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学学习和记忆方法

中药学学习和记忆方法

中药学学习和记忆方法
1、仔细观察:应仔细观察中草药各部分,如根、茎叶、花等,记住它们的形态特征及颜色特点,熟悉它们的香味及味道。

2、重复记忆:应多重复记忆,但最好不要死记硬背,尽量通过思维及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记忆中草药的名称及形态特征。

3、举一反三: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一些中药的大类来广泛概括一个中草药的功效特点,帮助记忆更多的中药妙用。

4、实践操作:可以学习对中草药常见动作,如炙、泡煎等调剂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掌握服用正确方法。

5、结合日常:常思考中药药效果及形态以及味道,结合日常生活的多个情况,用一条线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活跃大脑,有利于学习和记忆。

大专中药学学习计划

大专中药学学习计划

大专中药学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 加深对中药学原理的理解,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掌握中药鉴定方法,提高对中药材质量的识别和评价能力;3. 全面掌握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 提高中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中药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5. 学习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中药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 中药学原理: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中药的基本功效、药理作用、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2.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鉴定方法、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中药质量评价等;3. 中药药理学:中药作为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等;4. 中药化学: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中药成分的结构和活性等;5. 中药制剂学:中药的制剂制备、中药的剂型研发等;6. 中药专业实践:中药材的加工、中药饮片的制备,中药配方制备和临床应用等;7. 中药研究方法:中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药学科的学术文献检索和分析等;8. 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化学分析等。

三、学习计划1. 学习中药学原理,扎实掌握中药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功效、药理作用、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2.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学习,深入了解中药鉴定方法、中药材的分析和鉴别、中药质量评价等;3. 深入学习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等;4. 学习中药制剂学的知识,包括中药的制剂制备、中药的剂型研发等;5. 进行中药专业实践,学习中药材的加工和中药饮片的制备,中药配方制备和临床应用等;6. 学习中药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中药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中药学科的学术文献检索和分析等;7. 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在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化学分析等;四、学习方法1. 多听课、多思考、多讨论:学习中药学要加强课外学习,多听老师的讲解,加强思维的训练,多和同学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和讨论,加深对中药学的理解;2. 大量阅读:要多读中药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培养中药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3. 参与实验:要积极参与中药学专业实践实验,在实验中认真思考问题、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4. 科学研究:要积极参与中药学科的研究工作,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积极探索中药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5. 实践锻炼:在校外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学习和实践,积极从实践中掌握中药学专业实践操作能力;6.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高中药研究和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中药学该如何学习

中药学该如何学习

中药学该如何学习中医学是研究中医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种类繁多,内容复杂,覆盖面广。

自学往往很难把握重点,一般体现在药多,容易混淆,难记。

本文就如何学习《中药学》讨论了一些学习方法:一、把握要点,掌握功效中医基础理论和特定药物的功效及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中医疗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总结,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掌握功效不是简单的背诵功效术语。

功效与药性的适应症密切相关。

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来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将功效与主治联系起来,才能落实功效。

以黄连的泻火作用为例,其泻火作用与苦寒味密切相关,能清火邪。

因属心经、胃经、肝经,以清心、胃火、肝火著称。

适用于心火上亢的发热,如肝火上亢引起的头晕、心烦、失眠、口疮、脘痞、呕吐、目赤等。

这样,以泻火为中心,性味归经与主治的关系,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的认识,又突出了要点。

千万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适应症。

要掌握药效,还必须了解其药效的含义。

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即温肾阳使虚火落于肾,治虚阳浮于命门火之上之证。

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泻肝火。

前者包括各脏腑泻火,含义较广,后者是泻火的一个方面,含义较窄。

后期可以对比前、后两章的相关功能,可以加深对功能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补气、燥湿利水、祛风息风等。

以行气益气治疗脾胃疾病为例,行气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可通气机。

脾胃气滞证适宜;补气药多甘温,善补脾胃;脾胃气虚为宜。

此外,相对功效也可以比较。

如升阳潜阳、泻火补火、宣肺敛肺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色中药是根据药物的功能分类的。

