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51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版)---精校解析Word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
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
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类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改革类试题一、改革的原因(背景)1.历史原因:长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态、思想观念的影响。
2.外部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外部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3内部、现实:规律趋势: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政治: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军事力量弱小,旧制度无法实行等。
经济:财政困难;增加财政收入;土地兼并严重;实现富国强兵;新的经济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等思想文化:旧思想、习俗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等答案模板:一般有“×××矛盾严重”“×××差”“从现实需要出发”“×××力图”等表述。
这就启示考生,首先要升析改革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然后要分析改革能够进行的各类主客观条件。
二、改革的特点特点的归纳概括是高考历史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它主要通过对比或观察概括以发现、归纳历史的差异性或突出的方面。
特点=本质+各方面状况+新发展、新变化+时间+目的+过程+程度+因素+性质+地位+作用+影响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答案模板:一般有“变×××为×××""推动×××向×××转变”“扩大×××、否定×××、建立新的×××""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自下而上”等等,这就启示考生,概括改革特点的时候要从破旧立新、先试点后推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等角度组织答案语言。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专题练及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复习系列【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1.(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2.(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李悝(前455——前395年)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后出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经济上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
第三是实行法治,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影响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上篇 模块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巩固提升训练

模块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黄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召开盐铁(政府专营)会议,代表豪强贵族、工商大贾和地方势力的贤良、文学(泛指声望高的人和文人)对盐铁官营进行攻击。
文学说:“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又说:“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
”桑弘羊舌战群儒,反驳说:“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离朋党,绝并兼之路。
”——据《汉书·车千秋传》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政府专营引起激烈争论的原因及争论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盐铁政府专营的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豪强、巨贾反对盐铁官营,反对政府与“民”争利;根据材料“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价),以利百姓公私”,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可以保障供应、平抑物价、增加政府收入;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离朋党,绝并兼之路”,结合所学,归根结底是能否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
第(2)问,根据材料“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盐铁官营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根据材料“一其用,平其贾(价)”,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的要求;根据材料“离朋党,绝并兼之路”,弱化了朋党割据势力;结合所学,盐铁官营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实现中央集权。
答案:(1)原因:桑弘羊主张盐铁由政府专营,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权贵、巨贾和地方势力因经营盐铁获利巨大,由政府专营会触动它们的根本利益,所以极力反对。
实质:是坚持中央集权还是破坏中央集权。
(2)意义: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国家和人民对盐铁的需要;削弱了分裂割据势力的经济支柱;为维护大一统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018·河南中原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含解析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1.练高考0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
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0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精校版)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________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________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_________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___________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5.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 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 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附解析)$764501

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1•练高考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B .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幵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嚣三司条例‘‘可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人的, 故本题答案迭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迭,题干中浸有涉及皇权的变化,P项不选;材料中休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 •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 .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和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3.(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图11A . 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 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 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 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團①是德国宗教改革,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实现统一,A错误;團©是埃及的阿里改革,推翻的是奥斯曼帝国扶持的政权,B错误;通过地图可知®是懒国,结含所学1旳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项;團@是土耳其的凱末尔改革,a立的是共和制国家」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
1.练高考
0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
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0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03.(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
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
【点睛】本题以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本题契合的热点是高考改革,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体现了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特点。
本题考查的素养有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巩固了统治,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使之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人民愿望,有利于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
(2)依据材料“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和所学围绕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从巩固统治、推进辽朝的封建化进程、符合人民愿望以及有利于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3.练原创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
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
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之人。
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二人,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情弊。
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
——李鸿章
材料二同文馆、水师学堂等,……然至今数十年,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于天下,天下所共闻。
……故其所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
彼其所求之者,固如是而已。
·……故今日欲储人才,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
——1896年梁启超《学校佘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语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新式学堂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有何主张?
【答案】(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西方人交往日益增多;通习外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外国;避免中外交往中蒙受损失;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2)主要原因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新式学堂主要学习的是西学、西语。
主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参合,以求致用。
【解析】
【详解】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翻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可见教育内容的主要学习的是西学、西语。
第二小问,由材料“必以通习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进,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为第一等”,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西学参合,以求致用,解决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