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溶血链球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形态
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 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 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 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后,转为革兰氏阴性。向一个方向分裂,若没有完全分开
自主设计实验:40%,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总结, 汇报交流 实验考试10%:理论、实验操作
2. 细菌形态观察(装片) 基本概念: 细菌(Bacteria, Bacterium) 芽孢(spore) 鞭毛(flagella):所有弧菌、螺菌类普遍着
生鞭毛和假单胞菌都长有端生鞭毛,约半数杆菌 和少数球菌有鞭毛。
1.6. 安全 常规:水、电、门、窗等 微生物与化学试剂 仪器使用:高压灭菌器、离心机 废弃物
1.7、微生物实验安排与考核
5个综合模块,共14次实验:50%
一、综合模块1-细胞水平:个体形态观察(9学时) 二、综合模块2-群体水平:目的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纯化技术(9学时) 三、综合模块3-生理生化水平:生理生化测定、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 的影响(9学时) 四、综合模块4-遗传水平、免疫水平:细菌转导、菌种保藏方法、血清 学反应(6学时) 五、综合模块5-分子水平:微生物系统发育学分析(9学时)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ruingiensis):芽孢、伴胞晶体
芽孢在一端、易观察。形态与生理特征和蜡状芽孢杆菌相似,所不同的是在适合条件下 能产生伴孢晶体,晶体为菱形,因此被认为是蜡状芽孢杆菌的致病变种,最早由国外引 进,后在国内各地也陆续分离到很多相似的亚种,例如青虫菌、杀螟杆菌等。 存在于土壤及生病的鳞翅目昆虫上。 能使鳞翅目昆虫染病致死,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做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什么是微生物学实验?《国家初中理科课程标准》中对实验作了如下描述:“实验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某些细菌的形态,测定细菌的大小等;学会运用化学药品和器材配制一些简单的实验,学会使用玻璃器皿,知道其用途;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微生物学实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分离纯化实验和培养鉴定实验。
1.探索细菌形态结构的主要方法是观察细菌。
有些细菌是单细胞的,有些则由许多个体组成。
当我们需要确定细菌的种类时,我们就需要将它们分离开来,这就涉及到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分离纯化实验。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分离纯化方法,比如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平板法、称量法、溶解法、穿刺法等。
由于实验室里培养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观察细菌的形态,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最后才能在显微镜下研究。
2.用于检验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方法是检验细菌的生存环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验空气中细菌总数。
取一洁净试管,倒入少量的水或红墨水,然后滴加2~3滴洗净的黑色水笔墨汁,搅匀后在培养皿内或玻璃板上涂布。
待凝固后,观察黑色水笔墨汁的扩散情况,再把涂布的平面置于载玻片上。
将试管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盖紧杯口,在酒精灯上灼烧片刻,然后移至培养皿中或玻璃板上,仔细观察,将看到的现象做好记录。
对不同类型细菌采取分组培养,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细菌的相互关系,也便于研究新型菌种。
3.能从培养液中分离出一株细菌来。
需要准备的材料:营养物质培养基、无菌操作技术、消毒方法、无菌棉棒、接种针、培养皿、接种环、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镊子、灭菌锅等。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从培养液中挑选一株细菌作为实验材料。
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挑选正确的材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如果材料选错了,很难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一般而言,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培养。
有些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材料能否作为研究的对象,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一、实验目的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
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四、实验内容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º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一、实验目的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

