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1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2课
时间:
唐 太
唐朝建立 建立者:
宗 与
都城:
贞 观 之
贞观新政:内容 (唐太宗)
治
贞观之治
活学活用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 )
A.李渊B.李世Biblioteka C.李隆基D.李显2.“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这句话是谁对君民关系的认识(B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填图
❖
请你依据右边这幅地 图,填出① 洛阳 、 ② 涿郡 、 ③ 余杭 三个地点。 填出A.永济渠 、 B. 通济渠 、 C.邗沟 、 D.江南河 四段河渠 名称。
阅读材料
材料一:胡曾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2.开元通宝是唐中后期通用的货币,它有利于唐朝经济的繁荣与
C 发展,它始铸于(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3.唐朝时期有许多新的发明,其中农民创制的新的浇灌工具是
B ( ) A.翻车 B.筒车 C.水车 D.耧车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历史时期是
七年级下册
张楼中学 许秋荣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
封建社会大一统:秦汉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 两晋南北朝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隋唐
隋朝: 581年——618年 短暂创新 唐朝: 618年——907年 强盛开放
复习目标:
1、了解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 的概况及其影响。
2、了解唐朝建立,列举“贞观之 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隋唐时期PPT课件

(三)监察制度的完善
1、确立:_____时期
2、完善:_____时期—三省六部制下的____省负责谏议
和封驳。
2
皇帝
相权分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① 草拟政令
吏户 部部
尚书省
③ 执行
礼 兵刑 部 部部
门下省
︳ ② 审核政令
政 事 工堂
部
3
科举制的影响:全面影响古代中国社会___和___各方面。 积极作用: 1)、提高了官员_________和行________。 2)、打破了_________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3)、有利于社会________的形成。 4)、一定程度体现了的______、_____、客观原则。 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有重要影响。
1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确立:
机构:
(一)三省六部制 职责(运行机制):
(见下)
积极作用:
实质:
归纳: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注意:三省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
中书省秉承
(二)科举制 创立:____朝(隋炀帝)设进士科
(见下)
完善: ____朝
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
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 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
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7
5、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
钱塘江 余杭(杭州)
17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18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PPT演示文稿

知识点拨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4)隋朝加强了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国家、日 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 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5)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 为唐初统治者接受能,促进唐朝前期的繁 荣。
态度价值 观方面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3)通过对隋唐所实行开放、兼蓄的外 交政策及其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讲述,使学 生正确认识到改革开放与富国强民之间的辩 证关系。从而激发爱我中华、强我中华,使 中国重新跨入世界各民族之前列的使命感。
知识导航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对唐承隋唐的分析(如租庸调制、 三首六部制、科兴制的沿革变化等)使学生 掌握用因果联系的方法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 横向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加深对隋唐是我 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客观、全 面地评价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知识导航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①繁荣原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统治政策调整、 民族交往密切,对外开放
②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农产品商品化 ③手工业;产地广、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商业:驿道发达、水运方便、统一货币、市场发达
隋 唐
经济
⑤城市:长安和洛阳是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商业城市杨州、 成都、汴州、广州
能力方面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1)引导学生思考隋与秦、唐与西汉的相似 之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从而认识到汉、唐的盛世是如何形成的。 (2)指导学生对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等评述功过,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 评价历史人物能力,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兴、 衰过程产生之原因的深刻理解。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撰稿⼈:福州教育学院叶尚杰责任编辑:福州⼋中骆志煌、南诏、吐番(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后,唐朝统治者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统⼀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产,重⽤⼈才;唐⽞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才,从⽽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弱。
第⼀,唐⽞宗后期,沉湎酒⾊,不理朝政,重⽤奸⾂,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年战乱使农业⽣产遭到极⼤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
同时,⼟地兼并严重,阶级⽭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3. 隋唐经济的发展(1)隋唐时期,由于完成统⼀,开凿了⼤运河,以及均⽥制、租庸调制的实⾏,隋朝经济得到了发展:耕地⾯积扩⼤,产量提⾼,造船业发达,洛阳商业盛极⼀时。
(2)唐朝前期,通过调整统治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均⽥制和租庸调制的实⾏保证了农民⼟地的⽣产时间;同时,由于唐政府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和实⾏对外开放政策,有利地吸收境内各族、周边国家的⽣产技术和科学⽂化,因此,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
农业⽅⾯:曲辕犁、筒车发明应⽤,⽔利⼯程⼤量兴修,垦⽥⾯积⼤量增加;⼿⼯业⽅⾯:丝织、造纸、制瓷业成就突出;商业⽅⾯:唐都有长安不仅是政治、⽂化中⼼,⽽且不是最⼤的商业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州成为南⽅的⼤都市,有政府设⽴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
(3)唐朝后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达,均⽥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改⾰。
4. 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1)唐朝时, 疆域辽阔, 各民族往来密切, 成为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4.1-短暂的隋朝1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
3.隋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国力强大的隋朝,为何短期而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或电视片《话说运河》。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或电视片《话说运河》的片段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原因、统一的作用和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作用、隋短期而亡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
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第五节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体系】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1.2.3.4.5.6.7.二、农业发展的表现1.表现(1)(2)(3) 2.存在问题三、手工业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表现:1.2.3.4.四、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1.关于"市":(1)(2)(3)(4)(2)关于商人(3)唐朝城市的兴旺:①②【重点、难点分析】1.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启示1)2)3)4)5)6)2.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原因1)2)3)4)5)特点1)2)【知识联系】1.概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特点表现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原因特点表现影响隋唐时期原因表现影响2.结合史实指出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魏晋南北朝和相比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差异原因【巩固练习】1——15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诗句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2.关中地区(陕西中部)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
