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并分析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二、实验设备与试剂1. 试验设备:培养皿、显微镜、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移液管等。

2. 试剂:复方盐酸红(MRSA筛选培养基)、亚洲疟原虫PLDH试剂、乙酸丹试剂、DNA提取试剂盒等。

三、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采集来自患者的分泌物、血液或尿液样本,并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2. 细菌培养:将样本接种于MRSA筛选培养基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菌落观察: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和特征。

4. 选择敏感菌株:挑选感染性较强的菌落,进行继续培养。

5. 耐药性测试:将挑选的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和抗生素对于菌株的抑制效果。

6. 细菌形态观察:将不同菌株进行染色,并使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等。

7. 耐药基因检测: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的基因样本,并进行耐药性基因的PCR扩增与检测。

8. 耐药性机制分析:对不同菌株中检测到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比对,分析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观察:观察到样本中产生的菌落数量较多,其中挑选出了数个不同形态的菌株。

2. 耐药性测试: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而对其他抗生素则较敏感。

3. 细菌形态观察: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有的为球状,有的呈链状等。

4. 耐药基因检测:在PCR扩增与检测中,发现某些菌株中存在耐药性基因,如β-lactamase基因等。

5. 耐药性机制分析: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耐药性基因比对,发现耐药性基因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耐药性的产生。

五、实验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样本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耐药菌株。

2. 耐药性的形成可能与菌株自身基因变异、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等多种因素有关。

3. 进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机制对于改善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微生物ast

实验室微生物ast

实验室微生物ast
实验室微生物AST(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是一种用于确定微生
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抗性的测试方法。

这种测试对于选择治疗方
案和监测抗生素耐药性非常重要。

AST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样本收集,从患者身上收集微生物样本,例如血液、尿液、
痰液或其他体液。

2. 培养,将微生物样本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以促进其生长。

3. 鉴定,鉴定培养出的微生物种类,通常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生
化试验。

4. AST测试,将已鉴定的微生物接种到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琼脂
板上,观察微生物在不同抗生素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5. 结果解读,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抗生素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确
定微生物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或抗性。

AST测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使
用对微生物无效的抗生素,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然而,AST测试也有局限性,例如需要时间和专业技能,有时会出现假阳
性或假阴性结果等问题。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患
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最佳的治疗方案。

AST测试在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治疗感
染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

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

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抗生素抗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出现的耐药性,是一种长期以来困扰着医学界和生物学界的问题。

而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以更好地理解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快速适应和演化过程。

一、抗生素抗性的来源抗生素抗性可以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细菌突变造成的抗药性细菌的基因可在繁殖过程中发生突变,导致抗药性。

例如,一些细菌会产生β-内酰胺酶,来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从而减少它们对这些细菌的杀伤作用。

2.细菌遗传信息的水平转移细菌与细菌之间存在DNA水平的横向转移现象,即遗传信息无需通过父母代直接传递,而是可以与其他细菌共享遗传物质。

这种现象称为水平基因转移。

当某个细菌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候,这个基因可以从一个繁殖细胞进入到另一个繁殖细胞中,从而遗传到下一代细胞。

3.细菌代谢酶系统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细菌会通过调整代谢酶系统来减缓抗生素的药物代谢,从而减少药物对细菌产生的影响。

二、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通过研究细胞活动过程、基因突变以及微生物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来揭示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为研究抗生素抗性提供了启示。

以下是微生物学中的抗生素抗性机制的一些例子:1.基因调控细菌基因的调控是控制细菌对抗生素抗性的重要机制。

利用发现的这些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可以预测某种抗生素抗性的产生,并探测研究细菌是否被感染。

例如,细菌可调控它们表达的抗生素药物浓度,当它们感受到一种抗生素时,就可以增加或减少抗生素的浓度,从而适应药物的杀伤作用。

2.细菌表面的化学变化细菌表面的化学变化也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细菌基因,调控细菌表面的化学变化,进而使细菌对药物产生更强的抗性。

