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资源,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
由此,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能源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1. 资源互补性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资源,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
中亚地区与中国在能源资源上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互补性。
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中国市场对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也具有重要的需求。
这种资源互补性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2. 投资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能源合作项目。
中国企业已在中亚地区投资建设了多个石油、天然气开采项目和管道运输项目,为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和输送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些投资合作项目不仅能够满足中国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3. 政治合作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政治层面也展开了密切的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能源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建立了政府间的合作机制。
这些政治合作的成果为双方在能源合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1. 地缘政治因素中亚地区处于俄罗斯、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多个地区的交汇处,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
一些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密切,同时又希望与中国发展经济合作。
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双方共同寻求解决途径。
2. 能源安全中亚地区的政局不稳定、恐怖主义活动频发、管道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可能会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主要经过俄罗斯,存在一定的能源安全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 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
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从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设到电力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问题出发,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现状问题1. 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平衡在中亚五国,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外依存度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中亚国家的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这导致了中亚国家出口资源的过度依赖和中国的对外能源供应通道单一性过高。
2. 能源合作项目落地难度大尽管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大量的能源合作项目投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亚国家政策、法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能源合作项目的落地难度较大,项目执行周期长,成本较高。
工程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不足。
3. 能源合作中的政治风险由于中亚国家地缘政治及民族宗教等因素,能源合作中的政治风险较大。
一旦发生政治动荡、国际冲突等情况,就会对能源合作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政府间合作,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应对中亚国家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的问题,中方应加大政府间合作力度,通过签署更多的合作协议、加强政策对接,推动双方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均衡局面。
中方应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能源合作项目的落地。
应加强与中亚国家间的人才培训、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降低能源合作中的政治风险,中方应与中亚国家共同构建更为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加强对合作地区的治安、政治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和挑战,需要持续加强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从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中国与中亚能源贸易、中亚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亚地区的能源稳定性四个方面分析中亚五国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一、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能源储量区域之一,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铀、煤炭等能源资源。
其中,油气资源占主导地位,据悉中亚五国的天然气储量约为全球总储量的10%,输气管道总长度为2.8万公里,天然气出口分别向中国、欧洲和俄罗斯等国家。
此外,中亚五国煤炭储量丰富,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煤炭储量约占中亚地区的80%。
二、中国与中亚能源贸易中国与中亚五国近年来在能源贸易方面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进口比重正在逐年提高。
2018年,中国自中亚进口的天然气超过300亿立方米,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5%,其中大部分来自哈萨克斯坦。
此外,中亚五国的石油对中国能源市场也有巨大的贡献。
2018年,中国从中亚进口的石油总量超过2800万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0%左右。
中亚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中国的积极支持,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已成为中亚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中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等项目。
其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系统是连接中国和中亚的主要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达1.13万公里,直接经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为中亚地区输送大量天然气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储量区之一,其能源开发和稳定性对于全球能源格局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亚地区的能源稳定性主要受制于地缘政治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此外,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环保议题也需要认真考虑。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能源合作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能源合作第一节:概述随着全球经济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而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流动,能源合作的博弈更加复杂。
