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有关物质测定的对照

合集下载

有关物质检验方法概述

有关物质检验方法概述
23
4、其他检测方法 1)GC法:基本上通过不同色谱柱(包括填料和规格)、 温柱和流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对于酸性或碱性化 合物可以考虑使用特定的色谱柱,对于一般的化合物 FID检测器就可以满足,必要的话可以使用ECD、NPD, 甚至MSD。 2)TLC法:由于也是一种液相色谱,所以思路同HPLC,重 点在于选择蒲层板填料、展开剂和显色方法,通用的硅 胶板是正相的,这与HPLC通常有的方法是不同的,可以 调节的空间也比较小。 3)滴定法和紫外法:由于方法的专属性较差,所以一般 适用于特定杂质的检测,主成分和其他杂质均不得干扰 测定;也可以测定一类杂质,比如用乙酸来代表可能存 在的各种有机酸杂质,乙醛来代表各种醛类杂质。
19
20
4)检验条件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检验器是有关物质检验的一个重点,各种类型的 检验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紫外检验器的优点是成本低、 适用性广、操作简单,缺点是紫检验器为非质量型,各杂质 和主成分的响应值可能会差别非常大;而蒸发光散射检验器 的优点为它是质量型检验器,各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值比较 接近,缺点是价格比较高、非挥发性流动相不能使用、检验 结果非线性。 作为最通用的紫外检验器,有关物质检验波长的选择非常关 键,这一方面决定了是否所有潜在杂质能够检出,同时也决 定了检验时是否可以采用主成分对照的方法测定(本文中所 说的对照既可指主成分对照品,也可指主成分自身对照), 还是必须使用外标法/校正因子的方法测定特定杂质。 必要时可以使用检测器联用技术,或者使用多波长同时检测 技术来解决特定杂质的检测(一般此时适用于外标法)。
8
那么哪些检测方法是限量方法?例如: 1)TLC法:典型的方法是USP<466>(一般杂 质),方法中同时配制了0.1%、0.5%、1% 和2%的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所示斑点与对 照品各斑点比较,可以分别报告成<0.1%、 <0.5%、<1%和<2%,需要时可以进行加和和 乘积,不等号方向不变。 2)UV法、滴定法等:只给出了限量的吸收值 或滴定体积,这时即使你知道计算公式也 不需要计算。

HPLC-ELSD法测定注射用阿奇霉素含量及有关物质

HPLC-ELSD法测定注射用阿奇霉素含量及有关物质
Key words: HPLC-ELSD method} azithromycin} content determina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阿奇霉素一种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 呈白色粉末或者晶体,具有吸收效果好,生物利用高、副作 用低、抗菌范围广等效果。在食入时无异味,偏苦,有轻微 的引湿性。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支气管炎、皮肤 软组织感染以及尿道炎等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注射阿奇 霉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转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抗菌效 果好。不同的药物搭配阿奇霉素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若使 用药物超标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有 效的治疗措施。根据有关注射用阿奇霉素用量分析等相关知 识,按照《国家药品标准》测定其含量等,影响因素较多、
⑵专属性实验 在准确的精密度下选取适量的阿奇霉素对照品,将样品
分为4份。取1份样品加入,5ml稀释液溶解,加入lmol/L的 盐酸,在室内放60min后加入lmol/L的氢氧化钠混合稀释、摇 匀后稀释到25ml,作为酸降解产物;5ml稀释液溶解,加入 lmol/L氢氧化钠,在水浴内放置20min后,取出冷却。后加 入lmol/L的盐酸,稀释到25ml后作为碱降解产物;5ml稀释液 溶解,加入30%的过氧化氢,在室内放60min加入稀释液稀释 到25ml后作为氧化降解产物;在1309的高温破坏60min。液 稀释到25ml后作为高温破坏降解产物。根据实验结果表明:
品储备液中的5ml,将以上放置在与20ml的容器内,使用加
上稀释液溶解、稀释、摇匀均匀即可図。
② 在准确精密度下选取适量的阿奇霉素,放于100ml的
容器内,采用超声进行溶解,选取适当数量稀释液,后使用

