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5
实验报告总结范文(共5篇)

篇一: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2009-09-14 11:09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2006年12月28日星期四 10:34摘要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两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结果发现,两名被试的反应时并没有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本次实验没有验证实验假设,本次实验是不成功的。
关键词:系列扫描短时记忆加因素法1 前言1900年ge.muller和a.pilzecker提出两类记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已经确认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保持几秒钟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在20 世纪,sternberg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
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是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
实验报告总结5篇

实验报告总结5篇实验报告总结 (1) 时间像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我的物流工作实习也一去不复返。
从学校踏入社会,从学生转换成工作者,我学到了很多很实际的东西。
工作的规则,复杂的人际关系都需要我们慢慢去适应。
我从事的是物流工作的实习,这是一门服务的行业,始终坚持顾客是上帝。
但并非我说学的专业,刚开始我不怎么感兴趣,心想既来了就好好做着。
无论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锻炼自己,可以学到你想要的。
我的职位是一名接送货员,主要的工作是从客户那里安全的把货物送回来。
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份很简单的工作,但是要把它做好还要花点心思。
因为你去接货时,要跟客户鉴定一份合同,关于货物安全的,所以你不有丝毫的大意,一个很小的失误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公司的信誉问题,所以要非常的细心。
这些对我来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其实更让我感到吃力的事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我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客户,他们的性格各异。
这不免让我感到有点措手不及,尤其对于刚出校门的我们来说。
特别是对于内向性格的我,实在有点难以应付。
但我并没有灰心,我的毅力没那么弱,别人做好的,我也能做好。
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通过领导的耐心指点,同事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进步了。
我认为心态很重要,因为这是良心剂。
同时我还要处理好跟同事之间的关系,争吵,争论,是家常便饭,但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理解,沟通与支持。
有了他们我不在孤单,温暖的画面一幕一幕,感到常在。
但是在物流工作实习中我还是发现了自己在很多方面还不足,还没什么经验,毕竟刚出校门。
所以我要不段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便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向身边的人学习。
一切要从全局出发,重团结,讲诚信。
无论在什么岗位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几个月来,我十分注意对现实的了解和掌握。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5 微波光学综合实验数据处理1、反射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微波干涉数据处理:
a=35mm; b=58mm
由公式求得的理论值:第一级加强点ϕ=21.0°第一级减弱点不在所测得范围内。
由实验数据求得的值:第一级加强点ϕ值在20°~22°之间,与理论值近似相等
4、微波的偏振数据处理:
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得到的实验数据基本和理论值相等。
5、微波的迈克尔逊干涉
实验数据:读数为极小值时的刻度(mm ):4.170;19.762;35.170;53.736;69.337
读数为极大值时的刻度(mm ):11.596;27.929;42.821;
61.353
数据处理:由读数极小值测得的波长:λ=(69.337-4.170)
⨯2/4=32.58nm
由读数极大值测得的波长:λ=(61.353-11.596)
⨯2/3=33.17nm
求均值:λ=32.88nm 理论值; λ=33.3nm
相对误差:=
σ%100⨯-理
实
理λλλ=1.26%
6、微波的布拉格衍射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下图为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如图
实验结果:
经对比可知:实验所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和理论测得的衍射角曲线可以近似看作相等(把误差考虑在内),实验测得10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68.1°
第二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37.8°
测得110面第一级加强点的衍射角为θ=56.4°。
实验报告单(5)

实验时间: 班级 实 验 名 称 实 验 目 的 实验药 或器材 实验步骤: 1、将带来的饮料瓶放在实验桌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我们 能发现什么?”比如:“我发现饮料瓶上有个环保标志,它是提醒用户不乱 扔饮料瓶的。”等等,2、各自说出饮料瓶的其他用途。3、用废旧饮料瓶开 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实验活动。 姓 名 同组人 饮料瓶的知识 1、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2、能够利用饮 料瓶进行科学小制作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年 月 日
各种饮料瓶
实验结论: 知道几种巧用废饮
虚拟仪器实验报告实验五

