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写离骚的背景故事

合集下载

高中离骚课文

高中离骚课文

高中离骚课文摘要:一、前言二、离骚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三、离骚的主要内容1.离骚的创作背景2.离骚的主题思想3.离骚的艺术特色四、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前言《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优美的文辞、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离骚的背景与作者简介《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创作的一篇辞赋。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为楚国的政治改革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屈原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最终投身汨罗江。

三、离骚的主要内容1.离骚的创作背景《离骚》是屈原在被排挤出楚国政治核心后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

2.离骚的主题思想《离骚》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腐败的憎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屈原在文中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述,表达了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愤慨,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

3.离骚的艺术特色《离骚》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其优美的文辞、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上。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山水描绘,使得文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离骚》还采用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文章既有强烈的感情表达,又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被誉为“辞赋之祖”,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离骚》的启发和借鉴,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甘泉赋》等。

五、结论《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辞赋,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对政治腐败的憎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屈原写离骚的作文

屈原写离骚的作文

屈原写离骚的作文屈原,一个名字,一段传奇。

每当提到他,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孤独而坚定的身影,在楚国的大地上徘徊,心中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要说屈原写,那可得从他的经历说起。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壮志。

他一心想要为楚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一腔热血,很快便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然而,楚国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奸佞小人当道,他们嫉妒屈原的才华和正直,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进谗言,污蔑屈原。

渐渐地,楚王对屈原产生了猜疑和疏远,屈原的政治理想遭遇了重重阻碍。

被疏远后的屈原,满心的委屈和愤怒。

他不明白,自己一心为了楚国,为何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独自徘徊在汨罗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心中的悲愤如江水般汹涌澎湃。

那时候的他,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也无心打理。

身上的衣裳早已破旧不堪,却也毫不在意。

他就那样失魂落魄地走着,嘴里喃喃自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屈原决定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悲愤都倾注在文字之中,于是,诞生了。

他写的时候啊,那可真是全情投入。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从他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他回忆着自己曾经为楚国付出的一切,那些日夜操劳的日子,那些为了制定良策而绞尽脑汁的时刻。

他写到自己对楚王的忠诚和期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仿佛在大声呼喊着,希望楚王能够醒悟,能够重新信任他,让他引领楚国走向辉煌。

写到那些奸佞小人时,他满腔怒火:“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那愤怒的情绪几乎要从纸上喷薄而出。

写着写着,他时而泪流满面,时而仰天大笑。

泪水滴落在竹简上,晕开了字迹,可他毫不在乎,继续奋笔疾书。

他把对楚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都融入了这篇长诗之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是他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同情。

屈原写,不仅仅是在书写自己的遭遇,更是在为楚国的命运呐喊。

他希望通过这篇作品,唤醒楚国人民的觉醒,让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重振楚国的雄风。

屈原哀郢文章中心概括

屈原哀郢文章中心概括

屈原哀郢文章中心概括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辞”。

《离骚》一诗描述了屈原对故土楚国的思念和对政治境遇的慨叹,展现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从《离骚》的写作背景、诗歌主题、诗歌结构以及文化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屈原哀郢文章中心进行概括性论述。

一、写作背景《离骚》是屈原在流亡途中写成的,写作背景主要是屈原对楚国政治黑暗和奸臣当权的不满。

楚怀王在屈原被流放后被奸臣所迷惑,国家政权混乱,形势危急。

屈原借《离骚》一诗表达了对楚国境遇的忧虑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二、诗歌主题《离骚》主要表达了屈原对故土楚国的思念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屈原通过描绘自愿离开郢都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百姓福祉的关心。

他以豪放的辞章和独特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楚国政治黑暗、奸臣当道的痛恨。

三、诗歌结构《离骚》由五十四章组成,结构严谨有序。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线,穿插描写、借景抒情等手法,将个人的悲苦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

屈原通过描绘自己的流亡遭遇、对政治现实的批判,表现了他救国图存的决心和对自由的追求。

四、文化影响屈原的《离骚》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所展示的深沉悲壮的风格和对自由、正义的追求,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离骚》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哀郢文章中心概括:《离骚》是屈原在流亡途中写成的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