本文旨在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国际能源合作,并探讨各类博弈模型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非合作博弈模型在非合作博弈模型中,每一个参与者追求自身利益,博弈结果会对每一个参与者造成影响。
在国际能源合作中,能源进出口、国际能源价格、节能减排等问题都可以归纳为非合作博弈模型。
1.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一个经典的博弈论问题。
在这个博弈中,两个罪犯各自做出决策,如果两人都选择合作,那么两人都能够获得较小的惩罚;如果两人都选择背叛,那么两人都会获得较大的惩罚;如果一人合作,另一人背叛,那么背叛的人将会得到更大的收益。
在能源合作中,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国际能源贸易的问题。
例如,两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出口能源占据更有利的国际地位,但如果两国都采取这一策略,那么双方都会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甚至会导致贸易战争。
2. 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模型中,参与者的收益和损失是相互补足的。
在国际能源合作中,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分析能源价格的问题。
例如,两个国家都想控制全球能源资源,如果一国出价高于另一国,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占据更有力的谈判地位,价格也将会升高。
另一方面,如果两个国家都出价高,那么能源价格也将会升高,大部分国家都将受到影响。
第三节:合作博弈模型在合作博弈模型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协商共同达到最优解。
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多国联合开发能源资源、减少能源浪费等便是合作博弈的实际应用。
1. 红利博弈红利博弈是一种合作博弈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
例如,国际能源联盟可以通过利用各国能源资源来达成共识,减少能源浪费从而共享节能减排带来的红利。
2. 科尔伯格合作博弈科尔伯格合作博弈是一种分配红利的合作博弈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通过协商合理的分配,来达成最优解。
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探析

未来合作发展趋势预测
深化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中亚地区能源市场的发展,双方 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多元化发展
未来双方的合作将不仅限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领域,还可能拓展 到新能源、电力等领域。
加强风险管理
针对合作中存在的政治、经济等风险,双方将加强沟通协调,完善 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合作挑战分析
政治风险
中亚地区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 包括地缘政治、民族问题等,可 能对能源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和风
险。
经济依赖
我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可能 使得双方经济过于依赖,一旦出 现供应中断或价格波动,可能对
双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
技术难度
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需要大量的 基础设施投入,包括管道建设、
储存设施等,技术难度较大。
中亚地区的能源消费以国内市场 为主,同时也有部分能源出口到 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亚地区能源战略地位
01
02
03
区域性枢纽
中亚地区位于亚洲的中心 地带,是连接东西方的重 要枢纽,具有独特的战略 地位。
国家安全
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对于 维护各国国家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也是各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区域合作
谢谢您的观看
主要领域
双方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进行了广 泛合作。
主要项目
列举了多个合作项目,如油气管道建设、油田开发、油气加 工等。
合作的主要成果与挑战
主要成果
双方合作成果显著,实现了互利共赢,推动了经济发展。
主要挑战
双方在合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政策风险、安全风险等。
03
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的机会与 挑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研究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日益受到关注。
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合作对象之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能源合作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项目。
中亚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也是中东地区的陆路桥头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
中国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迫切需要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因此加强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现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亚能源合作的推动作用、中亚五国能源市场潜力、合作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旨在探讨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为进一步深化双方能源合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分析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揭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模式和成果;二是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亚能源合作的推动作用,分析其对双方能源合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三是评估中亚五国能源市场的潜力,分析各国在能源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四是探讨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等多种形式;五是分析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关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尤其是能源资源。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 家在 石 油 开 采 , 输 方面 的合 作 还 存 在 一 些 困 难 , 中 亚 国 家 的 石 油 运 与
和格鲁吉亚建构 “ 民主选择共同体 构建 从波兰 一乌克兰 一 鲁吉亚 , 格 阿塞拜疆的欧亚能源走廊。
家摆 脱 俄 罗 斯 控 制 , 现 能源 供 应 来 源 和 运 输 通 道 的 独 立 , 实 并从 根 本 上 动摇 俄 罗 斯 在 里 海 一外 高加 索地 区 的 地 位 。】 _