虚拟仪器实验报告实验五一、实验目的本次虚拟仪器实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虚拟仪器在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提高对虚拟仪器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环境1、计算机:配置满足虚拟仪器软件运行要求。
2、虚拟仪器软件:如 LabVIEW 等。
3、数据采集卡:用于采集外部物理量信号。
三、实验原理虚拟仪器是基于计算机的仪器系统,它将计算机硬件资源与仪器测量、控制功能结合在一起。
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显示。
在本次实验中,主要利用数据采集卡采集外部信号,然后在虚拟仪器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硬件连接将数据采集卡正确安装到计算机上,并连接外部传感器或信号源,确保连接稳定可靠。
2、软件设置打开虚拟仪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卡的配置,包括采样频率、通道选择、量程设置等。
3、程序编写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编写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程序。
例如,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滤波处理、频谱分析等功能。
4、运行程序编译并运行编写好的程序,观察采集到的数据和处理结果。
5、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据采集结果成功采集到了外部信号,数据的幅度、频率等特征与预期相符。
2、滤波处理效果通过低通、高通或带通滤波,有效地去除了噪声和干扰,使信号更加清晰。
3、频谱分析结果对采集到的周期性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准确地得到了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幅值分布。
分析实验结果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采集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传感器精度、信号干扰或采样频率设置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调试和改进。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数据采集不稳定解决方法:检查硬件连接,确保接触良好;调整采样频率和缓冲区大小。
2、程序运行出错解决方法:仔细检查程序代码,查找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参考软件的帮助文档和示例程序。
实验报告5 循环结构

