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专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强化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强化训练有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强化训练有答案1 / 71 / 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强化训练有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一、实验探究题(共30题)1.在“测量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铁路中学物理小组采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搭建实验装置如图。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2)为了计时更准确,应该调节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小”);(3)图中AC 段的路程S AC =________cm:若测得时间t AB =2.5s,t AC =4.5s,则BC 段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___m/s ; (4)小组成员小淋计算小车从A 至C 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方法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方法I 或“方法2”);(5)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得AC 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小”); (6)小组的成员分别画出小车从A 到C 的s-t 图象的大致情况,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s ﹣t 图象。
如图所示,观察甲、乙、丙车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分析图C 丙车图象可知,丙车在AB 段处于________(“运动”或“静止”)。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象,在前5s 内________车运动得较快,它的速度是________m/s 。
(3)观察分析甲或乙车运动图象,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由这个特点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是甲或乙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________。
3.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________(选填“较小”或“较大”);(3)小车通过AB 段时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________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___(选填“小”或“大”);(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题专练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题专练 含答案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 、B 两套装置中选一套来完成实验:A B C(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选填“A ”或“B ”)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 所示,乙组a 、丙组b 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乙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比丙组的________。
(3)某品牌家用电饭锅的设计是:当锅内的温度达到103℃时,就会自动“跳闸”。
通常我们用这样的电饭锅烧水(未干前),它 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自动“跳闸”。
2.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常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选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进行观察.在此探究活动中:(1)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_______的位置;(2)选择A 、B 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_______大小关系;(3)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将__________(选填“有”“没有”)蜡烛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实”“虚”)像。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 ”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将光源、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选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 ,确定出焦距f= ________cm (选填“5”或“10”)。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 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甲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像应是图乙中的________(选填序号);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初中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题型分类复习:实验探究题(有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题型分类复习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1.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填:“A”、“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
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2)。
屏幕图象如图3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m/s。
(4)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其目的是。
答案:(1)小于(2)A(3)加速;0.8(4)小;便于计时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陈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
①用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此时声音是通过传入到人耳的。
②拔出两个食指,保持衣架的位置不变,用相同的力敲打衣架,此时声音是通过传入到人耳的,和第一次相比听到的声音响度变(选填“大”或“小”)。
(2)如图②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说明可以传声,同时说明声音能,在月球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18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八年级上学期实验探究题汇编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
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静止自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mm。
该实验原理是。
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一些。
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
2.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
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
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 【实验分析】小车全程是做运动。
第1页AB段45 BC段56 AC段101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斜面的坡度。
3.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4.简单机械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下面我们就利用它探究我们学习中的疑惑。
小华小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甲所示;①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AB=cm,tBC=s。
②让小车从A点自滑下,经B点到C点,则vAB vAC。
课外实验小组林琳同学安装了如图乙装置想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做了三次实验。
通过三次实验林琳小组总结出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受到的阻力不同,速度减小得快慢不同,分析出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改变。
从而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得出的定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寒假复习 第二章《声现象》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第二章《声现象》实验探究专题训练1.如图所示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打鼓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C.边说话边摸喉头部分D.改变钢尺伸出来的长度,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2.如图描述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A.音叉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越远B.正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C.钢尺伸出长度变短,音调变高D.抽取罩内的空气,铃声减小3.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A.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B.用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同轴齿轮C.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使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他的耳朵。
接着小明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同样力度敲打衣架的声音,发现声音响度比刚才,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
(选填“强”或“弱”)(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在月球上进行同样的操作(选“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将会逐渐,并由此推理可知。
5.如图所示,老师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老师跟小明相隔一定的距离用土电话“窃窃私语”,而跟老师相同距离的其他同学却听不到他们的谈话,这表明。
(2)如果在通话时,找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的声音,这是由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的声音。
6.小明和小强在家中探究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1)他们选用手机作为声源,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提出了下列两个方案:方案一:人站在离声源的一定距离处,用不同的材料将手机盖住,然后比较所听到的声音响度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 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 AC=80.0c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m/s。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从A处开始计时,图中圆圈里显示的是玩具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分:秒:百分秒”则:(1)该实验的原理是;(2)玩具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为m/s。
玩具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为m/s,玩具小车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为了方便计时,实验时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声现象实验3.根据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如图甲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2)甲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和的关系;(3)小明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②。
4.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有关;(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66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66题1、某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A.量出一本书的厚度,记录H;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设:没有磨损);C.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n; D.用H/n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h;(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填字母序号)______________。
2、在图1中,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测得物体的长度是 cm。
如图2所示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由图示可得硬币的直径是 cm。
3、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两把不同的刻度尺,将它们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cm或15cm刻度线是否还对齐;换用其它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
(2)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根直线,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直线的长度,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直线的起点。
