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仅供参考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pdf

1.2 设计要求
按地形图上给定的起、讫点及相应设计高程(为起讫点的原地面高程),完 成该公路的初步设计的主要设计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道路等级及主要技术指标。 2、方案图:要求线路的布设能适应地形,土石方工程量少,线形指标满足 《规范》要求;尽量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3、完成路线平面设计图; 4、完成路线纵断面设计图; 5、完成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6、逐桩坐标表; 7、完成“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和“竖曲线表”的填写; 8、完成“路基设计表”和“路基土石方计算表”的填写; 9、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平面设计 ...................................................... 4
3.1 平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 4 3.2 直线设计 ............................................................. 4 3.3 曲线设计 ............................................................. 5 3.4 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要素计算实例 ....................................... 6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实习说明1.实习时间2014年8⽉19号⾄2014年8⽉26号。
2.实习地点吉林⼤学净⽉实习基地3.实习内容本次道路勘测实习是在学习完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结合《测量学》课程中相关知识,参考相关规范进⾏的⼀个合格,可⾏的设计。
总体来说分为外业和内业两个部分。
3.1.外业3.1.1.选线3.1.2.坐标⾓度测量3.1.3.中桩测量3.1.4.基平测量3.1.5.中平测量3.1.6.横断⾯测量3.1.7.桥涵测量3.2.内业3.2.1道路平⾯设计图3.2.2.逐桩坐标表3.2.3.道路纵断⾯图3.2.4.道路横断⾯图3.2.5.道路标准横断⾯图3.2.6.路基设计表3.2.7.直曲线转⾓⼀览表3.2.8.⼟⽯⽅数量计算及调配⼀览表3.2.9.排⽔设计,桥涵设计3.2.10.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概述1.⽬的和要求道路⼯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般⽅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的能⼒,使学⽣具有初步的⼯程设计概念;培养学⽣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平、纵、横断⾯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数量计算表等⼯作。
2.设计依据及参考⽂献《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民交通出版社,2009.《道路勘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许⾦良⼈民交通出版社,200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桥涵⼿册》⼈民交通出版社3.公路参数公路等级:⼭岭区三级公路设计年限:15年设计车速:30km/⼩时其它:双向两车道,路基宽7.5⽶三.设计内容1.道路平⾯设计图平⾯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1.概述1.1设计任务依据和概述根据公路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本次施工图设计。
本次初步设计为二郎山至草山岭新建二级公路项目。
本项目起点为二郎山,桩号为K0+000,终点为草山岭,桩号为K3+340.00,线路长度为3.3400km。
本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根据沿线村镇分布情况,结合现有公路和规划路网,在相应的地方道路、机耕道和人行道路上设置平交道口。
排水沟和灌溉沟之间应设置涵洞和桥梁。
1.1.1设计标准(1)主线设计标准本工程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22)中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1米其中:车道宽度:233.50m硬路肩:231.5米土路肩:230.5米(2)线性元件标准平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半径:200m;极限最小半径:125m;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最小半径:1500米纵坡:最大纵坡:6%最小纵坡:路堑或其他横向排水不畅地段不小于0.3%最大坡长:1200米(坡度为3%时)1000m(坡度为4%时)1800m(坡度为5%时)600米(坡度为6%时)竖曲线特征: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2000/1400米;凹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1500/1000米;竖曲线最小长度:50米(3)桥涵设计标准桥涵宽度:与路基同宽;桥涵设计荷载:公路一级;(4)路面设计标准路面设计标准轴载:100kn;(5)道路平面交叉标准水平穿越路线应尽可能笔直、正交。
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度。
平交范围内的纵坡应设置为平坡。
条件有限时,纵坡不得大于3%。
所有平面交叉口均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设置警告标志、方向标志、限速标志等,主要交叉口设置转弯车道。
1.1.2总体设计原则本工程为二郎山至草山岭二级公路公路的新建路段,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21)的要求,交通量的预测情况及公路的使用功能,确定总体设计原则如下:(1)采用的技术标准必须满足公路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期交通量的需要。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第1章绪论1.1 设计任务与内容设计名称:某新建三级公路路线设计设计资料:[1]公路等级: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2]地形图:地形图2张,比例尺:1:2000;[3]路线起、终点:见地形图;[4]路线沿线地质:泥质页岩设计要求:①路线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②路线方案的选择和确定;③纸上定线;④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⑤路线设计计算,包括:曲线要素、路线里程、纵断面设计高程、路基加宽、超高、土石方数量等;⑥图纸表格的绘制和填写,包括: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直线及曲线一览表、路基设计表、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1.2 设计成果设计公路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长度大约为1500m。
