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为兵团农机化奋斗
兵团农机战线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陈学庚

兵团农机战线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陈学庚
李霞;庄子法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在兵团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领域里,有一个依靠自主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全兵团农机具行业技术先进、知名度高、产品供不应求的"行业排头兵"--兵团农机推广中心,在该中心的发展史上,记载着-个令人敬佩又为之骄傲的带头人--陈学庚.
【总页数】1页(P22)
【作者】李霞;庄子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带领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二连陈树忠[J], 龚惠
2.带领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二连陈树忠[J], 龚惠;
3.兵团农机专家的赤子心——记201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J], 李秀;赵永志
4.农机追梦人——记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J], 李秀萍
5.天道酬勤奋斗不止——记自治区、兵团劳动模范陈学庚 [J], 聂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内容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内容
兵团精神是指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和
集体心态,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
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胡杨精神是指在荒漠中生长的胡杨树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精神。
胡杨树是新疆的标志性植物,其沧桑与坚韧的形象成为兵团精神的象征。
胡杨精神激励着兵团的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不懈地为兵团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老兵精神是指退伍军人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老兵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在经历过战争或训练的磨砺后,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毅力,对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共同构成了兵团的核心精神,鼓舞着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兵团的繁荣发展不断作出努力。
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紧密联系,彼此相辅相成。
老兵们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智慧,为兵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同时,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它们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它们
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迎接成功和胜利的到来。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的价值更加彰显。
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为榜样,为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机致富带头人——记一三四团二十四连王海峰

2 0 1 6 年, 该合 作社 采棉机收入 4 0 0多 万元 , 其他 农机 1 5 0万 元 , 总收 入接 近 6 0 0 万元 。同时以农机合作社的形 式, 帮助连队 1 O 户职工致富。 王海峰 出生在 一三 四 团二 十 四 连 一个 普通 的职 工 家庭 。他 自幼 聪 明, 学 习成绩 一 直很好 , 大专毕 业 后
固墼 宣 呈
农机 致 富带头 人
— —
记 一三 四团二 十 四连王海峰
口 孙 景 恩 家 根 大 型 农 机 致 富看 到 了希 望 , 要把 随 着 团 场 发 展 设 施 农 业 大 面 积 开发土地 , 王 海 峰 又 看 准 团场 农 机 补
在八师一 三四 团, 人 们 一 说 起 王 海峰 , 熟悉他的人都竖起 大拇指 。王
工人及部分农工 , 在全 团率先 成立 了 石 河子 市金 强惠农 农机 服 务专业 合 作社, 并一次 申办成功。 合作社农机作 业 包 括 农 工 生 产 全过 程 ,犁 平 耙 、 播 种、 打药 、 机 采棉花等环节 。 农机合作社 成立 那天 , 王 海峰到
现 场 对 合 作社 社 员 们 说 : “ 我们一定要
回 到 连 队 工 作 。 由于 他 工 作 扎 实 , 虚
好好去干 , 要诚信做人 , 踏实做事 , 各 种农机 作业 要达到农户满意 , 连队放 心, 为我 们合 作社成员增加收 入而努
力去干 。” 为扩大农机规模 , 王海峰动
员合作 社成 员利 用 团场农机 补 贴政 策又购 买 4台采 棉机 。就这 样 , 在王
是很 多 ,因为现在各单位农 机都多 , 机车基本 饱和 , 农机作业 竞争力特别 大, 许 多人对他们雇的驾驶 员作业技 术 也不 是很放心 , 甚至 觉得肯定技术 不怎么样 。 许 多人甚至觉得只是靠连 队的一 些活 , 是 吃不 饱的 , 没 多大 发 展 。但是 经过一年下来职工们的看法 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为了支 持 合作 社 的发展 ,王 海峰 在工 作之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工作重点

文献 标识码 : C
章 。 团使 用农 用 飞机 为农林 牧 业 生 产服 务 已有 几 兵 十年 的历 史 , 单 一 的喷 药 作业 发 展 到 为农 业 生 产 从 全 方 位 的服 务 ,作 业项 目已扩 大 到播 种 地 表 处 理 、
文 章 编 号 -0 7 7 8 ( 0 2)5 0 1- 2 10—72 20 0 -070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5期