实验报告5 循环结构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通过编写程序练习循环结构的使用,包括for循环和while循环,并掌握循环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 实验内容2.1 for循环2.1.1 基本语法for循环一般的基本语法如下:pythonfor 变量in 可迭代对象:循环体其中,变量为循环控制变量,可迭代对象为需要遍历的对象,循环体为要执行的操作。
2.1.2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选择使用for循环来实现如下功能:1. 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
2. 输出一个400行的矩形,每行有20个星号。
python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sum = 0for i in range(1, 101):sum += iprint("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为:", sum)输出一个400行的矩形,每行有20个星号for i in range(1, 401):print("*", end="")if i % 20 == 0:print()2.2 while循环2.2.1 基本语法while循环的基本语法如下:pythonwhile 循环条件:循环体其中,循环条件为判断条件,当循环条件为True时,执行循环体中的操作。
2.2.2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选择使用while循环来实现如下功能:1. 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
2. 输出1到100之间所有的质数。
python计算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sum = 0i = 1while i <= 100:if i % 2 == 0:sum += ii += 1print("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为:", sum)输出1到100之间所有的质数num = 2while num <= 100:prime = Truefor i in range(2, int(num 0.5) + 1):if num % i == 0:prime = Falsebreakif prime:print(num, end=" ")num += 13. 实验结果运行以上代码,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到100之间所有正整数的和为: 5050...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为: 2550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使用循环结构来解决问题。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5篇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5篇实验报告1:溶胶与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目的观察溶胶与胶体的制备过程,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 玻璃杯- 漏斗- 过滤纸- 海藻酸钠- 酒精- 显微镜实验步骤1. 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海藻酸钠。
2. 慢慢加入少量的酒精,并用玻璃杯轻轻搅拌。
3. 观察溶胶与胶体的形成和变化。
4. 用过滤纸过滤溶胶与胶体,观察过滤后的物质。
实验结果溶胶与胶体都呈现悬浮状态,但溶胶颗粒更小,无法被肉眼观察到。
胶体颗粒较大,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实验结论溶胶与胶体都是由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悬浮而成的,但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
溶胶颗粒比胶体颗粒更小,所以无法被肉眼观察到。
实验报告2:水的蒸发与沸腾实验目的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了解它们的特点。
实验材料- 水- 烧杯- 温度计- 燃烧器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烧杯中。
2. 在水的表面插入温度计。
3. 用燃烧器加热水,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4. 记录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结果水的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分子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蒸发发生在水表面,而沸腾则发生在整个液体内部。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的蒸发和沸腾是由于水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的气态转变过程,只是发生的位置不同。
实验报告3:色彩与光的反射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情况,了解色彩与光的关系。
实验材料- 红色、绿色、蓝色的物体各一个- 手电筒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照射红色物体,观察反射光的颜色。
2.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照射绿色和蓝色物体,观察反射光的颜色。
3. 总结不同颜色物体的反射情况。
实验结果红色物体反射的光为红光,绿色物体反射的光为绿光,蓝色物体反射的光为蓝光。
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情况不同,它们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颜色的光,而反射其他颜色的光。
实验报告4:磁铁与铁砂的吸引作用实验目的观察磁铁与铁砂之间的吸引作用,了解磁铁的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铁砂实验步骤1. 将磁铁放在铁砂上方,并轻轻晃动磁铁。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5篇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5篇1.化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1)木条不复燃(2)木条不复燃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3)3H2O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4)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5)5MnO2的质量不变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2.化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实验目的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仪器和试剂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
(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2)向试管中继续加入适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
(3)取试管中上层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1.实验步骤(2)和实验步骤(3)即I2的检验与Fe的检验顺序可否交换?为什么?2.若本实验步骤(1)采用5mL0.1mol/LKI溶液与5mL0.1mol/L氯化铁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推测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为什么?3.化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一、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1:
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int data;
}Node;
题目2: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
}Node,*BiTree;
详细设计
题目1:
bool cha_zao1(Node ELEM[],int n,int e)
else q->lchild=s->lchild;
free(s);
}
}
void DeleteBST(BiTree &T,int e)
{
if(T)
{
if(e==T->data) Delete(T);
else if(e>T->data) DeleteBST(T->rchild,e);
else DeleteBST(T->lchild,e);
{//a中有n个元素,按键值key由小到大排序,查找e是否存在
int low,mid,high;
low=0;
high=n-1;
while(low<high)
{
mid=(low+high)/2;
if(ELEM[mid].key==e)return true;
else if(e>ELEM[mid].key)low=mid+1;
q=p;
p=p->lchild;
free(p);
}
else if(!p->lchild)
{
q=p;
p=p->rchild;
free(q);
}
else
{
q=p;
s=p->lchild;
while(s->lchild){q=s;s=s->lchild;}
p->data=s->data;
if(q!=p)q->rchild=s->lchild;
}
}
调试分析
问题分析
1.对折半查找端点处元素的处理不太熟悉
2.在删除二叉排序树中的元素的时候代码经常出错,问题出在指针的使用上。
总结:
顺序查找是非常简单的算法,但是元素很多的时候效率非常低。折半查找克服了一部分缺点,但是要求必须是关键字序列是有序的。
测试结果
题目2:二叉排序树的建立查找插入及删除运算
在采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二叉排序树的以下运算:
(1)实现在二叉排序树上查找指定关键字的运算;
(2)实现在二叉排序树上插入一个关键字的运算;
(3)实现在二叉排序树上删除指定关键字的运算;
(4)实现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运算,输出中序遍历序列;
(5)从空的二叉排序树开始,根据一个关键字序列,调用实现插入运算的函数,建立二叉排序树。
}
int main()
{
int i,n,k;
scanf("%d",&n);
for(i=0;i<n;i++)
scanf("%d",&ELEM[i].key);
printf("输入待查找元素:\n");
scanf("%d",&k);
if(cha_zao1(ELEM,n,k))printf("YES\n");
if(T->rchild)InTraverse(T->rchild,Visit);
}
return;
}
void Insert(BiTree &T,int e)
{//插入函数
BiTree p,s;
if(!Search(T,e,NULL,p))//查找不成功
{
s=(BiTree)malloc(sizeof(Node));
{
scanf("%d",&e);
Insert(T,e);
}
printf("中序遍历序列为:\n");
InTraverse(T,Visit);//遍历运算
printf("\n输入待查找元素:\n");
scanf("%d",&m);
if(Search(T,m,f,p))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时间
环境
VC++
题目及要求
题目1:顺序查找,折半查找
用顺序存储结构表示查找表,实现以下运算要求:
(1)建立一个整数数据文件datafile;
(2)从文件datafile读取数据,并导入一维数组中;
(3)用顺序查找方法查找指定元素(由键盘输入),并显示查找结果;
(4)先对数组中的元素进行排序,分别用递归和非递归两种方式实现折半查找方法
}
void Visit(int e)
{//访问函数
printf(" %d ",e);
}
void InTraverse(BiTree T,void(*Visit)(int e))
{//中序遍历函数
if(T)
{
if(T->lchild)InTraverse(T->lchild,Visit);
Visit(T->data);
else high=mid-1;
}
return false;
}
bool cha_zao2(Node ELEM[],int n,int e)
{
int i;
for(i=0;i<n;i++)
if(ELEM[i].key>e)break;
if(ELEM[i].key==e)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s->data=e;
s->lchild=NULL;
s->rchild=NULL;
if(!p)T=s;
else if(e<(p->data))p->lchild=s;
else p->rchild=s;
}
}
void Deleteree q,s;
if(!p->rchild)
{
{//查找函数
if(!T){p=f; return false;}
else if(e==T->data){p=T;return true;}//查找成功
else if(e<(T->data))return Search(T->lchild,e,T,p);
else return Search(T->rchild,e,T,p);
else printf("NO\n");
return 0;
}
题目2:
int main()
{
int e,m,n,i;
BiTree T,p,f;
T=NULL;
p=NULL;
f=NULL;
printf("请输入元素个数:\n");
scanf("%d",&n);
printf("输入元:\n");
for(i=0;i<n;++i)
printf("输入待删除元素:\n");
scanf("%d",&m);
DeleteBST(T,m);
printf("删除后的中序遍历序列:\n");
InTraverse(T,Visit);//遍历运算
return 0;
}
bool Search(BiTree T,int e,BiTree f,BiTree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