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天都峰 教学教案(多篇)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天都峰 教学教案(多篇)

17 爬天都峰【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想象,并围绕“爬”字仔细品悟,体会一老一小彼此鼓励、共克难关的勇气,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思维能力: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言行,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解析】关注内容:《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

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课文第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地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

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第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你有过爬山的经历吗?你在爬山时遇到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刚才有人说到过黄山,关于黄山有一句经典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更是以险峻著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攀、爬、峰”等生字,会写“级、队、员”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天都峰的险峻。

(3)学习作者在爬山中表现的坚持不懈、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天都峰的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在爬山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坚持不懈、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的精神。

(2)如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天都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板书课题《爬天都峰》,让学生齐读。

2.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分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交流对天都峰的印象。

(2)讨论作者在爬山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4.课堂小结(2)强调作者在爬山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2.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天都峰的险峻。

(2)分析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如何克服困难。

(3)分析课文第三段,感受作者与父亲互相鼓励的情景。

3.小组讨论(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2)强调作者在爬山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2.课堂活动(1)举行“我眼中的天都峰”绘画比赛。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眼中的天都峰。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精彩教案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精彩教案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精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的过程及作者的心情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爬山的过程及作者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爬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简介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爬山的课文,课文的题目是《爬天都峰》。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爬山的过程及作者的心情变化。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爬山的过程及作者的心情变化。

2. 讲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道理。

四、合作交流1.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才能做到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爬山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明白了“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美妙。

六、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供学生课后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感受。

八、课堂小结2. 强调“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参与监督,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十、教学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优质教案设计五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优质教案设计五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优质教案设计五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探究过程】第一课时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身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爬天都峰》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

这篇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着“成长的故事”展开的,《爬天都峰》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成长的内涵。

同时,课文中对天都峰险峻的描写,以及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刻画,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描写景物、如何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他们对记叙文的结构和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能够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然而,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可能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才能理解透彻。

在字词学习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但对于一些生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的理解,可能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朗读方面,他们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但在有感情朗读,尤其是根据课文内容的情感变化调整朗读的节奏和语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生活经验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有过爬山或者做其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的经历,但对于像天都峰这样险峻的山峰以及在攀爬过程中的困难和心理变化,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掌握“笔陡、铁链”等词语。

3. 学习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够找出描写天都峰险峻的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朗读、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优秀3篇)《爬天都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教学课时:2课时前置自学提纲:一、读。

标自然段序号。

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做到正确、流利,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有感情。

二、划。

用“——”划出本文中的生词并多读几遍。

三、注。

尝试给生字注音。

(课后双横线里面的生字)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四、查。

(将所查答案写在课本相关位置)理解以下词语:汲取陡峭发颤攀爬五、思。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在课本相关位置做好标记或批注。

)2、不懂的问题有:(在课本相关位置写清问题)六、拓展蒲公英的基本资料第一课时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

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天都峰的自然风光和爬山的艰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生能够理解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词语和句子结构,如“峰巅”、“蜿蜒曲折”等。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如“天都峰真是一座美丽的山峰!”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5. 拓展延伸: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爬山的经历?能分享一下吗?”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所学知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家长,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写一段话,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

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

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录像片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天都峰》读dū不读dōu,“假”“似”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应该读“jià”、“sì”。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暑假铁链似乎犹豫奋力攀着手脚并用终于辫子鼓舞决心居然(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案
《爬天都峰》修改后教案
修改原因: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

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这样的天险,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后,还可再问一问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在联系,是为下文写爬天都峰作准备。

学生如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留作后面的教学再解决。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一老一少的对话,虽然只有三句,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

两句问话和最后的决定,发生在两个特定年龄人的身上,这其中必有思想起伏和斗争。

教学时,可提问: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二次对话可先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虽然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

朗读对话时,要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还可以联系上文,联想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的。

“居然”的意思是出
乎意料,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这是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也是《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

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
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4.学生分组讨论。

5.全班交流、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6.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

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

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

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八、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一起爬奋力手脚并用终于
老爷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