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劳技与语文整合课

劳技与小学语文整合课——《制作肥皂泡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肥皂泡的美丽与语文文本的理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语文课文29课《肥皂泡》的文本。
【教学重点】学习制作肥皂泡的方法;体会老舍文章的精彩之处。
【教学难点】洗涤剂的配比;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提问引起学生兴趣。
(1)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3)引导学生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泡泡水?(支持学生的各种想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
(1)教师讲解并示范制作的过程。
(2)请学生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3)比较加入不同洗涤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3.吹泡泡,观察泡泡五颜六色的美丽场景。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不断调整吹得力度,直到吹出泡泡。
(3)观察美丽的泡泡,说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4.对照文本,体会作者的精彩描述。
(1)学习语文课文29课《肥皂泡》。
(2)体会一下作者吹出泡泡的方法与你的一样吗?(3)讨论:你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作者描写的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5.整理用具,回味全课。
(1)这一课你学会了什么?(2)这一课你又懂得了哪些描写的方法?6.作业:回家制作肥皂泡泡,观察并写下它们五彩美丽的样子. 【教学反思】。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 案例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案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整合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案例。
该案例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引入了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劳动项目、制定劳动计划、实施劳动任务、总结劳动成果等流程,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
同时,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该案例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如校园环境整治、文化墙建设、植树造林等。
2. 学生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能力制定劳动计划,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量等。
3. 学生分组或单独完成劳动任务,同时记录劳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感受,形成劳动日志。
4.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撰写劳动感悟、劳动报告等。
通过这种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案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能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这种融合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整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
一、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人们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
劳动教育在培养和提升人们的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本身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文字上提升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和注意劳动的意义,它可以用文字概括和描述劳动,以此来促进劳动教育。
二、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运用语文学科来支持和发展劳动教育。
三、研究内容
1、对比当前劳动教育的情况,了解其中的问题;
2、运用语文学科如何来推动和发展劳动教育;
3、改革劳动教育课程,结合语文学科来实现深度融合;
4、对劳动教育与语文融合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5、提出改进建议,探索劳动教育与语文融合的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
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来研究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相关问题。
五、设计要求
1、深入调研劳动教育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
2、结合实际,依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下设不同的语文课题;
3、找出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新方法;
4、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提出较适宜的教学要求;
5、提出现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教案

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教案
1.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劳动教育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解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掌握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3.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劳动教育的渗透点,将其融入语文教学;
2.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白板、笔记本电脑等教具;
2.一些劳动教育活动的资料和案例;
3.学生的作业和评价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讲解:讲解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劳动教育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4.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劳动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技能。
5.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6.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六、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理一份学习笔记;
2.设计一份针对自己的劳动教育项目,与同学分享。
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内容:1. 劳动实践部分: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劳动内容,如种植花草、整理图书馆、校园环境美化等。
2. 语文教学部分:根据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如阅读相关的文章、进行写作练习、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选择劳动实践内容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劳动内容,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