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地区是在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结束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D明朝在长江流域建都时3.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具改进,筒车和曲辕犁出现B.手工业有不少新产品,如唐三彩等C.商业流通规范,货币品种单一D.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4.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它是A.钱庄B.邸店C.柜坊D.票号5.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④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6.历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A.东晋B.唐朝C.南宋D.明朝7.唐朝时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的原因有①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②曲辕犁、筒车等新生产工具的使用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④纳银带役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①②③④ 8.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位于 A .黄河流域 B .渭河流域 C .珠江流域 D .长江下游 9.《新唐书》记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文化上: 文化上: (1)唐朝文化兼收并畜,博大精深,全面繁荣,世界领先,泽被东 )唐朝文化兼收并畜,博大精深,全面繁荣,世界领先, 影响深远.( .(2)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形成. 西,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形成. 二,单元体系构建及基础梳理 建 立 581 , ,建 隋 唐 时 期 ---封 建 社 会 的 繁 荣 唐 朝 的 统 治 ( 618--907 年 开 国 618 基 , 全 . ( 唐 ), 唐, 唐, , , 灭 亡 : : 的 短 暂 的 隋 朝 ( 581---618 618 年 ) 统 一 工 程 建 设 1, 1, 2, , :589 : ( :( 建 ) ) 3, 3, 4, , 1, , 3, , ,618 化 唐 . 2, , 4, , ( , , 全 , ) )
三,要点归纳探究
3,(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2) ,( A,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一直到解放后全国土 ,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地改革的完成,这种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隋唐时期的均田制也没 地改革的完成,这种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能冲击土地私有制的统治地位,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能冲击土地私有制的统治地位,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第二是农民的土地私有 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制.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地主 土地私有逐渐发展,农民私有土地和国有土地逐渐被地主兼并, 土地私有逐渐发展,农民私有土地和国有土地逐渐被地主兼并,这就是土地兼并的 过程.一个朝代前期,土地兼并一般不很严重,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过程.一个朝代前期,土地兼并一般不很严重,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 会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一般是引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会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一般是引发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不利于社会的 持续发展.中国古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农民起义. 持续发展.中国古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农民起义. B,国有土地:我国封建王朝一般都掌握部分土地,这些土地是国有的,土地国有 ,国有土地:我国封建王朝一般都掌握部分土地,这些土地是国有的, 在秦汉就存在,到隋唐逐渐形成均田制.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秦汉就存在,到隋唐逐渐形成均田制.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但国家和皇室仍保有大量土地. 但国家和皇室仍保有大量土地. 4,唐朝诗歌空前繁荣的原因 ,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 (2)唐朝是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新鲜血液.他们从 )唐朝是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新鲜血液. 不同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 不同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时期只重形 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学案一、知识点、能力点提示(一)能够再认、再现隋朝的统一,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各民族间的交往,唐同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大秦的关系以及唐朝的科技化等史实概念。
(二)概括、归纳隋唐时期的基本历史特征和历史发展线索。
(三)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内容,正确评价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影响。
(四)比较北魏、隋、唐三朝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掌握其特点和发展。
比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原因,得出规律的认识。
(五)概括说明唐朝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知识结构(一)隋朝的建立。
公元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建都长安。
(二)隋朝的政治。
1统一全国。
在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
2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3加强与边境的联系。
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
(三)隋朝的经济。
1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2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亡。
(五)唐朝前期的清明政治。
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1)沿用均田制;(2)实行租庸调制;(3)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武则天统治时期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
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六)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方面:改进创制农具,兴修水利,开辟荒田。
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发达。
3商业方面: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
(七)唐朝的民族关系。
1边疆少数民族的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2唐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
1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海路。
2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复习目标]1.结合史实,深入探究隋的政治经济特点,分析隋朝短促,出现“一治一乱”鲜明对照的原因,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对比分析唐朝前后期统治的不同特点,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影响、教训,重点分析评价唐太宗、唐玄宗的统治,了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与最高统治者的关系,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3.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掌握隋唐时期各项政策、制度,理清沿革规律,分析各项制度影响,认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4.了解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分析经济繁荣的原因,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特点。
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隋唐手工业和城市分布,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5.结合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隋唐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理清边疆各民族发展线索及与内地的关系;概括隋唐与各主要国家往来特点;认识隋唐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6.掌握隋唐时期文化全面辉煌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要点梳理]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始于581年隋朝建立,结束于907年唐朝的灭亡,历时320余年。