例如,细菌表面的糖基化与表面胞外多聚物的变化,会作出抵御抗生素的反应。

实验11-抗生素的抑菌试验

实验11-抗生素的抑菌试验

实验十一抗生素的抑菌试验一目的要求1、掌握纸片法测定抗生素抗菌作用的基本方法2、了解抗生素的抗菌谱二实验原理抗生素是某些植物与微生物生长到对数期前后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在低浓度下可其它微生物生长具抑制作用或杀死作用的物质。

抗生素对敏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分为抑制细胞壁的形成、破坏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合成及阻碍核酸的合成。

由于不同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不一样,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就有一定的范围,这种作用范围成为抗生素的抗菌谱,作用对象广的抗生素称为广谱抗生素,作用对象少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

而且当某种抗生素长时间用于敏感微生物生长后,即使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也常发生改变,甚至出现耐药菌株,亦即产生抗性菌株,则抗生素将失去对抗性菌株生长的抵制,只以采用新的抗生素才可能控制抗性菌株的生长与繁殖,因而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是保健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

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应通过拮抗菌发酵,然后以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而获得产新抗生素的菌株。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常以管碟法与纸法进行检测,根据透明抑菌圈的有无与大小作为依据。

三实验器材1、菌种枯草杆菌、大肠杆菌。

2、培养基MH(Mueller-Hintion)琼脂。

3、试剂青霉素、链霉素。

四方法步骤1、无菌滤纸片以孔径6mm打孔器将滤纸打为圆形纸片,放入培养皿内,121℃蒸汽湿热灭菌,100℃烘干2h。

2、抗生素溶液制备将取适量青霉素、链霉素,以无菌水溶解。

3、指示菌悬浮液的制备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斜面菌种分别以无菌水洗下菌苔细胞,到入无菌三角瓶内,制备适宜浓度的细胞悬浮液。

4、混菌平板制备取批示菌细胞悬浮液1mL加入无菌培养皿内,再加入温度为43~45℃的PDA培养基或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0mL,立即振荡使细胞与培养基混合均匀,静置冷凝。

5、平板加抗生素溶液将滤纸片在抗生素溶液中充分浸泡2min以上,然后将纸片放于混菌平板上,每皿呈三角形放3点,每点贴放纸片2张。

实验报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

实验报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

实验报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了解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以及寻找合适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实验原理: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

然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通过进行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可以确定哪种抗生素对某些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并消毒,准备好所需培养基和抗生素。

2. 预备培养基:根据实验要求,制备适当浓度的培养基。

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等待其凝固。

3. 培养微生物:选择需要测试的微生物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

将微生物菌株接种至含有培养基的试管或琼脂平板上。

4.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使用消毒针将不同抗生素溶液分别滴在培养皿上,确保每个培养皿中的抗生素浓度相同。

5. 培养: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

6. 观察结果: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7. 分析结果: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抗生素的作用,判断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在接触抗生素后,抗生素会抑制其生长,形成抗生素有效区域。

2. 对某种抗生素抗性的微生物,在接触抗生素后,仍然能够正常生长,没有形成抗生素有效区域。

3. 通过对不同微生物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找到适合治疗的抗生素。

实验讨论: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方法,通过测试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现今临床上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十分严重,这意味着某些微生物已经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抗性,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抗生素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实验结论:通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可以准确判断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结果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抗生素抗菌谱以及微生物的耐药性

抗生素抗菌谱以及微生物的耐药性

生物制药专题报告姓名专业学号实验一:抗生素抗菌谱及微生物耐药性1、实验目的:1.1学习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方法,了解常见抗生素的抗菌谱。

1.2学习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方法,了解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实验原理:2.1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生命活动中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可作为优良的化学治疗剂。

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抑菌范围,即抗菌谱。

如青霉素、红霉素:抗G+;链霉素、新霉素:抗G-;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头孢菌素:兼抗G+和G-;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G+和G-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2.2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耐药性-即抗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于化学治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

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3.实验材料:3.1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脓绿杆菌、沙门氏菌四种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供试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和Amp两种设备与用具:恒温培养箱、接种环、培养皿3.2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菌种:大肠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供试抗生素:庆大霉素、土霉素、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拉定、罗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

设备与用具:恒温培养箱、镊子、圆滤纸片、培养箱4.实验步骤:4.1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在无菌操作台进行操作)将加入左氧氟沙星的的平板和加入Amp的平板大致划分为4等分,每一等分用记号笔表明相应的细菌名称。