中国经济的I 陕速发展 , 带动 了能 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中国为 了能 源的安全 , 实行能源多元化的战略。在与中亚地区的合作 中 , 一是为 其
一
、
出现的各种问题 , 特别是能源竞争还都是 以主权 国家为主角。 夺里 海 石 油 的 过 境运 输 利 益 也 展 开 了 竞 争 。 土 耳 其 作 为 巴 库 一杰伊 汉 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比较特殊 , 介于俄 罗斯 、 中国、 朗和 巴基斯 输油管的地中海海 上终 端国 , 伊 已经成 为实施里海石 油外运 的主要推动 坦之间 , 中亚的里海又是潜力巨大的能源生产基 地 , 对大国的欧亚 战略 和能源战略都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中国 、 印度的发 展、 俄罗斯 的复苏 、 力量 。 在这种国家间的政 治互动 中 , 国的 地位与 影8 仍 然举 足轻 重。 大 { 司
中亚地 区各 国 内政 治 、 济的 影 响 。 面 对 这 些 影响 , 国要 最 大 限 度 的 用 各 种 途 径 和 方 法 来 解 决 问 题 , 动 中 国与 中 亚 国 家能 源合 作 的 发 展 经 中 推
试论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

试论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积极拓宽油气进口渠道,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成为这一举措的受益者。
而拥有地缘优势的新疆,也成为入境油气的大通道重要的环节和交易平台。
我国积极推进新疆与周边国家的能源通道建设及互联互通,对于我国向西开放以及扩大能源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现状,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能源合作石油管道多元化体系一、我国与中亚能源安全形势当今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
石油作为一种非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供应的有限性和短缺性特征将会日益凸显。
二战之后,世界上已发生6次石油危机,这6次石油危机都给工业国带来巨大震荡,并促使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石油的供需矛盾也日益严峻。
据统计,2011年我国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03.5亿桶,石油储采比不到10年,而2011年石油消费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5%。
我国从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自2000年开始,我国石油消费量每年递增7.5%,相当于每十年,石油需求量就要翻一番。
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我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多万美元,直接导致我国GDP下降0.5个百分点。
现阶段我国石油进口地域过于集中于中东地区,我国石油进口的特点是以海运为主。
而海运的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
目前我国自有油轮承运比例低,进口石油的90%靠外国海运公司承担。
加之南海问题等,海上运输安全对我国石油进口和石油安全的威胁增大。
最近建立的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
其中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为44万桶/天(22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的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分析孙文娟2012-04-21 17:08:39 来源:《开发研究》2011年第3期(1.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经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2.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内容提要: 中国与中亚在地缘、人文、交通管道等多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又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区域合作关系,该地区有条件成为中国未来油气资源进口的重要战略后备来源,应该成为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
本研究着眼于国际能源地缘格局,立足于我国能源安全层面之上,运用演化博弈的有限理性和复制动态思想,在假设中亚国家战略偏好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中亚能源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试图找出中亚能源合作博弈的演化路径及长期均衡战略。
关键词: 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中图分类号: F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161(2011)03-0133-04中亚是指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以南,阿富汗以北及我国新疆以西的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
中亚里海地区是除中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外,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
中亚五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资源优势。
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这些地缘能源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国家都在极力谋取和扩大在中亚能源地缘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其大国发展之道。
这些大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加大了中亚能源博弈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我国在中亚的能源战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在中亚开展能源合作的重要约束。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的有限理性和复制动态思想,在假设中亚国家战略偏好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中亚能源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试图找出中亚能源合作博弈的演化路径及长期均衡战略。
一、研究工具——演化博弈论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演化博弈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它源于生物进化论,成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在分析社会习惯、规范或制度的演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演化稳定策略这一基本概念被提出以后,该理论逐渐被广泛地用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1973年,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Maynard·Smith)在《演化与博弈论》(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提出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的概念。
即“演化稳定策略是这样一个策略:如果整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采取这个策略,那么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存在一个具有突变特征的策略能够侵犯这个策略。
”①弗里德曼研究了非对称博弈的更一般的单调调整过程,得出了“渐近稳定结果必定是纳什均衡”结论②。
ESS的定义:如果策略满足:(1)(α',α')是纳什均衡;(2)对于任意α≠α'满足μ(α',α')=μ(α',α),则必有μ(α',α)>μ(α,α)则α'是演化稳定策略③。
