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合集下载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沪科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目标梳理知识梳理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想与假设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小球、扬声器、音叉、水盆(适量水)。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将泡沫塑料小球放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播放音乐,会看到①。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②。

(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声音停止。

5.分析与论证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1)声音是由物体③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④。

6.评估(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音量要适度,不要太响或太弱。

太响,纸屑可能跳出扬声器外;太弱,纸屑可能不跳动。

(2)音叉敲击的力量要适度,力量太小,溅起水花不明显。

7.交流与合作(1)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么?⑤。

把不易直接看出的振动转换成跳动的泡沫塑料小球和飞溅的水花。

(2)是不是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液体、气体呢?液体和气体振动也能发声,例如潺潺的流水声,笛声、萧声。

①不断地跳动②水花飞溅③振动④停止⑤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2.猜想与假设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入我们耳朵的。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实验器材: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

(2)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内有⑥时,能听到音乐声。

(2)用抽气机不断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不断⑦。

(3)推理:假若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让玻璃罩内变成⑧,我们听不到音乐芯片的声音。

5.分析与论证通过实验和推理可知:声音可以在⑨中传播,但不能在⑩中传播。

6.评估多次实验,得到普遍性规律。

实验操作时,熟悉使用抽气机,避免器材损坏。

7.交流与合作(1)结论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吗?不是,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⑪而得出的结论。

(2)为什么音乐芯片用细线挂着?如果把音乐芯片直接放在玻璃罩内,芯片发出的音乐声会引起玻璃罩振动,声音通过固体(玻璃)传播,这样即使玻璃罩抽成真空,也会听到微弱的声音,影响实验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版,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版,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1. 如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A. 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B. 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C. 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D. 都是噪音2. 关于听觉的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一定是相同的B.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C.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一定是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D.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有关3. 下列属于固体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 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话交谈B. 夜里雷雨交加把人惊醒C. 地壳深处发生地震把声音传到地表D. 听交响音乐会4. 将一石块投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和水面上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 鱼B. 鸟C. 同时听到D. 无法确定5. 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B. 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C.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D. 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6. 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 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B. 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C. 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D. 同学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7. 笛子发出悦耳的笛声,发声的物质是A. 手指B. 笛管中的空气柱C. 笛管D. 嘴唇8.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 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10. 在相同的温度下,下列情况中,声音传播最快的是A. 在水中B. 在真空中C. 在空气中D. 在玻璃中11. 人耳如果离过响的声源很近时,可能产生的后果是A. 损坏耳廓B. 伤害人的耳道C. 耳蜗受到破坏D. 使鼓膜受到伤害。

考点01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特性

考点01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特性

考点01 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特性【知识回顾】考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2.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考点三、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2.音调是指声音调门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肯定不同。

5.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质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质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质课1. 声音的起源声音,哦,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没听见声音可就没法活了。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声音,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大家都像木头人一样,不是有些冷清嘛!声音的产生,其实就像是在做美味的菜。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主厨”,也就是声源。

比如,当你用手指在桌子上敲敲打打,声音就是从这个“主厨”那里来的。

声音的产生,实际上是物体在震动的结果。

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水面泛起涟漪,声音也在空气中传播开来。

1.1 声音的传播接下来,声音传播的过程就像是朋友之间的传话游戏。

一开始,声波从震动的物体发出,空气分子开始欢快地跳动,就像在参加一个狂欢派对。

空气分子之间“哔哔啵啵”地碰撞,把声音一层一层地传递出去。

这时,你可能会问:“那声音是怎么跑到我耳朵里的呢?”好吧,答案来了!声音经过空气,最终到达你的耳朵,鼓膜震动,信号通过神经传到大脑,咱们就听到了声音。

1.2 声音的特性说到声音的特性,真是一箩筐的知识呢!声音的高低、响亮程度、音色等等,都是它的“身份证”。

声音的高低,其实跟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声音越尖,像小鸟的啾啾声;频率越低,声音越沉,就像低音炮轰隆隆的声音。

至于响亮程度,那就跟声音的幅度有关了。

想象一下,远处传来的小声说话和耳边炸裂的烟花声,你一定能感受到差别吧!还有音色,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虽然有时频率和响度相近,但听起来就是不一样,这就是音色的魅力。

2. 声音的应用说到声音的应用,那真是五花八门啊!首先,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声音,比如和朋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等。

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表达情感。

想想那些动人的旋律和感人的对白,是不是瞬间就勾起了你的情绪?而且,声音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警报声提醒我们注意危险,鸟鸣声则带来清晨的美好。

