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51卷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51卷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51卷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

1.练高考

0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0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03.(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

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

【点睛】本题以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本题契合的热点是高考改革,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体现了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特点。本题考查的素养有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

(2)依据材料“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和所学围绕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从巩固统治、推进辽朝的封建化进程、符合人民愿望以及有利于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3.练原创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之人。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二人,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情弊。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李鸿章

材料二同文馆、水师学堂等,……然至今数十年,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于天下,天下所共闻。……故其所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彼其所求之者,固如是而已。·……故今日欲储人才,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

——1896年梁启超《学校佘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语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新式学堂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有何主张?

【答案】(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人交往日益增多;通习外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外国;避免中外交往中蒙受损失;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主要原因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新式学堂主要学习的是西学、西语。

主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参合,以求致用。

【解析】

【详解】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可见教育内容的主要学习的是西学、西语。第二小问,由材料“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西学参合,以求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巩固限时练(十四) (带答案)

专题巩固限时练 十四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一、选择题 1.(2018·如皋一模)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给士兵放假,让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体现了“四月提纲”的设想 C.希望分享临时政府权力 D.坚持《共产党宣言》的精神 【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布尔什维克试图通过立宪会议选举掌握政权,这体现了“四月提纲”中和平过渡的设想,B正确。材料中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是“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说明并不是和临时政府分享权力,C 错误;材料“把……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并不是立即发动武装起义,故A错误;《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革命,与“选进立宪会议”不符,故D错误。 2.(2018·徐州考前模拟)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 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 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解析】选B。材料中“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可知是进一步强化公有制,没有打破旧的体制,故选B。由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专题训练

专题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加试题)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1914年俄军攻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双方进入了无休止 的阵地战中,故答案为A项。 2 .(加试题)1917年发生了一系列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包括( ) ①柏林工人起义②美国参战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苏俄坚决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A. 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柏林工人起义发生在1918年11月,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是通过1918年签

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和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答案为A项。 3. (加试题)“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 一场内战。” K.M.潘尼卡界定一战性质的依据是() A. —战局限在欧洲国家范围内进行 B. —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C. 一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D. —战给欧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答案B 解析D 项不是界定一战性质的描述,是对一战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表述,可排除。一战结束 后,主要分赃国除了英法之外,还包括美国等,排除C项。一战超出了欧洲国家范围,故 项错误。 4. (加试题)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 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其“和平 指() A. 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B. 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C. 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D. 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 答案C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5. (加试题)《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可以拥有 10 万官兵的陆军。这一规定主要反映了() A. 法国的愿望 B. 德国的要求 C. 英国的愿望 D. 日本的心理 答案C 解析这一规定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国,又不过分削弱德国,有利于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对抗苏俄,这反映了英国的愿望和要求。 6. (加试题)(2017 ? 主要绍兴月考)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是由于()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0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第10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2.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日本精心准备和策划并武装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近年,在福建闽中的一些乡村,发现了众多红军标语:“白军兄弟,不同红军打仗,要求北上同日本打仗去”、“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或“红共宣”。这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B.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交织 D.国共实现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5.如图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 第5题图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6.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 ) 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7.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巩固限时练(九) 1

专题巩固限时练 九现代中国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教文化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演讲中,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鼓吹的“一次革命论”。并指出:“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以上主张体现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 A.《论持久战》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选B。根据材料该著作“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鼓吹的‘一次革命论’”“依现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一次革命论’者,不要革命论也”,可以判断该著作是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B正确;《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关于持久抗战的理论,不符合题意,A错误;《论联合政府》是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理论,不符合题意,C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不符合题意,D错误。 2.(2018·苏州模拟)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A。材料的主要信息是毛泽东论述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战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应该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故A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1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单元1练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解析】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虽与美德两国有相似之处,但这些相似之处并非都是优秀成果,故A项错误;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既与美国的共和制相似,又与德国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法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故B项正确;材料将法国的政治体制与美国和德国作比较,无法体现政治妥协,故C项错误;当时法国总统虽与美国总统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感,但仍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故D项错误。 【答案】 B 2.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解析】法国在将近百年的民主建设过程中有过成文宪法,但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更替,宪政制度不稳定,故A错误;法国革命过程中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宪法也不断变化,故B错误;法国社会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宪政道路并不坚决彻底,故C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反复斗争,最后建立了民主宪政,故D正确。 【答案】 D 3.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与“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相符,故C正确。 【答案】 C 4.(2018·贵州贵阳模拟)“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到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从材料“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中“第二帝国”、“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可知,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不符,故B 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竞争险胜的结果,故C项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20210211122320)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 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 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 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 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 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 年江苏卷历史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 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 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 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 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 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 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 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2019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汇总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 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 刘家功夫针。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 (2016 ? 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 A. 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 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 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C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 ,从几 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 ,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故C 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 服饰的情况,故A 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 行,故B 、D 两项错误。 2. (2016 ? 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 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 A. 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所学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 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 ,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 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 较大。A 项说法过于绝对;B 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 (道 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 ,故排除A 、B 、C 三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 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 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不久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 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这说明( ) A. 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 B. 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 C. 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 D ?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 答案:A 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 了 民间的行动,故选A 项。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 项。由材料不能得 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 项。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 项。 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 ,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 ,围观者有上千人。时 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 ,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 象说明( ) S B S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0)(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10) 1、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 A.墨、道、儒、法 B.道、儒、墨、法 C.儒、道、墨、法 D.墨、法、儒、道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5、下图“孝”字,据说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手书。字形正看是一子跪地抱拳侍奉梳着高高发髻的老人,反看是一只正在拳打脚踢的猴子。这福字意在劝告人们要孝敬父母,否则便畜生不如。这表明程朱理学( ) A.规范了伦理道德 B.强调孝的重要性 C.区别了儒佛特征 D.提高了儒学地位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测含答案解析