有关物质

有关物质

论谈下载某一化6产品,原标准中无有关物质项,参考原料的有关物质检查,自定HPLC法1.如何确定有关物质(或者说多大的峰才算是需要报告的有关物质)参考《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对这个图加以理解:如主峰面积为100,最大剂量>1g,那么是不是只要杂质(除去空白辅料的峰,指空白辅料对主药无干扰时)的峰面积>0.05(即100×0.05%)就算做是需报告的有关物质了?2.有关物质的计算公式:照cp2005二部附录P30:公式应该为:但是在某产品(N久以前)原始记录中,发现公式为注:A杂为供试品溶液中杂质的峰面积;A对主为对照溶液中主成份峰面积;A供主为供试品溶液中主成份峰面积。

经与师傅讨论:纯理论上,两个公式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时一样的,因为A对主×稀释倍数=A供主!那么本来一针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进两针呢?而且,在配制对照溶液的过程中,会有量取的误差和定容的误差同时存在!即:实际测得的有关物质%有可能偏大或者偏小!请教战友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3 .cp2005二部附录P30(4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份对照法)中的一句话,感觉不妥:我是这样认为的:当供试品中的杂质与溶剂峰未完全分开时,①可能导致杂质峰与溶剂峰的积分不准确,特别是基线的一端会到0以下很多②因为供试品需要前处理,所以不可能得到与之组分一致的纯溶剂③在做方法学时就应该发现这个问题,并对流动相及溶剂加以重新选择,以使杂质跟溶剂峰能分离以上问题向大家请教!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看法,欢迎指正错误。

1.是的。

2.公式1是自身对照法,公式2(N久以前)是面积归一化法,即cp2005二部附录P30中的(5),一般不用面积归一化法,具体为什么不用其在药典中有表述,也可问他人(强烈不建议问与你讨论此问题的师傅,具体为什么可PM来问),这个问题我就不在此赘述了。

面积归一化法在2004年申报也会被发补,并且原标准也采用此法仍被发补过。

有关物质检测波长[精品]

有关物质检测波长[精品]

HPL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检查有关物质时检测波长确定的讨论有关物质检查,包括对产品中残留合成原料、中间体、副产物及可能的降解产物的检查,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目的是检查药品中所含的上述杂质是否符合安全性的要求,同时也是药品稳定性评价中需重点考察的项目。

有关物质检查常用的方法之一是HPL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紫外检测器),即将HPLC色谱图中杂质峰面积与主成分自身对照液峰面积进行比较,以确定杂质限度是否合格。

采用此方法时确定的检测波长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检测波长的选择是方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审评中发现一些申报单位在采用HPL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检查有关物质时直接或间接地以主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由于有关物质检查的对象是杂质,若将主药的最大吸收波长确定为检测波长,则杂质在此波长下的吸收可能偏低,某些杂质甚至无吸收,这样会造成对杂质含量的低估甚至漏检,从而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质量,影响了对品种质量可控性及稳定性的评价。

在有关物质检测波长确定方面,申报资料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有:1.直接将主药的最大吸收波长选作检测波长。

2.简单地套用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

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时,为提高方法的灵敏度,降低干扰,往往选用主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

若套用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实际仍是以主药的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有关物质检测波长。

3.以样品进行破坏性试验(酸、碱、热、光照、氧化等)后的溶液做紫外扫描,将扫描图谱中最大吸收波长确定为有关物质的检测波长。

因破坏性试验后溶液中存在尚未破坏的主药、降解产物、辅料等,此溶液的紫外吸收为各成分紫外吸收的加和,并不能反映降解产物的紫外吸收特性。

由于未破坏主药所占比例较大,故破坏性试验后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一般仍为主药的最大吸收波长。