同一章的药物既有共同的疗效范围,又有各自的特点。

只要掌握了本章的一般功能和适应症,就能掌握本章所含药物的主要疗效适应症,进而分别记住每种药物的其他功能。

这很容易记住,也不容易混淆。

还需要区别对待性味归经、剂量、用法、配伍。

比如大部分理气药辛、温、香,具有普遍性,苦楝苦、寒,要特别注意。

中药师学习计划

中药师学习计划

中药师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和规划1. 学习目标: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丰富的中药药材辨识和配伍运用的能力,获得中药师相关职业证书。

2. 学习规划:以《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药药材学》、《中药制药学》等为主干课程,结合实践、临床、案例等教学,全面、系统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打好中药学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和安排1. 中药学基础课程学习(1)中药学:通过学习中药药材、性味、功能、归经归元等知识,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中药方剂学:学习中成药、汤剂、膏剂、丸、散、合剂等方剂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3)中药药材学:了解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和鉴别,熟悉常见中药饮片的性味、功能及应用。

2. 中药配伍运用学习(1)配伍原则:学习中医药配伍禁忌、药性、功效、剂量间的相互作用,掌握中药配伍运用的基本原则。

(2)四气五味:理解中药药性的归属,熟悉不同药物的性味归经,掌握药物间的相互补克关系。

3. 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学习(1)中药炮制:了解中药的炮制过程、方法和原则,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

(2)中药的质量标准:学习中药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法规和政策,掌握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4. 临床应用和实践(1)临床实习:参与临床中药应用实践,熟悉中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2)实践操作:参与中药炮制、调配等实践操作,熟练掌握中药制剂的操作技术。

5. 职业资格考试准备(1)考试大纲:结合中药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模拟考试:参加中药师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内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三、学习方法和策略1.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加强临床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理论应用能力。

2. 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临床实习等活动,注重积累和总结。

3. 多方面获取信息:广泛阅读中药学相关专业书籍、期刊,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学习中医知识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学中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学习中医的四个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一、理论学习法中医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具有复杂的体系和深邃的思想。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就是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此外,也可以参加中医学习班或中医相关的研讨会,跟随专业的中医师学习、讨论和交流。

二、实践探索法学习中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的探索。

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中医临床实习或实践课程,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外,也可以找一些机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合作,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文献法中医学术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问世。

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派观点。

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医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论文等,阅读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经验,探讨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进行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

四、跨学科综合法中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医,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例如学习生物学、解剖学、药学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并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有益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注重实践探索,研究文献资料,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这四个方法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医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有才华的中医师,并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中药背诵技巧有效记忆草药的方法

中药背诵技巧有效记忆草药的方法

中药背诵技巧有效记忆草药的方法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中草药名称和特性。

当我们面对大量信息时,如何有效地记忆中草药成为了学习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背诵技巧,帮助读者有效记忆草药的方法。

一、建立联想1. 词义联想法:将中草药的名称与其特性相联想,利用草药的含义和功效来帮助记忆。

例如,我们可以将收敛作用明显的草药关联到“收敛”这个词上。

2. 图像联想法:将中草药的名称转化为图像,用具体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例如,我们可以将清热解毒的草药联想成清澈的溪流。

3. 声音联想法:将中草药的名称与具有相似发音的词语进行联想,利用音韵特点来帮助记忆。

例如,我们可以将活血化瘀的草药联想成“活动的血”。

二、创造记忆点1. 关键词记忆法:选取中草药名称中的关键词,通过将其与其他信息进行关联记忆。

例如,对于解表草药,我们可以关注它们在感冒中的功效。

2. 关联记忆法:将已经熟悉的中草药与新学习的中草药进行关联,形成记忆网络。

例如,我们可以将同属于清热解毒类的多个草药进行关联,有助于记忆。

三、创设场景1. 建立空间场景:将中草药按照各自的属性布置在空间中,通过想象在空间中移动和观察来帮助记忆。

例如,我们可以将中草药按照寒热平衡的原则放置在空间中,并在头脑中游览和观察。

2. 创造故事情境:将中草药的名称和特性编织成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的记忆帮助学习。

