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突破 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题)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4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含解析)新人教版

任务突破练二十四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忆滁州幽谷欧阳修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已离开滁州,千峰环抱的幽谷、山花烂漫的景象仍让他难以忘怀。

B.往昔辛勤种植花木,如今花开花落谁来欣赏,诗人因此生发怅惘之心。

C.欧阳修曾谪居滁州,自号醉翁,他想象田夫野老还会记得当年的自己。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

2.诗人为何追忆滁州幽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狂歌[注](节选)陆游枵然痴腹肯贮愁,天遣作盎盛藜苋。

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

眼前故人死欲无,此生行矣风雨散。

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

,愤然辞官,重回老家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写愁,化虚为实,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B.第二句写老天爷把“我”的肚皮当作一只盛野菜的大盎,这一比喻生动形象。

C.三、四两句通过描述披头散发、身上的衣衫污垢斑斑的细节,描绘出诗人的狂态。

D.诗人对现实忧多愁深,“性所便”“心已惯”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

4.诗歌题为《狂歌》,诗人为何狂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题春归亭唐庚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

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

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首联承诗题而来,写春天再次来临的讯息,并因之联想到江边小亭的景物之变。

B.颔联运用平常意象“绿杨”“清江”“残雪”“碧嶂”进行巧妙搭配,自然新奇。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
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 人如人“蓬瀛”。 考情微观:2023年新高考Ⅰ卷考言志类题,其他三个卷区都是考查诗人的感情,而且都是感情、景物、手法之间 的三者联动,其实考查的是诗歌最基本的“借景抒情”。
18.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
2.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3.烟尘:代指战争。
19.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
4.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
第二部分 知识点梳理
书愤
(一)原文再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重点课注
1.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4.“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 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7.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8.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9.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1.诗歌阅读与鉴赏。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总集。

“风、雅、颂、、、”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2)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3) 请从一个角度赏析《蒹葭》的语言特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乡色酒舒兰[注]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注】舒兰,江苏邳县人,台湾诗人。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远离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相互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两节之间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比喻及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感情的抒发淋漓尽致。

C.本诗运用第二人称,使诗歌带有对话的色彩,如同诗人在向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整齐,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以充分表现。

(3)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从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变化?答:(4)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三步复习方案》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三步复习方案》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原卷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原卷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

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

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

”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7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题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7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题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17 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题)(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第(1)~(2)题。

(9分)从军行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5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任务群五古代诗歌阅读任务突破练25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新人教版

任务突破练二十五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寒食还陆浑别业[注]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此处消闲度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景,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做一名山野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

2.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守睢阳作张巡①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唐代爱国将领。

安史之乱爆发,他力守睢阳。

睢阳为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张巡死守,牵制了敌人南侵的主力,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后来粮尽城陷,张巡英勇就义。

本诗作于城将陷之时。

②鱼丽:古代阵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首两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诗人忧心如焚,其满腔爱国情怀清晰可见。

B.三、四两句,既写出月下“孤城”的景象,又透露出唐军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C.“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为唐军广大将士画像。

“犹”“更”出神入化,成功凸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毅。

D.诗歌叙事简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中间八句,每两句均构成对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突破练14古代诗歌阅读(形象情感题)(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项表述不当。

“朝廷”代指“为官”,“闾里”,本义指平民、邻居,这里指“致仕、退休”。

此诗表达了对张卿为官清正、白首归去的敬意和自勉之情,并没有同情的意味在里面。

(2)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心怀天下。

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

在宠荣面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

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

,这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但从中也可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分析时要从酬赠入手,结合文意,体会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2.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第(1)~(2)题。

(9分)从军行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9分)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

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

②南服: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

“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联想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状态,是虚写。

C.颈联的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诗人作为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出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

项,这里是实写,实指“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

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第一句总起,第二、三、四句具体描绘所见景象,所以回答第一问将第二、三、四句的内容答出即可。

要回答这种描写的作用,首先需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其次看这些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何关系。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9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①杜甫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②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759),杜甫48岁,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

②三年:757到759年。

758年,杜甫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使用了九字句,写诗人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已老。

B.“三年饥走荒山道”中,把“三年”两字放于句首,突显了诗人苦难历程之久。

C.诗歌前两句含有诗人对年老困窘的感喟,诗人在《登高》里也有过类似的感叹。

D.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诗人因此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

项,第三、四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2)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和山中友人对话,无限伤感。

②英雄迟暮的无奈。

最后两句写诗人搁笔望天,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抒发了迟暮之感。

,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

所以诗歌抒发了自己困境中的悲苦之情。

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伤怀抱”“呜呼”“仰视皇天”,通过把握以上关键词,足以看出诗人的壮志难酬的伤痛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9分)秋郊闲望有感韩偓①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

可怜广武山前语②,楚汉宁教作战场。

: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

②《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选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深秋景色。

B.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

C.全诗围绕“闲”字,写出了诗人悠闲地观赏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

D.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

项,从诗歌的颔联“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可以看出“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错误,作者不自在,表面悠闲,心不悠闲。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

(6分),鬓发斑白,岁月流逝。

③惨戚于小人当道,无法建功立业,渴望有新的楚汉战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可根据诗中的“心为感恩”和注释①中的“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概括出无法报答皇恩;根据“鬓缘经乱早苍浪”概括出身逢乱世,岁月空逝;根据最后两句和注释①中的“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可概括出功业无成,无用武之地。

6.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1)~(2)题。

(9分)渡江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扣诗题“渡江”,诗人打算回乡,可到渡口才知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不由新添愁绪。

B.颔联“白日忙于我”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而青山对自己发笑,是在反思自己追求功名。

C.颈联直说自己在想念家乡,并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D.尾联写自己的境况,用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

项,“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错误。

“沙鸥”在此是孤单漂泊、无所着落的象征。

应当是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

(2)诗歌首联所说的“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几问津”“忙于我”等表现自己的奔波忙碌。

②孤独之愁。

“客愁”“孤枕”“沙鸥”等表现自己客居异乡、孤身在外的孤独之愁。

③思乡之愁。

“乡国梦”等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之情。

④朋友零落之愁。

“交游落落俱星散”直言本身就不多的友人四处飘零。

,“客愁”两字已赫然在目。

扬子江渡头,多次经过,江上风波依旧,而旅人已添了新愁。

接下来两句,铺写旅人奔波愁劳之状、奔波忙碌之愁。

“孤枕”“沙鸥”写出了孤独之愁。

“乡国梦”,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交游落落俱星散”表现了朋友零落之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