采用HPL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检查有关物质,其前提之一是需检查的杂质与主成分在确定的检测波长下应有相近的紫外吸收(响应值接近),选择检测波长时需对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合成原料、中间体、副产物以及降解产物)的紫外吸收特性进行研究。

中检所 关于标准品(对照品)的规定

中检所 关于标准品(对照品)的规定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关于标准品(对照品)的规定标准品、对照品系指用于药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即药品标准中使用的具有确定的特性或量值,用于对供试药品赋值、定性、评价测定方法或校准仪器设备的物质,其中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对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已经发放提供的对照品(标准品)(可参阅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ⅩⅤG),且使用方法相同时,应使用中检所提供的现行批号对照品(标准品),并提供其标签和使用说明书,说明其批号,不应使用其他来源者;如使用方法与说明书使用方法不同(如定性对照品用作定量用、效价测定用标准品用作理化测定法定量、UV法或容量法对照品用作色谱法定量等),应采用适当方法重新标定,并提供标定方法和数据;若色谱法含量测定用对照品用作UV 法或容量法,定量用对照品用作定性等,则可直接应用,不必重新标定。

对照品(标准品)标定的技术要求:纯度测定方法应选用色谱法,并采用两种以上不同分离机理或不同色谱条件并经验证的色谱方法相互验证比较,同时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或其它适宜方法检测HPLC法的色谱峰纯度,而后根据测定结果经统计分析确定对照品(标准品)原料的纯度。

对于组份单一、纯度较高的药物,对照品(标准品)标定方法宜首选可进行等当量换算、精密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的容量法。

可根据药物分子中所具有的官能团及其化学性质,选用不同的容量分析方法,但应符合如下条件:(1)反应按一个方向进行完全;(2)反应迅速,必要时可通过加热或加入催化剂等方法提高反应速度;(3)共存物不得干扰主药反应,或能用适当方法消除;(4)确定等当点的方法要简单、灵敏;(5)标化滴定液所用基准物质易得,并符合纯度高、组成恒定且与化学式符合、性质稳定(标定时不发生副反应)等要求。

标定方法的选择要关注如下事项:(1)供试品的取用量应满足滴定精度的要求(消耗滴定液约20ml);(2)滴定终点的判断要明确,提供滴定曲线。

用对照法检查药物中杂质,供试品管和对照管

用对照法检查药物中杂质,供试品管和对照管

用对照法检查药物中杂质,供试品管和对照管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对药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确保药物中的杂质明确且在允许的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有效地检查药物中的杂质,提供了对照法这一方法,供试品管和对照管使用。

1. 对照法的基本原理对照法是一种通过将待检测物与已知标准物质进行对照,来检测待检测物中成分的方法。

在检查药物中的杂质时,可以选择标准药物作为对照,通过比较待检测物与标准药物的性质和成分来确定药物中的杂质含量。

2. 对照法在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对照法在药物生产和质量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照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药物中的杂质含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正。

这有助于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性。

3. 对照法的操作步骤(1)准备标准药物和待检测物在进行对照法检测前,需要准备好标准药物和待检测物样品。

标准药物应经过严格验证确保其纯度和成分的准确性。

(2)比较待检测物与标准物质将待检测物与标准物质进行对照比较,观察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成分含量的差异,并记录下结果。

(3)分析结果并制定对策根据对照比较的结果,分析药物中的杂质含量,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确保药品质量。

4. 对照法的优势对照法在检测药物中的杂质时具有以下优势:•可靠性高:通过与标准物质对照,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效率高:对照法操作简单,能够快速产生结果。

•可追溯性强:通过标准物质的参照,方便追溯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结语通过对照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试品管和对照管应该熟练掌握对照法的使用方法,并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以提高药物质量控制水平和效率。

有关物质、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指标的可接受标准

有关物质、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指标的可接受标准

审评四部黄晓龙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可接收标准在进行质量研究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质量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以保证所用的分析方法确实能够用于在研药品的质量控制。