用接种环分别在相应区域接种四种不同的细菌。

将划好线的细菌平板,置37o C倒置培养24-48h。

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根据其生长情况可以初步确定相应抗生素的抗菌谱。

4.2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和大肠杆菌菌液分别涂布在两个平板上,基本涂布均匀。

将平板划分为6等分,最中间的可作为第七份,每一等分都表明相应的抗生素名称,将分别浸有抗生素的小圆滤纸片贴在平板的每一等分中。

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论文——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论文——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between streptomycin and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And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antibiotic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filter paper to determinate these two antibiotics’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rough Control experimen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 Using blank control experiment se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 to study, taking the size of inhibition zone to indic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rough the parallel control experiment statistics the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to fi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on bacteria (MIC). Results Strepto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5 g/mL and 8 g/mL;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15 g/mL and 25 g/mL. Conclusions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have inhibitory effect on two kinds of bacteria, and this effect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ir concentra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he value of MIC shows that whether for Escherichia coli or Staphylococcus albus , kanamycin’s MIC values are greater than streptomycin’s, Theref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iveness of streptomycin is strength than kanamycin.

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抗生素在人类医药和养殖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这对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构成了威胁。

为了对抗这种抗生素抗性的持续上升趋势,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探索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机制,以及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机制,并讨论当前应对抗生素抗性的策略。

一、微生物抗生素抗性机制1.基因突变微生物会经历基因突变,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微生物的生命功能发生变化,使其能够对抗生素产生抵抗。

例如,在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会导致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从而使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

2.外源基因获取微生物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来获取与抗生素抗性相关的外源基因。

这种转移可以直接从其他微生物体中获取抗性基因,也可以通过质粒媒介进行传递。

外源基因的获取使得微生物能够破坏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从而产生抗性。

3.药物代谢和泵排机制微生物可以通过药物代谢和泵排机制来增加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药物代谢是指微生物产生特定酶,能够将抗生素进行分解,从而抵抗其作用。

泵排机制则是通过排斥抗生素,防止其进入细胞内部产生效应。

二、应对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抗生素抗性的重要策略。

医生和兽医应该只在确保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开具处方,并根据微生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此外,公众应该意识到抗生素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不应滥用抗生素。

2.开发新的抗生素目前已经有很多微生物对现有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开发新的抗生素是控制抗生素抗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利用抗生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研发新的抗生素来对抗抗生素抗性。

3.促进协作与监管国际间的协作与监管也是控制抗生素抗性的重要手段。

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分享研究成果和数据,制定统一的抗生素使用和监管政策。

同时,加强对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监管,减少过度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微生物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一、所选化学试剂的主要性质
试剂性状药理应用备注
头孢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的
结晶性粉末;微
臭。

在水中略溶,
在乙醇、氯仿、乙
醚中几乎不溶。

1%水溶液pH为
3.5~6。

在碱性物
质存在时,游离酸
容易溶解。

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肺炎链球
菌、大肠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等有抗菌作用。

抑制细胞壁合

其游离酸供口服,
用于呼吸道、泌尿
道、皮肤和软组织
等部位的敏感菌感
染,注射剂也用于
败血症和骨感染。

对青霉素过敏或有过敏
体质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慎用。

对头孢类抗生素
过敏者禁用;注射剂刺
激性较低,适宜于肌注
应用;可致菌群失调、
维生素缺乏、二重感染
等副作用。

干燥、阴凉
处,避免受热。

红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的
结晶或粉末;无
臭,味苦;微有引
湿性。

在甲醇、乙
醇或丙酮中易溶,
在水中极微溶解。

抗菌谱与青霉
素近似,对葡萄
球菌、螺旋杆菌
等有较强的抑
制作用。

对支原
体、放线菌、立
克次氏体、衣原
体有抑制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
菌对本品易耐
药。

抑制蛋白质
合成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
似,且对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
等及军团菌有抗菌
作用。

