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情感情感分析题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情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情感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少府监李丞山池李颀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①马,而我薜萝②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闭③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④,床头中散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注]①骕骦(sù shuānɡ):骏马名。
②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
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
③闭:关闭。
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中散:指魏晋时期的嵇康。
崇尚老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与“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情趣。
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
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见主人的雅趣。
解析:选A A项,“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错。
“能”在句中用作能愿动词,意为“能够”,联系“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一联的意思看,诗人说少府监李丞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以寄托自己的山林隐逸之思。
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他人的汲汲于荣利是不一样的。
这种情怀或说精神怀抱,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清风”。
从诗篇整体结构看,“能”字居于首句句首,有“警策”全篇,奠定感情基调之意味,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能”字伏笔下文的“而我薜萝心”,以及末尾的“清风”。
★(2)“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清风多仰慕”一句,“清风”是诗人的化身,也暗含高洁之意,联系前面对李丞居住环境和情趣的描写,据此可以得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讲析(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
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C项,技巧确认不准。
“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BC[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之情感主旨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之情感主旨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 42 分)1.下面对《己亥杂诗》(其五)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情绪。
B.第三句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自哀自怜、孤独郁闷的心理。
C.第四句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报国之志。
D.全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抒写了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B.“自哀自怜、孤独郁闷的心理”表述有误,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故选B。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乌不鸣山更幽。
[注释]《钟山即事》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时所作。
1. 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登飞来峰》中画线句衍生出的新意义是“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B.“浮云”借指奸邪小人,表现了王安石把一切都看淡如浮云,没有了远大抱负。
C.“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草随春风频频舞动的情态。
D.“坐终日”写出了诗人整天整日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坐的寂寞。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B.有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浮云”借指奸邪小人,而用“不畏”加以修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表现了作者变法革新的远大抱负;故选B。
3.下列对古诗《春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的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专题14 古诗词思想感情分析评价-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14古诗词思想感情分析评价(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方法探究】分析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解题思路: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鉴赏诗歌时,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的作者的感情。
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因而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顺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
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典例在线【一、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共5分)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在夜晚静思时,看到了什么景物,从而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答案:床前明月光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达了什么哲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选择题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B2.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辛弃疾B. 苏轼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C三、判断题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对/错)答案:对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答案:琵琶女在《琵琶行》中,形象凄美,技艺高超,她的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
2. 请简述《诗经》中的《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慕之情。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五、翻译题1. 将杜甫的《登楼》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在漫长的秋天里,我常常感到悲伤,像是一个过客;在人生的百年岁月中,我常常生病,独自登上高台。
2. 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太阳依偎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六、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其艺术特色在于使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蒹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请分析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说明其主题和艺术手法。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冲刺训练:思想情感类题型(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闰月访同年李夷伯①子真于河上②子真以诗谢次韵宋·黄庭坚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叹滞留。
白璧明珠多按剑,浊泾清渭要同流。
日晴花色自深浅,风软鸟声相应酬。
谈笑一樽非俗物,对公无地可言愁。
【注】①李夷伯:宇子真,与黄庭坚同年举进士。
②河上:此时作者在北京国子监任职,南临黄河,故曰河上。
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词平易而含蕴丰富,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重逢的感受,也体现出二人友情的深厚。