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

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

另一方面,大多数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质量研究时,已逐步认识到分析方法验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都也在按照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验证,但验证完后却因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标准,而难以判断该分析方法是否符合要求。

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大型药品研发企业在此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在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供国内的药品研发单位在进行研究时参考。

1.准确度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

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

具体的验证方法为: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

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1)重复性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标准物质的选择与应用

标准物质的选择与应用

标准物质的选择与应用
标准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稳定性、纯度和可追溯性的物质,广泛应用于
各个领域的质量控制、检测和分析中。

正确选择和应用标准物质对于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标准物质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质是确保实验准确性的关键。

在选择标准物质时,需
要考虑其纯度、稳定性、可追溯性以及与待测物质的相似性。

纯度高的标准物质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稳定性好的标准物质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而与待测物质相似性高的标准物质则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正确的标准物质应用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定量分
析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浓度和体积,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在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标准物质的储存和保管也是需要重视的环节。

正确的储存和保管可以保
证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般来说,标准物质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并且定期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性能和质量符合要求。

总之,正确选择和应用标准物质对于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科学的选择标准物质、正确的应用方法以及良好的储存和保管都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

希望本文对标准物质的选择与应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根据杂质与主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校正因子来确定。

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基本一致,则一般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差异范围较小,校正因子在0.9~1.1之间,则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超出该范围,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内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相差较大,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不能通过校正因子校正,则要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

①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外标法定量比较准确,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时,应进行相应的方法学研究。

● A 检测波长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测定方法参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ⅣA)进行测定,或采用HPLC法,DAD检测器进行测定。

同时考察辅料干扰等。

● B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 C 精密度试验仪器精密度试验主要是考察测定方法在所用的试验仪器测定结果的偏差,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测定方法:取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连续测定次数至少6次,以峰面积的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考察仪器测定的。

●D重复性试验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常用的测定方法时采用100%的浓度,测定6次,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平行称取6份样品,按外标法测定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 E 中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

考察在不同因素变动的条件下,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时间、不同仪器按外标法测定样品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 F 回收率试验回收率试验来验证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并考察不同浓度下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按加样回收率测定方法,在已知杂质含量的样品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按外标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样品中的测的量,计算测的量比加入量的百分含量(即回收率),以不同浓度下的回收率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G 杂质的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是反映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最低检测限不得大于该杂质的报告限度,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3: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最小检测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20%,以最小检测限来确定供试品溶液配制的浓度作为依据。

●H 杂质的定量限定量限是指被测杂质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

杂质定量试验,需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含量很少的杂质能够被准确测出。

●测定方法:取待测物质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配制成一点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按倍倍稀释法,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同时将信噪比为10:1的样品溶液进样6针,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判断结果:定量限浓度下样品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应≤10%。

②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采用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应进行相应杂质的校正因子的测定,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如果校正因子在0.2~5.0的范围内也可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校正因子测定的要求 A 测定校正因子的各杂质与主成分的标准物质(对照品),应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要求。

B 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

C 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校正因子的测定:● A 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待测样品的绝对校正因子与参照样品绝对校正因子的比,得到校正因子。

● B 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同法进行分别各点计算,求平均值,计算RSD,得到校正因子。

● C 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

● D 吸收系数比值法:对于UV检测器来讲,两物质的相对校正因子实际上也是两物质以流动相为溶剂,在检测波长处的紫外吸收系数E1cm1%之比,故可按吸收系数法测定法的相关技术要求测定各自吸收系数,如对照品级别的标准物质、高中低三水平浓度测定、吸收度介于0.3~0.8之间、至少5台不同型号的UV分光光度计、2份供试液同时平行制备测定、同台仪器2份供试液的平行测定结果不超过±0.5%等。

测定两物质的吸收系数后,经统计分析确定两物质吸收系数,计算比值,求得校正因子。

●测定方法的选择:上述各方法中,A和B法较为简捷,可以快捷地量化特定杂质与主成分紫外吸收特征的差异,多用于评估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时是否需要校正。