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一 .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二 .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三 .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实验四 . 酵母菌的数量测定实验五 . 酵母菌的大小测定实验六 .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实验实验七 .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八 .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实验九 . 放线菌的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实验十 .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实验一 .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一、目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复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 .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比较特殊,需在载玻片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二方面的原因:1. 增加照明亮度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 100Χ,放大倍数这样大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大。
从承载标本的玻片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片进入空气,再进入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在使用油镜时会因射入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相仿的油镜(通常用香柏游,其折射率 n=1.52)。
2. 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力 (resolution or resolving power) 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可表示为:(公式 P16 )式中λ= 光波波长;NA=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0.4--0.7μm),而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口角和玻片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示为: NA=n × sin α式中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实验室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一实验目的1 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2 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3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二实验原理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2d内每一菌体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等。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
三、器材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2、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
四、操作步骤1、写标签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包括班级、姓名、日期、样品来源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注: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2、实验室细菌检查(1)空气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实验台上,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块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洁净工作台内或无人走动的实验室中,移去皿盖,1h后盖上两个皿盖。
(2)实验台①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
②取棉签左手拿含有棉签的试管,在火焰旁用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持棉塞,将其取出,将管口很快地通过酒精灯的火焰,烧灼管口;轻轻地倾斜试管,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棉签小心地取出。
放回棉塞,并将空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③弄湿棉签左手取灭菌水试管,如上法拔出棉塞并烧灼管口,将棉签插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在管壁上挤压一下以除去过多的水分,小心将棉签取出,烧灼管口,放回棉塞,并将灭菌水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④取样将湿棉签在实验台面或门旋钮上擦拭约2cm2的范围。
⑤接种在火焰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使平皿开启成一缝。
《微生物学实验》PPT课件

实验五 培养基的制备、 器具包扎和灭菌
编辑ppt
1
目的要求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和方法,掌握其 配制过程。
了解几种灭菌方法,掌握干热灭菌法和 加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熟悉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 作及操作方法。
编辑ppt
2
实验原理
培养基
据组成成分可分为:
1.合成培养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各种纯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2.半合成培养基:有一部分纯化学物质和另一部分天然物质 配制而成。 3.天然培养基:利用天然来源的有机物配制而成。
编辑ppt
8
紫外线灭菌法: 一般30W灯管,9m3空间,距地面2m每次打开 紫外线照射0.5h,就使室内空气灭菌。若照射 紫外线时先喷洒石炭酸等化学消毒剂,可增强 灭菌效果。紫外线虽有较强的杀菌力,但穿透 力弱,即使一薄层玻璃或水层就能将大部分紫 外线滤除,因此只适用于空气及表面杀菌。
化学药剂消毒灭菌: 微生物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杀菌剂有升汞、甲 醛、高锰酸钾、酒精、碘酒、龙胆紫、石炭酸、 漂白粉、新洁尔灭、煤酚皂溶液,它们有的是 杀菌剂,有的是抑菌剂。
实验材料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马铃薯、蔗糖;可 溶性淀粉、K2HPO4、KNO3、MgSO4•7H2O、FeSO4•7H2O
等。
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干热灭菌箱、细菌过滤器、紫外线杀 菌灯。
