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浮力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差教学目标重点第十章浮力了解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浮力的决定因素和计算方法。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掌握计算浮力的方法,能够熟练计算浮力大小。
难点一、浮力(一)认识浮力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称重法测浮力:先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G,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示,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即F浮=G-F示。
【例题一】一个重1N钩码,挂在了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时钩码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二)浮力产生的原因位置深度压强压力图示F上<F下水中上、下两个面上表面深度小于下表面上表面所受压强小于下表面F浮=F压力=F下-F上1.归纳总结: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
注意: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除物体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外),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
2.两种特殊情况:(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液体压力为零,则F浮=F上。
(2)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
【例题二】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B.F2C.F3D.F4【例题三】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部分,现在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B.b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C.c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D.d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控制变量图示现象分析序号探究浮力大同一物体浸在液体中两种情况弹簧测力根据F浮=G-F拉,知1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探究浮力大小与浸没在的体积和密度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计的示数相同两种情况弹簧测力所受浮力相同,与深度无关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2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积(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计的示数不同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探究浮力大3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两种情况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物体的体积相同,浸在两种情况探究浮力大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弹簧测力物体所受的浮力与4小与物体的体的体积)相同,液体计的示数物体的密度无关密度的关系的密度相同差相同2.归纳总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亦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 课程教学设计

0
h
考点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
所受到的重力。 2.公式:F 浮=G 排=ρ液 gV 排。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 排是
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考点三 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 浮>G F 浮<G
F 浮=G
F 浮=G F 浮+FN=G
板书设计:
本章总结
一.浮力
1、浮力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阿基米德原理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F 浮>G 物 上浮 最终漂浮 ρ液>ρ物
F 浮=G 物 悬浮
ρ液=ρ物F 浮<G 物 Nhomakorabea沉 最终沉底 ρ液<ρ物
三、应用
1.轮船: “空心”的办法
2.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
四、浮力的计算:
1)浮力产生的原因-----压力差法
2)称重法
3)阿基米德原理法
4)悬浮或漂浮条件法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浮力》全章复习课,这一节课是对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 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沉淀和提取的方法。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 进行全面回顾,并扎实巩固。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流程是:明确目标―知 识回顾―知识应用―例题精选―变式训练―热身反馈―课后巩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三维教学目 标。 学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题很困难,原因就在于浮力题中综合了有关质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 压强等许多物理概念。所以,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 设计了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实验,针对性的引入“漂浮的物体浮力能否用称重法测量”的思维冲突,让学生 讨论质疑、交流表达,由浅入深的进行反复纠缠和变式训练,达到突破“浮力大小的求解”和“物体浮沉条件 的应用”两大难点,可以说目标初步达成。 关于本节课所选择的练习,个人认为既有坡度又有难度,适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由于对学生的预设偏高,学生不敢表达,害怕出错,课堂气氛活跃度略显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降低 难度,或者增加一个课时,在降低坡度的同时,增大训练题量,并通过学生实验建立起实物模型,让学生更好 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熟练的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技巧。
《第10 章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10 章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掌握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3.能够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和原理;二、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原理;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示范实验所需材料:透明容器、水、不同材质的物体;2.教师准备板书工具和课件;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示范实验,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入透明容器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同时,教师向学生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3.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板书和课件,教师对浮力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产生原因以及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4. 计算浮力(15分钟)教师以实际例子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物体所受浮力的方法。
通过解析示范计算过程,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浮力。
5. 浮沉条件和原理(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之前的学习,通过问题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和原理。
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背后的科学原理,包括浮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简单的概念回顾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浮力计算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概念讲解和计算浮力的方法,全面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并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原理。
同时,教师提供了课堂作业和预习任务,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参与度较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浮力原理的深入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2.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4.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1.用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2.知道浮力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利用三力平衡,从方法上进行建模。
四、设计思路: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初三总复习整章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通过实验,录像,典型习题的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演示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细线,水,石块。
2.多媒体教学: 课件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七、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回顾(一)实验导入,理解浮力的定义;老师演示实验(称重法测浮力),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入课题,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
(二)建模引导,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先指导学生观察171页图9-5,老师指导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受力互相平衡;而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老师对此进行建模引导,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小组讨论:求浮力的方法(四种)(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1)称重法(2)原因法(3)公式法(4)特殊法(漂浮或悬浮)(四)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表达式:F浮= G排=ρ液g V排(决定式)浮力的大小只与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所处的深 度无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指出,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3. 物体的浮沉条件: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可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4.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3. 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密度计、浮力应用实例物品。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概念:解释浮力的定义,强调浮力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通过实例演示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与浮力的关系。
4.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通过液体密度计进行实际测量。
5.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并展示相关物品。
6. 例题讲解:通过浮力计算器给出一个浮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浮力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概念: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浮沉条件: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判断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浮力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习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日常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为切入点,如船只漂浮、游泳圈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密度、压强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与思考:
(1)为什么船只、游泳圈等能漂浮在水面上?