但如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杂质,需将标准物质赋值信息转化为校正因子固化在质量标准中,那么校正因子的准确性非常关键,校正因子的准确计算应符合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考虑并控制求算校正因子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因素,以及仪器通用性和色谱系统的耐用性等因素,以便使求得的常数更为准确并具代表性,此时采用C、D法更为适宜,如能考虑到测定人员、不同试验室因素的影响,会更加符合常数求算的基本要求。

●在采用校正因子测定杂质的时候,要有加校正因子定量方式的合理性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的试验对比研究数据(研究数据应包括杂质对照品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对相同多批样品杂质定量测定结果的对比数据,作为是否需要校正或能否有效校正检测结果的支持与依据)。

③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自身对照法)是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基本相同(校正因子在0.9~1.1)。

一般情况下,如杂质与主成分的分子结构相似,其响应因子差别不会太大。

●测定方法:称取供试品样品适量,加适当溶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稀释到一定浓度,一般1%或2%,作为对照溶液;量取供试品溶液中的杂质峰面积与对照溶液峰面积相比乘以稀释浓度即为供试品溶液中的杂质的含量。

④峰面积归一化法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有关物质简便快捷,但因各杂质与主成分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内、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相同等因素,所以在质量标准中一般不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有关物质。

谢沐风的看法:《仿制药研发中有关物质研究思路之我见——暨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有关物质》谢沐风.归一化法的妙用ICH 组织自2000 年在有关物质检测中推出了自身对照法,旨在针对那些稀释50~200倍后,主成分峰面积不呈线性的药物而言,因此时归一化测定结果有误。

但此种情形在实际检测中并不常见,仅为“小概率事件”。

笔者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不呈线性:(1)主成分为满足杂质检出限要求,在进样量过大的情况下发生色谱柱或检测器超载;(2)主成分结构式较为怪异,如唑来膦酸,磷原子与氧原子间形成双键结构,导致线性范围很窄;(3)梯度洗脱,此情形下色谱峰已呈非正常性能,柱效高达上万也是此种表现。

(4) 供试品溶液浓度过低,导致1.0%自身对照已接近最小定量限所以,建议研究者验证两法,如结果一致(绝对值差不超过0.03%),可在质量标准中拟定自身对照法,而对研发中的大量样品检测均采用归一化法[14],从而做到活学活用、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能。

目前,印度等一些制药公司在研发与制订质量标准时仍是均采用归一化法,便如此。

.杂质校正因子测定法关于杂质校正因子测定法,文献报道有单点法、三点法、多点法及标准曲线法等多种。

其实,采用最为简便易行的单点测定法即可:取杂质对照品与主成分对照品均配制1.0%浓度,连续进样6 次,测得平均峰面积,计算校正因子;如此测得结果也必在误差范围内关于校正因子的个人见解:第一种:目前我们校正因子项目做的是做线性(包含定量限,和限度)和耐用性,耐用性平均值(排除个别偏差太大的数据,比如波长)作为最终的校正因子,精密度和准确度是不是就是考察方法的就可以?不知道如何操作。

第二种:1:首先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相对重量校正因子,公式说话F=C/A,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说对这个F进行全方位的验证;2:按照1中的理解,进行一点个人解读,准确度:三个不同水平的F对比,看看差距有多大;3:重复性:6个相似重量的样品计算出来的F值比较,然后2个人12个相似重量的样品计算出来的F值比较;4:专属性:不同物质的F一般会不同,通过对比确认各个杂质的F;5:定量限:这个应该是说在多少重量时,S/N刚好在10,所以我个人认为计算这个数据是为了给范围用的;6:范围:药品的重量在什么范围内,做出来的标准曲线的斜率达标,一般会在LOQ~杂质限度150%;7:耐用性:由于温度,流速,色谱柱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峰面积,进而影响F,所以必然要通过耐用性确认是否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温度,流速,色谱柱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