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实验设计

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实验设计
微生物对抗生素抗性实验设计

微生物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微生物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

化学抑杀菌剂的效果评价

一、所选化学试剂的主要性质

试剂性状药理应用备注

头孢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的

结晶性粉末;微

臭。在水中略溶,

在乙醇、氯仿、乙

醚中几乎不溶。

1%水溶液pH为

3.5~6。在碱性物

质存在时,游离酸

容易溶解。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肺炎链球

菌、大肠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等有抗菌作用。

抑制细胞壁合

其游离酸供口服,

用于呼吸道、泌尿

道、皮肤和软组织

等部位的敏感菌感

染,注射剂也用于

败血症和骨感染。

对青霉素过敏或有过敏

体质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慎用。对头孢类抗生素

过敏者禁用;注射剂刺

激性较低,适宜于肌注

应用;可致菌群失调、

维生素缺乏、二重感染

等副作用。干燥、阴凉

处,避免受热。

红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的

结晶或粉末;无

臭,味苦;微有引

湿性。在甲醇、乙

醇或丙酮中易溶,

在水中极微溶解。抗菌谱与青霉

素近似,对葡萄

球菌、螺旋杆菌

等有较强的抑

制作用。对支原

体、放线菌、立

克次氏体、衣原

体有抑制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

菌对本品易耐

药。抑制蛋白质

合成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

似,且对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

等及军团菌有抗菌

作用。

在酸中不稳定,能被胃

酸破坏,抗菌活性随pH

值的升高而增强。与万

古霉素、青霉素、及碳

酸氢钠等混用可产生浑

浊、沉淀或降效。主要

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抗

菌性。细菌的聚核糖体

结合而抑制肽链的延

伸;

磺胺类

复方磺胺甲噁唑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臭,味微苦。几

乎不溶于水,溶于

稀盐酸、氢氧化钠

试液或氨试液中。

熔点为

167-171℃。

抗菌谱与SD

相似,但抗菌作

用较强。磺胺药

在体内的代谢

产物乙酰化物

的溶解度低

敏感菌所致肠炎,

支气管炎,中耳炎,

尿路感染等

交叉过敏对一种磺胺

药过敏的患者对其它磺

胺药可能过敏。

穿心莲清热、祛湿、利胆。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肋痛;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黄连素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

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

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

二、所用菌种主要特点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

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胆盐、煌绿等对

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

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白色葡萄球菌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径1.0um左右,排列成葡萄状。葡萄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易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其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以及耐药的某些菌株可被染成革兰氏阴性,对各种氨基酸和生长因子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对烟盐酸、硫胺素的要求更为明显。多数葡萄球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生气。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三、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鼓风干燥箱,微波炉、恒温培养箱、天平、分光光度计;

其他:灭菌的培养皿、酒精灯、滤纸片(13mm)、移液管、移液枪(200ul)、接种环、涂布棒、镊子、烧杯、三角瓶、锥形瓶、玻璃棒、量筒、吸管、涂布棒,棉花,纱布,线绳,pH 试纸等;尺子

试剂:无菌生理盐水,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粉,水,酵母膏,头孢拉定胶囊,0.25g/片,罗红霉素,0.15g/片,复方磺胺甲噁唑,黄连素 0.1g/片,复方穿心莲;

四、实验步骤

第一天:

清洗仪器:培养皿(30个)、移液管(25个)、涂布棒(4个),滤纸片(160个),包扎进行空气灭菌;

第二天: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500ml),调节PH(7.0—7.2),分装于(4个)三角瓶,

(2个)试管,包扎灭菌。

2、试验各药片在生理盐水中的最大溶解度。

3、分装生理盐水于三角瓶(6个)、试管(30个/5ml)。

4、菌种的扩大培养——将两种菌种划线接种于事先准备的两个斜面培养基中。

5、制备菌悬液。

6、取出装有培养基的试管拉制斜面,并将三角瓶中已灭菌的培养基分装于30个培养

皿中。

7、药剂溶液梯度稀释:根据最大溶解度配制溶液,计算最终浓度(mg/L),并进行梯

度稀释(以一倍递增)(即5ml药剂+5ml无菌生理盐水),共六个梯度。

8、涂布法接种(每个培养皿中接种0.2ml菌液)。划线斜面接种。

9、贴滤纸片。每个浓度两个平行。(每个培养皿一个空白对照)。

10、倒置培养,37℃,24h。

第三天:

