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古今异同翻译

文言文古今异同翻译

一、字词之异古者,字词多含有多重含义,而今则多指一义。

如“席”,古时指座位,亦指铺垫之物;今则仅指铺垫之物。

又如“衣”,古时指衣服,亦指衣着;今则仅指衣服。

此乃字词含义之缩减。

二、句式之异古文句式多变,讲究对仗工整,今文则相对简明。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对仗工整,富有音韵之美;而今文则多采用简单直白的句式,如“我心悠悠,青衿青衿”。

三、修辞之异古文修辞手法繁多,如比兴、夸张、排比等;今文则相对简单。

如《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而今文则多采用直接陈述,如“众人嫉妒我,诽谤我”。

四、用典之异古文用典丰富,多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今文则相对较少。

如《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运用典故,言简意赅;而今文则多采用直接表达,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五、情感之异古文情感表达含蓄,多借助景物、意象等;今文则相对直接。

如《古诗十九首》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而今文则多直接表达情感,如“园中葵青,朝露待日”。

六、价值观之异古文价值观丰富,注重道德、仁义、忠诚等;今文则相对简单。

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道德规范;而今文则多关注个人利益、物质生活等。

综上所述,古今异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字词、句式、修辞、用典、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古文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文则以其简洁、直接的特点,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然而,无论古今,语言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其演变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们应珍惜古文之美,同时也要善于运用今文,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1. “哎呀,‘走’这个词呀,古代的意思和现在可不一样呢!就像我昨天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我说‘我们快走’,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呀,可不是慢慢走哦。

比如古代说‘走马观花’,可不是慢慢走过去看花呀!”2. “嘿,‘妻子’这个词的古今差异可大啦!有次我听爸爸和叔叔聊天,爸爸说‘我妻子怎样怎样’,这里的‘妻子’就是指老婆。

但在古代呀,那可是妻子和孩子呢!就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里的‘妻子’就是老婆孩子呀!”3. “哇塞,‘几何’也不一样呢!有次我问妈妈‘几点啦’,妈妈说‘没几何’,哈哈,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啦。

古代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的‘几何’是多少的意思呀!”4. “呀,‘牺牲’这个词古今差别好大呀!我们过年会说‘牺牲’好多好吃的,这里的‘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牲畜。

但是古代说‘牺牲玉帛’,那可就是指祭祀用品呀,跟我们现在说的完全不一样呢!”5. “咦,‘爪牙’现在说的是坏人的手下,可是在古代呀,就像我家小狗的爪子和牙齿呢!有次我和小伙伴说‘那只大狼狗的爪牙好厉害’,可不是坏人的手下那个意思呀,就像‘蚓无爪牙之利’里的爪牙就是指爪子牙齿呀!”6. “哈哈,‘指示’现在是上级给下级的指令,可古代不是哦!有次我跟弟弟说‘快按我指示做’,但古代说‘请指示王’,那是指给……指出让……看呢!”7. “哇,‘绝境’现在一般说很糟糕的处境,可古代不一样哟!我那次去爬山,觉得那山顶好像绝境呀,但那不是古代说的‘绝境’,古代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呀!”8. “哎呀呀,‘无论’现在说不管怎样,古代也不同呢!我跟小伙伴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好’,但古代说‘无论魏晋’,那是更不一样的意思呀!”9. “嘿嘿,‘开张’现在说店铺开业,在古代可有意思啦!有次家里来客人,我高兴地说‘今天好热闹呀,像开张了一样’,但古代说‘诚宜开张圣听’,那可是扩大的意思呢!”10. “哟呵,‘涕’现在说的是鼻涕,可古代是眼泪呀!有次我哭了,妈妈说‘怎么涕泪横流呀’,这里的‘涕’就是眼泪,可不是鼻涕哦,就像‘临表涕零’里的‘涕’一样!”。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示例: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丈夫。

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亲戚: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人,今义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成员。

天下:古义为普天之下、全国,今义为地球天空之下。

至于:古义为到了,今义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不过:古义为不超出,今义为不过如此。

从而:古义为跟随、追随,今义为连词,表因果关系。

以往:古义为从前、以前,今义为以前或至今。

于是:古义为在这时、这个地方,今义为对于这件事或这个事物。

即使:古义为即使如此,今义为即使。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示例,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还有很多。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意义的不同,以避免误解。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文言文古今异义例句翻译

文言文古今异义例句翻译

一、例句:余闻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我听说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解释:古时的“余”指自己,现代汉语中,“余”通常表示“多余”的意思。

二、例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变化连一瞬间的功夫都不曾停歇。

解释:古时的“曾”表示“竟然”,现代汉语中,“曾”表示“曾经”的意思。

三、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获取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释:古时的“温故”指温习旧知识,“新”指新的知识,现代汉语中,“温故”和“新”的意思没有变化。

四、例句: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

翻译:如果选择好的老师来教导他,那么就会感到羞耻。

解释:古时的“择师”指选择好的老师,“耻师”表示感到羞耻,现代汉语中,“择师”和“耻师”的意思没有变化。

五、例句: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翻译: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远不如古代的圣人。