它以叙事为主线,描绘了屈原被流放离开故土郢都的遭遇,同时表达了对楚国政治黑暗、奸臣当道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离骚》的写作背景是楚怀王时期政治的腐化与国家命运的危机,屈原以自己的遭遇代表了普通人民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离骚》的结构严谨,由五十四章组成,整首诗融会了叙事、描写、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出屈原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政治现实的批判。

离骚中的神话故事

离骚中的神话故事

离骚中的神话故事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

他生活在春
秋战国时期,身在权谋之中却深受其困扰。

他看到了贵族间的争斗和
苍凉的国土,内心充满了不安和忧伤。

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他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长篇古体诗,名为《离骚》。

《离骚》中描绘了屈原离开故乡的无尽离愁和对神奇故事的追求。

他祈求神灵引领他到神奇的地方,见识未曾窥见的事物。

于是,在他
的诗中,出现了许多神话中的人物和场景。

屈原提到了神话中的神灵如雷公、魑魅、饕餮等,形容他们的形
象和特点,描绘他们的神奇力量。

他以诗的形式述说了众多神话人物
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想象和热情。

其中一段描写了神灵白虎王的场景。

他形容了白虎王拥有的威严
和美丽,以及它的力量和威力。

屈原描绘了白虎王在神话中享有的地位,并以此来比喻自己在世俗纷争中的无奈和悲伤。

另外一段描写了屈原遇见神仙的经历。

他书写了瑶池仙人的容貌
和飘渺的身影,描述了瑶池仙境的神秘和美丽。

他将自己与神仙的对
话写入诗中,表达了对神仙智慧和启示的渴望。

在《离骚》中,屈原以流畅的古文诗句,将神话与现实相结合,
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营造出一个神秘而动人的世界。

他通
过这些神话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诉求。

尽管屈原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离愁,但他通过神话故事中的奇幻
世界,带给了人们一份希望和慰藉。

他的《离骚》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也让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流传至今。

《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1. 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 - 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被誉为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精神。

2. 文化背景:战国时期离骚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五雄争霸、割据混乱的时代。

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着频繁而残酷的战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3. 《离骚》与政治境遇《离骚》是屈原在流亡途中写下的一首长篇抒怀辞。

在楚国陷入重重危机并将要灭亡之际,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世界中对故土、对政治现实以及对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思考。

4. 环境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在文化背景和政治境遇的双重影响下,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融入了大量的政治典故、自然景观描写和个人情感抒发。

这些元素深刻地反映了屈原对于时代困境和他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

5. 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离骚》中流露出作者对即将丧失权势、土地和荣耀的沉痛失落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对于最高理想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屈原在诗中以极其细腻动人的描述,借助自然景观来寄托着他心灵深处的痛苦与希望。

6. 离骚对后世影响《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

总结:离骚与屈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使得屈原创作时表达出痛苦与希望的情感,流亡途中写下《离骚》这首抒怀辞。

通过充满想象力和独特笔触的描绘,屈原抒发了对国家、政治现实以及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思考。

《离骚》不仅在当时起到情志宣泄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离骚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离骚》写作背景1、创作背景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2、作品简介《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3、作者简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

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

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离骚【作者】屈原【朝代】先秦译文对照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离骚故事背景

离骚故事背景

《离骚故事背景》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离骚》的故事背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楚国的地方。

那里有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叫屈原。

屈原生活的那个时候,楚国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别的国家总是想欺负楚国,楚国的国王有时候也做了一些不太好的决定。

屈原特别爱他的国家,他一心想让楚国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他给国王出了好多好主意,希望能帮助楚国。

可是呢,有一些坏人不喜欢屈原,他们在国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国王慢慢地就不太相信屈原了,屈原心里可难过啦。

尽管这样,屈原还是没有放弃。

他每天都在想办法,怎么能让楚国变得更好。

有一次,屈原看到楚国的百姓生活得很辛苦,他心里特别着急。

他想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让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朋友们,屈原是不是很伟大呀?《离骚故事背景》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离骚》的故事背景。

