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创新

合集下载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与创新举措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与创新举措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与创新举措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索关键路径与创新举措,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政府应加大财力投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补贴力度,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培养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培养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要鼓励农民发展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农民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人才、开展农村企业家培训等措施,培养一批有志于发展乡村经济的创业者。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

要注重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特点,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还要加强对乡村特色产业的扶持,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品牌。

四、发展农村旅游发展农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我国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将这些资源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旅游的规划和组织,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到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

要鼓励农村创业者大胆创新,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难题。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农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六、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之一。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入股分红等政策,解决农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发展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发展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发展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为了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背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与特点、政策支持与培育措施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乡村振兴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

面对这些挑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与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经营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仅是传统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还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市场导向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产品市场需求,依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与经营活动,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2. 创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推动农业生产与管理方式的改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整合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资金资源等,形成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分工。

4. 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三、政策支持与培育措施为了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振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 资金支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包括补贴生产资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

2. 政策激励:政府通过减免税收、设置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振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带来机遇1.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介入,将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实现农田耕作机械化,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龙头企业引进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的作用。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参与,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自耕地集中经营,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农民的综合收益。

同时,龙头企业的引入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3. 促进农村就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

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减少了农村人口外流压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挑战1.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

很多小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缺乏发展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此外,许多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2. 土地流转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但土地流转问题在实践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传统农民对土地的观念较为保守,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土地流转的合同签订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机制。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方向探究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方向探究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方向探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新生力量逐渐崭露头角。

那么,如何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目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营模式单一、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

二、培育途径1.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的组建和发展。

比如,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补贴比例等。

2.科技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科技的支持,农民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三、发展路径1.多元化经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和风险抵御能力。

2.合作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可以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市场机遇1.乡村旅游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抓住乡村旅游的机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升农村形象,增加收入。

2.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开展农产品销售,打开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经营模式1.可持续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环保,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2.精准扶贫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通过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六、融资渠道1.银行贷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资金需求问题,扩大规模。

2.政府资金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降低其创业风险。

七、人才培养1.技术培训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经营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业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如何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市场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

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贷款政策等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其创业风险和资金压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条件,包括农业技术改造、设施农业建设等。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风险保障。

四、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措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市场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开发市场和销售产品。

总之,通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加强资金支持、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市场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人才外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

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一、资金支持政策的制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资金支持政策,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项目和创新研发。

此外,政府还应该提供贷款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好的融资和税收环境。

二、创业培训与指导政府可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乡村创业培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市场分析、创业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政府还可以派出专业人员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制度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改革,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的土地使用权,从而提高其经营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村土地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例如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建立农业科技转化机制,将科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市场开拓与合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拓展市场,增加销售渠道。

政府可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展开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整体竞争力。

六、金融服务的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乡村振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乡村振兴一、产生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急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企业或组织,如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他们通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链条、整合农业资源、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1.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传统农业企业实现创新。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经营,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 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将带动乡村产业链条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1.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优化营商环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支持。

2. 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3. 资金支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其发展活力。

4. 加强科技支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支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其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5. 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1. 规模效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常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资源,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 品牌效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技术先进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引进和创新农业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崛起。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各种组织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

与传统的个体农民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组织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特征。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1.组织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存在,实现了农民的组织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2.专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服务,提升了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