1、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大小。

2、配制LB培养基(1000ml),分装试管(105个/8ml)中灭菌。取120ml生理盐水于

150ml三角瓶中包扎灭菌。

3、制备菌悬液(120ml)。

4、通过滤纸片测得最有效的浓度(最大直径抑菌圈),在此基础上测定有效浓度时,直接选取该浓度,按加几倍计量方式进行实验。配制该浓度溶液20mL,实验处理如下

表1 实验处理方式

实验组处理 1 2 3 4 5 培养基(mL)8 7.5 7 6.5 6 菌悬液(mL) 1 1 1 1 1 药物用量(mL) 1.0 1.5 2.0 2.5 3.0 OD值

阴性对照无菌生理盐水1mL+菌悬液1mL+培养基8mL

阳性对照即为最高药物用量组

空白对照无菌生理盐水2mL+培养基8mL

第四天:

1.在分光光度计上测透光率(600nm)

2.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下的透光率(OD)

3.根据测定结果找出杀死受试菌种的最低浓度。

附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 3g 1.5g

蛋白胨 10g 5g

NaCl 5g 2.5g

琼脂 18g 9g

水 1000ml 500ml

pH7.0-7.2

附2

胰蛋白胨 10g 5g

酵母粉 5g 2.5g

氯化钠 10g 5g

水 1L 500ml

pH 7.0-7.2

药理学笔记图表解1.4(20201101083308)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绪言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指药物所起的与用药目的一致的作用,是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不一致,甚至对机体产生损害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 I\ED99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I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激动效应) 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非竞争性] 3、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范文 1 土壤中分离产生-淀粉酶的菌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实验原理 -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

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的抗性1抗生素耐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亚群体能够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1)抗生素失活。通过直接对抗生素的降解或取代活性基团,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丧失原本的功能;(2)细胞外排泵。通过特异或通用的抗生素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3)药物靶位点修饰。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 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性是自然界固有的,因为抗生素实际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能够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应该具有抗性,否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续生长。这种固有的抗生素耐药性,也称作内在抗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指存在于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基因。这些耐药基因起源于环境微生物,并且在近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其实是自然和古老的。科学家在北极的冻土中提取到3万年前的古DNA,从中发现了较高多样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而且部分抗性蛋

白的结构与现代的变体相似,也证实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古老的。虽然一些抗生素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很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但是抗生素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加速了固有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扩散,极大地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频率。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往往与抗生素的使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由外源进入并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选择压力,携带耐药基因的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能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微生物,并不断地将其耐药基因传播给其他微生物。众多研究证实抗生素耐药基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主要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机制,又称基因横向转移(Lateralgene transfer)。即借助基因组中一些可移动遗传因子,如质粒(plasmids)、整合子(integrons)、转座子(transposons)和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等,将耐药基因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甚至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间相互传播。环境中拥有基因横向转移等内在机制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巨大的 抗性基因储存库,并可能将抗生素耐药性转移到人类共生微生物和病原体中。医学专家很早就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内源性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通过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也发现了高丰度、高多样性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类活动与耐药性2 已有文献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抗生素抗性基因处处存在

The largest metagenomic(元基因组的) search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the DNA sequence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around the globe has found that bacteria carrying those vexing(令人烦恼的) genes turn up everywhere in nature that scientists look for them. The findings reported in the Cell Press journal Current Biology on May 8 add to evidence showing just how common and abundant those resistance genes really are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This big-picture, ecological view on a growing healthcare concer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clinic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the researchers say. "While the environment is known to harbor antibiotic-resistant strains of bacteria, as proven by many preceding studies, we did not really know the extent of their abundance," says Joseph Nesme of the Université de Lyon in France. "The fact that we were able to detec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t relatively important abundance in every environment tested is certainly our most striking result." The researchers, including Nesme and senior author of the study Pascal Simonet, took advantage of the ever-growing reams of exist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ata that are freely available in public repositories (贮藏室)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abou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found in pathogens infecting patients in the clinic. "Our strategy was simply to use all these pre-existing data and combine them to answer more precisely the ques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evalence in the environment," Nesme says. The scientists' analyses detec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determinants in all 71 environments represented in the public data, including soil, oceans, and human fece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oil contained the most diverse pool of resistance genes, the authors found.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resistance uncovered were efflux pumps and other gene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万古霉素), tetracycline(四环素), or beta-lactam antibiotics, which are in common use in veterinary(兽医的)and human healthcare. All this, and Simonet says they know that today's technologies are still unable to capture all of the diversity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In other words, we're still missing part of the picture. There is a very good reason microbes would be armed with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the researchers explain. After all, most antibiotics used in