新 疆农 机化化 发展 现 状 与工 作 重 点
李 生军, 闫 向 辉
( 团农 机 局,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80 0 ) 兵 3 0 2
中图分类号 :2 S3
和工 具来 抓 落 实 。
飞 机 已有 3 6架 , 计 飞行 5 3万 小 时 , 理 生 产 面 累 o 处
积 39 o 1千 h 2 m。
1 兵 团农 业机械化 发展现状及 其影响
经过 多年 实践 , 团在农 业 机 械 运 用水 平 上有 兵 () 4实现 土 地规 模化 、 约化 经 营 成 为可 能 。改 集 很 大 进 步 , 机 管 理 逐 步 走 上 了规模 化 、 制 化 的 革 开 放 以来 ,形 成 了统 分 结合 的 双层 经 营 体 制 , 农 法 推 轨 道 , 准化 达 标 团场 已达 7 . 标 43 %。农 机 利 用 率 和 进 了土地 适度 规 模 经 营 。 使 用 效益 较 高 , 农业 生 产综 合 机 械化 程 度达 8%以 2
国平 均水 平 4 %。机械 铺 膜 宽 膜 、 2 超宽 膜 )、 高密 购 进 的配套 农 具 必须 进 行适 应 性 改造 、 改装 才 能投 度 植 棉技 术 、 械 深松 、 机 深施 化 肥技 术 、 械 精少 量 入使 用 。 机 为此 , 团现有 3 农 机制 造 企业 和 部 分 兵 6家 播种技术 、 大型机械喷药技术 、 机械秸杆还 田技术 、 团场修 造 厂生 产 了大 量 主 机 配 件和 农 机 具 , 总 产 年 机 械 收获 小 麦 、 稻 、 米技 术 、 型 机械 平地 技 术 值 达 十多 亿元 。有 些 产 品还 供 应 内地 省 区或 出 口。 水 玉 大 以及 相 关 复 式 作 业 技 术 等 广 泛 应 用 与生 产 各 环 节 2 农 机化发展 方 向及重 点
兵团精神,我是兵团人

弘扬兵团精神“血火里诞生,风雨中长成,战歌中走来中国民兵….”昨天,我唱着这支中国民兵之歌,穿着迷彩服,光荣的成为了一民中国民兵,我接受着领导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检阅,我自豪的向领导和自己喊出:我,是应急连二排五班的一名民兵。
我喊的底气十足,因为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民兵,因为这一称呼赋予了我新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这支队伍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作风,因为他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让我们回顾历程,有多少革命先烈,有多少兵团人为了这一精神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自1954年10月7日,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他们就将兵团精神代代传承。
他们是一支肩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为主要任务、寄兵于民、劳武结合的特殊部队,执行者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50多年来,这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为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为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一个有一个新疆开发时尚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字的一片忠诚。
兵团沿国境线58个边境团场,数十万职工群众与边防部队一起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了“有生命的界碑”,兵团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时生产、战时参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妄图分化新疆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
带着这种保边疆的激情和信念,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现在的我们已比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总人口10.5万人,到现在的256.38万人;从国内生产总值1.178亿,到现在的302.15亿;从耕地7.73万公顷,到现在的95.39万公顷。
这一切的实践证明,在新疆组建发展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互相支援、推动新疆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形式,也是保证新疆长治久安的英明战略决策。
一个退伍兵的“鸿鹄之志”——记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合作社带头人周润

26农业信息化 2019.12<<高端访谈op InterviewT自8月至11月,由中国农业工程技术学会牵头组织的“精准农业赋能新疆”项目专家调研组数次前往新疆兵团开展调研。
《农业信息化》杂志记者在随专家调研组深入到第八师团场和连队调研时,当地一位农业合作社带头人走进了记者的视野。
“98抗洪”的钢铁战士周润,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记者发现,喜欢穿一身迷彩服、习惯于行一套标准军礼的他,举手投足都透露着军人的英武之气。
果不其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曾经确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立过三等功,而且是上过“98抗洪”前线的军人、并且在前线上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可是,让记者一时不解的是:这样一名军人后来是怎样成为了新疆兵团农业战线的“新农人”呢?初次见面,这个话语不多、不苟言笑的“铁汉”,给了记者一份他个人的简历,上面写道:石河子北泉镇双泉集三连职工周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4出生,祖籍山东,大专学历。
1995年12月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2000年退伍。
2001年-2008年在山东东明县城建局工作。
2008年11月至今在新疆石河子市北泉镇双泉集三连务农。
在记者刨根问底之下,周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原来,最初的周润是山东东明人,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浙江杭州当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当兵的第三年,江西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周润所在的解放军8302部队火速赶赴灾区参加抗洪抢险。
