蔬菜、水果等。
2. 呼吸调理:呼吸调理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呼吸调整气血和精气的流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例如“八段锦”中有呼吸功法,有助于调整呼吸、提高身体免疫力。
3. 禁慾戒贪:道教养生的禁慾戒贪,主要是戒烟、戒酒、戒色、戒贪等不健康的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目录:一、导引行气二、守静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四、回光返照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六、超人的养生法七、遗精与走八、睡功修炼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
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
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
”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
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
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
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
浅谈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

及其它的道书如 《 老子想尔注》 老子河 上公章句》 周 、《 、《
根据史书记载 ,养生思想最早起源 于老子 的长生 思想。 道家 的养生之学 ,就是从 自身病痛 老死 问题 引出人们 在其 机体生 理上 ,在其 起 居 生 活上 如 何 自己调 理 以适 应 天 地 ( 自然 )变化 ,而求得某种 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 。其总 的 大
养生 中调摄精 神养 心修性 应是 主导 方面。这一 点 ,对于 老 人养生尤 为重要 。因为老人 精气不 足 ,怒火 易炽 ;耳 目不
胡 成 莲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卫生院 ,青海 互助 80 0 15 0
【 摘
要】 :道教 ,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 ,道教文化与中医养生 密切相关 。本文从道教文化 的本 源和基本思想及其 发展方
面 阐述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养生学的关系。道教文化对 中医养生学 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系 ,《 固精法》 形象地喻为 “ 似火 ,精犹 油” 神 。精 可以理
道家为追求 长生 不死 ,即身 成仙 ,从 开始起 便十 分重视 修 炼方术。虽然其所追 的 目标 只不过 是一种 扑朔迷 离 的幻
想 ,是 不可能实现 的。但 在其 长期 的发展 过程 中 ,通 过 多 种方法修身养性 ,在 中国传统 医学 以至 中国古代科 技领域 积累了丰富多彩 而又很 有价值 的材料 。道教文 化对 中 国传
然 ” “ 柔 ” 等 主 张 ,对 中医 养 生 保 健 有 很 大 影 响 和 、 贵
促进 。 重人 贵生 ,这 是道 家、道教 学说 中最 重要 的思 想 ,亦
气 ,独立守神 ,肌 肉若 一 ,故 能 寿敝 天地 ,无 有终 时 ,此
其道生 ” 。可 以看 出道家养生观与 中医养生观是一样 的。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
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
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
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
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
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
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一、非凡的养生理念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与养生中国道教与养生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以贵生著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
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
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
这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卓异智慧。
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待于我们今天的发掘和利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是它的基本特征。
道教是一种乐生恶死的宗教。
对于生命的保护和延长以及渴望永生,向来是道教最为关心和探索最多的课题。
道教初创时期,《太平经》等典籍中,就有追求长生不死的意思。
《道藏》的首经《元始无量度人经》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
(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正因为道教把人的生命看得宝贵,所以主张人应当竭力爱护生命,目的是要延年益寿,长生不死。
道教继承了这一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义和实践之中。
集汉民族不死信仰和养生术大成的道教,确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不死之道。
正是在这种积极态度的支持下,二千年来,无数的道教徒在寻求长生成仙的道路上努力探索,锲而不舍。
道教所行的养生术很多,有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食、辟谷、存思、导引、按摩、房中等等。
大多数养生方法如行之得法,确能收到奇效。
这些已被海内外医家和养生学家所公认。
所以,如果没有道教对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定信仰,没有道教徒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中国文化遗产中便不可能留下这一大批独特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的瑰宝。
道教养生不仅在中国养生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个亟待开掘的宝库。
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一、道教养生学的形成1.长生成仙信仰与道教养生长生成仙的核心信仰是道教养生学形成的直接来源。
长生成仙信仰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不死民”的记载;而在养生术的发展及人们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如彭祖这样的神奇长寿人物;《道德经》有“长生久视”的理论;《庄子》中则有真人、神人、至人的描述;《淮南子》中有美丽的嫦娥飞升成仙的故事。
道教继承了长生成仙的思想,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凡人经过现世的修炼能够长生成仙,这反映了人类挣脱天命束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气概,意味着人通过努力,能够延续生命以致长生成仙。
养生术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
神仙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生。
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欲长寿必先养生。
这就要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
这样,道教养生术就成为达到长生成仙的手段,并随着道教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博大精深、蕴涵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健身方法体系。
2.重人贵生与道教养生学中国人很早就有重生恶死的心理,《诗经。
秦风,黄鸟》中就这样说:“被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屈原说:“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我与。
”在这样的心理指导下,先民们就想出了抗拒死亡,实现长寿的方法。
《庄子·刻意篇》中说“为寿之人,作熊经鸟伸,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洁,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倡导之。
”这里的作舞即为导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的贵生长生养生的思想。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贵生的思想,早有学人作了系统研究。
道教继承了先秦贵生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道教的重人贵生思想。
《道德经》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的慈可以解释为爱人、重人,而俭则是用以养生。
道教有静以修身,俭以养生之说。
《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
”把生提到道的高度来体认。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说明道教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