焦点个数为5个,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50m,最大平曲线半径为515m。
最大纵坡为3.310%,最小纵坡为0.507%。
最大坡长为500m,最小坡长为192m。
竖曲线半径均为2000m。
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2.1 路线平面线形说明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为(1)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岭重丘区,路线以高程为主导,为适应地形,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不要片面强调路线以直线为主或曲线为主。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
长直线和大半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
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同一等级的道路由于地形的变化在指标的采用上会有变化,同一条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变化。
(3)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如果曲线过短,司机就必须很快的转动方向盘,这样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如不设置足够长度的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小于一定数值,从乘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来看也是不好的。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The instruction booklet of the path survey curriculumdesigns目录1设计概述 (1)1.1目的和要求: (1)1.2设计依据: (1)1.3公路设计概况: (1)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 (2)1.5路线起讫点 (2)1.6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2道路参数 (2)2.1 道路等级的确定 (2)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2)2.3 控制要素 (3)2.4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3)2.4.1圆曲线最小半径 (3)2.4.2圆曲线最大半径 (4)2.4.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4)2.4.4平曲线最小长度 (4)2.4.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 (4)2.4.6平曲线要素的确定 (5)2.4.7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 (7)2.4.8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7)2.5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 (8)2.5.1 两方案概述 (8)2.5.2 两方案特点比较 (8)2.5.3 两方案比选结果 (8)2.6道路平面设计 (9)2.6.1平面选线的原则: (9)2.7道路纵断面设计 (9)2.8道路横断面设计 (10)2.8.1行车视距 (10)2.9土石方量计算及调配 (11)2.9.1土石方数量计算 (10)3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 (11)3.1计算说明部分(附表) (11)3.2图纸部分(附图)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设计概述1.1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以后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历次的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较系统地全面地完成一条或一段公路的初步设计。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公路设计的全过程,学会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已学课程并再探讨学习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参考书(资料)与进一步熟悉、应用和理解《标准》、《规范》、《手册》的能力。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一、设计的基本方法该公路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设计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用极限值。
根据已给出的路线为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绘制至少5000米的路线设计图,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首先进行平面设计,根据交点坐标用坐标法绘制出路线交点,得到路线平面导线,然后再根据平曲线要素以及各里程坐标绘制平曲线。
随后进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理想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费用较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最后进行横断面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各部分的具体尺寸可参照《标准》、《路基设计规范》以及设计示例确定。
一、设计步骤1.设计概述1.1目的和要求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道路勘测设计计算书-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院别:班级:姓名:学号:目录第一章总说明书 ........................................................................................................................课程名称 (3)目的和要求 (3)线路起屹点 (3)技术标准 (3)路基施工注意事项 (6)设计要点 (6)鹿邑概况 (6)第二章平面线形设计 ................................................................................................................说明 (9)路线平面设计 (10)平面线要素设计 (10)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说明 (12)纵断面设计 (12)第四章道路横断面设计 ............................................................................................................说明 (17)横断面设计 (18)土石方计算及调配 (18)第五章道路附属结构物设计 ....................................................................................................挡土墙设计 (21)涵洞设计 (23)参考文献 (25)第一章总说明书课题名称:许亳高速公路鹿邑段公路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样本)