例如,将活血化瘀的作用与中药典故相结合,编写一个关于草药拯救人命的故事。

四、整理分类1. 建立分类系统:根据中草药的功效、特性等进行分类,将相似的草药放在一起,利用分类的方式帮助记忆。

2. 制作草药表格:将中草药制成表格,列出名称、功效等关键信息,通过查看表格帮助记忆。

表格可以采用二维表或树状图等形式。

五、实践应用1. 多渠道学习: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学习中草药,增加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临床的情节来实践应用草药知识。

2. 实践演练:每天选择几种中草药进行背诵,结合实际操作进行实践演练。

中药学学习计划书

中药学学习计划书

中药学学习计划书一、学习目的和意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药物代谢和药理学等科学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通过系统地学习中药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药效学、药用价值,提高对中药材和中草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学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和安排1. 中草药的来源和性味归经学习目标:了解中草药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

学习安排:首先通过系统地学习《本草纲目》和《本草拾遗》等中药学的经典著作,了解中草药的来源和性味归经。

然后对常用中草药进行分类学习,掌握其性味和功效,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2. 药物代谢和药效学学习目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药物代谢和药效的相关理论及应用。

学习安排:通过学习《中药学基础》等教材,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的相关理论。

结合实际中草药进行实验研究,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学的基本原理。

3. 中草药的药理学学习目标: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机制和作用规律,掌握中草药的药理学知识。

学习安排:通过学习《中药学》和《药理学》等教材,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机制和作用规律。

参加中药学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讲解,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知识。

4.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学习目标:掌握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指南,了解中草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学习安排:通过学习《中药学》和《中医临床用药学》等教材,掌握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指南,了解中草药的合理使用原则。

参与临床实践和指导学习,积累临床用药经验。

三、学习方法和途径1. 课堂学习通过系统地学习中药学相关的课程和教材,掌握中草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2. 实验研究参与中药学相关的实验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学和药效学。

3. 临床实践参与中医临床实践和指导学习,积累临床用药经验,提高对中草药的应用能力。

执业药师中药备考经验

执业药师中药备考经验

作为执业药师,对中药备考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中药备考经验分享:
1. 提前做好规划:中药知识范围较广,建议提前制定好学习计划,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合理分配学习任务。

2. 制作复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重点、难点记录下来,形成复习笔记,方便之后巩固记忆。

3. 多看书:中药学需要大量阅读,建议使用权威的中药学教材进行学习,例如《中药学》、《本草纲目》等。

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的中医药文献和研究资料。

4. 积累常见病常用方:中药学中有很多常用方剂,例如十全大补汤、四物汤等,建议加强对这些常用方剂的学习和记忆。

5. 理论联系实际:中药学虽然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还是需要和临床实践结合,因此要注重临床案例的学习,理论知识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借助在线学习平台:现在有很多在线学习平台和网站提供中
药学的视频课程和模拟考试等辅助学习工具,建议可以借助这些学习平台进行辅助学习和复习。

7. 针对性练习:在备考过程中,针对性地做一些模拟试卷和题型练习,将理论加以实践,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

8. 保持好心态:中药备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通过考试。

总之,备考中药学需要耐心、用心和恒心,勤奋学习,不断总结和复习,掌握扎实的中药学知识才能够顺利通过执业药师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

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

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

”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

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

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

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

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

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

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

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

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

《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

学好总
论,对各论各章节以及每一味药物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有人说,学好总论是掌握了中药宝库的钥匙。

各论中每章节的概说部分,是从该章节所有药物中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应当下功夫首先弄通、理解和掌握,只有把这部分内容弄通了,才容易理解每章节药物的性味、功效和应用。

例如,解表药,明确了表邪有风寒、风热之别,因而解表药的适应范围就清楚了。

具体药物的效用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又如化痰药,首先明确痰的成因,痰的分类及痰的表现形式,这样对选择药物就有的放矢了。

总之,要学好《中药学》,必须首先学好总论和每章节药物的概说部分。

三、掌握重点,在重点药物上多下功夫
在现用《中药学》教材中,各论有二十一章,每章都有几味或几十味药物,如果全面铺开去记就会感到量大和茫无头绪,记不下来。

如果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所分掌握、熟悉、了解、参考四级的要求,先抓住重点药(掌握药),以重点带动一般,触类旁通去记,这样就容易掌握。

