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1届高三10月份月考试题(语文)

山西省太原五中2011届高三10月份月考试题(语文)

太原五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月考(10月)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何为国学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

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

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山大附中2011年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大附中2011年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大附中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矫.厉(jiǎo)连累.(lěi) 庇.佑(pì)险衅.(xìn)B. 熟稔.(rěn)啼啭.(zhuàn)坳.堂(ào) 迤逦.(lì)C. 竹篁.(huáng)央浼.(miǎn) 洗.马(xiǎn)优渥.(wò)D. 盘桓.(huán) 玷.辱(diàn) 涎.皮(xián) 泠.然(líng)2.下列各项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通霄撮合不矜名节生当陨首B.尴尬俨然情在骏奔皇天厚土C.讥诮陷阱门衰祚薄天理昭然D.荧屏精粹张冠李带气息奄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为了整治公务员的懒散作风,他们把工作做到如此具体细致的程度,真可谓处心积虑....,殊为不易。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此外,在另外的两份建议中,她积极呼吁加快股权分置改革措施,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驱动力。

D.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来到村南,眼前展现出一条碧绿的南北大川,顺川向南远望,____。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会员独享】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会员独享】

山西大学附中高三年级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0.11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祭孔大典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

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

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

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

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

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

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教学目标】 1、明确概念,熟悉题型。

2、通过练习,在实践中探索答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答题思路探索【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展示【教学工具】投影仪【链接高考】1、江苏省《考试说明》在“语言文字运用•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中对本考点作了如下要求和说明——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练语言的能力。

2、江苏省近几年高考语言表达应用题的命题,呈现出如下特点:(1)题型更加新颖,正逐渐摆脱单一考查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走向融合与开放,综合各考点进行考查。

(2)内容上回归生活,与重大时事关联,体现大语文观。

(3)试题的语言材料将更突出“情境”的因素。

需要考生既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又要具备语言提炼、归纳、概括的能力。

【真题展示】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根据材料,用一句简明的话解释什么叫做“纳米技术”,不超过40个字。

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纳米尺度的物体。

一纳米即一毫微米,为十亿分之一米,大约是十个原子的尺度。

纳米技术的基础是与单个原子、分子探测技术密切相关的,它是在单个或极少数原子、分子组合体的微观层次上研究制造功能物质。

答:[答案]纳米技术是以纳米为单位,在单个或极少数原子、分子组合体的微观层次上研究制造功能物质的技术。

方法感悟及延伸:简明(1)删除重复赘余,避免语言啰嗦。

(2)消除歧义,防止误解。

方法有:①添加语境法;②变换词语法;③加注标点法;④调整语序法。

2、(四川省南充市八校2010届高三8月联考试题)根据下列语境,补写两个句子注意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人之所以能得到快乐,在于先苦后甜,尊重人,成全人,达和谐。

这种尊重,发自内心,而非口是心非;;。

[答案] 这种成全,竭尽全力,而非花言巧语;这种和谐,讲求奉献,而非一味索取。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大学附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目。

文言之现代生命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

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

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2012-2013学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2-2013学年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大附中2012-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3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臵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必修四《苏武传》)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A.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B.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C.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D.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欲因此时降.武B.单于壮.其节C.空以身膏.草野D.反欲斗.两主3.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B.见犯乃死,重负国C.为降虏于蛮夷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二)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精选)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精选)

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一学期11月(总第五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

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10月月考【会员独享】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10月月考【会员独享】

山西大学附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十月)月考题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史学与新闻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

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

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

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

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

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

《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

”《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

”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

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

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

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

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

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

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

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

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学附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史学与新闻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

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

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

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

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

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

《礼记·王制》说:“大史典礼,执简记。

”《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

”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

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

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

不过,它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

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

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

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

年仅24岁的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笔后,发挥了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发表了一批根据事实写成的文章和评论,把检查官先生们弄得“一筹莫展”。

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

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

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直的记者一样,他们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

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

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辨别、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

(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1.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2.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闽斗争,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吏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电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

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

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

铣集兵于夔州。

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进兵至夷陵。

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

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

”于是遂止。

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

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

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

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

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C.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而.以私怨斩壮士乎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B.①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②不赂者以.赂者丧C.①乃.度岭至桂州②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①潜令间谍离其.心腹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④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3分)答: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4分)答:③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

(3分)答:(二)9.古代诗歌阅读(8分)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唐·张说)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①人日:正月初七。

①试对薛诗前两句中加点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3分)答:②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5分)答:(三)10.名篇名句默写(8分)①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句子寄寓作者深厚的感情。

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因琵琶女的身世触发了自己被贬江州的悲切,“座中泣下谁最多?”;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一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表达了对秦国灭亡的感慨。

②古诗文中多有慨叹时光易逝,珍惜人生的名句,如曹操《短歌行》“,去日苦多”;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水”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烟光凝而暮山紫”;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

(19分)悲壮的超越(卞毓方)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长天的煌煌抱负。

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

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

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入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顷覆在及。

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

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帅有志之士,连榷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