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FDI的主要特征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一个国家的企业中进行的投资活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的FDI。
本文将对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FDI的发展。
一、FDI在中国发展现状1.1 FDI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FDI,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家之一。
- FDI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不断创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1.2 FDI的行业分布- 制造业是中国FDI的主要领域,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
- 服务业也吸引了大量的FDI,特别是金融、电信和零售等领域。
1.3 FDI的地区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FDI的主要集中地,特别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
- 西部地区也在近年来积极推动FDI的发展,通过政策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投资。
二、FDI在中国发展趋势2.1 优化投资环境- 中国政府将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减少行政审批时间,提高FDI的便利度。
- 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推进贸易自由化,吸引更多的FDI进入中国市场。
2.2 加强创新能力-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FDI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FDI企业参与中国的科技创新。
2.3 深化产业升级- 中国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引导FDI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领域倾斜。
- 鼓励FDI企业参与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三、FDI在中国的挑战与机遇3.1 挑战- 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压力,需要FDI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力度。
-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对中国的FDI流入造成一定的影响。
3.2 机遇- 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为FDI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我国FDI产业的现状及特点段

我国FDI产业的现状及特点段FDI的产业转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我国FDI 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总结,以便我们对我国的FDI产业转移现状有初步的认识。
标签:FDI;产业转移现状FDI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是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方式将本国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或者通过在东道国直接进行产业投资,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现象。
截至2005年底,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80.2亿美元。
尽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量”上是逐年递增的,但在我国的分配却是极不均衡的。
1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的分布不均衡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向制造业倾斜的特征尤为突出,而制造业中,外资的投入又主要分布在加工工业。
以2005年外商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为例,也可以看出我国吸引外资的产业分布特点。
(1)农林牧副渔领域吸收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农业领域新设立企业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在总量和增幅上都明显低于制造业,且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是在下降的。
农业领域新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仅分别为2.72%、1.98%和1.89%。
(2)服务贸易领域是外商投资的热点。
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超过总量四分之一,且同比增幅大于其他领域。
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716家,同比增长8.3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03.30亿美元,同比下降0.5%。
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已经从引进全球加工制造阶段向研发、投融资、综合物流、运营总部、专业服务、售后服务、国际采购周转、转口等服务业转变。
2004年底,我国保险业即已对外资开放了除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业务。
2005年是我国保险业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增至近7%。
经过三年过渡期和一年全面开放,保险业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平稳过渡,进入深度开放的新阶段。
中国利用FDI现状分析

中国利用FDI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一个国家非常数的期间内,通过投资或购买股权、债券等形式,参与该国内企业的生产活动或经营管理,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或相应权益的过程。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有助于促进国际分工合作、技术引进、市场拓展等,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利用FDI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对外资的限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410.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位居世界前列。
而且,中国的FDI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由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主导向高科技、服务业等新兴领域转变。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是破除外商投资准入的限制,扩大外资准入领域,逐步取消外资在特定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同时简化企业设立及变更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议,为外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中国利用FDI的优势中国利用FD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前来投资。
外商投资可以带来更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模式、产品技术等,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技术优势:外商投资可以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 资源优势:外商投资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缓解中国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助于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
4. 就业优势:外商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的就业局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分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第一批外商直接投资。
自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外资主要涌入到制造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电子等行业。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我国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外资开始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等领域。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加快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
特别是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外资开始涌入到金融、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1.区域分布不均衡: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地。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较少。
2.产业结构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面。
外资主要投资于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等领域。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引入了大量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外贸易的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对内就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总体来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积极采取开放政策,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
中国利用FDI现状分析

中国利用FDI现状分析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企业或个人,以购买或成立子公司、参股、购买股份等方式在另一个国家的企业中投资。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FDI在中国的利用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分析。