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实验考卷A0708答案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考卷A0708答案

一、填空题(共30分,其中8和11小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0.5 分) 1. 显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可由外形来辨别,镜头长度越短,口径越大,放大倍数越低。物镜的放大倍数都标在镜头上,常用的低倍镜为_ 10 ×、20×;高倍镜为 40 ×、45×;油镜为90×、 100 ×。若20×的目镜与45×的物镜配合使用,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900倍,一般用 45×20 表示。 2. 新玻璃器皿含有游离碱,一般先将其浸于 2%盐酸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然后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用过的培养皿或试管若含有废弃 培养基或菌体,需先经高压蒸气灭菌或沸水煮沸后,倒掉污 物,方可清洗。 3. 微生物培养基的分类方法和种类很多,如按培养基中凝固剂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按照 培养基的原料来源可分为合成、半合成和天然 培养基,如PDA培养基根据其原料来源属于其中的半合成培养基。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4.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可简单描述为:配料(称量)→溶解→校正pH→加凝固剂→融化→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其中最后一步非常关键,可检测培养基的是否可用。 5.培养基的灭菌一般多采用高压蒸气灭菌,灭菌压力为0.1Mpa,即 121 ℃,时间20 min,若培养基中含糖成分的含量较高,一般多采用过滤除菌或减压灭菌,减压灭菌时温度为 115 ℃。 6.对不同的微生物进行斜面接种时,常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如细菌和放线菌多采用密波状蜿蜒划线,酵母菌多采用中央划线法,用来观察菌种的形态和培养特征;霉菌多用点接法。 7.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微生物常采用不同的制片方法,如细菌需经过固定和染色后利用油镜(物镜)观察;酵母菌需制备水浸片,不需要染色,高倍镜下观察;霉菌制片时需要乳酸苯酚油作为一种介质,防止菌丝成团影响观察;另外,在观察假丝酵母和青霉菌时,需对菌体作小室培养以便观察到完整的菌体形态。 8.微生物学中可根据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对未知菌进行鉴定,如利用MR实验和V-P实验可检测微生物利用葡萄糖产酸能力;明胶液化实验可检测细菌是否产蛋白酶;硝酸盐还原实验可检测细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微生物学试题库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菌株(strain): 2、饰变(modification): 3、原生型(prototroph): 4、深层液体培养: 5、类毒素(toxoid): 6、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eity): 7、芽孢(spore): 8、鞭毛(flagella): 9、抗生素(antibiotics): 10、支原体(mycoplasma): 11、菌核(scleraotium): 12、噬菌斑(plaque): 13、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14、局限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15、选择性培养基(seclected media): 16、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17、石炭酸系数(phenol coefficient): 18、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19、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 20、细菌素(bacteriocin): 21、初次应答: 22、再次应答: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细菌中,属于 Archaea一类的为( ) A Klebsiella pneumoniae B Neurospora crassa C Staphylococus aureus D Methanobacterium 2、具有周生鞭毛的细菌如E.coli,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呈直线运动一段时间( ) A 朝着营养物质浓度高的地方,顺时针转动。 B 朝着营养物质浓度高的地方,逆时针转动。 C 朝着有毒物质方向,顺时针转动。 D 朝着有毒物质方向,逆时针转动。 3、某细菌悬液经100倍稀释后,在血球计数板上,计得平均每小格含菌数为7.5个,则每毫升原菌悬液的含菌数为( ) A 3.75×107个 B 2.35×107个 C 3.0×109个 D 3.2×109个 4、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为( ) A 完全培养基 B 基本培养基 C 补充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5、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最适生长pH值为( ) A 4.0-5.0 B 5.0-6.0 C 6.0-7.0 D 7.0-7.4 6、专性厌氧微生物是由于其细胞内缺少(),从而不能解除分子氧对细胞的毒害。 A BOD B COD C NO D D SOD 7、下列微生物中,哪一种能产生伴孢晶体( ) A Bacillus subitis B Bacillus magaterium C Bacillus thuringiensis D Clostridium botulinum 8、下列微生物中,具有周生鞭毛的是( ) A Vibrio cholerae B Bacillus subitis C Staphylococcus aureus D Spirillum rubrum 9、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 A 初染 B 媒染 C 脱色 D 复染 10、Zymomonas mobiles 的同型酒精发酵通过下列哪个途径进行( ) A EMP途径 B ED途径 C HMP途径 D Sticland反应