解释:古时的“众人”指一般的人,“圣人”指才智出众的人,现代汉语中,“众人”和“圣人”的意思没有变化。

六、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但不如片刻所学的知识。

解释:古时的“须臾”指片刻,现代汉语中,“须臾”的意思没有变化。

七、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获取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释:古时的“温故”指温习旧知识,“新”指新的知识,现代汉语中,“温故”和“新”的意思没有变化。

八、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色还要青。

解释:古时的“青”指青色,“蓝”指蓝色,现代汉语中,“青”和“蓝”的意思没有变化。

总之,古今异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异义对于理解古文、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古文时,我们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避免误解和误用。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1)《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古义中的“识”指的是记忆,而今义中则表示知道、认识。

2)《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居十日”,古义中的“居”是指停留、过去,而今义则是指居住、住所。

3)《扁鹊见蔡桓公》中的“不治将益深”,古义中的“益”是指更加、更多,而今义则多用于名词,表示利益、益处。

4)《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臣是以无请也”,古义中的“请”是指问询,而今义则表示邀请、聘请、请求。

5)《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望___而还走”,古义中的“走”是指跑,而今义则表示行走。

6)《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故使人问这”,古义中的“故”是副词,表示特意,而今义则表示事故、所以。

7)《两小儿辩日》中的“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中的“汤”是指热水,而今义则是指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两小儿辩日》中的“我以日始出去人近”,古义中的“去”是指离开,___则是指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游山西村》中的“___近”,古义中的“社”是指土地神,今义则是指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过故人庄》中的“青山郭外斜”,古义中的“___”是指外城,今义则仅用于姓氏。

11)《为学》中的“蜀之鄙有二僧”,古义中的“鄙”是指边境,今义则是指品质低下。

12)《为学》中的“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中的“顾”是指反而,难道,___则是指看、照管、注意。

13)《木兰诗》中的“卷卷有爷名”,古义中的“爷”指的是父亲,___则是指爷爷。

14)《木兰诗》中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中的“但”是指只、只不过,今义则是转折连词。

15)《卖油翁》中的“___敢轻吾射”,古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则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宋定伯促鬼》中的“如是再三”,古义中的“再”是指第二次,今义则常用于重复,表示“又一次”的意思。

17)《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古义中的“交通”是指交错相通,今义则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比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比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比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翻译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翻译

古人之言,异于今人,其辞亦异。

所谓异,盖因时代变迁,语言演变,诸多词汇意义发生变化。

今人欲读古文,必先明其词义,方能领悟其意。

本文试以《史记》为例,阐述古今异义词之翻译。

一、人《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翻译:项羽,下相人。

今义:指一个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那位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们喜欢追求的对象。

今义:指一个人。

古今异义:古之人称“人”为“某地人”,今人则直接以“人”称呼个体。

二、货《史记·货殖列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翻译:富有而又可追求,即使是执鞭之人,我也愿意去做。

今义:指货物、商品。

《战国策·齐策一》:“孔子曰:‘货悖而往者,悖而归。

’”翻译:孔子说:“带着悖乱之心出去的人,也会带着悖乱之心回来。

”今义:指货物、商品。

古今异义:古之人称“货”为财物、财富,今人则指货物、商品。

三、盗《史记·淮阴侯列传》:“吾欲取天下,必先取淮阴侯。

”翻译:我要夺取天下,必须先夺取淮阴侯。

今义:指偷盗、盗窃。

《诗经·小雅·鹿鸣》:“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用你的车来,用我的财物迁移。

今义:指偷盗、盗窃。

古今异义:古之人称“盗”为掠夺、夺取,今人则指偷盗、盗窃。

四、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翻译:孔子说:“礼的运用,和谐为贵。

”今义:指礼节、仪式。

《战国策·齐策四》:“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翻译:孔子说:“礼啊礼啊,仅仅是玉帛吗?”今义:指礼节、仪式。

古今异义:古之人称“礼”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今人则指礼节、仪式。

五、盗《史记·淮阴侯列传》:“吾欲取天下,必先取淮阴侯。

”翻译:我要夺取天下,必须先夺取淮阴侯。

今义:指偷盗、盗窃。

《诗经·小雅·鹿鸣》:“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用你的车来,用我的财物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

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

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例如: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三章)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

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今专指族外亲属。

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捕蛇者说》)
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
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

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
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

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

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

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附: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异义词
1.中间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种事物之间的位置
2.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5.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妻子
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路的境地
7.无论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8.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指数目)
9.亲戚古义: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
今义:专指族外亲属
10.牺牲古义: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11.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12.会计古义:聚会商量
今义:管理财务的工作人员
13.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
14.感激古义:感动奋发今义:感谢
15.痛恨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痛恨
16.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质恶劣
17.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1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用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9.狱古义:案件今义:牢房
20.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1.走古义:跑今义:行
22.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23.股古义:大腿
今义:机构中的组织或量词
24.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的一个学科
25.江(河)古义: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6.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重复动作
28.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29.是古义:这,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0.致词古义:对……说话
今义: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