中国吸引FDI的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外商投资,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等。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FDI的吸引力度,为外国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消费潜力也成为外资企业投资的吸引力,许多跨国公司选择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态势。
过去,中国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行业。
但是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新兴产业开始吸引更多的FDI。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得FDI的行业分布更加多元化,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与FDI投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消费人口,同时也在技术创新、金融、投资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投资,与中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中国也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FDI投资国的合作,促进FDI的利用。
中国积极引导FDI的结构优化。
中国对于FDI的引导政策逐渐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中国政府鼓励FDI进一步在高技术领域、绿色产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领域投资,提高FDI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中国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导FDI进一步提升中国的产业链价值。
中国FDI的利用现状呈现出吸引力增强、行业多元化、合作关系紧密、结构优化等特点。
中国将继续积极引导FDI进一步发挥作用,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也将继续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FDI投资。
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及趋势分析袁伟;贾建华【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日益增多。
本文从规模、来源地、利用方式、行业结构和地域分布几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并由此分析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最后提出了我国在利用FDI时应注意的问题。
%China has been making good use of more and more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From the dimensions of scale,trade source,usage system,regional alloc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this essay dives into what China's FDI absorption capacity like and specifically predicts potential trends in the future.And in the end,it ends up with some points that need to be aware of when China turns FDI into actual use.【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FDI;特点;趋势【作者】袁伟;贾建华【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6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中国一直坚持招商引资的政策,鼓励外资进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投资环境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日益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利用FDI的比较和评价
分析 ,以便 于各 城市 在 吸 引外资 工作 中准确 定位 ,为各 城市 根据 其 实际 情况 调整 引进 外 资 的政策
和策 略 提供参 考 和依 据 。
广 东社会 科 学
2 1 第 3期 0 1年
中 国沿海开放城 市利用 F I 比较和评价 D的
蝽 青
[ 提 要 ]本文采用联合国贸发会议 ( N T D U C A )提 出的 “ 业绩指数”和 “ 潜力指数”评价方法,
对我 国 l 5个 沿 海 开 放 城 市利 用 外 商 直接 投 资 ( D ) 的 业 绩 和 潜 力进 行 了定 量 比 较 分 析 ,特 别是 通 过 FI
2 7
式 ( ) 中 ,Y Z 1 J S 为第 i 个城 市利 用 F I D 的业绩 指数 ,F I F I分别 为第 i 城市 F I Di D 和 个 D 流 入量 和 1 沿海 开放 城市 F I 5个 D 流人 量合计 ,G P 和 G P 分别 为第 i D. D 个城 市 地 区生 产 总值 和 1 5 个沿 海开放 城市 的地 区生产 总值 合计 。如 果某个 城 市 i 的业 绩 指数 大 于 1 ,表 明该 市 吸 收 了相对
为计 算和衡 量城 市 吸引 F I 力 的构成要 素 ,分 别 为 :① 人 均 G P:代表 城 市 的经 济发 展 水平 , D潜 D
这决定 了某 城市对 商 品和服 务需 求 的规 模 和档次 ,通 常 F I D 偏好 于进入 经 济发展 水平 高 、市场规
模 大 的城市 和地 区 。@ G P增长 率 :代 表 城市 未 来 的 市 场规 模 和 成 长潜 力 ,通 常 F I 好 于进 D D偏 入经 济活跃 、经 济成 长性好 的城 市和地 区。③人 均社会 消 费品零 售总 额 :代 表城 市居 民的实 际商 业 消 费水平 ,通 常 F I D 偏好 于进 入实 际消 费水平 高 的城 市 和地 区。④ 在 岗职工年 平均 工资 :代表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或者个人在一个国家的企业投资并参预该国企业的经营管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的FDI,并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
本文将浅析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 FDI流入规模的增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吸引了大量的FDI流入,从1979年的仅2.3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346亿美元。
这一数字显示了中国作为FDI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潜力。
2. 行业分布的变化:FDI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行业结构的变化。
过去,创造业是FDI的主要领域,但近年来,服务业开始成为FDI的主要吸引力所在。
特殊是金融、信息技术和高端创造业等领域,FDI的流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3. 地域分布的差异:FDI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差异。
沿海地区向来是FDI的主要集中地,特殊是广东、上海和江苏等地。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开放政策,逐渐推动FDI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1. 政策环境的改善:中国政府向来致力于改善FDI的政策环境。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准入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吸引更多的FDI。
2. 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特别是金融、教育、医疗和旅游等领域,将成为未来FDI的重点投资领域。
3. 创新驱动的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未来,中国将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FDI 投资到高科技领域。
4.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FDI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跨境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为FDI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
论我国港口FDI进入模式及特征
论我国港口FDI进入模式及特征内容摘要:港口不同FDI进入模式对港口企业以及东道地区各经济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对港口发展乃至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从所有权及实际控制权角度构造了港口FDI进入模式体系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港口FDI进入模式特征进行详尽分析。
关键词:港口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多年来,随着我国港口对外开放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港口码头日益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
面对外资的大量涌入,我国港口利用外资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方间接投资(FII),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证券融资;另一类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包括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等。
而FDI已超过外资贷款规模而成为我国港口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国际融资方式。
然而,在我国港口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FDI的空间分布和进入模式却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我国现有的不同港口FDI进入模式及其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港口FDI进入模式的倾向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我国港口未来如何根据其自身发展阶段、战略意图选择合适的FDI模式,并利用其优势资源争取最恰当的FDI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港口FDI进入模式港口FDI是一种外资以所有权形式进入东道国/地区港口市场的方式,它是相对于非所有权模式更深层次的合作,包括部分所有权FDI进入模式和完全所有权FDI进入模式。
从资源投入与控制角度看,不同的FDI进入模式需要各方不同的资源投入,进而决定了各方的投入成本和相应的风险。
对不同的港口FDI进入模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对港口的控制、资源承诺、传播风险和市场渗透程度四个维度之间进行权衡。
(一)部分所有权FDI进入模式从产权角度看,控制权与所有权是产权中十分重要且相关程度很高的两项权能,基于产权权能的可分性,实现对港口的控制即可以通过所有权方式也可以通过非所有权方式。
