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1)4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1)4

微生物综合实验设计方案第八小组第八小组 (曹婉仪(曹婉仪 蔡楚萍蔡楚萍 贝锦涛贝锦涛 张韵红)张韵红)一、取样取三个经高压蒸汽灭菌的锥形瓶,取三个经高压蒸汽灭菌的锥形瓶,于华师校园内湖中取水样。

于华师校园内湖中取水样。

为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分别选取三个取样点,取样点1:湖的东面,取样点2:中间湖边,取样点3:湖的西面,分别编号1.2.31.2.3,于水面以下,于水面以下10cm 10cm,取水各,取水各100mL 100mL,,盖好瓶塞。

盖好瓶塞。

器具:三角瓶器具:三角瓶*3*3个二、测水体pH 值为了大致地确定水体微生物的生长适宜pH pH(个人感觉这说法有点奇怪,好(个人感觉这说法有点奇怪,好像暗示测出来的pH 就是适宜生长的pH 似的,至少改为:为了了解华师湖水的pH 吧,或者改为其他更好的说法),取好水样后,分别用pH 计测量三个水样的值,每个水样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值,每个水样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将三个水样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水样,用pH 计测量pH 三次,取平均值。

三次,取平均值。

器具:器具:pH pH 计 三、分离提纯2种微生物1、材料:混合水样混合水样2、方法操作名称操作名称 具体步骤具体步骤试剂和材料试剂和材料 器具(经器具(经高压高压蒸汽灭菌)蒸汽灭菌) 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00mL 1、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00mL 400mL,分装于两个三角瓶,分装于两个三角瓶,分装于两个三角瓶2、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材料:250ml 三角瓶三角瓶*5*5*5,,培养皿*16*16,试管,试管,试管*11*11*11,,1ml 移液管*5,*5,10mll 10mll 量筒*1) 3、倒16个平板个平板 4 4支试管斜面支试管斜面(按(按原来写的也要13个平板,怎么会是10个,而且还没有设置对照的平板;如果要作×10000,还要更多平板。

我觉得做15~20个平板比较好。

微生物实验设计-醋酸菌

微生物实验设计-醋酸菌

实验设计:醋酸菌的分离与纯化——生物科学2班秦琬莹辛吉瑀张博文一、实验目的学习醋酸菌的分离纯化、鉴定的原理。

掌握平板表面涂布法、平板划线法的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接种操作方法涂布平板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3. 结晶紫结晶紫是一种碱性染料,也一种极佳的精密酸指示剂,pH 0.5(绿)~2.0(蓝)~弱酸(蓝紫)~中性(紫色)~碱性(赭红色);所以在醋酸菌分离纯化平板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结晶紫溶液,既不会影响醋酸菌的生长,又可根据变色圈的大小很快把产酸高的醋酸菌株分离出来。

二、材料、用品1.样品:食醋2.培养基:(1)分离纯化平板培养基葡萄糖1 g,酵母膏1 g,碳酸钙2 g,琼脂2g,水100mL,121℃灭菌20min,冷却至70℃加入4mL无水乙醇和0.5mL 0.02%结晶紫冰醋酸溶液。

(2)液态发酵培养基葡萄糖l g,酵母膏1.5 g,磷酸二氢钾0.05 g,硫酸镁0.05 g,水100 mL,pH6.5,灭菌后冷却至60 ℃以下加入无水乙醇3.5mL。

3.器材:接种环、冰箱、试管、培养皿、无菌玻璃涂棒、移液管、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等。

空气微生物检测实验设计

空气微生物检测实验设计

空气微生物检测实验设计一、实验背景空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人类健康、环境质量和工业生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医院、食品加工厂、实验室等场所,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疾病传播、食品变质和实验结果误差等问题。

因此,对空气微生物进行检测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估空气质量,并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实验原理空气微生物检测通常采用培养法和非培养法。

培养法是将空气中的微生物采集到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然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数量和特征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非培养法包括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如 PCR 技术)、显微镜观察法等。

本实验采用培养法,利用空气采样器将空气中的微生物收集到琼脂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CFU)来表示微生物的数量。

四、实验材料和设备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真菌检测)2、采样器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3、培养箱恒温培养箱(设定温度 37℃用于细菌培养,28℃用于真菌培养)4、无菌器材无菌平皿移液器无菌吸管5、其他器材酒精灯记号笔计数器五、实验步骤1、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培养基的配方准确称取所需的成分,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

加热至完全溶解,调节 pH 值至合适范围。

分装到无菌平皿中,约 15-20ml 每皿,待冷却凝固后备用。

2、采样点的选择根据检测场所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例如,在医院可以选择病房、手术室、走廊等;在食品加工厂可以选择加工车间、包装间、仓库等。

3、采样操作打开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将采样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距离地面约 15 米的高度。

设置采样时间和流量,通常采样时间为 5-15 分钟,流量为 100-200L/min。

启动采样器,让空气通过采样器撞击到培养基表面,完成微生物的采集。

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二.实验原理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淀粉酶。

其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的土壤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采集含有细菌的样本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

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

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

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增殖培养是在采集的土壤和其他含有细菌的样本中添加一些物质,并创造一些其他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条件,以便能够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的微生物能够大量繁殖,以便我们从中分离出这些微生物。

因此,增殖培养实际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

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1、器材:小铲和无菌纸或袋(可保存)、8个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璃、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5个无菌水试管(每管4.5ml水)、3个烧杯、5个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10个枪头)、天平、滤纸、pH试纸等。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的: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适用对象:中学生三、时间安排:本实验设计为一次性实验,时间为1-2小时。