《道德经》又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入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这就是说,世界上到处都有危险,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所以应当防范于未然。
所以要追求“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追求这种长生久视之道的途径就是养生。
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身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关键在于“谷神不死”,即炼养精神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
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这就是生道合一,修道需要养生,养生即是修道,修道方能与道合真。
3.天人相应与道教养生学《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又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天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相用的有机体,天和人都符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同于一。
道教吸收了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吾身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身”,这一思想成为道教身神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道教把养生看作人类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相一致这样一种境界的理论依据。
当一个人身心不调合的时候,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时候。
而通过倡导“天人和一”,则可通过将个人与自然相融合,使个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使身心得以调适,恢复健康,并进而长寿、长生。
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根据。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道的规律乃是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把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统摄于道的怀抱中,人作为道所化生的产物,只有按照道的法则去行动,与天地自然合一,才是最佳的生存状态。
天与人相应,人身为小宇宙。
神仙居住于天上各处,那么人身各处便也有神仙居住。
《太平经》认为人体内各部位都有神居住,对于有关人身中各部位的神都有明确的记载。
天人相应思想对于后世的养生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法会元》卷七六《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序》中说:“道者,具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无形无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后,亘古今而神通变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间,禀天一之炁,而为万物灵。
故以吾道言之,清明澄澈者,运而行之,则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调阴阳、赞化育等。
上语之即丹成道备,朝昆仑,薄蓬莱,亦不难矣。
盖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
其大丹法本不外乎此。
”这里“天地一身,一身天地”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4.道教养生学与形神相依道教的修炼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对身神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要“先明脏腑,次说修行”。
道教养生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进而羽化成仙。
要达到此目的,当然要探索和把握人自身的精神和形体关系,这是需要理性认识的。
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形和神两者关系的看法。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发展了养生术,并以此作为传播、实践道教贵生重生乐生长生的重要手段。
道教养生学的形神观主要来自道家和医家。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从养生角度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故而人要守形,“神乃长生”。
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则对形神作了明确说明。
在它那里,“形”乃指现实的可感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的精神意识。
对于两者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神形相依,形为神舍。
道教吸取这些形神思想作为养身基础,《太平经》卷七十一说:“精神消亡,身即死矣”。
在另一处又指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思想。
由此要求“守一”。
“守一”即是守形神,只有做到这点,才能长生久视。
西晋时葛洪在《抱朴子》里,提到形是堤,神是水。
“堤坏则水不留”,故而形为神宅,守形为第一要旨;同时要护神,因为神散则命终。
《西升经集注》中又说:“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这里非常明白地讲出了形神合同思想。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中说:“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静和养气,养气得其和。
”总的说来,道教讲究形神统一,因此,养生自然因既要修形又要养神。
道教的形神思想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一点可以对照《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黄庭经》等道教早期养生著作与《黄帝内经》来进行分析。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安民章》第三中说:“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守道》第五十九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这里所说的五神是相对于形而言的,五脏之神就是五脏所藏之神。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章第六》中说:“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而《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中指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所谓五脏所藏。
”这就是五脏的神志。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元神、魂、魄、意、志分别藏于五脏之中,并认为人的情志与人体脏腑有着具体的联系,情志等心理因素变化会对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产生直接影响。
《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显然,《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五脏神的观点与《黄帝内经》是一致的。
《太平经》在继承《黄帝内经》的五脏所藏的说法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太平经》认为人身除头面五脏各有所镇之神外,周身内至精血筋骨,外至肢体百节也无不都有所司之神镇守其间。
周身所镇诸神。
大致为:精血三真,名无生君,字黄凝子玄,镇我两乳之下源。
骨节二真,名坚玉君,字凝羽珠,镇我太仓之府,五肠之口。
如果神在身体就健康,神不在就会生病。
《太平经》的这种形象化身神系统对于修道者的存想修炼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魏晋时的《黄庭经》流传很广。
上清派的形神观念,五脏六腑神是黄庭经身神系统的核心,《黄庭内景玉经注·致道章第七》中说:“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九百节皆有神。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九,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峭锋字罗干,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
”很显然这里的五脏神是建立在《黄帝内经》脏象说的基础上的。
《黄庭经》在五脏六腑及面部七神的基础上,参照三焦、三管三官三丹田的人体部位概念,将人体身神的范围加以扩大,最终形成三部八景神二十四真的身神系统。
这一身神系统依据的是《黄帝内经》十二官的概念。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用行政官职的概念形象指出五脏六腑的生理分工及其相互协调问题。
《黄帝内经》运用十二官的概念对脏腑功能进行拟人化的描述,不同的官职就有不同的职能使命。
如心为君主之官,强调了心在脏腑系统中的中心作用,“主明则下安”;胆为将军之官,胆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谋略由此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