前线上,他和战友们在没过了胸脯的洪水里整整鳌战了4天3夜,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之堤,逼退了汹涌的洪水,夺取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这次经历让周润刻骨铭心,也使得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思想上过硬、行动上能打胜仗的优秀战士。
周润这样的经历和荣誉为他今后的个人成长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个梦想始终萦绕心头鲜花敬英雄,赞歌唱给最可爱的人。
周润退伍后回到了山东,家乡政府给予了一个退伍兵的“鸿鹄之志”文 / 王应宽 温 靖 郭 黎——记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合作社带头人周润DOI:10.16815/ki.11-5436/s.2019.36.00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高端访谈op Interview T这位“抗洪英雄”很好的就业安置,在县城建局,周润成了一名有着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从此过上了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演讲稿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
说起兵团,那是一片充满传奇和故事的土地。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憧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铸就了兵团的辉煌。
兵团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最初的岁月里,兵团的开拓者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现代化的工具,有的只是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荒漠。
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
他们靠着自己的双肩,扛起了沉重的锄头;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他们在荒原上开垦农田,在沙漠中建设绿洲,在戈壁滩上筑起家园。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他们让荒漠变成了良田,让戈壁变成了花园,让边疆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兵团精神,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
兵团的人们,为了祖国的边疆稳定,为了民族的团结统一,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离开了温暖的家乡,来到了这片陌生而艰苦的土地。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了祖国的建设。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回报,只为了心中那份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无私奉献。
胡杨,是沙漠中的英雄树。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
胡杨精神,象征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在兵团的建设过程中,兵团人就像胡杨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离不弃。
他们像胡杨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边疆的土地上,汲取着养分,顽强地生长。
他们在风沙中挺立,在干旱中坚守,在寂寞中绽放。
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书写了兵团的历史,铸就了兵团的辉煌。
胡杨精神,还象征着团结协作、守望相助。
胡杨在沙漠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往往成片生长,相互依存,共同抵御风沙的侵袭。
扎根边疆六十载的“农机战士”

扎根边疆六十载的“农机战士”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3期他是江苏人,却扎根边疆六十载;他是中专生,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他自称“知识不多”,习近平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
他是陈学庚,一辈子致力于农业机械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世纪60 年代,江苏一大批人来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设,陈学庚的父母就在其中。
初中毕业后,陈学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
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我这一辈子,就做过一件事,就是农业机械。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20 世纪 80 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1982 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平均亩单产34.1 公斤,兵团平均亩单产也仅有38.6 公斤。
1979 年,新疆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技术种植棉花,通过对比试验,比对照增产35%,但是人工作业效率低,难以大面积推广,亟须研发先进适用地膜植棉机械。
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新理念,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