3.现代化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决策效能。

4.多元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作物生产,而是涉足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养殖业、加工业等,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乡村振兴的意义1.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推动了农业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2.增加农民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提供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服务,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了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就业,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现代化管理和科学技术应用,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效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挑战1.人才短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支持,但目前相关人才仍相对匮乏,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资金压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资金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云南红河农业科技园区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命名第一批现代农业园 的决定》(云农计〔2012〕21号),公布了云 南省第一批75个现代农业园
国内现有园区规划建设模式:
• 一园多区 集中建设,园内具有多个功能区 • 一区多园 相对集中,由多个特色园区构成的农 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构成要素与发展方向
国内著名的农业现代产业园
西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产业园 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原小汤 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北京蟹岛三点钟农业园 武汉市武湖生态农业园 太仓现代农业园区 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全国现代农业园区分布图
• 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 • 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区 2012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 • • • • • • • (1)现代的都市农业:产业支撑,规模与品质 (2)科技引领发展: 科技支撑,进步与发展 (3)突出旅游主题: 开发核心,特色与创意 (4)优美的乡村环境:环境基础,视觉与韵味 (5)多元的项目产品:吸引亮点,参与与体验 (6)深度的文化体验:特色内涵,新奇与品位 (7)舒适的休闲设施:品质提升,舒适与便利 (8)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社会与民生 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1、现代农业特征与关键要素
•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
•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和现 代农民,管理在现代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现代农业的经营形式是农业的企业化经营
因此,把管理上的革命作为新的农业革命的内容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现代农业经营的关键要素与环节:
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点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也同步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 局限,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处于初期 发展阶段的较低级水平。
1、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 2、社会认识不足,合作人才缺乏
3、合作内容层次低,发展潜力大
3500 3000
2500
2000 数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 全国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64万家,比2008增 长一倍多;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 农户总数的8.2%,入社农户数量也比2008 翻了一番。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 全国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17万 家,实有入社成员2600万左右,占全国农 户总数的10.4%。 山东、江苏、山西、浙江、河南、河 北、辽宁、黑龙江、安徽、四川等名列前 茅(山东31109家,江苏25785家,山西 24936家,浙江22497家,河南19101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主体:以山东为例
比例(100%)
种养大户(30%) 村组干部(25%) 经纪人(25%) 技术能手(10%) 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基层 农技部门(10%)
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分布:以山东为例
比例(100%)
农业(51.33%) 畜牧业(29.87%) 渔业(2%) 农机(3.72%) 植物保护、用水、土地流转、 资金互助等(3.68%) 手工业、乡村旅游、住宅建设 等(9.4%)
怎么生产:
“八大行动”: 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推进、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创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 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如何生产的关键:
生产与经营组织模式创新:
新的集体经济组织、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特色农业产品怎么卖?
特色农业产品怎么卖?
專業農 育成
•为了打破 小农结构,
实施培养专业农 的
市场开放
提起专门组合的培养 •按照民主化气氛,
WTO/FTA等 贸易自由化
政策 •因流通服务市场 开放
而消费地流通变化
•农协销售事业体系的 •农业構造改善 •销售农协 全面改善要求 •展开农协改革议论
农协 题
•民主化农协 制度 •研究 培养 专门/品目农协 •农产品销售事业 •销售 , 共济事业 活性化的 要求
引进组合长直接选举
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与流通
品牌营销 主体为中心构建 产地连锁体系
共同营销 主体
生产-收获-储藏-选别 -包装-检验-上市等 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
统一 品牌
统一 品质管理
差别化 策略
统一 生产种植标准
流通设施 现代化 (APC·RPC)
共同选别 共同计算
确保 专门人才
绿色食品 GAP 追溯制
“四张名片”: “丰富多样”显特色 “生态环保”出效益 “安全优质”作保障 “四季飘香”强竞争
一家一户能否做到?
省委政府: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 1、种植(养殖)大户 • 2、家庭农场 • 3、农民专业合作社 • 4、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 5、农业庄园 • 6、龙头企业(加工、贸易、品牌)
农协 课题
的事业结构 • 引进相互金融 (1969)
1980年代
1990年代 以后
政策 基础 核心 政策 外部 原因
商业农的进展
• 为了农产品 流通的 现代化 , 设立法定 批发市场 (‘85) •为了克服面单位组合 的界限, 议论合并而
价格 /质量 竞争力
•UR妥結以后, 展开农业结构改善事业
农产品 现代化流通
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实践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系统:
特色农业产业(规模) 特色产业政策体系:
基础设施、土地、科技、劳力、项目
经营体系
大户 农场 合作社 农工商企业
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解决下列问题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怎 么 卖? (长期以来,云南农业没有找到好的答案 高原特色农业战略是科学的选择)
主体创新实践的主要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
今后特色农业经营的主要模式: 公司+合作社+农户 合作社+公司+农户 合作社联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建立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指 导、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给、农 业设施合作使用、农村信贷与保险等 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社的本质是三位一体
组织性
(联合体) (联合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创新
问题:
1、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农村带来翻天 覆地变化的是什么? 2、农业现代化目标确立后最重要的问题 是什么?
讲座提纲
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 ——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例
三、国内外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实践:以合作社为例
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 几个 关键问题
经营性
(实体) (实体)
服务性
(载体) (载体)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新中国第一部合作社法的颁布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 依法新设立登记合作社11.09万家 成员141.71万人(户) 其中农民成员133.94万人(户),占成 员总数的94.51%。 山西、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辽宁、 四川、江西、河北、重庆等10省名列前茅,山 西最多达12000多家。
1500
农户数
1000
500
0
2002.5
2003
2003.5
2004
2004.5
2005
2005.5
2006
2006.5
合作内容层次低,发展潜力大
执行农产品质量生产标准的合作组织仅占 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合作组织占< 2%, 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组织占6.3%,
合作组织创办了加工实体:< 3% 组织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6.2% 组织实行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返还。近5.4% (以上为调查数据) 2009年,全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36户
生产什么?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选择:
精心打造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事关 全局、影响长远的粮食、畜牧、烟草、蔗糖、茶叶、 橡胶、果类、蔬菜、咖啡、蚕桑、淡水渔业、花卉 园艺、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 产业
(具体到各县又有不同)
2. 怎么生产: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要求:
特色农业必须具有规模效应。在分工和专业 化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 经营,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农业的报酬 递增规模经济。 特色农业一个系统的农业产业工程,特色农 业必须依托龙头企业,融入第三产业,实现规模 化、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开放性型农业。
• • • • • 资金 科技 现代农民 产业化(规模化) 管理 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营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 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3一号文件) •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 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3.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 作组织。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截至2013年底, 全国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2.8万家, 约是2007年底的32倍;实有成员达6540多 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2%。
上述专业合作社覆盖产业涉及种养、加工和服务业,其中 种植业约占45.9%,养殖业占27.7%,服务业占18.6%,涵盖粮 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产品生产,并逐步扩展到农机、 植保、民间工艺、旅游休闲农业等多领域。
1970年代
•增产粮食为基础,实行 政府政策 •为了实现綠色革命, 主要目标是 供应化学肥料, 农药
低工资政策
•为了解决高利贷, 确立信用事业为主 •实践组织 新农村运动 •实现 绿色革命 •扩大购买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