例如学习清热泻火药这一节,应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等为重点,对其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性能特点等理解透彻,牢固掌握;再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的功用;其它如寒水石、竹叶、莲子心、熊胆、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一般性的药,只要记住其特点就行。

四、运用归纳的方法掌握各类药物
中药品种繁多,怎样掌握和记住各类的药物呢?通常是运用归纳的方法,逐章逐节逐类分别加以记忆,先掌握其共性,后掌握其个性,从而达到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的境地。

首先要分别记住各章节的内容,层层归纳,渐渐深入。

如解表药可将其归纳为:
(1)解表药分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注意每类药的特点(性味、功效、适应证)。

(2)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各有什么药。

(3)掌握了每类药的特点和有什么药以后,再进一步记住各药特点,如发散风寒药中,麻黄长于发汗,平喘;桂枝长于温经通阳;紫苏长于行气宽中,并解鱼蟹毒;生姜长于温中止呕;香薷为夏令解表药,长于和中化湿解暑;荆芥长于祛风透疹;防风长于祛风湿解痉;羌活长于祛风胜湿止痛等等。

(4)掌握各药特点后再分析剂量和使用注意点。

剂量方面要特别掌握好剂量比较小的和特别大的药及有毒的、作用峻烈的药。

使用注意点方面要注意使用宜忌,生用或制用,先煎或后下,煎剂或入丸散剂,有什么相反相畏的药不能同用等。

如麻黄发汗力强,幼儿或体弱者、老年人常用量为1.5克左右。

胡荽及柽柳外用薰洗可用达30~60克。

其他药物一般常用量为3~15克。

荆芥芳香不宜久煎。

苍耳子过量易导致中毒。

牛蒡子气
虚便溏者忌用等。

每章节均可按这样归纳方法进行归纳,反复复习,就可以将整个《中药学》重点内容记住了。

五、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各个药物特性
在掌握了逐章逐节逐类归纳的药物后,就可以进行药与药之间的比较。

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就是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对比,将功效相同的药物进行综合比较,从而明确其共性,区别其个性,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区别其个性。

这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一章节内对功效比较相近的药物进行综合比较。

如黄芩、黄连、黄柏均为清热燥湿药,都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这是共性;黄芩长于清肺火,并能止血安胎,偏治上焦之证;黄连长于清心胃之火,并能治痢止呕,偏治中焦之疾;黄柏长于泻肾火,并能退虚热,偏治下焦之病。

这就是各药的个性。

另一种是对不同章节的药物进行综合比较。

例如,羌活与独活,羌活是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羌活长于治上半身风湿痛,独活长于治下半身风湿痛。

其他如白术与苍术,白术是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苍术是芳香化湿药。

两药的共性是什么?个性又是什么?同具有止呕作用的药,解表药中有紫苏、生姜、清热药中有芦根,黄连;温里药中有干姜、吴茱萸、高良姜、丁香;芳香化湿药中有藿香;化痰药中有半夏、旋覆花、竹茹;止咳平喘药中有枇杷叶;理气药中有橘皮;止血药中有灶心土等,这些药都可以治呕吐,如何区别应用?每个药还有什么个性?其他如同有止痉作用的药,是哪些药?这些药的止痉作用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个性等等。

经过分析对比,就容易掌握了。

六、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全面理解和记忆
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和归经,与它的功效,应用是密切相关的。

如防风味辛与祛风发表作用相关联,味甘与缓解痉挛抽搐相关联;归膀胱经,是因古代风寒表证归太阳病范围;归肝经是因肝主风,主筋,防风祛风解痉,能治疗破伤风痉挛抽搐。

辛微温,说明防风的祛风发表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微温则表明温热之性较弱,所以如果配伍清热药用,亦可以用于外感风热之证。

这些说明要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全面分析,才容易理解和记忆。

七、结合网络课件学习掌握
《中药学》网络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

其贮存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中药材原生药图片与饮片的图像;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性能特点;名词解释;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近代研究进展;网上答疑等等。

同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目录查找内容或网上咨询。

《中药学》网络课件,是我们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它对传统教学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只要同学们注意查寻阅读,不但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由于《中药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尽管采取较好的学习方法,还得付出辛勤的劳动,课后及时复习,反复比较、理解和记忆,才能加深印象,融会贯通。

总之,“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中药学》是能够学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