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谢中书书》精品教学课件标准化详细配套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件

2023-11-06contents •课程引入•课文解读•主题探讨•拓展学习•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目录01课程引入古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文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学习古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古文学习需要理解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03古文学习的意义与价值0201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及文化背景南北朝时期01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阶段,其文学特点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
文学特点02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包括诗歌、骈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盛行。
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注重辞藻华丽、音韵优美,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化背景03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受到佛教、道教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道家学者、医药学家、画家、书法家等,被誉为“山中宰相”,在文学、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陶弘景陶弘景的文学成就包括诗歌、骈文等多种形式,其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而著名。
《答谢中书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尘世生活的厌倦。
创作成就作者介绍:陶弘景及其创作成就02课文解读文章结构本文以“答谢中书书”为题,通过描述山川景色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文本内容解析主要内容第一层是对自然景观的总体描述,第二层是对山川景色的具体描述,第三层是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受和心情。
表达方式本文主要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抒情和议论的元素,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本文涉及一些生字,如“答”、“谢”、“中”、“书”等,需要学生掌握其读音和书写。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比较阅读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书信文化差异 •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讨论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创作地点
茅山(今江苏境内),陶弘景隐 居之地,道教圣地之一。
信体,但主题和情感有所不同。
同
两篇文章都描写了自然山水之美,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语言优美,富有感 染力。同时,两篇文章也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
度。
陶弘景其他作品欣赏
《真诰》
道教重要典籍之一,记录了陶弘 景对道教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对 于研究道教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描绘夕阳西下时水中鱼儿争相跳跃的场景,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艺术手法鉴赏
骈散结合
文章以骈文为主,兼用散句,既有骈 文的整齐之美,又不失散文的自然流 畅。
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文章情景交融, 更具感染力。
描写细腻
作者通过对山川、林竹、猿鸟、沉鳞 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使读者仿佛 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 丽。
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 讨。
互动环节
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互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或引入 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答 谢中书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表达方式
中文书信语言含蓄委婉, 注重情感表达,西方书信 则更为直接明了,强调信 息传递。
《答谢中书书》教学课件

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诵 课 文
背 诵 课 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背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诵 课 文
背 诵 课 文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背 诵 课 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背 诵 课 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背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诵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 文
背诵比赛
动静相衬之美。
•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仰 )视
(俯 )视
美 ( 平 )视
(听 )觉
俯 清流见底。 (动)景 仰 结 两岸石壁,( 静)景五色交辉。(动 )景 合 青林翠竹,( 静)景四时俱备。 之 猿鸟乱鸣。( 动)景 美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借代)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 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 的美好世界。】
陶弘景
泰山
黄山
答谢中书书
华山
答谢中书书
峨嵋
黄河
长江
西湖
洱海
答 谢 中 书 陶书
弘 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 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 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 ,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 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 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 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上课版PPT课件

答谢中书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六朝文笔的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THANKS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实践所学知识,巩固记忆并提高应用能力。
06
答谢中书书的影响与意义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价值
答谢中书书作为六朝文笔的代表,对 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成为后世文人 学习的典范。
思想启迪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 的独到见解,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 生了启迪作用,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 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以上是对《答谢中书书》的课文分析,包括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其文学价值和艺术 魅力。
04
知识点讲解
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1:详细描述 重点字词2:详细描述
重点字词3:详细描述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1:详细描述
特殊句式3:详细描述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弘景借山水之乐寻求心灵慰 藉。
个人背景
陶弘景隐居茅山后,与友人谢中书书信往来,表达对山水的 热爱与向往。
作品内容概述
作品主题
描绘山水之美,抒发作者对自然之美 的赞叹与向往。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作者高 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
03
课文分析
课程目标
掌握《答谢中书书》 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 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 力。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山 水景色所表达的情感 和意境。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领略山川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
高山峻岭、江河湖海、花草树木,每一处风景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跟随一位文学家陶弘景的笔触,去领略他笔下的山川之美。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琴棋书画,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等都有深入研究。
他曾被称为“山中宰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的。
共谈:共同谈论。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
见:看见。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歇:消散。
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五)深入探究1、文章描绘了哪些山川美景?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
答谢中书书(教学课件)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抒怀 欲界之仙都
品一品 情感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 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 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 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文中最后两句
文章最后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表达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 怡乐于山水之中,表达归隐林泉的 志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 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
壁猿实山鸟是,川乱欲五之鸣界色美。 之交||,夕 仙辉古日 都。陶来欲 ,青弘共颓自林景谈康(翠t。乐竹u|í高以,)| 峰来四,入,时沉云未俱鳞表的和的,复备(达古得愉清l有。ín了 今 意悦流)能晓作 山 之之竞见与雾者 水 感情(底(将沉 知 。和jy。ì歇nù醉 音与g)两()山 比能其x岸跃i水 肩够ē奇石)。 ,
译一译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未复有能
作者是陶弘景,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他 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医学家。梁武帝遇 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这篇 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
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课件(共26页)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释题目
山 水 小 品
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回答,回复
信函,书信
陶弘景
即谢征,曾任中书 舍人,中书是官职。
朗读文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PPT模板:/ moba n/
PPT背景:/ beijin 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视角 (视角、动静结合、巧用动词“入”、人格化……)
品文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的时候,猿猴和鸟儿的叫声此
起彼伏,表现了山林的XXX和活力,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 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品文学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水面。鱼儿争着跳出水面,也是生机勃勃、此起彼伏、 想跳就跳的画面。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 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颂的。
解文言
流动的山水诗 清丽的山水画
解文言——山川之美何以体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
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体特点
四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字短
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
语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7ba0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c.png)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了解其中表达的感情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答谢中书书》的原文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讲解材料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并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答谢中书书》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感情表达。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然后再与同学讨论。
Step 3:分析文学特点(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答谢中书书》的文学特点,如诗歌的抒情性、对于友情和感恩的描写等。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4:理解主题(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感情和情感。
学生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
Step 5:个人反思(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在阅读《答谢中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情感。
可以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和同学分享。
Step 6:小结和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
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考,如邀请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者对于感情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等。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谢信,表达对某个人的感激之情,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答谢中书书》的时候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学生写的感谢信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是否自然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徵zhēng”的官职名,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以记事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
:消散 夕日欲颓.
: 坠落 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 课文译文:
⏹ 山川景色的美丽,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
⏹ 高峻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 早晨,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时之景 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答谢中书书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之美,你看”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特。
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是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世间的污浊而不愿在朝为官,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再次朗读全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五、作业
默写全文。
附: 板书设计
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时之景 美 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写 抒怀——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