B.诗人在称赞友人品行的同时对其处境表示了担忧与同情,并告诫友人要适时曲意逢迎。
C.二人河上相会,花朵争艳,鸟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烘托出了友人聚会的欢快之情。
D.全诗情、景、理交融,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富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引人思考。
※16.诗人对友人的劝勉恳切而委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15 B【解析】B.“曲意逢迎”理解不准确,这里诗人一方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另一方面又劝以随和同流,看来是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机,而非劝他去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故而不是“曲意逢迎”。
)16.①诗人在赞美友人品格清高的同时劝告其收敛锋芒,体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②首联直言称赞友人不因一时失意而沉沦,言辞恳切。
颔联用典(或设喻),间接劝勉友人要适应环境。
颈联、尾联不直接劝勉,而是写相聚的欢乐,体现了诗人委婉劝勉艺术的高妙。
【解析】首联直言对老友的印象,“犹如此”三字,既是与友人阔别重逢的总体感受,也是对他不改昔日思想品格的真实写照。
古诗情感意境分析练习(含答案)

古诗情感意境分析练习1.(201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答案】(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
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
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
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 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 香。
•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 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 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 要分析。(4分)
• 白话译文
• 几朵带着雨意的乌云一动不动地高挂在天 空,小溪的桥上寒意袭人。一弯新月刚刚 冲破云雾的遮挡出现在天边,梅树多姿的 身影在东风中摇荡。小桥下的潺潺流水在 向远方流左。一枝怒放的梅花在皎洁的月 光中散发着幽香。
• 结合全诗,简析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 词句注释: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 白话译文:
•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 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 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 背负着柴薪。
• 来到院中,满地落花,才想到已是暮春, 时光流逝之感涌上心头。抬头看去,月光 空明,已是拂晓,整夜未眠。
• 独立阶前,仰对明月,划然长啸。思念的 故人,应该在天际独行。
• 答案 :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 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 独难眠, 乡梦难成。
• 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 因病不能 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 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
• 回首天涯江路永。远树孤村,数点青 山暝。梦过煮茶岩下听。石泉 呜咽松 风冷。
• 注:元成宗大德年间,卢挚由集贤学士大中大夫调任湖南岭北 道肃 政廉访使,即贬谪南方,此词写于他被贬之后。
• 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词句 进行分析。(4分)
• 作品鉴赏:《蝶恋花·鄱江舟夜,有怀 余干诸士,兼寄熊东采甫》通过梦中 与友人煮茶共饮,表达作者迁谪之意 和思友之情。
• 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 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 时光易逝 的感慨。
• 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 自己思念 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
2.蝶恋花 鄱江舟夜,有怀余千诸士, 兼寄熊东。[注] [元]卢挚
• 越水含秋光似镜。泛我扁舟,照我纶 巾影。野鹤闲云知此兴。无人 说与沙 鸥省。
• 怀着爱怜的心情看着梅花仍和往年一样娇 美,可梅花哪里会知道爱怜它的人却又比 去年瘦损多了。夜深了寒意更浓,连那不 畏寒的腊梅,似乎也正感到了寒冷。
•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 喜爱以及渴望得到关爱的情感。 写“怜”花又怨花;
• ②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希 求温暖的情思。写独倚栏杆, 深夜还在看梅。
• ③应刘:指汉末依附曹氏的应埸、应璩兄弟和 刘桢,这一句作者指自己漂泊南荒,寄人篱下 的生活。
• ④螭蟠龙卧:指卧龙。螭,龙类。蟠,伏。这 里指诸葛亮似的才志之士。
• ⑤东周:洛阳是东周的王城二这里指朱敦儒的 故乡。
• 白话译文:(上片)回忆当年在洛阳的时候, 在广袤的上林苑附近射打猎物,伴着宫殿两旁 的楸木树遛马散步。郁郁葱葱的景致非常漂亮, 赤县辽阔好似神州一样。美好的时光未曾虚度, 好朋友处处相留。无论“雪夜”还是“花朝”, 他都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占尽风头。
1. 旅夜怀远客
许浑
•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 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诗词解释:
• 我一个人流落异乡,心中生出远方的情愫。 梦醒了,想到自己流落在这座江城。
• 多病在床,深夜偶起,想到深爱读书而一 事无成,心生愧疚。家中贫困,辜负了这 爱喝酒的美名。
•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 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 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
• 答案:①诗人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远 大抱负(或“胸怀天下的大志”)。
• ② 全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来衬托 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 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 恋”,“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 把自己的文韬武 略奉献给清明的 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 追求。
• ②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 于“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 破碎的疮痍面目,而生发的去 国离乡的悲痛之情。
5.别匡山 [注]李 白
•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 注:匡山:在四川省江油市北大康乡境内。李白青少年 时代曾在此 读书习剑、访道寻仙十年左右。
• 下片梦中与朋友煮茶共饮是虚景,醒 来在岩下听见的石泉呜咽、松间冷风 吹过是实景。梦里梦外发出的声响极 为相似,然而梦里欢乐愉悦,梦外凄 凉孤单,对比鲜明,虚实相生,更显 诗人迁谪之意和思友之情。
• 答案:看似惬意悠然,却暗 含悲凉孤独。词人泛舟水上, 人影相照,如同闲云野鹤, 确有几分悠闲适意。然而, 水含秋意,兴发萧瑟悲凉之 感;词人贬谪中独自泛舟, 失意苦闷却无人可与诉说, 足见其孤独。
(意思对即可)
4.雨中花·岭南作① [宋]朱敦儒
•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 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 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②。空漫 说、螭蟠龙卧,谁取封 侯。塞雁年年北去,蛮 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 注: ①1126年,金兵攻占汴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 得不随着逃难 的人流离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 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 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
•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
• 词语注释
• ①上苑:上林苑,东汉时置,在洛阳城西。
• ②走马长楸: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 走马长楸间。”
• (下片)金人入侵,逃亡到南部偏远的地方, 勉强学习应玚、刘桢居王侯门下。朝廷之中, 有谁敢为国出力,取得封侯功绩。大雁可以随 季迁徙,江流可以日夜奔流,唯独自己,欲归 而不得。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已日渐老去, 再重返故国显然已是难上加难,只好依托梦境, 将自己带回那个魂牵梦萦的故国。
• 答案: ①上片追述了承平岁月 中胜景狂游的盛况;下片描述 了沦亡生活的痛苦,报国有心、 请缨无路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