山东交通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1.概述1.1设计任务依据及概况根据公路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本次施工图设计。
本次初步设计为山东省烟台市境内省道228线阳安至孔镇二级公路新建工程,工程起点在阳安,桩号为K0+000,终点在孔镇,桩号K4+985.170,路线4.985170Km。
本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根据沿线村镇的分布情况,并与现有公路和规划路网相结合,在相应的地方道路、机耕路、人行路上设置平交道口。
在排灌沟渠间设置涵洞、桥梁。
1.1.1设计标准(1)主线设计标准本工程是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的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80Km/h,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 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 12米其中:行车道宽度: 2³3.75 米硬路肩: 2³1.5米土路肩: 2³0.75米(2)线形要素标准平曲线半径:一般最小半径: 400米;极限最小半径: 250米;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最小半径:2500米纵坡:最大纵坡: 5%最小纵坡:路堑或其他横向排水不畅地段不小于0.3%最大坡长: 1100米(坡度为3%时)900米(坡度为4%时)700米(坡度为5%时)500米(坡度为6%时)竖曲线要素: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4500/3000米;凹形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3000/2000米;1竖曲线最小长度: 70米(3)桥涵设计标准桥涵宽度:与路基同宽;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4)路面设计标准路面设计标准轴载:100KN;(5)道路平面交叉标准平面交叉路线尽可能为直线、并尽量正交。
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度应大于45度。
平面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平坡,当条件受限制时,纵坡不大于3%。
所有的平面交叉口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设置了警告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等,在主要的交叉口还设置转弯车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Road survey and design"design specification作者姓名:万少龙专业班级:交工1003 班学号:****************:***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目录1 设计概述 (1)1.1任务和要求: (1)1.2设计依据: (1)1.3公路设计概况: (1)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 (1)1.5路线起讫点 (1)1.6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2 设计参数 (1)1. 控制要素 (2)2.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2)2.2.1圆曲线最小半径 (2)2.2.2圆曲线最大半径 (2)2.2.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2)2.2.4平曲线最小长度 (2)2.2.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 (3)2.3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 (4)2.4道路平面设计 (4)2.4.1平面选线的原则: (5)2.4.2方案比较 (5)2.5道路纵断面设计 (5)2.6道路横断面设计 (7)3设计图纸及计算说明部分 (8)3.1计算说明及图纸部分(附表) (8)参考文献 (8)1设计概述1.1任务和要求:包括路线方案的选择,路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行平、纵、横断面设计及其组合处理,编制逐桩坐标表,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1.2设计依据:根据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道路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指导书》。
1.3公路设计概况:公路等级:三级公路交通量: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3000辆。
设计车速:40km/小时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宽路基双幅两车道,宽7.0米,非机动车道2.5米,路肩1.5米。
路拱坡度2%,路肩坡度3%。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5路线起讫点比例尺采用1:2500;起点桩号K0+100,坐标起点高程:99米终点高程:111米1.6沿线自然地理概况本段属于平原微丘区路段,路段不受水位影响,全约长一公里,城镇布局分散且稀疏。
设计路线的起始点之间被一条公路相隔,同时还有一些小路。
-2 设计参数2.1 控制要素(1)道勘:三级(2)设计车服务车速:40km/小时。
2.2平面设计技术指标2.2.1圆曲线最小半径○1极限最小半径60②一般最小半径100○3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
圆曲线半径要求如表2.21所示表2.21 圆曲线半径要求技术指标三级公路一般最小半径(m) 100极限最小半径(m) 6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0.2≤600 路拱%0.2≥8002.2.2圆曲线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2.2.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了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最大半径为4000米,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采用。
2.2.4平曲线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
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9s 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6s 的行驶距离。
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3s 内的行驶距离。
2.2.5缓和曲线技术要求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 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 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 符合视觉要求;因此,《规范》规定:微丘区三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40m.。