第二步:语文教学设计1. 阅读理解:选择与劳动实践内容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问题答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劳动实践的经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劳动实践的日记、写一篇劳动实践的心得体会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口语表达: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经验的口头表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进行班级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实践活动根据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步:整理反思根据劳动实践活动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整理和反思,让他们总结并反思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第五步:展示交流根据劳动实践活动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六步:评价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说白了就是让我们在做劳动的同时,学点语文,学习点知识,不光是为了写作文,也不是光为了干活。
你想想,谁说语文和劳动没关系?这些看似不搭界的东西,凑到一块儿,其实能碰撞出好多有趣的火花。
说到劳动嘛,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扫地、擦桌子、种花、浇水,手一抖,心一松,活儿干得飞快。
而语文嘛,大家又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什么成语、字词、句子啥的,咱们一直都学。
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就特别有意思呢?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特别的活动,大家都去菜地里种菜,种的可不是别的,种的是那种一看就能让人流口水的西红柿。
你知道,开始我还觉得挺有意思,咱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劳动小能手,没想到一开始就把我“打懵”了。
咱们班有个小伙子,平时写作文都能写得四平八稳,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一拿起锄头,哎哟,差点没把自己给栽下去。
大家围着笑得可开心了,真的是笑成一团,谁也不忍心说什么。
可就在这种“别出心裁”的笑话中,我竟然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学语文不是空洞的,要像劳动一样用心去做。
你想啊,每一篇作文都是一块田地,每个字句都是种子,想要结出好果实,得一手一脚慢慢地耕耘。
再说了,劳动中不就是也有很多“语文”的成分吗?像那种“心灵手巧”这种形容词,你要是在干活的时候,心不在焉,手乱挥,那活儿根本做不好。
要是你能把每一步都做得细致入微,像是跟字词一样精准,那结果肯定不赖。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吧?你看咱们做的这些农活,它就像写作文,前期的准备、后期的修剪,都不能少。
要是地里没有细心地施肥,土壤也没翻松好,怎么可能长出健壮的西红柿来?同样,作文不也是这样,写作的每一个小细节,咱们都得认真对待,只有这么做,最终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更有分量。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活动最妙的地方,还是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做中学,学中做”的道理。
你不是真的去亲手做一遍,哪能知道背后的学问呢?之前有个同学,总是觉得自己不擅长写作文,觉得文笔不够流畅,拿到作文成绩的时候那叫一个闷!结果他开始做园艺活儿,浇水、除草、给植物修剪,慢慢地,他开始从植物的生长中找到灵感,发现只要细心照料,植物就会慢慢生长,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给它时间,耐心去改进,语句就能流畅起来。
劳动语文整合 教学设计

劳动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劳动与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将劳动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设计。
它旨在通过实际劳动活动的参与和实践,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校园环境整治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习与应用有关环保与整治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3.通过实际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环保与整治的相关知识:回顾学生已学习的语文教材,提取与环保与整治相关的课文或诗歌,通过阅读、朗诵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环保与整治的重要性。
2. 环境整治计划的制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内一个环境问题,如乱扔垃圾、不整齐的植被等,制定一份整治计划。
计划中包括整治的目标、方法和时间安排,并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详细描述和解释。
3. 实际劳动活动:学生按照制定的整治计划,进行实际的劳动活动。
比如,清理乱扔垃圾的地方、修剪不整齐的植被等。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录和描述。
4. 活动总结: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针对整治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中包括活动的效果、经验和不足之处。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保与整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制定整治计划和实际劳动活动,让学生尝试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治计划和实际劳动活动,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校园环境整治的相关知识,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植被保护等。
2.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环境整治有什么意义和重要性?第二课时:学习环境整治知识1. 教师选取与环境整治相关的课文或诗歌让学生阅读。
2. 学生朗诵,并相关知识进行讨论。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融合的那些超有趣的事儿。
你能想象劳动就像一场语文大冒险吗?这可不是我在瞎扯哦。
劳动教育就像是一位神秘的魔法师,而语文学科则是那充满魔力的魔法棒。
当它们俩凑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哈利·波特施展出了一个超级炫酷的魔法。
比如说,种地这件劳动。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大地上书写一篇篇绿色的作文。
那锄头就是我们的笔,泥土就是纸张,种子呢,就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文字。
我们在田地里精心布局,就像在作文里安排段落结构一样,哪里种上豆角,哪里种上西红柿,就如同决定作文里先写什么情节,后写什么情节。
再看看打扫卫生这个劳动。
扫帚在地上挥舞,那动静就像是在演奏一场大型的交响乐,扫帚是指挥棒,灰尘就是音符。
而我们在打扫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做一场生动的口头作文。
你看,我们一边打扫一边念念有词:“嘿,灰尘君,今天就是你们的末日啦,看我扫帚大侠如何把你们统统消灭。
”这和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口头表达训练简直一模一样,只不过场地从教室变成了脏兮兮的角落。
还有做手工劳动呢。
这就像是在搭建一个语文的梦幻城堡。
那些小零件、小材料就像一个个汉字,我们要用自己的创意把它们组合起来。
就像把汉字组合成优美的诗句一样。
我曾经做一个小木屋手工,那感觉就像是我在创作一篇关于森林小屋的童话。
每一块木板的拼接都是情节的推进,屋顶上的那片小树叶装饰,就像是童话里的魔法元素。
在劳动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像是语文阅读理解里的难题。
比如种地时遇到害虫,就如同在文章里发现了逻辑矛盾。
我们得像分析文章一样去分析害虫出现的原因,是土壤太肥沃了吸引了它们,还是周围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然后想出解决办法,这就像是在文章里修正错误一样。
而且啊,劳动后的成果分享就像是一场语文朗诵会。
我们骄傲地讲述自己劳动的过程和收获,就像在朗诵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诗歌。
听众们的笑容和掌声就是对我们这篇“劳动作文”的最高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配乐:《春天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小诗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朗诵小诗<<我从田野走来>>(幻灯片配乐).