四、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显微镜玻璃片3. 水样采集器4. 水样容器5. 水样标本6. 水中微生物观察图册五、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3-5人,每组配备一台显微镜和相应的实验器材。

2. 学生使用水样采集器采集水样,并将水样倒入水样容器中。

3. 学生取一小滴水样在显微镜玻璃片上,放入显微镜中,调整放大倍数,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特征。

4. 学生借助水中微生物观察图册,辅助识别和记录观察到的水中微生物种类。

5.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描述所观察到的水中微生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六、实验评价:1. 学生根据实际观察情况,结合水中微生物观察图册,准确识别和描述所观察到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实验器材,观察过程中注意安全。

3. 学生展示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明确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相互协助,共同探讨水中微生物观察结果。

七、延伸拓展:1. 学生可自行收集水样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水域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 学生可观察水中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变化对其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3. 学生可进行水中微生物的营养链探究,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微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抑制条件,探究微生物生长规律和抑制机制,提高对微生物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实验材料:微生物菌种、培养基、试管、移液管、灭菌器、酒精灯、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筛选并培养微生物菌种。

2. 准备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如LB、NA、BHI等培养基。

3. 将微生物菌种分别接种到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 分别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和抑制条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强度、不同pH值等。

5. 观察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下微生物生长状态和数量,如采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和细胞形态、使用无菌技术进行菌落计数等。

6. 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微生物生长规律和抑制机制。

7. 优化微生物生长条件和抑制条件,提高微生物生长效率和抑制效果。

实验注意事项:
1. 所有实验器材需要在实验前灭菌消毒,以保证实验无菌。

2. 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微生物生长状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无菌处理,避免微生物的传播和污染。

微生物实验方案设计怎么写

微生物实验方案设计怎么写

微生物实验方案设计怎么写微生物实验方案设计怎么写微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遗传机制等。

然而,一个好的实验方案设计对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微生物实验方案设计的要点和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微生物实验方案。

一、研究目的与背景在撰写微生物实验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是指实验的目标和所期望的结果,而背景是指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

明确研究目的和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实验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设计实验方案。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选择实验对象时,需要考虑到实验的目的和背景,并结合实验室条件和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

常见的微生物实验对象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数据的可信度。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方法和步骤是实验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

在设计实验方法时,需要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使用的试剂和设备、实验条件等。

实验步骤应该具体明确,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并注意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控制组和实验处理组,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完成后,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是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依据,也是验证实验假设和目的的手段。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描述、比较和推断。

此外,还可以使用图表等可视化手段展示实验结果,便于读者理解和解释。

五、实验安全实验安全是实验方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实验人员的个人安全和实验材料的安全。

在实验方案设计中,需要详细列出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风险,并提供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和实验材料的储存、处理和处置。

六、预期结果和讨论在实验方案设计的最后,需要明确预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方案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方案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方案!微生物实验室功能分区3.无菌室的灭菌消毒(1)薰蒸:这是无菌室彻底灭菌的措施。

无菌室使用了较长时间,污染比较严重时,应进行薰蒸灭菌。

可用甲醛、乳酸或硫磺薰蒸。

(2)喷雾: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

喷雾可促使空气中微粒及微生物沉降,防止桌面、地面上的微尘飞场,并有杀菌作用。

可用5%石炭酸喷雾。

(3)紫外线照射:在每次使用无菌室前进行。

紫外线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通常应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4.无菌室工作规程(1)无菌室灭菌。

每次使用前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 以上,或在使用前30min,对内外室用5%石炭酸喷雾。

(2)用肥皂洗手后,把所需器材搬入外室;在外室换上已灭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戴好口罩,然后用2%煤酚皂液将手浸洗2分钟。

(3)将各种需用物品搬进内室清点、就位,用5%石炭酸在工作台面上方和操作员站位空间喷雾,返回外室,5~10min后再进内室工作。

(4)接种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进行无菌操作时,动作要轻缓,尽量减少空气波动和地面扬尘。

(5)工作中应注意安全。

如遇棉塞着火,用手紧握或用湿布包裹熄灭,切勿用嘴吹,以免扩大燃烧;如遇有菌培养物洒落或打碎有菌容器时,应用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包裹后,并用浸润5%石炭酸的抹布擦拭台面或地面,用酒精棉球擦手后再继续操作。

(6)工作结束,立即将台面收拾干净,将不应在无菌室存放的物品和废弃物全部拿出无菌室后,对无菌室用5%石炭酸喷雾,或开紫外线灯照射30min。

(五)恒温培养室1.培养室的设置(1)培养室应有内、外两间,内室是培养室,外室是缓冲室。

房间容积不宜大,以利于空气灭菌,内室面积在3.2×4.4=14m2左右,外室面积在3.2×1.8=6m2左右,高以2.5m左右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分隔内室与外室的墙壁上部应设带空气过滤装置的通风口。

(3)为满足微生物对温度的需要,需安装恒温恒湿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 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

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

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

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

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
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
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琼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95%乙醇、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甲山校区药用植物园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
合。

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6。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6、10-5、10-4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
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
养48小时。

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 1.0g; NaCl 0.5g;牛肉膏 0.3g;琼脂1.5g;pH6.4
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

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 1.0g; NaCl 0.5g;牛肉膏 0.3g;可溶性淀粉0.2g;琼脂1.5g;pH6.4左右;100ml
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
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
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6、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
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
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