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平面设计计算有关内容及计算公式(1)、交点间距、坐标方位角及转角值的计算:设起点坐标为),(000Y X JD ,第i 个交点坐标为n i Y X JD i i i , , 3 , 2 , 1 , ),( =,则:11 : : : i i i i X X X Y Y Y L --∆=-⎫⎬∆=-⎭=坐标增量交点间距象限角 arctg: 0 , 0 : 0 , 0 : 180 0 , Y X X Y fw X Y fw X Y θθθ∆=∆∆>∆>=∆<∆>=-∆<∆计算方位角当时当时当1 0 : 180 0 , 0 : 360 : i i i fw X Y fw A A θθα-⎫⎪⎪⎬<=+⎪⎪∆>∆<=-⎭=-时当时转角 "" "" i i αα+-当为时路线右偏,当为时路线左偏(2)曲线要素计算:2243 (m) 2240 (m) 242688() tg (m) 2s s s s s L L q R L L p R RT R p q Ly R L αα=-=-=++=- 2() sec22 s L Ly L E R p R J T L α=+=+-=-2.2.6初步设计的平曲线加桩在路线选定和曲线计算完成之后,要将路线加桩,直线段为50米加桩,曲线段为50米加桩。
2.2.7曲线主点桩号计算计算结果详见《逐桩坐标表》2.3 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较(1) 道路选线就是根据路线的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和施工条件等,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2) 选线是道路路线形设计的重要环节,选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质量和工程造价。
选线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2.4道路平面设计根据小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所确定的路线方案,即可在较大比例尺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详细的精确定线,此时可按交角点的偏角,结合地形地物确定平曲线半径及其要素,鉴于时间所限,平面设计长度可取1公里。
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为道路线形的基本组成要素,诸如直线最大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段长度的规定等均应从行车安全视觉舒顺出发满足要求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平面线形的桩距应按照规定并对地物及地形变化给予加桩。
曲线段的设置影响平面视距,此时应结合纵横断面的设计进行视距的验算,取得视距的保证。
2.4.1平面选线的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可能的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不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为了采用较高指标而使得工程量过分增大。
(3)、选线应能满足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保证路线能够加强居民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应注意同农田等基本建设相配合,尽量少占用农田,避免可多的拆迁工程。
(4)、在选线过程中,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及排水不良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如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5)选线时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2.4.2方案比较见图2.4.3方案分析方案1的优点:先直走,通过村镇旁,不占用居民区,同时也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和破坏植被,再沿地形走,最后到达终点。
路线最短,基本避开了山丘高差大的地区,所以减少了大量的填挖方量;路线行进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视线通畅,驾驶时视觉感受较好;路线行进方向高差较小,有利于设置标准较高的纵断面,有利于行车。
方案1的缺点:在路线后半部分坡度较大。
方案1的优点:路线行进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视线通畅,驾驶时视觉感受较好;路线行进方向高差较小,有利于设置标准较高的纵断面,有利于行车。
路线长也相对比较短,同时又能比较好的联系村镇。
方案2的优点:基本不过村庄,有利于减少噪声污染。
方案2的缺点:穿过山垭,经过较多的起伏,施工难,不够经济,挖填方量很大;施工难度较高;地形复杂,施工不便,施工速度较慢;道路坡度较大,纵断面不理想;路线在较长挖方段中通过时,容易出现视距不够、视觉压抑等问题;较大的挖方量和较高的挖方高度,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工程地质危害。
方案3优点:利用老路,路线平缓,起伏较小,顺适方案3缺点:路线较长,工程量大两方案比选结果:综合比较以上三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最终选择方案1为最终设计方案。
2.5道路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线的标高是指路基边缘标高,高速公路则指分隔带外侧边缘的标高,对于改建公路则指路面中心线的标高。
纵断面设计线的确定包括:纵坡度的选定、坡长的限定以及竖曲线半径的拟定。
为了满足行车和排水要求,道路应有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的限制。
坡长限制应有利于行车平顺,尽量减少纵断面上的转坡点和设置大半径的竖曲线,坡长应注意做到:缓坡宜长、陡坡宜短。
纵断面设计线拟定前,应先确定标高控制点(如桥涵标高、最小填土高度、最大挖方深度、交叉口标高等)。
对于山区公路横断面依据地面线试定合宜的填挖高度,试定拉坡,然后按照“标准”规定确定纵坡度及其长度,并拟定竖曲线。
纵断面设计长度与平面设计的长度相同。
由《标准》可知,三级公路最大纵坡为7%最小纵坡为0.3%最小坡长为120m三级公路坡长限制(设计速度40km/h)坡度 3 4 5 6 7 8 9 10坡长—1100 900 700 500 300 200 —2.5.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1)应保持线形在视觉上连续性,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使之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能安全舒适的行车(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和心理方面保持协调。
在保证有足够视距的前提下,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平原区二级公路,驾驶员在任意点上所能看到前方平面线形弯曲一般不应超过两个、纵面起伏不应超过三个。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设计时要注意纵坡不要接近水平状态;同时,应避免形成合成坡度过大的线形。
(4)注意与道路周围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
(5)良好的组合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适宜的景观设计还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
2.5.2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1)平包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