我从田野走来,
风筝牵动我轻盈的脚步;
我从田野走来,
心儿随着蝴蝶跳舞;
小鸟在我的头顶歌唱,
风儿在我的面颊轻抚;
我听见天空对我说:你好啊!大自然的客人!
我听见田野对我说:欢迎你!把脚步留住!
哦!我爱这美丽的田野,
爱这儿的小草和大树;
我爱这美丽的田野,
爱这儿的野花,蚱蜢和泥土!
爱这的每一处!每一处!每一处!
同学们,在老师朗诵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生说.
老师今天就带同学们到五月的田野去看一看,好不好?
(师生一起把课堂移到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
师: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还有快乐的我们。我们赤着脚,撒着欢儿的奔跑在青黄相间的田野上,撵鸭子、赶羊,我们边玩边劳动,这是多美的生活啊。你们羡慕吗?那就让我们也去体验这美妙的田园生活吧!我们继续学习——五月的田野(齐读课题)。下面谁来说说自己在劳动实践基地劳作时的独特体会?学生们从第一天翻地浇水开始说起,进而播种施肥,再有天天探望,倾心期盼种子快快发芽的迫切心情,又说道见到第一抹嫩芽时的惊喜,还有诗意的孩子说道:“看着这一簇簇新绿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下,渐渐浓郁,就好像亲手养育了一个娇嫩的孩子,看到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传奇在我们面前演译。”学生们真正感觉到了“我劳动,所以我快乐”。
★“折一根柔软的柳条……撒着欢儿的跑。”是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高兴、开心、自由自在……带着这一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把鸭子撵到……青草真嫩。”先读读文中的语句。从中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从中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结合课文想一想,农村除了养鸡养鸭,还养什么?学生可能马上答出:小兔子。
读读相关句子。“从麦田的沟沿上……又有青草吃了”引导学生分析出“心里真高兴是因为小兔子有青草吃”体会到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1.通过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实践,使如今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小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情境品质。
2、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于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可利用资源,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大河、水库、山林、荒地、沟渠、田野等。让学生走进自然,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3、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在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3给小兔割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家里有喜欢的小动物做朋友吗?你平常想着它们吗?)
在乡下孩子的眼中,鸭子,羊儿还有小兔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他们在田间自在玩耍的同时,总是不忘喂饱他们的好朋友,尽管他们是那么忙碌,甚至有些累,可是心里总是高兴的,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多么朴实而又真挚的感情啊!
4自己做饭吃.(理解喷香,先联系生活实际,再回到课文中)
3.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设特色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综合性知识与地区特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造出紧扣主题的情景教学内容,赋予语文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三、走进“五月的田野”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都发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地方,与你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喜欢这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出示图片:麦田和豆荚的图片)
黄黄的、青青的”是写颜色柔美好看.衬托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它们甜甜地笑了.