二、基本假设(一)有限理性假设演化博弈论从有限理性出发,认为博弈参与人只能知道博弈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参与人也不可能知道各种状态出现的客观概率及不同状态对自己支付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参与人并不能对环境的任何变化做出最优反应,其决策是基于某种常规而非理性的计算结果。
在中亚能源合作博弈格局中,每个参与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诸多的要素不同,所以在能源博弈的战略互动的反应具有差异,在构建中亚能源博弈框架时,假设参与人具有有限理性,并且理性程度不同,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信息,同时理性层次不断提高,并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
每个参与人在有限理性空间内追求自身利益。
(二) 复制动态主要利用复制动态方法研究群体达到均衡的行为调整过程,假定参与人并没有特定的博弈对手,它所强调的动态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达到均衡的调整过程。
该假设从系统论出发,把群体行为的调整过程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认为动态系统的均衡是达到均衡过程的函数,因而可以把影响均衡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演化博弈模型中去。
在给定信息下,个体不一定能够找到最优化行为,而是通过学习、模仿等动态调整过程进行策略选择,系统达到均衡是需要时间的,均衡是暂时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非均衡才是常态和现实,经济系统向着均衡靠拢,但可能长期达不到均衡,系统的均衡点可能有多个,究竟达到哪一个均衡依赖于演化的初始条件及演化路径。
在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中,采用高收益策略的参与人比起采用低收益策略的参与人,更容易重复采用自己的策略,采用低收益策略的参与人比例会逐渐减少,参与人中某一策略的增长率是收益的线性函数。
(三) 中亚能源出口国的战略偏好固定此处假设中亚能源出口国家的战略偏好固定,并且其收益函数固定,即在一个演化时期内,中亚国家能源战略“资源富国和能源出口多元化”不会发生改变,只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进行策略调整,唯有此才能保证中亚的能源合作演化博弈过程中环境的连续性。
三、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假设在博弈初始时刻,参与人( 包括中亚能源消费国和中亚产油国) 的总数量为 N,其中选择策略 H 的参与人为 N1,选择策略 D 的参与人为 N2,其中 N1+ N2= N。
现假设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策略选择: H 策略表示用合作的手段获得资源; D 策略表示用激烈竞争手段获得能源。
假设激烈竞争所获得的收益为 R,而采取合作策略的额外收益为 E,因合作而付出的额外成本为 C( 注意这里 C 是为合作而付出的额外成本,比如收集对方信息,制定各种合作协议和为保证合作增加的额外成本等等,而前文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合作没有成本) 。
N1、N2、N 的意义与前述简化模型中相同,用 R1表示 N1不与其他能源消费国合作时的单独收益,E1表示 N1合作时的额外收益,C1表示 N1为合作付出的成本,R2表示 N2不合作时的中亚能源收益,E2表示 N2合作时获得的额外收益,C2表示 N2为合作付出的成本,则有如下支付矩阵:表 1 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支付矩阵对于 N1和 N2而言,都有两个策略选择,在 t 时刻,对于 N1,采取 H 策略的概率为α; 所以其采取策略 D 的概率为 1 -α,其中 0≤α≤1; 这里假设 N2选择 H 策略的概率为β,选择 D 策略的概率为 1 -β,其中 0≤β≤1,对于表 1 中的支付矩阵而言,( α,β) 表示了中亚能源博弈的参与人的( 合作—竞争) 演化动态,下面来研究这一动态演化的均衡情况。
在中亚能源合作动态演化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通过策略调整追求在整体中的适应性,我们用策略的增长率来表示参与者在整体中的适应性,某一策略的适应性高于平均适应性,这一策略就会得到发展,就是说,如果某一策略的收益高于平均收益,那么这一策略就会得到强化,用α的增长率来描述群体的相对适应性,,当α& =0 时,N1中选择策略 H 的比例处于稳定状态,即博弈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因此可以通过以下计算求的: 对于 N1而言:选择 H 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EU1H= β( R1+ E1- C1) + ( 1 -β) ( R1- C1)该系统的雅克比( Jacobian) 矩阵的迹为:trJ = ( 1 - 2α) ( βE1+ βC1- C1) + ( 1 - 2β) ( αE2+ αC2-C2)将上述 5 个局部均衡点,分别代入 detJ 和 trJ 表达式,可以得到这 5 个点的稳定性特征。
5 个局部均衡点中有两个渐进稳定点,Ⅰ( 0,0) 和Ⅲ( 1,1) 是该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 ,分别对应中亚能源博弈的参与人全部采取竞争策略和全部采取合作策略,而局部稳定点Ⅱ( 0,1) 和Ⅳ( 1,0) 表示系统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对于周围轨道没有吸引力,反而有排斥力,一旦有扰动使得系统偏离这种状态,则排斥力将使任何轨道远离。
系统的鞍点为了直观看出该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建立α-β的平面相迹图。
横轴表示 N1中选择合作策略的国家的比例变化( 0≤α≤1) ,纵轴表示中选择合作策略的国家的比例( 0≤β≤1) ,图中箭头所示为该区域内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方向。
图中四个顶点坐标为Ⅰ( 0,0) ; Ⅱ( 0,1) ; Ⅲ( 1,1) ; Ⅳ( 1,0) ; ; 由这五个点构成的线段规定了该系统的演化临界线和演化域,如图所示:当时,在 N1和 N2中选择合作的比例均小于临界值,处在系统动态演化的 A 区域,博弈收敛于Ⅰ( 0,0) ,即α =0,β =0 是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N1和 N2都倾向于选择激烈竞争模式获得资源,不与其他国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说明中亚能源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参与人对于合作的预期收益小于因合作要付出的成本,并且在合作剩余中的分配也小于预期值,合作缺乏演化动力,即使部分国家开始时采取合作策略共同开发利用中亚能源,但因合作收益小于合作成本而放弃合作。
当时,处在系统动态演化的 B 区域,博弈有可能收敛于Ⅲ( 1,1) ,也有可能收敛于Ⅰ( 0,0) ,这主要取决于 N1和 N2在动态博弈过程中的学习及策略调整速度,现实中,如果某参与国的信息获取速度快,策略的灵活度大就更易于进行策略调整,但是如果学习速度较慢,并且策略变动空间小,则不易于调整策略。
而学习速度和战略调整速度受到诸如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博弈的动态演化路径。
当时,在 N1和 N2中选择合作的比例均大于临界值,处在系统动态演化的 C 区域,博弈收敛于Ⅲ( 1,1) ,即α =1,β =1 是系统演化稳定策略,所有参与人都选择合作策略,即共同开发利用中亚能源,而放弃以竞争的手段获得资源。
当时,处在系统动态演化的 D 区域,博弈有可能收敛于Ⅲ( 1,1) ,也有可能收敛于Ⅰ( 0,0) 。
同样取决于 N1和 N2在动态博弈过程中的学习及策略调整速度,系统会朝着学习及策略调整速度快的一方演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博弈之初,参与者在给定的信息状态下,不一定能够选择最优策略,只能在其理性空间内做出策略选择。
是在动态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国际政治形势、世界经济形势及国际能源状况等信息的不断了解,不断学习和调整博弈策略。
博弈双方的学习和策略调整速度,双方的初始状态都会影响系统的演化路径和演化稳定状态。
四、结论通过建立中亚能源合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 演化博弈的稳定状态不仅取决于博弈初始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学习及策略调整速度这里的初始条件可以理解为是否达到了临界值,从图 1 可以看出,折线ⅣG 和折线 GⅡ构成了演化状态的临界线,当初始值落在临街线的右上方,那么( 1,1) 的状态即使演化稳定状态,即全部参与人都采取合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