其它:天平、牛角匙、电炉、1N HCl、1N NaOH、pH试纸、 刻度搪瓷杯、量筒、漏斗、漏斗架、玻棒、带玻璃珠的三角 瓶、带棉塞的无菌试管、无棉塞的空试管、培养皿、吸管、 各种包装纸、防水纸、绳索、棉花、标签等。
编辑ppt
16
高氏一号培养基
微生物学实验

称量---溶解----调节pH值----过滤---分装及包扎----灭菌----灭菌后试管 摆放斜面、倒平板
(2) 高压蒸汽灭菌
一般培养基用0.1Mpa,121.5℃,15~30min 实验步骤:
加水
装待灭 菌物品
加盖
加热
灭菌时间到后 断电源
压力降为零 开箱取物
摆斜面
倒平板
将菌液分离样品摇匀,用无菌移液管取1 ml的菌液移至无菌培养 皿中,然后将融化,凉至50℃左右的培养基,在每个培养皿内各倒入 约15 ml,摇匀,凝固,制成平板。
微生物学实验
基础综合实验一
2. 器皿的清洗包装及干热灭菌 3.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4. 无菌接种技术
培养基配方: 蛋白胨 1g
琼脂 水
2g 100ml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加1.5-2%琼脂 400ml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200ml
(1)培养基的配制:
先将试管贴好标签。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标签粘贴位置 在离管口1/3管身处。 注意:标签用铅笔书写,以防高温灭菌时蒸汽模糊字迹。
气、硬币等 (3)培养:37 ℃培养24h-48h
4. 微生物接种技术
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斜面接种 液体接种 平板接种
1)斜面接种示意图
2)平板划线法:
将菌液分离样品摇匀,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直接取试管中待分离纯化的菌 液,将接种环通过稍打开皿盖的缝隙(约30℃)伸入平板,将菌液点种在平板边 缘一处,取出接种环,烧去多余的菌种,在平板边缘空白处接触一下使接种环冷 却,然后从接种有菌的部位在平板上自左向右轻轻划线,划线时平板面与接种环面 成30-40℃,以手腕力量在平板表面轻巧滑动划线,接种环不要嵌入培养基内划破培 养基,线条要平行密集,充分利用平板表面积,注意勿使前后两条线重叠,划线完 毕,关上皿盖.灼烧接种环,待冷却后放置接种架上。
微生物学实验介绍

实验安排
实验一: 实验器材的准备与干热灭菌 实验二: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三:空气洁度、手指等微生物学检查与微生物接种技术训练 实验四: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五:土壤中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环境微生物检测 实验六:微生物菌落观察,放线菌与酵母插片培养法 实验七:放线菌与酵母菌形态观察 实验八:细菌形态观察;各种染色法;油镜的使用 实验九:微生物计数与大小的测量 实验十:生长曲线测定 实验十一:生理生化测定:(一)配制培养基,接种 实验十二:生理生化测定:(二)糖醇类发酵实验及结果观察 实验十三:噬菌体的转导实验 实验十四:微生物拮抗实验;药物敏感试验
步骤: 1. 将包装好的玻璃器皿放入干热灭菌器内,即烘箱。 2. 关门加热。 3. 当温度上升至160~170℃时,保持此温度1-2小时。
>180C,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4. 停止加热,待温度下降至40℃以下时,将门打开,取出
灭菌器皿备用。
下周实验内容
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
9. 实验结束,凡带菌用具均需经灭菌后才能清洗。
10. 实验完毕,应将仪器放回原处,擦净桌面,收拾整齐, 得到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离开实验室前,请用肥皂洗 手。值日生负责清洁桌面、地面等,关闭门、窗、灯、 火、煤气等。
11. 每次实验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填写实验报告,及 时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12. 学期末的时候请务必把各自的玻璃器皿清洗干净。
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
1. 为保证实验室的整洁和实验顺利进行,非必要的物品请勿 带入室内。室内严禁吸烟或饮食。
2. 实验前请预习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和操 作步骤。
3. 实验进行时,应尽量避免在室内走动,以免染菌。同时请 勿高声说话,保持室内安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方法;放线菌三种菌丝的结构特点及观察方法。 重点、难点:
细菌革兰氏染色方法;放线菌三种菌丝的观察方法;放线菌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区别。 其它教学环节:
演示:细菌革兰氏染色;放线菌三种菌丝的观察方法。 实验三、酵母菌形态观察、霉菌形态观察、菌体大小测量 3 学时层次基础性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常见的用于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生理生化反应。
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方法;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包括酿酒酵母的出芽生殖和子囊孢子,青霉、曲霉所产生的 分生孢子,黑根霉产生孢囊孢子,黑曲霉产生的足细胞等。 重点、难点:
重点:酵母菌形态、出芽生殖、死亡率的测定、子囊孢子观察;霉菌形态观察,包括分生孢子、黑根霉的假根及孢囊孢子、黑曲 霉的足细胞及分生孢子、青霉的分生孢子等。
2. 目的微生物的筛选分离。 3. 根据平板上菌落数对样品中微生物进行计数。 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计数方法;微生物纯化方法。 理解:微生物菌落特征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作用。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基本实验方法;细菌、放线菌、霉菌等菌落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放线菌、霉菌等菌落特征;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目的菌株的筛选及获得。 难点:放线菌菌落特征及辨认。 其它教学环节: 讲解:对照各类微生物菌落,讲解各类微生物菌落特征要点。 实验七、各种生理生化用培养基的设计和配制 3 学时层次基础性 主要内容: 1. 配制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培养基。 2. 培养基的灭菌。 教学要求: 了解:常用的微生物生理生化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 理解: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掌握:糖发酵培养基、V.P.反应、吲哚实验等生理生化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重点、难点: 不同培养基具有不同的 pH 范围,配制各种培养基时要精确 pH 值,注意各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 其它教学环节: 演示:糖发酵培养基中杜氏发酵罐的加入方法。 实验八、几种细菌生理生化测定 3 学时层次基础性 主要内容: 1. 无菌操作接种:在已经灭菌的各种培养基中分别接入相应的微生物菌种。 2.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培养。