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印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隋历经开皇之治和炀帝暴政,一治一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
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政治昏庸腐朽,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政治黑暗,引发唐末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朝统治。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2.隋朝是个承前启后,继住开来的朝代隋朝统治短暂,历经一治一乱(指开皇之治和隋炀帝暴政),二世而亡,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一个承前底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1)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和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
(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采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的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
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
(4)隋朝加强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5)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接受,促进唐朝前期的繁荣。
3.唐朝的昌盛和衰落(1)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唐朝建立后,唐朝统治者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落。
第一,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八年战乱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而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唐王朝名存寡亡。
4.隋唐制度的革新(1)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实现大一统,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形成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制。
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两项制度被后世长期沿用。
(2)经济制度的演变直接体现经济的发展轨迹,隋和唐朝前期都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赋役制度。
隋沿用租调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而唐前期则实行租庸调制,贯彻轻徭薄赋思想。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均田制、租庸调制破坏,唐开始实行两税法,标志封建社会开始了一个重要转折。
5.隋唐社会经济发展(1)隋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政府对外采取较开明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上述因素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时期。
(2)隋朝统一后,在短期中实现繁荣,这是隋朝经济的特点。
唐朝经济特点表现为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是唐朝后期政治状况表现。
(3)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4)手工业发展特点①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②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③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5)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
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都会。
6.隋唐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繁荣(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出现繁荣。
(2)隋唐时期,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中原来往密切,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中央王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设机构管理,或实行册封,或“和亲”或“会盟”,虽间有战争,但基本保持了主流的和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3)隋唐时期与亚非欧诸多国家保持了友好往来。
重要的有新罗、日本、印度、阿富汗,披斯、大食、东罗马。
交往的形式有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贸易往来、文化技术交流等。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一是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二是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国先进新鲜事物。
隋唐不仅是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7.辉煌灿烂的文化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对外开放,民族交往频繁,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文化政策,在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基础上,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
隋唐文化的特点是: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氛围。
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创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
[题例剖析][例1]与秦汉史学相比,唐代史学的特点是①产生了第一部史论专著②出现了典章制度专史③确立了官修正史制度④首创了纪传体通史巨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99年·上海)剖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能力。
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论专著,杜佑的(通典》是第一部典章制度的专史,唐太宗时设国家史馆,由宰相监修历史,确立了官修史书制度,而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在西汉首创,由此分析当选A项。
组合选择题答题技巧性较强,通常可以最熟悉或最易把握正误的一项人手,采用选基法,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比较。
答:A[例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以杨贵妃足以败之。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1992年·全国) 剖析:本题是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的问答题,由于命题技巧较高,考查功能全面,能力要求层次恰当,所以连续多年出现在(考试说明》能力示例中。
本题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类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赵翼这一观点,应在史实和理论的结合上加以评论,从而揭示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白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
而玄宗宠爱杨贵妃,沉湎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
由此得出结论:赵翼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一观点主要错在混淆了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可见,此类批驳错误的材料问答题,在运用史实时,必须具有针对性,使引用的史实有利于驳斥某种错误观点,还要对观点加以评析,做到层层深入,条理清楚。
防止单纯的叙述史实,还要防止:空洞的评来评去。
史论结合,才具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爱,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
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辨疑解难]1.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一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二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三是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由于在隋朝统一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从客观上看,又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
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和意义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破坏,租庸调落空,为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唐政府于780年开始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特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两税不征力役。
而以实物为主,具有实物地租的性质。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上一次重大意义的变革。
首先,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依据土地的多少征税。
虽然两税法也征收地税和户税,但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按户等高低(共分九等)征收,因土地是财产的主要部分,所以户税的征收也主要是依据土地。
这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因而舍人税地就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