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①15cm的刻度线不再对齐说明了:________;②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__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4、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c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m/s。
5、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6、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物态变化专题训练物态变化实验探究(有答案)

第三章专题训练物态变化实验探究1.温度计的使用:(1)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下面的操作次序依次为_____.a.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c.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的时间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e.取出温度计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2)上图为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时的情景,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①_____;②_____.(3)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为_____℃,那么甲的示数是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2.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1)组装甲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______(选填“A”或“B”)部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速度,还能使试管______;(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C;(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其中烛蜡的图像是图______(选填“①”或“②”),蜡烛属于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图①中bc段对应的时间内,试管里物质所处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此物质的熔点是______ °C,该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4)别的小组同学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冰也熔化了,此时冰熔化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
3.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均如图1所示,然后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1)图2是______(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图3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此温度计分度值是______℃;(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加热,这种加热方法叫做______法,目的是为了______。
冰在熔化时,温度计示数不变,而蜡在熔化时,可以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会______(选填“不变”、“升高”或“降低”),物理学中把具备蜡这种性质的物质叫做______;(3)图4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半年及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一、实验,探究题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3、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加热时间(min)温度(℃)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1)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2)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4、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1)该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安装顺序是(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用了分钟.(4)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丙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5、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安装实验器利时,应按照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水的沸点为_______℃,出现这一结果的原闲可能是该处大气压__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2)上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在图象中,BC段表示的是冰的过程.7、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这时反射角也减小,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3)、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8、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关系。
(4)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选填“实”或“虚”)(5)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9、如图所示,小王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cm。
(2)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米尺旁。
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 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实验中,当小王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___ ___(上/下)移动。
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D.以上均可10、小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填“上”或“下”)调整;(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的实像。
(4)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
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它的焦距。
11、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 (只填字母序号).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7甲所示,此时应将左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选填“左”或“右”),若仍不能平衡,再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选填“左”或“右”).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9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kg/m3.⑷实验中,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现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12、小明利用一个烧杯、天平、水,测出了一小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请将他的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处,调节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14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3)如图15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2g;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4)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
(5)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13、泉州盛产花岗岩,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一块花岗石的密度。
(1) 测小石块的质量。
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刻度线,若发现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12(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选填“右”或“左”),直至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
将小石块放在天平的______盘。
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2(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g。
(2) 测小石块的体积。
将小石块缓缓地放入装有40 cm3水的量筒,水平升高到如图12(丙)所示,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___cm3。
(3)计算花岗岩的密度ρ=___________g/cm3=_________________kg/ m3。
(4)若将步骤(1)、(2)顺序对调,则测量密度的结果将______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参考答案一、实验,探究题1、解:(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2)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是为了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计时;(4)全程长s1=90cm=0.9m,通过全程的时间t1=10:35:05﹣10:35:00=5s,全程的平均速度v1===0.18m/s,下半段路程为s2=×0.9m=0.45m,时间为t2=10:35:05﹣10:35:03=2s,则v 2===0.225m/s(5)由(4)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变速运动.故答案为:(1)v=;(2)刻度尺;秒表;(3)便于计时;(4)0.18;0.225;(5)变速.2、【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音叉的振动可以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但靠近音叉的小球被音叉弹开,我们能够直观看到,从而说明音叉发声时处于振动状态;(2)轻质小球可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直接观察;(3)实验过程中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小球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故答案为:(1)音叉;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3)转换法. 3、【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分析】(1)对于晶体物质,高于熔点时是液态,低于熔点时是固态,在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2)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3)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4)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容器壁.【解答】从该物质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第8分钟到14分钟,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1)此物质一定属于晶体.(2)此物质的熔点是80℃,在第10min 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固态.(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容器壁.(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有固定的熔点.故答案为:(1)晶体;(2)固液共存态;(3)固态;(4)容器壁;(5)均匀;高于;(6)有固定的熔点.4、【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分析】(1)为了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需要自下而上安装;(2)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3)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求出熔化的时间和各时刻的状态;(4)冰熔化吸热.【解答】解:(1)为了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需要自下而上安装;(2)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因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3)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熔点是0℃,冰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完,所以熔化时间是10min﹣4min=6min;第6min时时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冰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较小;(3)0;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状态;6;(4)不正确;会从室温吸收热量熔化.5、(1)自下而上 (2)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97 小于【解析】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吸热温度不变;97;小于.6、(1)秒表;(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小于;(3)熔化7、(1)等于(2)光路具有可逆性(3)不能在(4)显示光路呈现光线、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8、(1)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2)到平面镜的距离(3)大小(4)不能、虚(5)不变)9、(1)10 (2)同一高度(3)放大投影仪(4)C (5) 上 C10、11、⑴CBDEA ⑵左、左(3)3.1×103 ⑷①将小矿石慢慢浸没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同时用烧杯收集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用天平测出溢出水的质量m排.②利用V石=V排= m排 /ρ水得出小矿石的体积12、(1)左端零刻线;(2)52;(3)水面与标记相平(4)20;(5)2.6×10313、左左 42.2 20 2.11 2.11x103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