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与对策思考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与对策思考摘要:为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国家农业建设,我们必须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方法,希望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产品科技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提供国家生产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应始终将农业生产放在首位。
由于我国耕地有限,人口众多,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社会各界要思考的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只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1、循环经济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国家一直在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每一个经济模式都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果,而传统农业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其单一的、粗放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稳步、持续进行的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
2、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农业生产中,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态污染和资源浪费,如稀缺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等;我们使用的化学肥料、动物粪便、农用塑料薄膜等都会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十分严峻。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秩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3、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我国是农副产品出口贸易大国,这一环节对社会经济建设来说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的“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义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义摘要: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式,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键词: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否定,是对农业经济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循环农业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一农产品一废气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农业资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而与此不同,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农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农业资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把传统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过程,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近年来,双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赘生物。
基于这一点,农业循环经济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以现代工业技术和环保技术为手段,找到能使农业社会经济体系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匹配的新途径,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和能量的梯次利用,最终建立理想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和运行模式。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
我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果菜China Fruit &Vegetable第41卷,第11期2021年11月产业发展Industry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21-03-25基金项目:枣庄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NS12、2020NS18)第一作者简介:李淑珍(2001—),女,在读本科,专业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作者简介:刘琳(1985—),女,助理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工作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李淑珍1,李爽1,李梦琦1,梁欣欣1,孙中贯1,刘琳2*(1.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枣庄277160;2.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过渡追求,引发了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典型农业循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我国现存的制约农业经济循环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业循环经济;资源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038(2021)11-0079-06DOI:10.19590/ki.1008-1038.2021.11.014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Economy in ChinaLI Shu-zhen 1,LI Shuang 1,LI Meng-qi 1,LIANG Xin-xin 1,SUN Zhong-guan 1,LIU Lin 2*(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people’s transitional pursui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has led to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resources,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so on.In this context,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has come into being.Developing circular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the goal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variou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were elaborated,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me industrial resource ecsnomy parks we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so a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Keywords:Agriculture;environment;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resources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主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浅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摘要:为了建设新农村,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本文总结了中国当前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通过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是循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业循环经济是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完全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潮流。
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过程,是划时代的“第三次变革”。
农业循环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性环节。
所以,它的发展不单纯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效益的放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清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在产业体系中,农业是与自然界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
它与生态和环境紧密相连,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因此,农业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的过程中,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其一,农产品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
这就要求协调农业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二,农业构成的特点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贸易,以及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互为原料、共生共荣的耦合体,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
其三,农业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
特别在现代社会,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生产服务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生活服务功能。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初探

湖南农机2006.11收稿日期685作者简介谢君君(8 ),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现代经济管理。
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初探谢君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了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列举了四种比较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循环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50-031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性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我国已经进行了许多循环经济的实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循环社会。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其时代的必要性。
1.1 农业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 我国草地退化面积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退化速度为每年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3%[1]。
由于森林草地资源的破坏,使土地失去了保护,水土流失带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我国耕地又多是旱地、丘陵和山地,中低产田占79%,高产田仅占21%,人均耕地仅为0.11公顷,远低于世界人均2.25公顷的水平[2]。
围湖造田造成湖泊消失,湖泊容量从1949年的293亿米3减少到现在的179亿米3,减少了近40%。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并且是用水大户,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用水量也在增加。
而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
同时,农业自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无论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还是农产品的消费环节都带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
比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酸化、养分不足、板结以及土地质量下降;同时还带来了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人们生活中的废弃物、废水和废气的随意排放,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

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作者:邓瑶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一、循环经济内涵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由物质平衡理论,在封闭的经济系统中,一个时间段内由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的物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环境的物质量。
其推论是经济系统排放的残余物量大于生产过程利用的原材料量。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守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二、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因此,重视农业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依靠包括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的,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我国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各种资源紧缺的情况将会频繁出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式日益严峻。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农业生态体系被破坏、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业人口人均资源贫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需要,打破了封闭的传统农业生态体系,使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物质能量大量流失,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型产业,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农业循环经济这一条道路。
因此,本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个对策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资源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1.何谓“农业循环经济”上世纪60年代,全球人口激增,由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日益严重。
社会现实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一词便是这个背景的产物。
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最早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它实际上是把生态学规律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尽可能的低排放,以达到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正确运用循环经济的相关理念,运用循环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来组织农业生产活动,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困境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满足我国人民的温饱到农业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必要性 以及 由此带 给农 民的好处。从 而使 有关生态农业 的专项 资金 ,以开展技术培
它不仅是一种 以生态学 和生态规 律为基础 人 与 自然 和谐 共存 的价值 观 和 可持 续发 验交流等方面 的补助 。对 于规划 中所 选定 的项 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 资金 上要
多农业问题 , 例如治 理环境污染 、 转化农村 富余劳动力 、 促进农 民增 收 、 普及农业 科普 知识 、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 留下的 不 良资产 等。目前 , 业循环经济在我国 已 农 经有一定的发展 , 还很 不成熟 , 但 还存 在着
很 多 问题 。对 此 , 者 提 出 发展 我 国循 环 经 笔
础 , 需要 我们维 系的生态 系统 ) 新生产 面的资金投入 。事实上, 是 、 近些年来 国家一直 观 ( 可能利用 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 可 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 ,对农 业和农村 尽 再生 资源 ,利用 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 上 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 。但 是随着农
入 ) 新消 费观 ( 色 消费 , 制一 次性产 和 绿 限 品消 费 ) 。
公众树立新发展观 ( 人与 自然 、 环境和谐相 处 )新价 值观 ( 、 自然 是人类赖 以生存 的基
足本地 , 实行 国家、 集体 、 个人三结合 , 多层
次、 多方 面 、 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 我国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 的资金 。要不 断增 加在这方
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 以解决很
遇。因为由于农 业环境污染导致 的农药残 留、 农产 品质量下降 等问题 的根源 不是农 民喷 施农 药 ,而 是农 药 不符 合 一定 的标 的企业而不是农 民本身 。因此要 向达不 到 环境 标准 的生 产农 药 等 生产 资料 的企业 收取 环境污染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
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
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
具体的建议如下: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开展循环经济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更深刻的认识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给农民的好处。
从而使农民树立绿色消费、创新生产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增强政府及企业与广大老百姓的联系,政府及企业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树立新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新价值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我们维系的生态系统)、新生产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和新消费观(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
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
因此要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生产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
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调整和改革国家的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从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投入。
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同时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并适当的安排有关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以开展技术培训、生态建设规划、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补助。
对于规划中所选定的项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资金上要有选择地给予一定的必要支持。
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要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和农村上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
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因此技术创新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因素。
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科技部门牵头,以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为此,一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
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
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
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
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30多项行政性条例等。
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
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诸如农产品价格、土地承包、农业信贷及税收政策等,从而调节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刺激农民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需加大对已制定和即将制定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法律法规为民众熟知,从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及个人严肃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自觉地守法,同时也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要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
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尽快地制定出一部科学、针对性强同时可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法》。
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
例如: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生产管理、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等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
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即鼓励各企业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用以增强企业间的承诺和信任。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有效载体是园区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及区域布局,制定出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的规划,打破传统的行业和部门间的割据,同时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有共生关系的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者几个集团内,从而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重复循环利用,进而使企业间相互依存,最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与扩张,产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4]。
探索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其实是生态经济,这就要求发展农业经济时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进而寻求农业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如: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相互促进、利用及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绿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优质、低耗。
另一方面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中小型生态农业园。
具体说来,有四种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2)间作不同作物、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3)山林基地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4)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及培训的力度,尽快地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以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的能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