微生物实验设计

麻黄中生物碱的鉴定及其抑菌作用 前言 麻黄(herba ephedrae)为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麻黄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因产地和品种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主,此外还含少量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和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无菌接种等基本手段; 2. 掌握麻黄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的提取、分离及鉴定技术; 3. 研究及鉴定麻黄体生物碱外抑菌作用。 二、实验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利用生物碱盐能够交换到强酸型阳离子树脂柱上,将麻黄

草的酸性水提液通过离子交换柱,用酸性液洗脱,由于麻黄碱的碱性比伪麻黄弱,可先从树脂柱上洗脱下来,从而使两者达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 材料:麻黄、阳离子交换树脂、平皿、接种环、恒温干燥箱、定性滤纸、 试管、镊子、棉拭子蘸、移液管、高压锅、生化培养箱等 2.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 3. 所需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及牛肉膏汤琼脂培养基。 四、实验步骤 1. 麻黄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鉴定 1.1麻黄中生物碱提取、分离 2.1麻黄中生物碱鉴定 (l)氯化汞沉淀反应麻黄中生物碱在氯化汞的乙醇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黄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为红色。在同样条件下,与氯化汞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这是因为甲基麻黄碱的碱性较强,加热时能使氯化汞转变成氧化汞(砖红色),而去甲基麻黄碱生物的碱性较弱,与氯化汞反应只能生成白色的分子复盐沉淀。 (2)Vitali反应麻黄中生物碱以甲基麻黄碱和去甲基麻黄碱生物碱分子结构为主,当用发烟硝酸处理时,发生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黄色),若再与醇钠溶液反应,发生分子内双键重排,生成醌型结构的衍生物而呈深紫色,渐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 2. 麻黄生物碱外抑菌作用 2.1 抑菌环直径大小的测定(琼脂扩散法) 2.1.1 麻黄溶液配制称取麻黄10 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20 mL

城市水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

城市水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抗性菌及抗性基因的产生。抗生素、抗性菌及抗性基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水环境中,在不同介质、不同物种之间迁移和传播,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抗生素,抗性菌及抗性基因的环境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邯郸市主城区滏阳河与沁河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平板计数法、荧光定量PCR法分别对10种抗生素,4类抗性菌及抗性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滏阳河与沁河在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 主要成果如下:水相中,8月份滏阳河共有6种目标抗生素检出,包括磺胺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两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8.5ng/L和149.17ng/。沁河有6种抗生素检出,检出类别与滏阳河相同,磺胺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4.99ng/L和142.21ng/L。 12月份滏阳河共有8种目标抗生素检出,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3.66ng/L、248.58ng/L和 33.21ng/L。沁河共有7种目标抗生素检出,检出类别与滏阳河相同,磺胺类、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8.82ng/L、210.41 ng/L和30.23 ng/L。 沉积物中,8月份滏阳河有6种目标抗生素检出,包括磺胺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两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39ng/g和55.31ng/g。沁河有5种抗生素检出,磺胺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5.34ng/g和36.3ng/g。 12月份滏阳河有8种目标抗生素检出,包括磺胺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两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66ng/g和75.05ng/g。沁河有7种目标抗生素检出,

微生物学实验试题集

微生物学实验试题 一、选择题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答:(C) 2.放线菌印片染色的关键操作是: A.印片时不能移动 B.染色 C.染色后不能吸干 D.A和C 答:(D) 3.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答:(C) 111821.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 答:(C) 111822.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 A.自生固氮菌。 B.硅酸盐细菌 C.根瘤菌 D.A、B均可培养 E.A、B、C均可培养 答:(D) 111823.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和盖玻片之间滴加: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 答:(C) 111824.常用的消毒酒精浓度为: A.75% B.50% C.90% 答:(A) 111825.用甲醛进行空气熏蒸消毒的用量是: A.20ml/M3 B.6ml/M3