因此,从所有权及控制权关系的角度出发,部分所有权FDI进入模式又可分为三类。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企业或购买现有企业的方式,投资于该国或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本文将对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二、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 FDI的增长趋势自1979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FDI在中国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吸引FDI的实际使用额达到了1.3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府对外商投资的积极推动。
2. FDI的行业分布中国吸引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
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吸引FDI的主要领域,其吸引力源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吸引力则来自于中国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增长的房地产需求。
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吸引力则源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3. FDI的地域分布中国各地区对FDI的吸引力存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FDI的主要流入地,其吸引力源于发达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集聚效应。
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FDI的吸引,通过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了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三、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1. 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逐渐释放。
尤其是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和文化创意等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加。
政府将进一步放宽对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2. 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升级与转型的挑战。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低成本制造业正在逐渐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沿海地区FDI的主要特征
作者:王如玉
来源:《商情》2014年第25期
【摘要】2012年,我国吸收FDI1060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多的国家,其中80%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虽然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造成了市场垄断和封锁先进技术等问题,但是大量的FDI的流入直接增加了我国沿海地区的资本存量,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因此分析沿海地区基本特征对于能够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FDI沿海地区特征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FDI
FDI即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二)沿海地区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给沿海地区下的定义是指有海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
目前我国有8个沿海省、1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53个沿海城市、242个沿海区县。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所以本文选择这三个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二、我国沿海地区FDI的主要特征
(一)外商投资总体规模增长,各地区增速差别较大
1986年我国沿海地区吸引的FDI金额仅为22.44亿美元,2010年则上升至1057.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24%,外商企业创造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1.61%,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31.24%,成为推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1992~1996年期间,三个沿海地区FDI都出现第一轮高速增长,长三角由于浦东新区的开发增长速度最快,环渤海逐年增长,珠三角于1993年提出的企业升级战略造成不少“三来一补”企业迁到东莞等地,FDI增长率从1993年的120.27%下降到1995年的4.8%;1997~2001年期间,环渤海、长三角出现小幅下降后持续上升,珠三角则表现为缓慢上升;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使三个地区FDI均出现了第二轮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台资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转移,珠三角FDI在2004年下跌达35.14%,环渤海从2002年不足4000亿元达到2007年的近8000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由2002年的26.58%上升至30.53%。
同样,这段时期,环渤海经济圈实际利用FDI也大幅度增加,由2002年的16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近380亿美元,占全国比例由31.1%上升至49.9%;2009年,3个地区实际FDI分别达到顶峰,但增速放缓。
(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增长
我国利用FDI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方式。
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早期外商独资所占比重很小,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为合资和合作,受1996年中国加大引资力度和2001年加入WTO的积极影响,中国市场逐步成熟,外商独资成为FDI的首选方式,所占比例迅速增加。
长三角地区早期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为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中外合作所占比例较小,2001年之后,中外合资占比下降,外商独资占比增加,并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以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市为例,2001年外商独资企业仅有329个,2011年增加到594890个,年均增长速度为111.7%。
FDI越来越多的以独资形式进入区域市场,说明外商已从过去试探性的合资、合作进入到对股权的控制和市场的深度开发上。
(三)外商投资早期以第二产业为主,近年来转向第三产业
1983-2007年,在外商投资行业分布中,第二产业始终位于首位,但是近几年来下降幅度较大。
自1998年以来,各年份流入我国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FDI均占全部FDI的70%左右。
其中,制造业仍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其FDI金额占到流入第二产业FDI金额的90%。
2007年流入制造业的项目数和实际投资额分别为1.9193万个和408.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58%和4.60%,占全国FDI总额比重分别为50.68%和54.66%。
流入第三产业FDI所占比例自2004年后逐步上升。
2004年流入第三产业实际FDI金额所占比例达到了1998年以来最低水平(23.18%),但2005年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24.62%),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09.83亿美元(41.44%)。
三、结论及建议
(一)对不同经营方式的FDI采取不同的优惠政策
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投资的外企大都采取独资方式并且目前外商独资和其他形式有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合资和合作经营方式引进FDI是“以市场换技术”的较为理想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通过发展FDI引进自己需要的先进技术,就必须在以后的引资政策上贯彻“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不同的经营方式的FDI制定有区别的优惠政策。
一是对合资经营方式的FDI应继续贯彻鼓励和扶持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对愿意转让先进技术的外商合资企业应给予更大的支持,包括在相关税收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二是要提高独资经营方式外商投资的进入标准,尤其是只为了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并不能为沿海地区带来先进技术的外商独资企业。
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展外商合作经营及合作开发方式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以使先进技术扩展到更宽的产业和行业,特别是大的工程项目领域。
(二)加强对FDI的产业导向
外商近年来在我国投资转向第三产业,因此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
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
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而对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部门,目前外商投资比重仍很低。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第三产业部门势必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应当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戴小江.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分析看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8).
[2]朴商天.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地区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3]杨灿英.FDI投资理论与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