针对高速作业中膜上打孔穴播的难题,兵团科技工作者首创鸭嘴滚筒式穴播器,工作中滚动一圈,即可完成取种、清种、一次投种导入鸭嘴、二次投种入土全套播种程序,陈学庚科研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膜孔覆盖严实是增温、保墒、抗风的技术关键与难点,研制成功种孔覆土机构,解决了在随动条件下将土壤输送至种行覆土轮中并均匀送至种行位的难题,达到了取土可靠、覆土均匀的效果,确保一播全苗;为提高田间大尺度下机具联合作业的质量,提出了单组仿形和工作部件随动仿形新方法,研制成功铺膜播种动态仿形作业新机构,解决了机具联合作业条件下关键工作部件动态仿形与动力传动难题,研发成功的系列铺膜播种机,一次作业完成铺膜、半精量播种的全部作业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辈子为兵团农机化奋斗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本报记者李肖璨
陈学庚42年来始终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推广工作,是干旱区农业机械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家,新疆地区该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9年9月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
国家重点新产品8项;“九五”优秀新产品奖1项。
扎根基层,潜心钻研技术
陈学庚参加工作至今已42个春秋了。
他在团场的连队里当过拖拉机手,当过农机员。
1968年8月分配到农七师130团机械厂,一段时间后,领导让他当了厂里的“派工员”,对这个大家羡慕的岗位,陈学庚却不满意: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需要学习。
他向领导提出要求,到车间当学徒,要从头学起。
在车间工作的一两年里,他掌握了机床“车铣扦刨”的所有技能。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厂里设备紧张,陈学庚作为技术员,带领人员进行技术革新,重新学习了工程力学,成功技术革新镗缸机、磨缸机、拖拉机缸套离心烧注机、多台C620车床、缸套加工卧式镗床、制砖机、大型顶车机、龙门刨床等设备,当时厂里有1/3的设备都是他们自己按照图纸做出来的,在一线帮了大忙,解决了厂里农机具修理及设备不足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费脑劳心。
1982年,陈学庚和他的团队研究第一台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的时候,核心部件是穴播器。
想了很多办法,但就是不成功。
有一天他在工作室里从早晨9点干到晚上3点,连续干了18个小时,毫无进展。
他又累又烦,回到家里躺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到了凌晨,似睡非睡中脑子里突然出现了新的思路。
他便爬起来又到工作室里接着干,到中午的时候获得了成功。
为了试验机具,陈学庚和他的团队经常挑灯夜战。
由于注重创新,1983年至1990年兵团每年的新技术现场会几乎都是在l30团召开。
自1981年以来,陈学庚主持的科技部、农业部、兵团科委等部门下达的各类研究课题18项,其中16项已通过省级科研成果和新产品鉴定,2项成果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5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
科研成果全部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实际,为新疆兵团农业机械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开拓思路,研制一线最需要的农机
陈学庚和他的团队充分考虑新疆等干旱地区土壤、气候、农艺要求,在精准播种、精准灌溉上成果累累。
他结合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开拓农机设计新思路,提出了“准、联、低、易”农机现代化设计的新理念,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从1989年获得第一个专利水动铺膜装置开始,到目前共获得了20项国家专利为。
陈学庚的专利,是根据当地职工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研究的。
他和他的团队下到田间地头,和一线技工接触,需要什么机具,什么地方是瓶颈,他们就进行技术攻关。
直到把农机器具做出来,通过试用合适大生产,才申报专利。
正因为这样,在国内,专利的平均转化率为30%,而陈学庚的专利的转化率却达到了100%,全部大规模得到了转化。
新疆是产棉大区,1983年兵团棉花亩产不足40公斤,到2006年平均单产151.3公斤,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超过了当时的澳大利亚,这中间,陈学庚团队的棉花农机具起到了大作用。
过去棉花播种,大家都相信一条:有钱买种,没钱买苗。
每一亩地都播到7-8公斤种子,实际上既浪费了棉种,又浪费了大量的劳力,人工成本非常高。
陈学庚团队发明了滴灌、精量铺膜播种机,通过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
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棉花精播机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不认可,不敢使用精播机播单粒,一定要播双粒。
陈学庚对农户说,“用精播机出苗率能达到90%以上,如果达不到,损失由我来赔。
”就这样,由事实说话,也通过兵团的大规模推广,精播机终于由“不接受”变为“非用不可”了。
知行合一,探索科研成果转化路
兵团是机械化大农业,按陈学庚的话讲,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兵团农业的现代化。
1992年,陈学庚到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担任所长,作为一名农机专家,在醉心研究的同时,他又担负起农机推广的重任。
1992年4月,兵团科委将组建“兵团农机推广中心”的任务放在了陈学庚的肩上。
如何在农业机械研究与推广中领导并闯出一条成果转化、兴办科技企业的路子,陈学庚在一没资金、二没场地的条件下,一切从零开始。
采用科、工、贸一体化的模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组织疆内外18个工厂进行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组织生产管理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
从基层工人到研究员,再到将研究成果推广使用,陈学庚完善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推广服务技术体系,走了一条知行合一的道路。
陈学庚几十年如一日,为兵团的农机化事业奋斗不止。
只要他人在农科院,晚上12点前他办公室的灯光始终是亮的,他在查阅最新的农机资讯,或者又在酝酿一种新式的农业机械。
他说:“一个人奋斗一阵子容易,奋斗一辈子却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