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仿真模拟综合测评(B)

合集下载

河北省新高考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选科调研历史试卷 含解析

河北省新高考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选科调研历史试卷 含解析

河北省新高考第二次模拟选科调研高一历史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十必修二专题一、二、三(第1、2节)。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社会就有“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的价值观念。

这一观念形成的制度因素是A. 世袭制B. 郡县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反映了科举制以才学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影响,故D正确;世袭制以血缘世袭为特征,故A排除;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故B排除;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朱元璋的废相(使)他的子孙在万般无奈中又不得不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复了。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明代设立了A. 中书门下B. 御史台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朱元璋……子孙……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复了”反映了明朝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正确;中书门下和御史台在明朝之前已经存在,故AB排除;军机处是清朝机构,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将宰相制度予以恢复了”,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内阁的设立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太平天国建立了“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圣库制度,按此要求,农民要把自己在除去口粮之外的劳动所得统统上缴圣库,再由国家统一分配。

这一做法A. 有利于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B. 推动了人人平等社会的建立C.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色彩D.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国家统一分配”反映了太平天国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色彩,故C正确;绝对平均主义不利于激发农民革命积极性,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故B排除;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排除。

【精品试题】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测试(B卷)(5月)历史Word版含答案

【精品试题】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测试(B卷)(5月)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9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B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24.历史叙事是描述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说明历史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周)武王继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师修文王绪业B.(楚庄王)伐陆荤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C.(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D.(西汉)叔孙通依制设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25.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

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提出天人感应 B.改革教育制度C.提倡忠君爱国 D.推崇君权神授26.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据此可知A.茶叶栽培扩展到黄河下游 B.南方交通比北方更加便捷C.经济繁盛使茶叶贸易发展 D.政府已不再管制茶铺经营27.有明一代,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

这反映了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内官权力失控28.“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这种现象反映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

这表明A.晚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孕育出革命C.清末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D.政治形势推动了权力格局变化30.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指出:“日本军队未经宣战,将向来毫无疑义属于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强夺占领,使其与中国分离并宣布独立,事实俱在。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仿真模拟卷3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仿真模拟卷3

仿真模拟卷(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1.(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B.神权统治C.等级森严D.中央集权2.(2018·浙江七彩阳光高三上期初)孟子指出天子可以讨伐诸侯,同等级的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仁政B.德治C.守礼D.非攻3.“秦”字(大篆,右图)形如“双手持杵舂打禾穗”之状,表达了嬴氏先人对丰收的美好愿望;到战国时期,秦国终获“丰收”,成为关中强国。

促成秦人愿望得以实现的条件包括(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②都江堰的开凿③郑国渠的修建④王景对黄河水患的治理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4.(2018·3月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它确立于隋朝,唐朝为了方便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还设立了政事堂。

当时政事堂设在(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5.(2018·3月浙江绍兴选考模拟)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所说的“柳郎中词”的特点是( )A.清新俊逸,刚健豪放B.慷慨悲壮,沉郁感伤C.豪气纵横,悲壮激昂D.清浅婉约,不避俚俗6.元朝王祯《农书》中,专门写了一节“造活字印书法”。

其介绍当时创制的活字应该是( )A.泥活字B.木活字C.铜活字D.铅活字7.右图所示徽章是100多年前法国政府颁发给当时参与对华战争士兵的“中国战役纪念章”。

徽章为银质,附章及章的背面分别印有“1900—CHINE—1901”等字样。

该徽章说明法国参与了哪次“中国战役”()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阳历。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综合仿真测验卷及答案(二)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综合仿真测验卷及答案(二)

综合仿真测二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湖北联考)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

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答案】 B【解析】翰林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与科举制有关,排除A、C、D三项。

从材料中“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张氏六代翰林”可知材料中作者推崇的并非是翰林和科举,而是一个姓氏甚至是一家之中接连产生翰林的事情,体现了宗法制中的家族观念,所以选B。

2.(2015·潍坊)右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A.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B.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C.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D.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答案】 D【解析】《山径春行图》属于文人画,不是人物画,故A 项错误;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不是材料反映主要信息,故B 项错误;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是明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山径春行图》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体现作者重视意境特点,故D项正确。

3.(2015·天津滨海新区)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 A【解析】材料“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和平方式,故A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的结束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1月1日,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教育资料精选】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教育资料精选】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2.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文综历史试题1.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 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B. 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C. 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D. 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异,随着秦朝统一战争的发展,货币样式统一为圆形方孔型,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物铸造主要是礼器和兵器,A选项排除;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而非货币经济为主,C选项排除;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小篆而非隶书为主,D选项排除;2.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