声音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大门。

2.1 教育中的声音在教育中,声音的角色可大了去了。

老师的讲课声、同学的讨论声、书本翻页的沙沙声,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及特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预习: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

要点诠释: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 回声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气液固V V >>V ;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

要点诠释: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 。

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 /s 。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

要点三、音调的高低‎——频率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佛冈县第一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含解析沪科版

佛冈县第一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含解析沪科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目录 (2) (3) (5) (8) (18)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只有振动才发声,当物体停止振动,发声就停止。

正在发声我的物体叫做声源。

【教材剖析】P35实验探究,水花的产生是由于音叉的振动;用手握住音叉就听不到声音了。

【重点提示】发声体一定在振动,但是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比如物体在真空中振动就不能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是不再产生声音,但是不表示声音消失了,原来的声音可以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教材剖析】P36实验探究,声音在玻璃罩里面开始抽气后声音会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

【重点提示】声音的传播形式为声波。

3.如何听到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听觉时间→大脑→引起听觉。

4.声速V固>V液>V空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音。

【重点提示】声速不仅与介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5.声音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音叉实验,转换法(详见重难点例题)探究声音的传播:真空铃实验,理想实验法(详见重难点例题)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1】(2020·全国初三专题练习)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答案】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小球跳起来了,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重点提示】(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转换法。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选练习一.选择题1。

(2018.呼伦贝尔)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A。

不变 B.变大C。

变小D。

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

(2019。

无锡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真空可以传播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答案】D【解析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此选项错误;B、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此选页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此选项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此选项正确。

故选D。

3。

(2019。

兴化)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B。

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

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答案】B【解析】A、音叉直接和水接触,水花溅起是由音叉的振动引起的,不能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故A错误;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B正确;C、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C错误;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D错误。

故选: B4。

(2019。

双流区模拟)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自然界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树,俗称为笑树,如图所示。

这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答案】振动【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笑树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发声。

3、当别人嚼脆饼干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饼干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后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

【答案】空气、骨、固体【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析】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被反射回来,超声波来回的距离,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使3000m;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方法不s=vt=1500m/s×4s=6000m 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故答案为: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百米比赛中,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
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
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
还是短些?相差多少?(空气中声速为340m/s)
解:
t s 100m 0.294s. v 340m / s
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短些,相差 0.294s。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波和水波
水波是以水为介质 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
一圈一圈地向外传 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借
播的。
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声波和水波都属于机械波,都能够传递能量,它们具有相 似的特点。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声速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实验探究:固体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敲击声。
固体传声的实例:
土电话通过绷直的线传播声音
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
声音传播的介质 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作声音的介质。
声音的传播途径
气体 固体 液体
声音传播 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空气疏密部分的 传播形成声波。
怎样证明它在振动? 中溅起水花。
乒乓球弹起。
看不到音 叉的振动
转换法
显示出音 叉的振动
水花法
播放音乐的扬声器振动 吗?怎样证明它在振动?
在扬声器放纸片、 泡沫等轻小物体。
一、声音的产生
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课件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产生的原 因和传播条件 ;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各种各样的声音……
蝉叫
公鸡打鸣 虫子叫
大象叫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演示:敲击左边的音叉,观察右边的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现象:右边的乒乓球被弹开。
实验表明:没有敲击的音叉也会
发声,表明了__空___气____能够传声。
实验探究:液体传声
1.把正在发声的音 乐卡片放入水中, 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在水中把两个 石块相撞,能 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液体传播的实例:
作业 内容
教材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自主安排 智慧学习对应练习
做一做
1.拨动橡皮筋、直尺发声,观察比较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手按喉头,比较说话时和不说话时有什么不同?
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声 音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橡皮筋
直尺 振动发声
声带
教师演示:1.敲响音叉
敲响的音叉振动吗? 敲响的音叉放入水 敲响的音叉将
二、声音的传播
闹钟响时,铃声是通过什么传入你们的耳朵的? —空气
假如闹钟周围没有空气,你们也能听到铃声吗?
二、声音的传播
真空罩实验
表明
真空不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如果有大陨石撞上月球,地球上的人能否听到撞击声?
不能,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 过无线电交谈。
实验探究:空气传声
温度越高,声音 小资料 传播速度越大。
结论: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不同介质,声音 传播速度不同。
回声
回声的形成
声音的反射
本课小结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声速
(1)空气 (2)液体 (3)固体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大量的实验事实中概括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 的振动产生的。”这种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叫做归纳法。
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将乒乓球 靠到正在发声的音叉上,乒乓球被弹开。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
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信息窗:各种乐器的发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