楚国的屈原呀,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他写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诗,都是为了他心爱的楚国。

那时候,楚国的官场很复杂。

一些坏官员只想着自己,不为国家和百姓着想。

屈原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那些坏官员就联合起来对付他。

屈原看到楚国的军队不够强大,经常打不过别的国家。

他就建议国王要好好训练士兵,可是国王没有听他的。

有一天,屈原走在楚国的大街上,看到一个老奶奶在哭泣。

原来她的儿子被抓去当兵,受伤回来了。

屈原心里特别难受,他觉得自己一定要为楚国做更多的事情。

小朋友们,你们说屈原勇敢不勇敢?《离骚故事背景》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离骚》的故事背景。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楚国,屈原一直在为国家操心。

楚国的国王有时候会被一些坏人骗,做出错误的决定。

屈原着急得不行,他不停地劝国王,可是国王不听。

屈原看到楚国的土地被别的国家抢走,百姓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他的心都要碎了。

有一次,屈原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挨饿,他把自己带的食物给了小孩子。

他想,如果楚国能强大起来,就不会有这样可怜的孩子了。

尽管屈原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楚国的爱。

屈原离骚相关内容

屈原离骚相关内容

屈原离骚相关内容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离骚是一篇描写屈原经历的思想困扰、自我反省和国家状况的较长抒情体诗歌,以庄严澎湃的隆起曲调,雄奇壮丽的词句,表达出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文将从屈原的生平、离骚的创作背景、内容解析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全方位地介绍屈原与离骚的相关内容。

屈原的生平屈原,即离骚之作者,约生活于公元前340年到前278年间,出生于楚国丹阳。

屈原智慧卓绝,长于诗文歌赋,深受楚怀王的赏识,官至左徒。

然而,屈原坚持以为王富贵不相干,以民为重,不断向王室献策,反对外交媾和,主张与齐、宋结盟,联合抵制秦国的侵略,但是却被其他官员攻击,后被贬官,并流放到湖南岳阳。

离骚的创作背景在流亡中,屈原极度思念家乡和国家,对激烈的政治斗争和自身命运的转变深感忧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离骚》。

据说屈原在寻找希望与拯救的过程中与神明沟通,神灵让他想起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以观察天地万象的视角,来思考人类社会和自我。

离骚的创作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深刻地表达了屈原作为国家民族的大众思想和情感,激励人民勇往直前,矢志抵抗强敌入侵。

离骚的内容解析离骚全篇分为七章,3000余字,言辞澎湃,气盛壮烈,观点独到,在形式上抒情和议论交融,一方面描绘了屈原自身重重压力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楚国悲苦命运的控诉和离奇诉求,反映了屈原对于自己国家前途的忧虑和追求。

具体细节如下:第一章:屈原忧国忧民,非表面洒脱的苦恼,而是从骨子里发出的深刻思考,写作风格凄厉悲壮。

第二章:描述楚怀王的政治叛变及其附庸于秦国,宣扬了对于自由与正义的追求。

第三章:描写自己深入幽暗的思维世界,探究人性的真善美丑,用从自然起源到化生浑沌形成和万物有序运转的宇宙观深刻地剖析了自身的苦恼。

第四章:以大自然里的绿林丛祷祷告神明,表达屈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志向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第五章:借鉴先王舜帝的治国策略,反驳楚国国君的愚昧和短视,提出宽容和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写离骚的背景故事
【诗人简介】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
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国最
伟大的诗人之一。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
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因为自身性格耿
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
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
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
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
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
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
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
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艺术特色及地位
《楚辞》篇名。

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
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
《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
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
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

《离骚》中诗人用了很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
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同时,他
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
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
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
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使用,展开了多彩的
幻想的翅膀,更增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使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
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
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
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很多方言,造句颇有
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这些诗歌使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
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写作年代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则当作于放逐以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
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创作缘由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
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
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
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
情诗。

因为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所以
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内容层次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关于它
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
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实行
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
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
着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
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
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
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
全篇。

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
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
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又
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
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