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是写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都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我们在劳动实践基地快乐劳作的情景,一幕一幕的画面在脑海中化为一首《劳动最光荣》的赞歌。下面谁来说说在劳动实践基地这个梦想剧场,你都创造了、见证了那些奇迹?
学生朗读自己的劳动日记:
劳动技术教育课一开始,同学们走教室,像快乐的鸟儿飞向劳动实践基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一字儿排开,把满地的杂草拔得一干二净,又挥动铁锨,翻起地来,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小脸蛋上滚下一串又一串晶莹的汗珠,一只只白白嫩嫩的小手上磨出了水泡,一双双雪白的运动鞋顷刻间成了黑白相间的泥土高跟鞋……整地结束,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大家谈论着劳动的滋味,只见有的同学在劳动中手刺破了,有的同学鞋子踩脏了,还有的同学胳膊被虫子咬得红肿了……
3.指导背诵,深化情感。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我们的课后练习中还要求我们背诵呢。那怎样才能背诵的又快又好呢?这可要讲方法。回忆一下,第三自然段讲了我们在田野上做什么?
出示小黑板:
踩泥土——做笛子和鞭子——撵鸭子、赶羊——为小兔子割草
师:喜欢哪部份就想把它背下来,然后再把这几部分连在一起,这一整段不就背下来了吗?(指名背)
二、朗读“五月的田野”
我们美丽的校园散发着恬静淳朴的乡村气息。这里,绿树成荫,花香扑鼻,鸟语花香,处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处处流露出一种自然的鬼斧神工。最使人感觉生机盎然的是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这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体会劳动技术教育之美的梦想剧场。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出五月的田野的心声吧。(学生在阳光下,在菜地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师:我们边玩边劳动,要是累了、困了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继续读4、5自然段,看谁的感情把握的最好。
五、升华感情,布置“劳动”任务.
在乡下孩子的眼中,丰收的麦田,即将成熟的豆荚,这青黄一片,构成了田间最美丽的风景,加上五月的暖风,灿烂的阳光,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生机盎然,那么让人心醉……哦!心里头真是---(生说)!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啊!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庞各庄乡任田小学阚晓颖
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有成群的鸭子,和小羊,还有快乐的我们。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我。对,那就是我们,赤着脚在五月的田野上,边玩边劳动。这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劳动的幸福,离现在的孩子很远,但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就一定能感受到。
【教学目标】
(指导朗读)景色是美的,心里是甜的,笑容也是舒心的,快乐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读一读吧!
☆孩子们的童年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光着脚走在田埂上.
“五月的风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软软的……冒出来,真舒服。”
想像泥土从脚趾缝冒出来的感觉.边读边想像.
2做柳鞭,竹笛.撵鸭子,赶羊群,撒着欢地跑.
自己做的柳鞭和竹笛,吹着不成调的曲子,可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它洋溢着我们童年的快乐;用小小的柳条鞭,赶着成群的鸭子和羊,在美丽的田野上快乐地奔跑,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
(教师配乐朗诵)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豆荚,黄黄的麦子。
生:我闻到了淡淡的花香,还有泥土的芬芳……
2.指导朗读,引起情感共鸣。
师:五月的田野多美啊,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充满了乐趣。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孩子们的快乐体现在哪里?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实际在劳动实践基地体会“我们光着脚在田埂上走……真舒服。”时可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比,想象当时孩子们的样子;再通过朗读,抓住“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在田埂上的乐趣。
忙碌了半天,孩子们累了,也饿了,在五月的晴空下,在这醉人的风景里,自己亲手做的饭即使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也有着特殊的滋味,难怪孩子们会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是喷香的,是可口的呢!
……
四、融入“五月的田野”
1.教师范读,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读的有感情呢?要想读的有感情,我们心中必须要有感情,我们心中的感情就来自文字,需要我们理解文中的景、文中的情。老师想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愿意听吗?听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用耳朵、用心来听,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