111826.实验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的工艺条件是: A.121℃/30min B.115℃/30min C.130℃/30min 答:(A) 111827.巴氏消毒的工艺条件是: A.62-63℃/30min B.71-72℃/15min C.A.B.均可 答:(C) 111828.半固体培养基的主要用途是: A.检查细菌的运动性 B.检查细菌的好氧性 C.A.B.两项 答:(C) 111829.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加入量通常是: A.1% B.0.5% C.0.1% 答:(B)。 111830.使用手提式灭菌锅灭菌的关键操作是: A.排冷气彻底 B.保温时间适当 C.灭菌完后排气不能太快 D.A-C 答:(A)。 111831.目镜头上的“K”字母表示: A.广视野目镜 B.惠更斯目镜 C.补偿目镜 答:() 111832.目镜头上的“P”字母表示: A.平场目镜 B.广视野目镜 C.平场补偿目镜 答:() 111833.物镜头上的“PL”字母表示: A.正低相差物镜 B.正高相差物镜 C.负高相差物镜 答:() 111834.物镜头上的“UVFL”字母表示。 A.无荧光物镜 B.照相物镜

抗生素抗性基因芯片检测全面介绍

抗生素抗性基因芯片检测全面介绍 1、什么是抗生素抗性基因芯片检测? 针对383个抗生素抗性基因设计的对应qPCR引物包装至薄层金属合金纳米孔芯片得到高通量qPCR芯片,基于SmartChip Real-Time PCR System可对多个样本进行高效性、高通量、高精确性和高灵敏度的目标基因检测和定量计算。同时搭建高通量自动微量加样和基因定量分析平台,可一次性高速完成5184个反应和数据分析,规避了以往传统qPCR方法的基因检测单一化、费用成本高和效率低等等缺点。 2、抗生素抗性基因芯片检测的优势 ●检测通量高,383个抗生素抗性基因同时检测; ●样本用量低,构建纳升级别反应体系; ●绝对定量,根据16S rRNA的绝对定量信息换算所有基因的绝对 定量信息; ●特异性高,对文献及数据库收录的引物反复实验获取高特异性引 物。 3、应用方向 ●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机制研究。 4、实验流程 样本准备核酸提取qPCR芯片反应数据处理 5、分析流程

6、样本要求 土壤、淤泥、沉积物:≥ 3 g 粪便:≥ 1 g 水样滤膜:≥ 1 张 拭子样本:≥ 2 个 DNA:浓度≥ 20 ng/μL;总量≥ 2 ng 7、技术参数 生物学重复:微生物样本重复数≥3个; 检测系统:SmartChip Real-Time PCR System 项目周期:25个工作日 8、结果展示 基因检测统计 根据各基因在各样本中的Ct值统计出基因检测情况,其中在表格中标注“0”代表该基因在对应样本中未检出,在表格中标注“1”代表该基因在对应样本中检出。而只有在三个技术重复中均被检出的基因,才会将该基因判定为阳性。 各基因检测统计(包括技术重复)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高熹 1120152430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良好配合和严格的实验操作,都将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高度结合的科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相应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微生物学实验要有以下的四个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在试验中发现与预料过程所不符,那么必定是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寻找并解决的这个过程是书本中无法给予的。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突破创新能力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试着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多想,多做,多总结,我想首先是作为一个求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其次就是要敢于突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即使触不到天空,也可以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在微生物学实验学习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我们在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 4、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微生物学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微生物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微生物学这样一种学科,动手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动手能力太弱,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组织起来,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对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而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本学期我们一共完成了十个实验,分别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和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法、培养基的制备、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以及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细菌鉴定中常 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水中大肠菌群的计数—MPN法、乳酸菌发酵实验、甜酒酿发酵实验、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实验。 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对我理论课程的加深,更是对我实验能力的

