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教材中文言诗句体现哲理锦集哲学习语用典1、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为立志不求易成,行事不避艰难,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树立信念攻坚克难②难与易、 危与机对立统一。

勇于面对正确分析, 可转危为安)2、法者,治之端也(法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

习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指出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调规范各国关系,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普遍联系观点。

)3、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与天下同利的,天下人就拥护他,独占天下人利益的,天下人就图谋他。

引用: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人民为中心。

)4、起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具有远大前程的事,在初创之时都微不足道的,等到即将完成之时必定艰巨。

引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①新事物具有远大前程强大生命力,是由简到巨、从弱到强的过程②量变引起质变5.“不惰者,众善之师”(勤奋是一切善行的老师。

引用:弘扬劳模精神, 用实干笃行铸就伟业。

正确价值观、实践。

)6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莫如欲。

(天下最难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内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

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类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树立正确价值观) 7、力,形之所以奋也(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引用: 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普遍联系。

抓主要矛盾)8、“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引用: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古语蕴含的政治知识

古语蕴含的政治知识

古语蕴含的政治知识
古代的文化与哲学瑰宝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知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古语,它们在表达智慧的同时也涉及到政治方面的思考。

1. 人心思变,政权易轨。

这句话意味着民众的态度和意见对于政权的
稳定与转变有着重要影响。

民心不安,政权便难以维持。

2. 百姓苦民财,百姓饥政危。

这句话强调了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关注民
众的生活状况和福祉的重要性。

如果政府忽视百姓的困境,政权就会
受到动摇。

3.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此句告诫人们,宁可保持谨慎和避免风险,也不要轻易加入乱世的政治斗争。

它强调了保持稳定与安定的重
要性。

4. 臣无私心,寇无畏惧。

这句话说明在政治领域中,诚实和无私是良
好的品质,而对敌人的害怕将导致政权的衰落。

5. 辅车相依,唇齿相依。

这句话强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马车上的辅助,凸显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6.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这句话强调了治国的目标应当是造福民众,民生至上。

政治领导履行职责,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导向。

7.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展示了民众勇敢面对权威的态度,也
提醒统治者,只有当民众感到平静与安稳时,他们才会成为真正的统
治者。

这些古语虽然出自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但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运作方式有深远的影响。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专题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高中政治:名言诗词中的哲理汇编

高中政治:名言诗词中的哲理汇编

高中政治:名言诗词中的哲理汇编一、唯物论部分(一)世界的本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決定作用的制约。

10.望梅止渴:.违违背了物质決定意识。

11.郑人买履、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或认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3.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证关系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塞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不依规矩,不成方园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高三政治教学素材:诗歌中的哲理(1)

高三政治教学素材:诗歌中的哲理(1)

word
诗歌中的哲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X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 1 - / 1。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中政治:古诗文哲理总结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治古诗文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政治古诗文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政治古诗文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政治古诗文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政治古诗文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政治古诗文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古诗文哲理总结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古诗文哲理总结古诗文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是高考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高分通过政治考试大有裨益。

本文将对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的古诗文哲理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奋斗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种主动的奋斗精神,对于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拼搏不息,是至关重要的。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庄子》)这句话告诫人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被外在的物质所诱惑,也不要过分沉迷于自己的个人情绪中。

这种平和的心态,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人在逆境中保持冷静,走出困境。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文心雕龙》)这句话强调了勇敢去追求梦想和坚持自己信仰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丹心照亮汗青”,取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功之路。

这种追求梦想的坚定信念,是人们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

4.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出自《孟子》)这句话意味着天赋的才能并不是人们成功的关键,而是要有过人的毅力和勤奋精神进行锤炼,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

这种坚韧精神,对于完成人生的各种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三国演义》)这句话讲的是友情的重要性,朋友之间的情感犹如天涯海角也能够紧密相连。

在学习、生活中,与朋友之间的互动和支持,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与好友的相互帮助和理解,我们可以收获丰厚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获得深厚的友情。

6. “儒家”(出自《孟子》)“儒家”强调的是人的“诚”、“仁”、“义”、“礼”等的高尚道德思想,弘扬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倡人们要“好好做人”,倡导“中庸之道”,是经典的仁家和文明的根源。

7. “道家”(出自《道德经》)“道家”重视的是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努力维护自然的稳定和平衡,走自然、自由、简朴、无为、无欲的道路,意味着要持守节制,拒绝极端和过度,追求自然、内在、耐久的生活方式。

唐宋八大家名言名句

唐宋八大家名言名句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名句集锦原毁》韩愈1、古之君子, 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2、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 故人乐为善。

3、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 不究其旧。

4、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朋党论》欧阳修5、所守者道义,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以之事国, 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

留侯论》苏轼6、天下有大勇者, 猝然临之而不惊, 不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进学解》韩愈7、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8、提要钩玄”出自韩愈的“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

9、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10、沉浸醲郁, 含英咀华,作为文章, 其书满家。

日喻》苏轼1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丰乐亭记》欧阳修12、其上丰山, 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滃(we ng)然而仰出。

13、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而事简, 又爱其俗之安闲。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4、濯长江之清流, 揖西山之白云。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15、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 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6、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7、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 a 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后赤壁赋》苏轼19、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20、江流有声, 断岸干尺。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1、予乃摄衣而上, 履巉岩, 披蒙茸, 踞虎豹, 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

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考点透视:不同的价值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