在酸中不稳定,能被胃
酸破坏,抗菌活性随pH
值的升高而增强。

与万
古霉素、青霉素、及碳
酸氢钠等混用可产生浑
浊、沉淀或降效。

主要
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
菌性。

细菌的聚核糖体
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
伸;
磺胺类
复方磺胺甲噁唑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味微苦。


乎不溶于水,溶于
稀盐酸、氢氧化钠
试液或氨试液中。

熔点为
167-171℃。

抗菌谱与SD
相似,但抗菌作
用较强。

磺胺药
在体内的代谢
产物乙酰化物
的溶解度低
敏感菌所致肠炎,
支气管炎,中耳炎,
尿路感染等
交叉过敏对一种磺胺
药过敏的患者对其它磺
胺药可能过敏。

穿心莲清热、祛湿、利胆。

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肋痛;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黄连素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
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
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

二、所用菌种主要特点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

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
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胆盐、煌绿等对
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
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白色葡萄球菌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径1.0um左右,排列成葡萄状。

葡萄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

无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

易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其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以及耐药的某些菌株可被染成革兰氏阴性,对各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烟盐酸、硫胺素的要求更为明显。

多数葡萄球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生气。

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三、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鼓风干燥箱,微波炉、恒温培养箱、天平、分光光度计;
其他:灭菌的培养皿、酒精灯、滤纸片(13mm)、移液管、移液枪(200ul)、接种环、涂布棒、镊子、烧杯、三角瓶、锥形瓶、玻璃棒、量筒、吸管、涂布棒,棉花,纱布,线绳,pH 试纸等;尺子
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粉,水,酵母膏,头孢拉定胶囊,0.25g/片,罗红霉素,0.15g/片,复方磺胺甲噁唑,黄连素 0.1g/片,复方穿心莲;
四、实验步骤
第一天:
清洗仪器:培养皿(30个)、移液管(25个)、涂布棒(4个),滤纸片(160个),包扎进行空气灭菌;
第二天: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500ml),调节PH(7.0—7.2),分装于(4个)三角瓶,
(2个)试管,包扎灭菌。

2、试验各药片在生理盐水中的最大溶解度。

3、分装生理盐水于三角瓶(6个)、试管(30个/5ml)。

4、菌种的扩大培养——将两种菌种划线接种于事先准备的两个斜面培养基中。

5、制备菌悬液。

6、取出装有培养基的试管拉制斜面,并将三角瓶中已灭菌的培养基分装于30个培养
皿中。

7、药剂溶液梯度稀释:根据最大溶解度配制溶液,计算最终浓度(mg/L),并进行梯
度稀释(以一倍递增)(即5ml药剂+5ml无菌生理盐水),共六个梯度。

8、涂布法接种(每个培养皿中接种0.2ml菌液)。

划线斜面接种。

9、贴滤纸片。

每个浓度两个平行。

(每个培养皿一个空白对照)。

10、倒置培养,37℃,24h。

第三天:
1、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大小。

2、配制LB培养基(1000ml),分装试管(105个/8ml)中灭菌。

取120ml生理盐水于
150ml三角瓶中包扎灭菌。

3、制备菌悬液(120ml)。

4、通过滤纸片测得最有效的浓度(最大直径抑菌圈),在此基础上测定有效浓度时,直接选取该浓度,按加几倍计量方式进行实验。

配制该浓度溶液20mL,实验处理如下
表1 实验处理方式
实验组处理 1 2 3 4 5 培养基(mL)8 7.5 7 6.5 6 菌悬液(mL) 1 1 1 1 1 药物用量(mL) 1.0 1.5 2.0 2.5 3.0 OD值
阴性对照无菌生理盐水1mL+菌悬液1mL+培养基8mL
阳性对照即为最高药物用量组
空白对照无菌生理盐水2mL+培养基8mL
第四天:
1.在分光光度计上测透光率(600nm)
2.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下的透光率(OD)
3.根据测定结果找出杀死受试菌种的最低浓度。

附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3g 1.5g
蛋白胨 10g 5g
NaCl 5g 2.5g
琼脂 18g 9g
水 1000ml 500ml
pH7.0-7.2
附2
胰蛋白胨 10g 5g
酵母粉 5g 2.5g
氯化钠 10g 5g
水 1L 500ml
pH 7.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