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研究

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4T20:25:41.9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作者:乐简剑 [导读] 摘要:本文在阐述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来源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其分布特征、常用消减去除技术及其效果等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提供参考借鉴。 广西绿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530003 摘要:本文在阐述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来源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其分布特征、常用消减去除技术及其效果等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水处理系统;污染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之一,而其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负面生态环境效应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出现并传播的主因,是长期以来抗生素在人类医疗、畜牧业、水产养殖等领域的滥用所造成的抗生素污染和胁迫,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体中均检测到不同种类、数量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广西邕江南宁市区段也监测到四环素类、磺胺类等常见抗生素抗性基因,有学者指出,邕江、珠江、海河等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出现主要是源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并将污水处理系统视为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重要污染源及其蔓延至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因此,加强对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消减去除技术的研究,对于控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1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来源及形成机制 有资料表明,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有高达80%~90%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是经过人畜粪便直接排出体外,进入土壤或水体,而我国抗生素滥用问题非常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抗生素的消费量约是美国的10倍,因此负责收纳来自居民生活污水、制药厂制药废水、医院医疗废水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废水等的污水处理系统,因含有大量抗生素,往往成为抗性基因的重要污染源。实践中,污水处理系统中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产生、形成的因素较多,具有可概括为如下两方面:一是污水处理系统的进水来源较为复杂,而由于当前我国污水处理系统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普遍较低,抗生素残留浓度较高,其中的一些细菌由于与居民生活中或是医院中使用的抗生素有接触而衍变成抗生素抗性细菌,并且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二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密度高、种类多,抗生素抗性细菌携带的抗性基因通过与细胞中的质粒、转座子、基因盒等可移动遗传因子结合,可诱导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菌群产生新突变以及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获得耐药性,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扩散。此外,国外有研究显示,低浓度的抗生素残留也同样会促进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增殖扩散。由此可见,污水处理系统中残留的抗生素以及微生物菌群是抗生素抗性基因形成的重要机制。 2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分析 3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消减 由上所述可见,污水处理系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重要储库及其蔓延至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因此污水处理系统自然也就成了去除抗性基因的关键防线。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问题越发严峻,相关消减去除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常用的消减去除工艺主要有厌氧/好氧污泥消化处理工艺、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消毒处理工艺(如加氯消毒工艺、紫外消毒工艺)、深度处理工艺(如膜处理、高级氧化)等。由于不同处理工艺以及组合方式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消长有不同效果,因此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尤为重要。如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采用好氧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系统及紫外消毒等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中的tetA、tetO、tetW、sulⅠ、sulⅡ等抗性基因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因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浓度较低故不做探讨,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在三种处理工艺中,去除效果从高至低依次为:人工湿地系统>好氧生物滤池>紫外消毒。此外,有研究指出,由于紫外消毒不但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削减没有明显效果,且很可能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试卷A0809答案

2008-2009学年第 一学期本科试卷 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实验(A) 答案 第 1 页 (共 8 页) 学 院: 专 业: 学号: 姓名: ―――――――――――――装――――――――――――订――――――――――――线――――――――――――――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成绩 得分 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 无菌操作:培养基经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接种工具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于培养基上,这一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2.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3. 假菌丝: 酵母生长旺盛时,出芽形成的芽细胞尚未脱离母细胞又长出了新芽,容易形成成串的细胞。如果各细胞之间连接处面积小于细胞直径,形成的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 4.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24h 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5. 细菌菌落总数: 指被检样品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培养一段时间后,每毫升或每毫克样品中所含细菌的菌落数。由于经过适当稀释的样品中每个细胞可形成一个单菌落,所以菌落数即是细菌活菌总数。 得分 二、判断题(共10分,每题1分) 1.无菌吸管上端塞入棉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菌液吸入口中( A )。 A.错 B.对

年级:06级专业:生物工程(本科)课程号:S040101046 2.稀释平板计数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计数标准是选择每皿中菌落数在30-300个的稀释度进行计数( A )。 A.错 B.对 3.为了满足微生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配制培养基所用的水最好使用自来水( B)。 A.错 B.对 4.实验室通常使用血球计数板测酵母菌的总菌数或霉菌的孢子数( B )。 A.错 B.对 5.浸油的油镜镜头可用软的卫生纸擦净( A )。 A.错 B.对 6.稀释平板计数通常采用的是二倍稀释法( A )。 A.错 B.对 7.使用手提灭菌锅灭菌后,为了尽快排除锅内蒸汽,可直接打开排气阀排气( A )。 A.错 B.对 8.镜台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是10微米( B )。 A.错 B.对 9.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任数5个大方格(80个小格)的菌数即可( A )。 A.错 B.对 10.测微生物的细胞大小时,需要校正的是镜台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 A )。 A.错 B.对 15分,每空0.5分) 1. 检查乳品和饮料是否含有大肠杆菌(E.coli)等肠道细菌,可采用___伊红美兰 ____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平板上___能分解乳糖产酸的菌_(大肠菌群)_____会形成具有___金属_______光泽的紫黑色小菌落。 第 2 页(共8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