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故事

合集下载

有趣的谚语故事

有趣的谚语故事

有趣的谚语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们通常由简短的句子组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谚语不仅传承着民间智慧,而且能够给人以启示和警示。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有趣的谚语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乐趣和启发。

1. 狐假虎威。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经常到一只老虎的洞穴里做客,老虎对它非常礼遇。

有一天,狐狸得意忘形地对其他动物说,“我有老虎做靠山,谁敢惹我?”结果,其他动物发现了狐狸的虚伪,纷纷不再相信它。

从此,狐狸成了众矢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靠着权势欺压别人,但这种假大空的威风终究是不得人心的。

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的善良和真诚,而不是靠着别人的威胁和欺骗。

2. 狗急跳墙。

有一只狗不小心跌进了一口井里,它急得四处乱跳,结果跳得越急,越是跳不出来。

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先冷静下来,然后顺着井壁慢慢爬上去,终于成功逃出了险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寻找正确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盲目的急躁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3. 画蛇添足。

有一位画家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画家心想蛇已经很完美了,于是他在蛇的身上又画上了一双脚。

结果,人们看到后都笑话他不懂得“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已经很完美了,不需要再多此一举。

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美好。

4. 井底之蛙。

有一只蛙住在一口井里,它以为井口就是整个世界,因此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有一天,一只从外面来的蛙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广阔和美好,井底的蛙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狭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通过这些有趣的谚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智慧的谚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愿我们都能成为心胸开阔、智慧超群的人。

谚语故事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谚语故事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谚语故事-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1.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

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

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

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

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

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

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

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

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

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

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谚语故事2.上梁不正下梁歪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3.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谚语故事

谚语故事

1、瞎子打灯笼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

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

”盲人一想,对呀!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

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2、哥伦布的鸡蛋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

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

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

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

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

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

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3、青蛙现象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那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很快。

但是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锅里的水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

一旦温度上升70~80度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

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第一,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谚语故事大全

谚语故事大全

谚语故事大全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道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谚语无处不在,它们以简洁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谚语故事吧。

1. 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夫,他种了一块地,每天都去看。

一天,他看见一只兔子撞到了树上,栽倒在地上。

农夫高兴地把兔子抓住,从此以后,他就不再去种地了,而是每天都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更多的兔子撞到树上。

可是,兔子再也没有撞到树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劳才能换来丰收,守株待兔是不可能成功的。

2. 画蛇添足。

有一个画蛇的人,他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就在蛇的身体上又加了几条腿。

结果,这条蛇就变得奇怪而难看了。

这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个度,适可而止,不要画蛇添足。

3.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个杞国人,他整天担心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担心,他说,“天塌下来了,我就会被压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没有道理的,要有正确的判断和对待事物的态度。

4. 井底之蛙。

有一只蛙住在井里,它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海鸥来到井口边,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和美丽。

可是井底的蛙却不相信,认为海鸥在说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开阔的眼界,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5.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一口钟,他怕别人听到钟声,就把耳朵捂住。

别人问他为什么捂住耳朵,他说,“我怕别人听到钟声,知道我偷了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愚蠢的行为,只会暴露自己。

6. 望洋兴叹。

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远处的彼岸,感叹自己无法到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望洋兴叹是没有用的,要有勇气和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7. 虎头蛇尾。

有个人开始做事很有干劲,可是做到一半就不想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虎头蛇尾。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谚语的故事,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道理和哲理。

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借鉴这些谚语故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更好的人。

民间经典的俗语谚语故事有哪些

民间经典的俗语谚语故事有哪些

民间经典的俗语谚语故事有哪些谚语故事1、农夫与蛇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

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

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故事寓意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

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谚语故事2、狼与小羊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

狼非常想要喝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道:“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恩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

”狼气冲冲地说道:“即使这样吧,你总是个糟家伙!我听闻,去年你在背地里说道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呐!”狼不敢再争论了,龇着牙,迫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大坏蛋!说道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说道着就往小羊身上挥回去。

故事寓意为了满足用户自己的利益,坏蛋们总是千方百计打听借口,即使借口多么荒谬。

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讲道理谈正义就是比较的,存有实力就可以存活。

规则永远就是强者制订的,历史永远就是胜者抒发的,所谓弱国并无外交也就是这个道理。

从长远来说,正义必将战胜恶魔,但从局部来说,实力才就是同意输赢的关键因素。

在战略上,我们秉持正义,深信真理,从战术上谈,我们秉持策略,深信实力。

另外,用精妙的嘲讽笔法,揭发了当时统治者的暴虐与高傲。

谚语故事3、狼来了从前,有个放牛娃,每天都回去山上放牛。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民间谚语故事,欢迎大家查看。

1.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

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

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

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

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

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

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

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

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

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

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2.上梁不正下梁歪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3.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1.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

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

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

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

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

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

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

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

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

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

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谚语故事2.上梁不正下梁歪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3.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谚语故事大全100首

谚语故事大全100首

以下是100则中国谚语故事: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谚语出自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故事中八位神仙各有神通,在过海时展现出各自的法力。

现在这句话用来比喻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或比喻在某个领域中各展所长。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谚语意为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在一起可以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比喻集思广益,团结协作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意味着只要用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

比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4.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比喻一个团队或组织的领导者的重要性,只有领导者坚强有力,才能带领团队快速发展。

5.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来形容经验丰富的人比年轻人更懂得处理事情,比喻经验丰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更有优势。

6.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比喻要胜任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胜任工作。

7.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意为在别人的势力范围内,不得不低头让步。

比喻在面对强者或不利局面时,要有妥协和忍耐的勇气。

8.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形容师傅在传授技艺时有所保留,以防徒弟学成后与自己竞争。

比喻传授技艺时要有保留和谨慎的态度。

9.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比喻一个领导或权威倒台后,下属或追随者也随之散去。

比喻人们往往追逐权势或利益,一旦失去靠山就会失去凝聚力。

10.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境地不由自己掌控。

11.赶鸭子上架:这句话比喻强迫某人做某事,或者做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情。

12.瓜田李下,自避嫌疑:这句话意指在容易引起他人怀疑的地方要避免嫌疑,不要做出让人误解的行为。

13.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话比喻与他人交谈时,如果彼此意见不合,就会产生矛盾,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14.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形容人的性格难以改变。

1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比喻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谚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谚语小故事十二则
1、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

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

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2、头悬梁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3、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

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

”盲人一想,对呀! 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

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4、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

出自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

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

受大用。

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齐魏。

5、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个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从此谁也不挑水,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6、说曹操曹操就到
7、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

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

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
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8、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

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

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

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9、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个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从此谁也不挑水,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一段寓言,其寓意是: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10、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有固有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
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

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2] 书,终于成为文豪。

10、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

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

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

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多用来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人有各人的办法;或者各自拿出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12、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
宁波谚语。

喻卖力干活,但得不到赞赏。

宁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

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

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

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

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