”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 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可知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土地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改变,未涉及地方管理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BD选项排除3.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

这反映出A. 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 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 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 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熹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可知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A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朱熹的观点,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道德教化的方式,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指明宋代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D选项排除。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

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

这说明A.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________B. 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 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________D. 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2.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材料中的“惠商”政策A. 维护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经济基础________B. 使商品经济成为封建经济的支柱C. 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________D. 使汉代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3.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的“君道”A. 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________B. 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C. 完全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________D. 是分权制衡体系的新发展4.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________B. 政治改革的条件C.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________D. 社会教化的作用5. 下表是很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

该表反映了A. 中国的农业生产快速发展________B. 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________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6. 1923年,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理论形成,他将资产阶级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主张首先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里变得强大,再由无产阶级掀起一场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向社会主义转变。

2019年广西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部分)试卷及答案详解

2019年广西重点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部分)试卷及答案详解

广西重点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文科综合(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各处多有出土。

其中,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器则相对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并且越晚越注重装饰性与趣味性。

由此可知,这一变化A.反映出土地私有化的趋势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加速民族交融和相互认同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2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地方政府恢复发展的主动性26.唐代通过对官吏的考核来检验官吏任职期间的治民治政的实绩,与此同时,又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力度,以监察百官在履行职责中的非法之举。

考核与监察两者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这反映出A.官僚政治呈理性化倾向B.中央集权制机器的强化C.监察制度逐渐趋向成熟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27.下图是元代宫廷画家周朗所绘的《拂郎国贡马图》(局部),它是现存于世的唯一一幅元代皇帝在上都从事外交活动接见欧洲使者的画卷。

这表明元代A.保留了对外友好交往的传统B.秉承了传统朝贡贸易的理念C.冲破了传统厚往薄来的模式D.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28.“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湘军集团已经占据了督抚总数的多数,为总督者除曾国藩、骆秉章外,尚有刘长佑、左宗棠和毛鸿宾,共5人。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总督只有一个旗人,巡抚一个也无。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同治时期的满汉矛盾基本消除B.洋务运动分化了地方力量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需要D.地方督抚政治势力的加剧29.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冲破了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立起了一个敢于抗争的先例”。

虽然中国山东问题悬而未决,但为华盛顿会议“边缘”谈判山东问题创造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真模拟综合测评(B)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B.神权统治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解析:由材料“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可知宗法分封制下存在“家国同构”特点,故A项正确;宗法分封制度与神权统治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层等级,具有等级性,但这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中央并未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而不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故D 项错误。

答案:A2.[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解析:据材料“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枢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都是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枢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汉朝的察举制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云南昆明二模]“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

”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解析:A项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没有涉及融入全球化,故A项错误;B项只有融入全球化,没有涉及继承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可见传统文化与现实意义相结合没有必然性,故C项错误;D项既强调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融入全球化,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4.[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题]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解析: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故A项错误;“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欧洲工农业得到恢复发展,但物价指数的增幅远远大于工农业的增幅,这意味着西欧经济复兴背后存在隐患,C项正确。

A项只反映了表中部分内容,排除;B项与表中内容不符,排除;物价指数增幅远远大于工农业指数增幅,说明西欧人民生活水平并非稳步提高,D项错误,排除。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安徽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

“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

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

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 270余处,清代3 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先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

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

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

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

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13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明代兴修水利,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多熟耕作制”、材料二“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改良农具方面,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量有关农业的著作”得出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出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是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第三小问原因,中国,从政治经济思想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时间的切入点是明清时期,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

第(2)问的第一小问不同作用,根据中国实现转型失败得出,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第(3)问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答案:(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

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

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

(2)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

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14.[2018·湖南省湘东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过去五百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

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是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转移可以称为“他者的崛起”。

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

——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订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拟订一个论题,表明立场,论题和论点须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二者的关系拟订。

其次,要结合史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展开论述,论述时要紧扣论题和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最后,紧扣题目,作出小结,若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则锦上添花。

答案:示例一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论点:15世纪至19世纪,西方的崛起推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阐述:15世纪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西方人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断兴起,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纷纷确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方的崛起;随着西方的崛起,欧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倾销商品,拓展世界市场,20世纪初确立起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结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及国际秩序的变化。

示例二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论点: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欧的衰落和美苏的崛起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阐述:从19世纪末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制度渐趋完善,至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传统的力量中心西欧逐渐衰落;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快速实现工业化,二战中其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大国。

在这种局面下,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结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及国际秩序的变化。

示例三论题:权力转移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论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以及多种力量的崛起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阐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随着中国及第三世界、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力量的崛起,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结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际关系格局及国际秩序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