难点:酵母菌子囊孢子观察,黑曲霉足细胞的观察;青霉分生孢子产生结构。 其它教学环节:
演示:酵母菌、霉菌临时装片的制作。 实验四、培养基的设计及配制、培养基的消毒与灭菌 3 学时层次基础性、设计性 主要内容:
1. 培养基设计的原则及培养基的设计方法。 2. 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灭菌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 理解:培养基设计的基本原理;消毒和灭菌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应用范围。 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培养基的高压蒸汽灭菌。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基的设计方法;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难点:培养基的设计。 其它教学环节: 演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 实验五、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分离筛选 3 学时层次基础性 主要内容: 1. 无菌操作练习:倒平板、划线接种。 2. 稀释涂平板法、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教学要求: 了解:无菌操作的意义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理解:稀释涂平板法、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 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的实验方法,包括倒平板、划线接种、涂布法接种等。 重点、难点: 重点:无菌操作技术;稀释涂平板法、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难点: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其它教学环节: 演示:无菌操作演示,包括倒平板、划线接种、涂布法接种等。 实验六、目的菌的获得及证实、菌落特征观察、数量统计分析 3 学时层次综合性 主要内容: 1. 细菌、放线菌、霉菌等菌落特征观察与辨认。
1. 酿酒酵母、假丝酵母的形态观察.
2. 酿酒酵母出芽生殖(无性生殖),子囊孢子观察(有性生殖)。
3. 青霉分生孢子的观察、黑曲霉分生孢子和足细胞的观察、黑根霉假根和孢囊孢子的观察,总状毛霉孢囊孢子的观察。 教学要求:
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殖方式;霉菌的主要种类。
理解:酵母菌、霉菌产生的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及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作用。
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等;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 重点、难点:
重点:微生物实验所能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光学显微镜下识别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难点:细菌各部分结构的辨认和识别;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
讲授:讲述主要内容的第一部分;演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实验二、细菌革兰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3 学时层次基础性 主要内容:
1.对 4 种细菌(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
2.对 2 种放线菌进行形态结构观察。 教学要求:
了解: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应用及意义;放线菌与抗生素;放线菌在实际中的意义。
of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学实验
Experiment
【课程编号】(必备项)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1.5
【适用专业】生物学、生物技术
【学时数】48
【编写日期】2009.06.19
一、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生理生化实验、遗传与免疫实验、基于 16S rDNA 序列分析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等。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获得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培养科学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及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达到综合性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水平,为将来成为国家 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细菌形态观察(装片)3 学时层次基础性
主要内容:
1.微生物学实验意义、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实验要求。
2.11 种细菌永久装片的观察。 教学要求:
了解:微生物学实验的意义和研究进展;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
理解:微生物学实验在解决生命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人类面临的许多严峻的实际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各类微生物细胞的细 胞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