专题12 近代世界经济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15*4=60分) 1.16世纪前期,英国呢绒向德、法、意、尼德兰等国家与地区输入,英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呢绒贸易中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据此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和支持海盗活动。这种状况A.加速了英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B.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 C.实现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推动了全球探险活动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 2.英国著名钢铁企业家伊萨克·威尔金森是那个时代钢铁材料的最热心的推广者,以至人们说他害上了“铁疯病”。正是他首先为瓦特提供了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都出自他手。1805年他逝世时,人们遵照遗嘱将他葬在一口铁制的棺材里。与材料的主旨相应的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钢制品的广泛使用 B.钢铁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主要力量 C.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得益于钢铁技术的发达 D.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5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故A错误;相对于钢铁技术而言,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更重要,故B错误;钢铁技术并不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条件,故C错误;材料“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反映了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故D 正确。 6.马克思曾经说:瓦特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是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这说明瓦特的主要贡献在于 A.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B.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C.带动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D.开启英国新能源的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 题干材料“蒸汽机……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反映了蒸汽机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得到普遍应用,这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故A正确;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B错误;汽车制造业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英国新能源的使用,而是说明蒸汽机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故D错误。 7.1900年,法国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被限制在每天10个小时,而男性工人每天仍要工作12个小时。到1906年,法律才规定工人每个星期日可以休息1天。与同时代的德国相比,法国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尝试。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工业化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B.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C.民主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 D.社会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 规律总结与指导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时代需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舞台为 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抱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将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命题。 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探究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让考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 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考向预测: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今后命题仍会围绕历史人物对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影响角度展开,隐性考查社会现实热点,如考查古代政治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隐性考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热点;通过对东西方先哲命题的考查,折 射出当今社会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世界)的热点;从中外科学家贡献命题,隐性考查当前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改革;考查近代民主和民族英雄,体现追求民主和自强的时代主题。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 (一)人物定位 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人物 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 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苏联

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南京模拟)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 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政策。“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必须立即采取最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反映了粮食税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2012·临沂模拟)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从中我们得到的正确历史信 息是() A.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B.苏联工业化道路注重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 C.宣传海报大多与事实不符,没有研究价值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答案:D 3.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 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当时苏俄实施的政策符合国情③苏俄实行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B.①②④ A.①③④ D.①②③ C.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学史实可知1920年俄国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当时实行的分

【精编版】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巩固限时练(二)(A卷)1

专题巩固限时练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A卷) 一、选择题 1.(2018 ?徐州模拟)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解析】选D。精耕细作与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只有“粮食”有耕无织,故B错误;C忽略了材料中“赋役”,故C错误;据材料中的“ 5人”可知是小农经济表格中的支出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的生活艰难,故D正确。 2.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此现象说明,当时() A. 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 C. 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D. 实行阶段性惠商政策 【解析】选D。从战国至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盐铁官营与材料“纵民”不符,故B错误材 料“财或累万金”,不能表明汉代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高低,故C错误;根据材料“纵民”,体现了文帝时期 对商人控制较松,故D正确。 3. (2018 ?南京师大附中模拟)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

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 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 突破了政府管理 C .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 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选C。结合材料可知,行会只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A错误;行会仍需要“配合政府”,B错误;行会需“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见“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故 C 正确;行会长老需要处理与其他行业的关系,D 错误。 4. 《中华社会通史?明代卷》记载明嘉靖时,何良俊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土重迁的观念彻底改变 B. 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的趋势 C. 田赋增加使农民纷纷破产 D. 商品经济发展使“游手”增多 【解析】选D。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有所变化,但没有彻底改变,A错误;出现农村劳动力流失是现象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材料“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赋税日增,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表明赋税增加,改农业为工商业的人数激增,没有提到农民破产,C 错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去农为商的人数增多,D 正确。 5. 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模块检测(一)中国古代史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B. 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 C. 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 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解析:选D据材料的结构图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是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之下的“家国同构”,而古代中国的官僚政治是迟至秦朝时才得以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除了地主经 济,古代中国还有井田制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等各种经济成分,故B项错误;宗法 观念的产生远远早于儒家思想的提出,故C项错误;在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之下,西周的统 治阶级内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形成了以各级大宗为代表的森严的统治秩序,从而将 “国”与“家”紧密相连,宗法家族成为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故D项正确。 2.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 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襄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 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独尊 解析:选C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 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客观效果,但不是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的目的,故 B项错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新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学,目的是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 主张,故D项错误。 3.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 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精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1讲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9·云南大理模拟)北宋时,有人指出:“(魏晋至隋唐)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这说明北宋时( D ) A.佛学成官方主流意识 B.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 C.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 D.儒学面临复兴的重任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到隋唐时期儒学影响力减弱,佛教影响力增强,因此到北宋时,儒学面临着复兴的重任,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虽然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但是儒学仍是官方主流意识;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影响,无法得出北宋时期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B ) 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 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解析]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3.(2018·河北衡水安平中学)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C )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