2.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帮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浮沉条件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浮力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掌握浮力的计算和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对浮力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浮力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学习物理的热情;
2.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习题复习课教学技能
1.熟练掌握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4.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分析题: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分析物体的浮沉状态;
(3)应用题: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练习与反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章浮力复习课之浮力的计算教学设计

安排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浮力现象,测量浮力大小,从而加深对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设想三: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教师精选与浮力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合适的挑战。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公式中的各个参数,我会逐一解释其物理意义和测量方法。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情境下浮力公式的运用。在此过程中,我会强调单位换算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注意在计算过程中避免常见的错误。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与浮力计算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浮力的大小?”或“为什么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等。各小组成员需要合作探讨,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进行集中讲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浮力计算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力计算知识,总结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强调浮力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价值。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浮力的计算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在本次浮力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浮力的基本概念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较为扎实,但在具体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学生在计算浮力大小时,对于体积排开和液体密度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着重讲解这一部分,通过更多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思考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1)浮力的定义与计算;
(2)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3)物体浮沉条件;
(4)浮力相关问题分析:轮船、潜水艇、密度计等;
(5)浮力的实际应用:船舶设计、打捞、救生等;
(6)本章重要公式:F浮= ρ液gV排,物体浮沉条件判断;
(7)课后习题:选取与本章内容相关且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对实验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详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更加严谨、细致。
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查漏补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回顾浮力的基本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是由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所产生的。浮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如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十章压强章节复习授课类型复习
课标依据2.2.9诵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例7 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教学目标1.能够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处理较为复杂的计算情况。
2、经历复杂计算的处理过程,掌握处理的一般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能够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处理较为复杂的计算情况。
2、经历复杂计算的处理过程,掌握处理的一般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
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
难点
1.能够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处理较为复杂的计算情况。
2、经历复杂计算的处理过程,掌握处理的一般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
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作
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
间
媒体来源
无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
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知识框架1、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操作方法)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他生纠错,教师点评。
3、沉浮条件
教师画出表格,学生填写,他生纠错,教师点评归纳
回顾章节知
识,搭建知识
框架
浮力典型计算1、浮力计算四种方法的练习
压力差法:(题略,下同)
称重法:
阿基米德原理:
二力平衡法:
教师同时展示四题,学生依次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一生板演,
他生纠错,教师点评。
2、已知辽宁舰满载排水量求其浮力、满载排水量和满载的重力。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一生板演,他生纠错,教师点评。
3、沉浮条件的应用技巧:
优化设计P51 1、2,P52 3(右下)、1
P53 6(变式:只给物体质量和体积,求其在水中浮力)
4、“冰山一角”:露出水面部分为什么只有冰总体积的十分之一?
教师引导讲授,学生思考回答并听讲。
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掌握
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掌握
解题思路、方
法和技巧
进阶提高
拔高优生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